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帮助翻译欧阳修的《边户》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19 09:44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5 10:47
此诗作年,或谓至和二年(1055),或谓皇佑三年(1051)。尽管孰是孰非难以遽断,却并不妨碍我们沿着同一方向去把握和揭示诗的命意——显然,诗人意在通过描写边户生活的前后变化,折光式地反映丧权辱国的“澶渊之盟”带给人民的深重灾难,并显现宋王朝所一贯奉行的苟且偷安*的弊端。这意味着它实际上是一首讽世之作,只不过诗人故意婉曲其辞,隐晦其旨,以见神余言外的艺术功效。
诗的前八句以历史的广角镜进行纵向追踪,摄下边户既定的生活轨迹。“边户”指与契丹交界处宋境内的居民。“家世为边户”四句表现边户的尚武精神:连儿童和妇女都娴于骑射,惯于征战,则不难推知青壮年男子的武艺有多么高强!这种风习由来已久。《魏书》所载《李波小妹歌》云:“李波小妹字雍容,褰裙逐马似卷蓬。左射右射必叠双。妇女尚如此,男子安可逢?”此处当是化用其意。但这种风习与其说是“天之所赐”,莫如说是“地之所造”——他们世世代代生活在边地,随时都面临着被异域的统治者侵犯和掠夺的危险,只有人人练就一身过硬的本领,才能抗击强虏,御侮国门。“年年常备胡”一句点明了形成这种风习的地理原因。“年年”而续之以“常”,既见出胡骑*扰之不断,也见出边户防备之不懈,无疑带有强调的意味。“胡尘朝夕起”四句概写边户与胡骑间的交战。“胡尘”,本指胡骑搅起的沙尘,此处意谓契丹骑兵入侵。“朝夕起”,与前之“年年常”相呼应,极言胡骑入侵之频繁:朝夕相扰,鲜有宁日。尽管如此,久经战火磨炼的边民们却一无畏惧。他们怀着极度的轻蔑将凶悍的“虏骑”视若无物。“虏骑蔑如无”一句充分表现了边民们“威武不能屈”的凛然气概。“邂逅”,指边民与虏骑不期而遇。“常俱”,即常有。每当“邂逅”之际,双方不免弓箭相向,互有杀伤——凶悍的虏骑并不能稍占上风。尽管边民们必须为此而付出血的代价,却捍卫了自己乃至整个民族的尊严。诚然,这种生活是惊心动魄、伴随着血雨腥风的;但同时它也是扬眉吐气、充溢着豪情壮采的。边民们早已安之若素,既无哀叹,也无怨尤。这是不难从诗人别具深意的描写中体会到的。
然而,随着“澶渊之盟”的订立,这种世代相袭的心理平衡却终于被打破。如果说诗的前八句主要展示边户固有的生活习俗和精神风貌,侧重于历史的回顾的话,那么,诗的后八句则主要描写边户现有的生活状况和精神痛苦,侧重于现实的审视——当诗人深沉的目光由历史掠回到现实时,他表现出怎样的难以直陈的忧愤啊!“自从澶渊盟”四句以婉言寄讽的笔法,点出宋王朝的屈辱求和*所造成的边民生活的变化:尽管暂时弭除了战祸,却走向更为深重的灾难。“澶州盟”,即“澶渊之盟”。宋真宗景德元年(1104),契丹族所建立的辽国发兵20万,直*澶州(今河南濮阳),威胁汴京(今河南开封)。朝廷重臣王钦若等或请避往金陵,或请避往成都。唯宰相寇准力排众议,定下亲征之策。宋真宗*率军出战。十一月,真宗至澶州。辽军久战不利,乃遣使请盟。值此之际,宋军理当乘胜进击,振扬国威。然而,以宋真宗为首的主和派却畏敌如虎,急欲化干戈为玉帛。十二月,终与辽国签订和约:自此,宋每年向辽输银10万两,绢20万匹。丧权辱国,莫此为甚!因澶州又名澶渊,故史称“澶渊之盟”。从表面上看,订立澶渊之盟以后,边境地区获得了暂时的安宁,呈现出一派融和骀荡的景象,所谓“南北结欢娱”。但这种安宁和欢娱的假象终究掩盖不了“两地供赋租”的严酷现实。“两地”,指宋朝和辽国。虽然不再有*件发生,但是边民从此却要向宋、辽两方交纳赋税。这就暗示我们,和议的结果不但没能使边民得到应有的保护,相反,却加重了他们的负担,剥夺了他们的利益。昔日弯弓跃马,屡经血与火的洗礼,纵然伤残,不失光荣;今日输租纳税,饱受灵与肉的折磨,即便全身,未免耻辱。这意味着澶渊之盟带给边民的是物质和精神的双重损失。“虽云免战斗,两地供赋租”。在这貌似平淡的叙述中,融入了诗人多少感慨!“将吏戒生事”四句将昏君佞臣直接牵引出场,用令人怵目惊心的事实进一步对其加以嘲讽,使其只图苟且偷安、不恤国计民生的丑恶本质轩露无遗。朝廷中的文武大臣唯恐开罪于契丹统治者,常常用苛酷的律令来约束边民,不准轻启边衅、再开战局。所谓“戒生事”,实际上是胆小怕事,处处退让,拱手将边民应得的权益奉献给异族,以保住一己的*厚禄。而所谓“为远图”,更是一种大言欺人的幌子:他们以深谋远虑自我标榜,却置边民的切身利益于不顾,因循苟且,唯和是求。“戒生事”和“为远图”的直接后果是“身居界河上,不敢界河渔”。
参考资料:http://post.baidu.com/f?kz=268087571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6-25 10:48
家世为边户,年年常备胡。
儿童习鞍马,妇女能弯弧。
胡尘朝夕起,虏骑蔑如无。
邂逅辄相射,杀伤两常俱。
自从澶州盟,南北结欢娱。
虽云免战斗,两地供赋租。
将吏戒生事,庙堂为远图。
身居界河上,不敢界河渔。
边界居民为防御契丹人的*扰,妇女儿童都练骑马射箭,面对敌人骑兵竟毫不畏惧,互相对射。公元1004年,辽、宋在澶州有一次交战,宋胜辽败,可是宋真宗在战胜的条件下和辽朝签订了屈辱的和约,史称“澶渊之盟”,每年向辽朝输币纳贡。诗中的“南北结欢娱”实际带有讽刺意味,“庙堂(北宋朝廷)为远图”也是暗讽屈辱投降*。战争虽然暂时避免了,可是边界居民的苦难并未解除,要同时向南北两个政权缴纳租赋,又不敢在界河中撒网捕鱼。全诗明白晓畅,有坚实的内容和可贵的思想。欧阳修受韩愈的影响,诗如散文,有较多的议论,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诗的形象性,这后来发展成宋诗有别于唐诗的一个重要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