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7:15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08:26
何为阴阳失调(上)阴阳失调:是中医学中的一对基本概念,就其原始意义而言,阴是指事物的背光面,引申为自然界中相对静止的,内守的,下降的,寒冷的,有形的,晦暗的,抑制的事物或现象;阳是指事物的向光面,引申为自然界中运动的,外向的,上升的,温热的,无形的,明亮的,兴奋的事物或现象。引入医学领域,则阴是指对于人体具有疑聚,滋润,抑制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阳是指具有推动,温煦,兴奋等作用的物质和功能。人体在正常的生理状况下,阴与阳之间相互对立,相互制约,相互转化,维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一旦阴与阳之间的动态平衡被破坏,而又不能得到恢复,即成为阴阳失调。阴阳失调是指阴阳之间失去平衡协调的简称,是指机体在疾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由于致病因素的影响,导致机体阴阳两方面失去相对的协调与平衡形成阴阳或偏盛,或偏衰,或阴不制阳,或阳不制阴,或互损,或格拒,或转化,或亡失的病理状态,此外,阴阳失调还是脏腑,经络,气血,营卫等相互关系失去协调,以及表里出入,上下升降等气机失常的概括。阴阳失调的病机主要有以下内容。(1)阴阳偏胜:指人体阴阳之间一方亢盛,而另一方不虚的病理变化,包括阴偏胜和阳偏胜。① 阳偏胜,即阳盛,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出现的一种阳气偏盛,功能亢奋,代谢活动亢进,机体反应性增强,阳热过剩的病理状态。其成因主要有:感受温热阳邪,或感受阴寒之邪,入里化热,或情志内伤,五志过极而化火,或因气滞,血瘀,食积等郁而化火。因阳以热,动,燥为特点,所以阳偏盛常表现出热象及燥,动之象,如高热,烦渴,面红,目赤,尿赤,便干苔黄,脉数等症。阳热太过,或阳热持续时间过长,则易水泵人体的阴液,造成阴液不足,出现阴亏的表现,这是阳偏胜的常见病理趋势。② 阴偏性,即阴盛,是指机体在疾病过程中出现的一种阴气偏盛,功能障碍或减退,产热不足,以及病理代谢产物积聚的病理状态。其成因主要有:感受寒湿阴邪,或过食生冷,寒滞中阳,遏制阳气的温煦功能,从而导致阳不制阴,阴寒内盛。因阴以寒,湿,静为特点,所以阴偏盛常表现出寒象及湿,静之象,如畏寒,喜暖,肢冷,腹冷痛,泄泻,水肿,痰液青淡,舌淡,脉迟等症。阴寒入邪入里,常造成机体阳气的损伤,出现阴虚的表现,这里阴偏胜的常见的病理趋势。(2)阴阳偏衰:是指人体阴阳之间一方亏虚,而另一方相对亢盛的病理变化,包括阴偏衰和阳偏衰。① 阳偏衰,即阳虚,是指机体阳气虚损,功能减退或衰弱,代谢活动减退,机体反应性低下,阳热不足的病理状态,多表现出为阴寒证。其成因主要有,先天禀赋不足,或后天饮食失养,或劳倦内伤,或久病损伤阳气所致。阳虚以脾,胃阳虚多见,阳虚常再现为畏寒喜暖,全身清冷,以四肢逆冷最明显,同时可见精神不振,喜静萎靡之象,还可见水湿痰饮,瘀血等征象。② 阳偏衰,即阴虚,是指机体阴气不足,滋润,宁静,潜降,成形和制约阳热的功能减退,出现燥,热,升,动和化气太过等阳气相对偏亢的病理状态,多表现为虚热证。其成因主要有,阳邪伤阴,或五志过极,化火伤阴,或久病迁延,耗伤阴津所致。阴虚以肺,肝,肾之阴虚多见。阴虚常表现为潮热,盗汗,五心烦热,失眠多梦,颧红上火,咳血,消瘦,眩晕耳鸣,舌红脉细数等症。(3)阴阳互损:是指阴或阳的任何一方虚损到一定程度时,病变发展影响到相对的一方,形成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包括阴损及阳和阳损及阴。① 阴损及阳,是阴虚到相当严重的程度时,病变影响到阳的一方,造成阳亦虚,因此形成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如肾阴不足,亏损过度,损及肾中精气,肾阳因此亦不足出现肾中阴阳皆不足的病理变化,但通常以阴虚为主,阳虚为次。② 阳损及阴,是阳虚到相当严重的程度时,病变影响到阴的一方,赞成阴亦虚,因此形成阴阳两虚的病理状态。如肾阳不足,亏损过度,损及肾中精气,肾阴因此亦不足,出现肾中阴阳皆不足的美丽变化,但通常以阳虚为主,阴虚为次。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5 08:26
应该是一种阴的东西加阳的东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