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徒生与丑小鸭有什么共同点?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7:06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0 12:06
安徒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童话作家之一。他1805年生于丹麦奥登赛城的一个鞋匠家庭,11岁时父亲去世,靠母亲为人洗衣度日。他母亲要整天浸泡在冰凉的水中干活,只得以酒提神抗寒,因而备受歧视。这些辛酸岁月,在他的童话《她是一个废物》中得到了真实而温情的反映。贫困未能扼杀他追求幸福未来的梦想,卑贱更坚定了他奋发图强的决心。他幻想着当一名歌唱家、演员或剧作家。14岁那年,他只身赴哥本哈根,但在皇家剧院只谋得一份小配角的差事,后来在一个善良而热心的人的资助下,读了一段时间的书并进入哥本哈根大学学习。
19世纪前叶,丹麦文坛被浪漫主义所席卷。安徒生那颗敏感而善良的心受到这一思潮的推动并与之发生共鸣,很快就迈出了创作的坚实步伐。他写戏剧、游记、小说,其中不乏佳作,如《即兴诗人》。1835年,他的第一部童话集《讲给孩子们听的故事》受到了孩子们的热烈欢迎。他深受鼓舞,此后几乎每年都要写一集童话,作为给孩子们的“新年礼物”。他的童话很快风靡世界,为他带来了国际声誉。他一生所写的168篇童话成了全世界孩子的精神食粮,他的名字因此永远铭记在世世代代孩子们的心里。
安徒生认为:“最奇异的童话是从真实的生活里产生出来的。”童话的写作,也应考虑到读童话的孩子的父母,也要“让他想想”。《丑小鸭》实践了安徒生自己的创作主张。这确实来自他自己的“真实生活”,而且蕴含着深刻的对人生的思考,读来隽永而回味无穷,给人以有益的人生启迪。
《丑小鸭》中丑小鸭早期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鸭妈妈孵了一群小鸭。那只最后破壳而出的小鸭长得“实在太大”,因为与众不同而被公认为形象“丑陋”,因而在鸡鸭群中“处处挨啄,被排挤,被讪笑”,连它的鸭妈妈都希望它远远离开。于是,这只可怜的小鸭逃了出来。外面的世界更是充满凶险,猎人的猎*“砰,砰”乱响,它新结交的朋友——两只公雁血染芦荡,命归黄泉,它自己也差点儿被大猎狗咬住。它再次逃亡,进入一个养着猫和母鸡的农家小屋。它因为不能像母鸡一样生蛋或者像猫咪一样“拱起背,发出咪咪的叫声和迸出火花”而被母鸡和雄猫剥夺了发言权,它“想到水里去游泳”的渴望被讥讽为“怪念头”,它不得不离开那自称为它的“真正朋友”的母鸡和雄猫。它来到了“广大的世界”。它在这里看到一群正“飞向温暖的国度”的美丽的大鸟,它们摩天的飞翔使它“感到一种说不出的兴奋”,“它再也忘不了”。但冬天*近了,它冻昏在冰面上,靠一位好心的种田人的收留才度过了要命的严冬。同伴的欺凌、外界的暴力、平庸者的不理解与安徒生早年所受的讥讽、欺凌岂不是有着许许多多的共同点?丑小鸭确实有着安徒生的影子。
丑小鸭的痛苦,不仅来自暴力和冻饿,而且来自精神上的歧视和隔膜,后者的伤害远远超过前者而成为心灵永恒的痛。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看,人只能在同类中认识自己,也只能被同类认同。超出同类的范围,相互之间往往就难以理解。丑小鸭虽然与其他小鸭是同一个鸭妈妈孵出的,但它的超常性使它的同胞产生了“非我族类”的感触,难以认同,它也难以融入它们的群体,它就不能不被排斥,不能不感到孤独。同时,对于母鸡和雄猫来说,它们也只能在自己同类的范围内和可能性中理解丑小鸭的追求和理想;超出了这种范围和可能性,丑小鸭的追求和理想就不能不被它们看做“简直是发疯”。因为在它们看来,人生的最大理想就是“生蛋”和“咯咯地叫”,就是“迸出火花”,除此之外,就都是虚幻的妄想,都是不可实现的呓语。那被排斥后的孤独、“你们不了解我”带来的痛苦是难以排遣的,是难以用语言形容的。
“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丑小鸭的经历证实了这一生活哲理。美丽的春天终于到来,被排斥的孤独、不被理解的痛苦都在这百灵鸟歌唱的季节里烟消云散了。三只令它“不禁感到一种说不出的兴奋”的美丽的鸟正向它游来,它也向它们游去——它最后终于明白:它和它们同类,也是一只天鹅。
在这幸福的时刻,它如何看待那不堪回首的往事呢?它并没有忘记过去,它回想起“它曾经怎样被人*和讥笑过”,但它对*和讥笑过它的人并没有斤斤计较、耿耿于怀,而是采用了一种宽恕、宽容的态度。它一如既往,保持着谦恭温良的态度,“一点儿也不骄傲,因为一颗好的心是永远不会骄傲的”。这里,像安徒生的其他童话一样,颇有一点*教的影响,宣扬的是*的博爱思想,提倡的是容忍与和解的精神。但是,抛弃了宗教的外衣,爱和宽容,不正是人类所应受的教育、所应具有的精神吗?
在安徒生看来,正是这逆境的磨炼,才使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逆境往往构成一种心理压力,激发出冲出逆境的精神力量,从而使人的一切能力发挥得淋漓尽致,跨进至善的境界。从这一角度讲,逆境不仅是压抑人才的消极力量,也是促人上进的积极因素,正如飞机只有在逆风中才能上升起飞。也许这正是安徒生宽容一切的认识基础。
《丑小鸭》用生物界现象与社会现象作比附,由于安徒生对生物作了人性化处理,赋予丑小鸭以人的思想和感情,因而使丑小鸭的遭遇和安徒生的经历有了契合点,从而使丑小鸭的成长史成了安徒生生活的缩影。但是,生物界现象毕竟与社会现象不同,因而,我们在理解这一作品时就不能过于拘泥。比如,“只要你是一只天鹅蛋,就算是生在养鸭场里也没有什么关系”,这在生物界是真理,但在人类社会中未必是事实。安徒生这只社会上的“丑小鸭”,生在社会的“养鸭场”,但他不放弃理想,孜孜以求,克服了种种艰难困顿,才变成了美丽的“白天鹅”,而并非因为他生来就是“一只天鹅蛋”。这是有着重大区别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0 12:06
他出身于一个穷苦的鞋匠家庭,从小就喜爱很多事物,十几岁开始写诗,写剧本和故事,一次次地失败,他依然努力着。虽然尝尽了人们的轻视,却毫不退缩。最后成了诗人、剧作家、小说家、童话作家。他的一生,正如他的童话《丑小鸭》一般,从丑小鸭变成了白天鹅。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0 12:07
他长相丑陋,出身卑微,一辈子都梦想着出人头地。他生性敏感,饱受摧折,不敢谈婚论嫁,到头来反被视作*。他的童话是给全世界孩子们的最好礼物,但在大部分人眼中,他仍然只是一个有趣的作家,而非文学巨匠。
这样一个外表古怪,内心忧郁的安徒生,又是如何写出了如此灿烂的纯真梦想呢?
1874年,也即安徒生去世前一年,他收到一封读者来信,信出自一位美国女学童之手,随信附有一张一美元的钞票,以及一份登载着安徒生身体病弱及所谓穷困潦倒的报纸剪报。没多久,别的孩子也开始寄来小额钱款,用以偿还费城一家报纸所谓欠这位丹麦作家的“儿童债”,后来,连美国大使也亲自给他送来了200个丹麦银元。还没有穷得揭不开锅的安徒生想加以阻止。他写信给发起这一慈善募捐活动的《费城晚报》发行人吉布森·皮科克,说他尽管很乐于见到“我以小语种所写的故事能在距祖国如此遥远的地方找到读者”,并且为如此多的美国孩子“打破储蓄罐来帮助他这个老作家”而深深感动,可他确实不需要也不能够接受这些礼物。他写道,现在他感到蒙羞,而非自豪和感激,而某种满足感已经抵销了安徒生的困窘。
安徒生终其一生都梦想出人头地,能被视作真正的艺术家,有时侯这种渴望可以战胜一切。“我的名字开始熠熠生辉,这也是我活着的唯一理由。我觊觎声名和荣耀,与守财奴觊觎金子如出一辙,”这是他30岁出头那会儿写给朋友的信。而今他已69岁,其声名远播之广,美国报纸搞的活动可资证明。他也许比其他在世的作家更为知名,而国际性的声望通常建立在其他名人的陪衬之上。从19世纪40年代开始,他的作品便得到广泛传诵,尽管其方式并不总是合乎他的本意。像《拇指姑娘》、《丑小鸭》、《皇帝的新装》和《卖火柴的小女孩》这样的故事,早已有了大量译本,其中也包括把原作糟蹋得面目全非的粗劣译文。比如说恶名昭著的玛丽·霍维特(MaryHowitt),一个不懂丹麦语的英国女人,其翻译完全仰赖于德文版。另一位英国译者卡洛琳·皮奇则整段整段地大删特删。不过还是出了一些较好的版本,特别是在美国。如让·赫绍特(JeanHersholt)的译本,这位丹麦人是20世纪30年代的好莱坞明星。安徒生去世一百多年后,其文学影响力反而仍以某种形式继续存在。莫依亚·希勒的电影《红舞鞋》比安徒生的原著还要出名。根据安徒生童话改编的电影及和卡通片可以在任何一家“巨弹”连锁店里租到,迪斯尼公司还执意重写安徒生一些最优美的故事,为年轻观众加上幸福的结局。总的说来,在斯堪的纳维亚之外,安徒生被公认为一个美丽童话的有趣作家,而非文学巨匠。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0 12:08
要是非那样说
那就是都是从平凡到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