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为什么会犯罪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19 09:53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3 19:25
主要就是两个字:"人性"
本世纪以来,研究犯罪心理学的学者逐渐增多,许多心理学家也加入了研究犯罪心理的行为。精神分析学的创始人S.弗洛伊德认为,性本能的冲动是犯罪的根本原因。他指出,人的意识由本我、超我自我三个部分组成。本我代表与生俱来的*冲动,按“快乐原则”活动;超我代表社会道德标准,按“至善原则”活动;自我则对本我和超我进行协调,按“现实原则”活动。犯罪行为的发生是由于自我对超我的依从力减弱,而趋向于本我的结果。他还认为,*犯罪是由于退化而使幼儿时期原始的、非道德的性冲动复活了起来。美国精神病学家W.希利和他的妻了A.F.布朗纳对少年违法犯罪行为进行了多年的研究,于1936年提出了“情绪障碍理论”。他们认为,违法犯罪行为是“不能得到满足的愿望与欲求的表现”。当年轻人的愿望和欲求长期得不满足,就会产生深刻的情绪问题。长期存在不满情绪就会导致年轻人采用违法犯罪的方式求得代偿性的满足。
美国犯罪学家E.H.萨瑟兰1939年在他所出版的《犯罪学原理》一书中提出了“不同接触理论”。这一理论认为:(1)犯罪行为是由学习得来的。(2)犯罪行为是通过与他人交往的过程而学得的。(3)犯罪行为主要是在与个人关系密切的群体中学习得到的。(4)犯罪行为的学习内容包括犯罪方法技巧、动机、态度、理由等。(5)在犯罪动机和内驱力的形成方面,主要是从人际接触中获得错误观念,即犯罪比不犯罪有利,使违法心理战胜守法心理。(6)犯罪学习的结果随接触频率、时间长短、顺序、强度的不同而异。在犯罪多发区,由于同犯罪分子接触机会多,因此犯罪行为多是必然的。
德国精神病学家K.施奈德在1940年出版的《精神病质的人格》一书中,具体分析了各种异常人格与犯罪行为的联系。他发现易于导致犯罪的异常人格类型主要有以下几种:(1)意志薄弱型,这种人对外界的*缺乏抵抗力,易受外人引诱而去犯罪。(2)情感缺乏型,这种人缺乏羞耻、怜悯、同情、名誉感、良心等高尚情感,具有冷酷、无耻的人格特征。(3)爆发型,这种人稍受外界刺激,便会暴怒,用暴力手段攻击他人。(4)激奋型,这种人很容易激动兴奋,做事不谨慎、无耐心,很容易与人发生纠纷。(5)自我显示型,这种人有强烈的虚荣心,处处想表现自己,不顾场合和方法。(6)偏执型,这种人顽固地坚持违背社会规范的错误观点和信仰,并付之于行动。(7)情绪易变型,这种人喜怒无常,情绪一日多变,难以捉摸。(8)软弱型,这种人缺乏人格的尊严,经受不了外界的压力,常违心地屈服于他人,做自己明知不该做的事情。(9)自卑型,这种人极度自卑,否定自己的能力和知识经验,认为自己无法像正常人那样生活,只能依靠他人,或采取非法手段来谋生。(10)忧郁型,这种人整日情绪低沉消极,遇到任何事情都看成是不利于自己的事,并以此支配自己的行动。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3 19:26
从犯罪心理学上研究,人人都有犯罪动机,人人都可能犯罪。
因为,每个人都是有*的。但是,不是每个人的*都能通过合法的途径得到满足。所以几乎每个人在其*不能通过合法途径得到满足的时候都会想到利用非法甚至犯罪的行为去满足自己的*。而在追求*满足的过程中,理性又成为平衡器。每个人都有“趋利避害”的心理,他在想犯罪的时候会综合权衡满足的*和应当为此付出代价的比例。当然,大部分情况下付出的代价都会大于其满足的利益所以这就是为什么犯罪的人必竟是少数。
人人是否都有犯罪动机?这个回答也是肯定的。人人都有犯罪动机是人人都想犯罪的延伸,因为每个人都有犯罪的*而且不是每个人的每个*都能满足,当他的*得不到满足而想通过非法的手段满足的时候他就有了犯罪的动机。综上,人人都会想犯罪,人人都有犯罪动机这句话是正确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3 19:26
第一个原因就是他没有办法控制自己,容易冲动,做事情不想后果。
第二个原因,生活所*。有的人生活真的是太辛苦了,如果是从正直的道路去获取钱财,他可能没有办法承担他的生活压力。所以不得不走上犯罪的道路。我们同情她,但是犯罪是真的不可以的。
第三种原因,他有*人格。*人格就是没有一切束缚,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世界乱糟糟,他反而会很开心,所以他会去做违法犯罪的事情。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3 19:27
由于具有不成熟、不稳定的特点,在面对较为复杂的问题时,一方面,自己往往缺乏冷静的思考与正确的分析、判断,容易形成错误的念头,产生错误的结论,从而导致错误的行为。另一方面,分析、判断能力不成熟,独立人格不完善以及经济上的依附性使其抵制*与判断正误、是非的能力相对低下,容易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被复杂现象所困扰,加上自身强烈的独立意识与好胜心,易冲动而不理性的个性特征,常常在已经作出错误的决策和行为时难以接受家人和其他人的劝阻,不知悔改,一意孤行,最终导致犯罪,或是自己能够察觉自身的行为欠妥,但在“哥们意气”、“两肋插刀”、“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等片面思想的支配下,感情、意气用事,不计后果,将错就错。
社会环境影响
社会环境对成长的影响不容乐观。首先,随着改革开放的进一步深入,社会结构正在不断变化,人、财、物的大量流动造成大范围的社会供求失衡,大量青少年劳动力盲目无序的流动,造成了大范围的失业现象,一些人因此陷入生计困境,也就容易滋长各种违法犯罪。中国青少年研究会发布的犯罪调查报告认为,中国目前至少有约1000万闲散未成年人,在未成年犯中闲散未成年人比例高达61.2%。
其次,不良文化的影响。社会上一些淫秽录像、不健康书刊、不良影视作品和网络文化给青少年的心灵造成很大毒害、腐蚀。据统计,少年犯中有70%以上受到过不良文化的影响,暴力型和奸淫型少年犯中,90%以上看过凶杀、暴力、淫秽录像和*书刊。
还有宣扬暴力的电脑游戏。今天,许多对电脑游戏的喜爱已经到了一种痴迷的地步,而这些游戏中相当一部分是暴力游戏。尽管*相关部门通过对网吧、电子游戏厅的清理整顿,情况有所好转,但一些不健康的电脑游戏对青少年产生的不良影响仍然不容忽视。
此外,社会上有些人以不正当手段掠取钱财,花天酒地;一些影视片大肆宣传享乐主义、拜金主义,都严重地影响着身心健康,使其迈向违法犯罪的深渊。
最后,社会、学校、家庭各方面对青少年的教育和管理不够配套、不够衔接。如学校强调升学率,学生的道德品质教育和法制教育往往被搁置一旁。家庭教育失当,父母对子女的放任、溺爱、粗暴等使得青少年缺乏情感教育,更容易受到不良*,以至走上犯罪道路。
我们应该有针对性地加强对心理、道德和法制教育,强化父母对未成年子女的有效监护,净化社会环境,建立绿色网吧,对影视作品实行严格的分级管理,并建立完善的中国少年司法制度,从而在最大程度上降低犯罪的可能性。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23 19:27
(1)*意识:简单一点的说,就是以损害公众利益满足一己私利的价值取向为核心的各种错误观念的总称,具体表现为错误的社会态度,社会动机和对社会秩序,社会规范的否定与蔑视,是个体实施犯罪行为的精神支柱,对犯罪动机起着促进和加固作用,对犯罪行为起着支配作用。 (2)强烈的,畸变的需求: 需要是形成动机的内在动力,动机是需要的现实表现,犯罪人的需要,突出表现在其对自我强烈需要的失控和对需要满足方式与社会规范相对立两个方面,犯罪人的需要相较于守法者更加固执,更加强烈。 (3)犯罪动机: 犯罪动机是驱动犯罪人实施犯罪行为的最直接内心起因,他是在犯罪人强烈,畸变的需求基础上,在外界诱因刺激下产生的,比如:具有强烈物质需要的犯罪人,在接触到大量现金后,产生盗窃的动机,而动机,就是犯罪行为的直接动力。 (4)不良兴趣: 犯罪者的兴趣主要会呈现以下特点:偏于感官的兴趣,缺少高尚兴趣,多为追求刺激性生活的直接兴趣,缺少对未来向往的间接兴趣,兴趣的理智水平低而不稳定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