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2:40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3 21:12
“阿拉”的意思就是我们,是上海当地人的方言。阿拉”原为宁波方言的第一人称代词。直至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第一人称还不是“阿拉”,解放之后,随着移民浪潮的结束,近代意义上的上海话渐渐定型。“阿拉是上海人!”这时“阿拉”已完全取代了“我伲”成为上海人的象征。
拓展资料:
“阿拉”来源于吴语宁波方言。以宁波方言为例,宁波方言在表示多个人时常用“拉”作为结尾。例如,“渠拉”表示他们。清末及*时期,大批宁波人进入上海,对上海方言造成了较大的影响。上海本土表示“我们”的说法是“我伲”,但在宁波*量移民上海之后,“阿拉”从中下层市民中兴起继而却成了上海话的代表,以至于许多非上海人唯一知道的上海话便是“阿拉”。另外浙江义乌市和浙江舟山市也用阿拉做第一人称。
参考资料:阿拉_百度百科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3 21:12
“阿拉”通常的意思是“我”,“我们”,“我的”,“我们的”,视具体的语境决定,“阿拉”是宁波方言,但被全中国其它地方认为是上海方言, 并把它作为上海人的代称了,这实在是误解。
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及之后相当长的时间里,上海的外资银行、洋行的买办多是宁波人,加上聚集在金融业里有大量宁波人(典型的是虞洽卿),他们在与外商打交道的时候,都称“阿拉”,所以被外国人简单的联想为上海人(中国人)的代表,并以此称呼。
另外,上海也有大量来自宁波的移民,他们也把此称呼带到了上海,由于相对而言他们属于“有势力”的一帮,所以他们的口语渐渐被用作上海以外地区的人对上海人的泛泛称呼。
扩展资料:
阿拉,吴语词汇,通用于吴语区的上海、宁波、义乌、舟山等地,表示“我们”和“我的”。
宁波人即“阿拉”,“阿拉”即宁波人。这“阿拉”两个字已可代表宁波人。故宁波人叫起人来,都以“阿”字上前,如“阿哥”、“阿弟”、“阿妹”、“阿大”、“阿二”、“阿三”……都熟极而流,脱口而出。
“阿拉”长、“阿拉”短、“阿拉舍希”尤为宁波人的口头禅,只消听见某人谈话中夹入“阿拉”两字,就可以知道他是的的括括、十足地道的宁波人。
来源
“阿拉”来源于吴语宁波方言。以宁波方言为例,宁波方言在表示多个人时常用“拉”作为结尾。例如,“渠拉”表示他们。清末及*时期,大批宁波人进入上海,对上海方言造成了较大的影响。
上海本土表示“我们”的说法是“我伲”,但在宁波*量移民上海之后,“阿拉”从中下层市民中兴起继而却成了上海话的代表,以至于许多非上海人唯一知道的上海话便是“阿拉”。另外浙江义乌市和浙江舟山市也用阿拉做第一人称。
上海话也许是近百年来发展最快、变化最大的方言。明清之际,上海只是东南沿海一处中等规模的县城,那时的上海话与苏州话非常相近。1842年上海开埠,随着大量外来人口的涌入,上海渐渐地成了华洋共居、五方杂处的移民城市。
“无宁不成市”,在上海的移民群体中尤以宁波人为最多,至清朝末年,旅居上海的宁波人已达40万,约占当时上海居民总数的三分之一。据说曾有人做过统计,现在的上海人当中至少有四分之一祖籍宁波,而几乎所有的宁波人都能曲曲弯弯地攀到上海的亲眷。
如此庞大的移民群体无疑会对上海城市的发展产生巨大的影响,而现代上海话中有不少词汇都来自宁波方言,其中最典型的就要算“阿拉”了。 1933年上海青浦人郁慕侠所写的《上海鳞爪》一书中有《宁波人口中之阿字》这么一篇短文:
可见,“阿拉”原为宁波方言的第一人称代词。直至20世纪30年代,上海的第一人称还不是“阿拉”,在上海街头说“阿拉”者还是地道的宁波移民。上海本地居民的第一人称代词是“我”和“我”(我们,可以直接说“伲”,同苏州话)。
1931年9月,瞿秋白分别用普通话和上海吴语仿照民间小调写下“乱来腔”《东洋人出兵》,其中上海话版就有这么两句:“不过难为仔我伲小百姓,真叫做,拿伲四万万人做人情。”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阿拉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3 21:13
1. “阿拉”通常的意思是“我”,“我们”,“我的”,“我们的”,视具体的语境决定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3 21:13
阿拉在上海话里,是咱们的意思,阿拉是上海人,表示说话者和听话者都是上海人。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3 21:14
阿拉,上海方言表示我,我的,我们,阿拉姆妈(我的妈妈),阿拉爸爸(我的爸爸)吴语区域苏州,宁波也用阿拉一词和上海意思一样。但是浦东郊区乡下川沙南汇不讲阿拉讲尼,因为他们58以前归江苏,58年以后才归上海市区管辖,他们的方言还是江苏方言没变,所以不能算是老派上海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