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2:45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4-25 19:53
武则天与雍正帝都发明了“告密”制度,同为“告密”二者之间到底有什么不同呢?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简单的对比。
目的不同
发明“告密”制度的目的是武则天与雍正帝之间最大的区别。为什么这么说呢?武则天之所以设置“铜簋”最大的目的并不是给人说话的机会,而是借此寻找异己者的小辫子!这件事发生在武则天称帝前夕,为了铲除心向李唐和反对自己称帝的异己势力,武则天急需动手的理由和执行者。
唐初虽然已经开始实行科举制度,但旧的门阀制度并没有被彻底打破,关陇世家子弟依然活跃在朝堂之上。对于这些人而言,他们更关心的是自己和家族的切身利益,加之长期*联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指望他们“狗咬狗”几乎是不可能的。于是,武则天想到了“*”。普通老百姓、基层官吏与关陇世家、朝臣没有什么利益关联,只有他们敢出这个头、能出这个头。更重要的是,武则天还增加了利益驱动,举报者会获得奖赏、甚至直接出仕为官。在利益的驱动之下,为了迎合武则天,刻意诬陷武则天*对手者不在少数,而这正是武则天想要的,她需要的就是这些“理由”。
与此同时,这些通过“告密”入仕的人在朝中缺乏根基,他们想要往上爬就必须依靠武则天,自然便成了武则天咬人的恶犬。武则天一举两得,既获得了清除异己的理由,又获得了清除异己的帮凶!
雍正帝发明“密折制度”目的则单纯得多,他更多地是为了加强皇权。以往臣下的奏折递交给皇帝,中间程序太多,不仅容易泄密,而且还可能被权臣或有心之人扣押、不上报。与此同时,经手者过多使得上奏者根本不敢说什么私密之事。
“密折制度”出现之后,上奏者直接与皇帝对接,既少掉了中间层泄密和干预的环节,因为一对一,上奏者只对皇帝负责,自然什么话都敢说,张三贪污了、李四弄权了……清朝的密折发现到巅峰时,甚至张家少了一只鸡、李家生了一个娃这样的事都有人上奏给皇帝。如此一来,拥有密折奏事权的大臣都成了皇帝的耳目。更重要的是,群臣之间都不知道其他人跟皇帝说了什么,无形之间也增加了群臣之间的不信任、减少了结党的可能性,一举多得。
对象不同
“告密”制度针对的对象不同也是武则天与雍正帝之间的一个巨大区别。武则天的这一制度对所有人开放,无论官民,皆可上书言事。当然,主要还是针对民,正是因为官不可用,武则天才想到了民,不是吗?
雍正帝的密折制度完全不同,他的对象是官,而且是拥有一定级别和权力的*。普通人是没有资格给皇帝上密折的,只有皇帝需要的人,在皇帝的授权下才有资格密折奏事。
方式不同
武则天和雍正帝采取的方式自然也是不同的,武则天是开放包容式的,你有什么都可以说,武则天负责筛选,选出对自己有用的上书并加以利用。
雍正帝则是小范围、有选择性的,他首先要确定给谁密折奏事的权力,然后这些人才可以密折奏事。在限定了人员范围之后,雍正帝无形中省去了许多无用功。之后,密折奏事便成了皇帝与大臣交流的平台,实际上就类似于现在的微信、QQ了,先加人、后聊天,只不过时间上延迟了一些。而武则天的方式则更类似于早年间流行的“聊天室”,谁都可以进、谁都可以说话、说什么都行,只能靠武则天自己去选择谁的话有用。
结局不同
武则天的“告密”制度是有着严重功利目的的,她仅仅是为了给清除异己寻找理由和帮凶,在达到目的之后,武则天便果断停止了这一制度。
雍正帝则是将密折奏事发扬光大、制度化了。此后,密折奏事成了常态,成了皇帝与大臣之间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成了皇帝了解民情的重要途径。同时,密折奏事也成了皇帝用以让群臣之间相互牵制的一个重要手段。于是,密折制度被长期保留了,直到清亡一直存在。
最后顺带说一下,“密折制度”并不是雍正帝发明的,实际上在雍正之前就已经有类似形势存在,如曹寅与康熙帝之间有有很多类似的通信。只不过,雍正帝将其制度化了,形成了完备的“密折制度”。武则天的所谓“告密”制度,仅仅是一种临时的*斗争手段而已,自然不会长期保留。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4-25 19:53
武则天与雍正都发明了“告密”制度,武则天的是“匦检制度”和“当面高密”,而雍正的是“秘密奏折”制度。前者意在知民,后者意在制官。热心网友 时间:2024-04-25 19:53
武则天与雍正帝都发明了“告密”制度,同为“告密”二者之间到底有什么不同呢?下面我们就来做一个简单的对比。
目的不同
发明“告密”制度的目的是武则天与雍正帝之间最大的区别。为什么这么说呢?武则天之所以设置“铜簋”最大的目的并不是给人说话的机会,而是借此寻找异己者的小辫子!这件事发生在武则天称帝前夕,为了铲除心向李唐和反对自己称帝的异己势力,武则天急需动手的理由和执行者。
唐初虽然已经开始实行科举制度,但旧的门阀制度并没有被彻底打破,关陇世家子弟依然活跃在朝堂之上。对于这些人而言,他们更关心的是自己和家族的切身利益,加之长期*联姻,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指望他们“狗咬狗”几乎是不可能的。于是,武则天想到了“*”。普通老百姓、基层官吏与关陇世家、朝臣没有什么利益关联,只有他们敢出这个头、能出这个头。更重要的是,武则天还增加了利益驱动,举报者会获得奖赏、甚至直接出仕为官。在利益的驱动之下,为了迎合武则天,刻意诬陷武则天*对手者不在少数,而这正是武则天想要的,她需要的就是这些“理由”。
与此同时,这些通过“告密”入仕的人在朝中缺乏根基,他们想要往上爬就必须依靠武则天,自然便成了武则天咬人的恶犬。武则天一举两得,既获得了清除异己的理由,又获得了清除异己的帮凶!
雍正帝发明“密折制度”目的则单纯得多,他更多地是为了加强皇权。以往臣下的奏折递交给皇帝,中间程序太多,不仅容易泄密,而且还可能被权臣或有心之人扣押、不上报。与此同时,经手者过多使得上奏者根本不敢说什么私密之事。
“密折制度”出现之后,上奏者直接与皇帝对接,既少掉了中间层泄密和干预的环节,因为一对一,上奏者只对皇帝负责,自然什么话都敢说,张三贪污了、李四弄权了……清朝的密折发现到巅峰时,甚至张家少了一只鸡、李家生了一个娃这样的事都有人上奏给皇帝。如此一来,拥有密折奏事权的大臣都成了皇帝的耳目。更重要的是,群臣之间都不知道其他人跟皇帝说了什么,无形之间也增加了群臣之间的不信任、减少了结党的可能性,一举多得。
对象不同
“告密”制度针对的对象不同也是武则天与雍正帝之间的一个巨大区别。武则天的这一制度对所有人开放,无论官民,皆可上书言事。当然,主要还是针对民,正是因为官不可用,武则天才想到了民,不是吗?
雍正帝的密折制度完全不同,他的对象是官,而且是拥有一定级别和权力的*。普通人是没有资格给皇帝上密折的,只有皇帝需要的人,在皇帝的授权下才有资格密折奏事。
方式不同
武则天和雍正帝采取的方式自然也是不同的,武则天是开放包容式的,你有什么都可以说,武则天负责筛选,选出对自己有用的上书并加以利用。
雍正帝则是小范围、有选择性的,他首先要确定给谁密折奏事的权力,然后这些人才可以密折奏事。在限定了人员范围之后,雍正帝无形中省去了许多无用功。之后,密折奏事便成了皇帝与大臣交流的平台,实际上就类似于现在的微信、QQ了,先加人、后聊天,只不过时间上延迟了一些。而武则天的方式则更类似于早年间流行的“聊天室”,谁都可以进、谁都可以说话、说什么都行,只能靠武则天自己去选择谁的话有用。
结局不同
武则天的“告密”制度是有着严重功利目的的,她仅仅是为了给清除异己寻找理由和帮凶,在达到目的之后,武则天便果断停止了这一制度。
雍正帝则是将密折奏事发扬光大、制度化了。此后,密折奏事成了常态,成了皇帝与大臣之间交流的重要平台,也成了皇帝了解民情的重要途径。同时,密折奏事也成了皇帝用以让群臣之间相互牵制的一个重要手段。于是,密折制度被长期保留了,直到清亡一直存在。
最后顺带说一下,“密折制度”并不是雍正帝发明的,实际上在雍正之前就已经有类似形势存在,如曹寅与康熙帝之间有有很多类似的通信。只不过,雍正帝将其制度化了,形成了完备的“密折制度”。武则天的所谓“告密”制度,仅仅是一种临时的*斗争手段而已,自然不会长期保留。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4-25 19:53
武则天与雍正都发明了“告密”制度,武则天的是“匦检制度”和“当面高密”,而雍正的是“秘密奏折”制度。前者意在知民,后者意在制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