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4:56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13:41
从实际意义上来说,在二战时期这两块钢板确实能够有效的挡住一些常规的步*子弹还有*弹片,倘若对方采用威力较大的狙击*狙击机*手的话,两块钢板的“挡子弹”意义并不是很大。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现在常规武器的穿透力比较强,而且反器材的武器比较多,所以如果要是重点攻击对方机*手的话,那么机*前面的那两块钢板就没有太大的防御意义了,只是在正常的交战过程中,可以防御一些流弹或*的弹片。
机*上装钢板大范围被使用是在二战时期苏联方面所产的一些重型机*上,因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时期,苏联主要是以防御为主,防御战主要是以阵地战的方式展开。
——阵地战就是一种火力的较量,为了能够有效的对对方形成火力压制,防止对方冲锋冲破防线,机*也就被派上了用场。因为机*可以在短时间内喷射出大量的弹药,因此特别适合打击散开式的冲锋。
机*又分为轻型(简易)机*和重型机*两种,比如在影视剧作品中有一种人可以直接抱着走的微型机*,或者两个人抬着就能跑到机*就是轻型机*。这些机*虽然能够形成一定的火力压制,但是由于体型较小,其火力的持续时间还有喷射速度也就相对弱了一点。不过这些机*有一个特点就是可以在一个固定点打完之后就跑,机动性比较高机*手相对安全一点。
但是在打阵地战阻止对方冲锋的时候效果最好的还要用那种汽油机或电瓶马达直接带动的那种机*,这种大型机*的喷射速度极快,不到一分钟*管就能烧红,完全可以做到挥弹如雨。
高射速的同时也带来一个问题,必须要配备大量的弹药,同时还要有降温措施,从而导致机*整体的重量也会有所增加,因此移动的时候特别不方便。
所以当时生产的这种大型机*一般都是有两个轮子,人可以推着跑。倘若轮子损坏,三个人都不一定能够扛得动,因此这种机*的机动性特别的差,在战争状态下三个人去抬一顶机*也根本不现实。
所以在打阵地战的时候这些重型机*一般都是固定在某个区之后不再大范围移动,因此二战时期在打阵地战之前,双方都会选择有利的地形作为机*阵地。
由于机*阵地的杀伤力比较大,而且可以有效的阻止冲锋,所以对方的机*阵地都是重点打击的目标。要与机*的射程较远,一般来说都是通过狙杀机*手或炮击摧毁机*阵地来压制对方机*火力。
在二战时期,由于德国的机械生产技术水平比较高,生产出来的狙击*特别精良,狙击手的素质也非常的高,因此苏联的机*手经常被定点射杀。
为了应对如此的一个情况,苏联方面也就在机*上面加上两块超厚的钢板作为防护穿。虽然所加的这两块钢板虽然不可能挡住所有的狙击子弹,但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挡对方狙击手的视线,至少可以保障提*手不至于“分分钟被对方爆头”。
倘若对方采用炮击的方式摧毁机*阵地,那么挡板可以有效的挡住一些弹片从而保证了机*手的生存率。所有的机*手都特别清楚自己是对方重点打击的目标,先不管这两块钢板加上这个效果如何,至少可以让机*手得到一定的心理安慰。
抗日战争时期,由于我国的军队和日军在军械装备上存在着绝对的差距,我国又缺乏训练有素的狙击手,远射程的炮也不多,所以我方很难对日军机*阵地造成实际上的伤害,因此在阵地战中都是我方伤亡惨重,最后以失败而告终。
也正是这个原因,日本投放到中国的机*很少有加钢板的,因为根本没有必要做防护。只有在面对中国的精锐部队的时候才可能会在机*上做点防护,当时日军在中国战场用的最多的就是“歪把子机*”。不过日军面对苏军还有美军的时候,所使用的机*一般来说都加的有钢板。
在第2次世界大战之后,随着武器的不断改进,传统的机*阵地战已经完全被淘汰,现在的打仗需要更高的机动性,机*也从原本的防御性质开始向进攻突击性质迈进,于是大家也就将机*装在了一些战术车上面。
比如美国将机*装在了悍马车上面,由于不需要人力去移动所以机*的配置也就提高了一个等级,防护做的也更专业一点,钢板更厚且角度更全,有些*上的钢板还是可拆卸式的,从而来应对不同的需求。机*装在战地车后机动性比较高,所以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狙击手的打击。
不过现在所生产的狙击*和二战时期相比已经完全不在一个档次,三公分的钢板未必能够挡得住子弹。更何况现在有很多的反器材武器,坦克都能打得穿,三公分的5公分的钢板在这些反器材武器面前就像纸一样,根本没有任何的作用,但机*手躲在钢板后面则可以有效的挡住狙击手的视线。倘若和敌人近距离交战的话,加的这两块钢板可以有效的防护常规武器同时还可以避免*弹片的伤害。
现在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有一些战术车上面已经不需要再配备机*手了,而是通过摄像头以及车内操控机*形成火力压制,所以机*外面所加的这层防护板是为了保证机*不被破坏。
由于机*的控制者都是在车里面,所以这些战术车就成了对方重点打击的目标,所以战术车上的装甲也就厚一点,不过像机*这些传统武器目前只适用于局部的战争中,若是大国之间交战,机*的意义就不大了。
因为现在已经实现了智能化,主要靠弹道导弹对地方进行打击,投入的兵力相对较少。所以机*从曾经能够决定战争结婚的高端武器变成解决小型冲突基础武器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13:41
一战期间可不是现代营连分队的武器装备多样化,那个时候一个连有两挺马克沁就已经不错了,剩下的武器就是士兵手里的大威力步*和几枚手榴弹…特别是“战壕战”期间,机*作为连队火力核心要部署在阵地的后方经过土木、沙袋加固的发射阵地,这样即不容易被敌方狙击手或者直瞄炮消灭,又可以比较从容的给最前沿阵地(战壕)火力支援,由于阵地相对固定也没有太大的威胁 ,唯有敌方打过来的“榴霰弹”的弹片有可能击中重机*射手,所以要给机*装上“防盾”,3~5毫米厚的钢板可以抗住横飞的弹片和600米外敌人狙击手射过来的大威力步*弹。
苏联版的M1910“马克沁”机*是在帝俄时代的M1905“马克沁”基础上改进的,显著的区别特征就是机*的包裹水箱的注水口很大,这对于苏联寒冷地带作战意义是很大的,紧急情况下将冰雪直接装进去就可以了,射击时*管产生的高温一会就将冰雪融化成水…并且图片里可以看到M1910安装了较厚钢板的防盾。
不过随着战争形式的改变,这种防弹板的作用已经没那么大了,毕竟现代化战争基本上都不打阵地战,你让单人使用的班机上这累赘玩意,机*手搞不好会先把你给突突了,因为对于而野战部队来说,搞这种防弹挡板,还不如直接给机*减负,提高机*手的机动性来得实在,因为就算能挡住子弹,你也挡不住那些糊脸的爆炸物啊,比如迫击炮、*榴弹,甚至是直接空袭过来的精确制导武器这样的“大炸*”,面对这些东西,别说挡板了,你就是用钢板焊成掩体也没用,还不如直接让机*手打完就跑!
所以,对于这些防弹钢板,我们通常也只能在车载式的机*上看到了,比如下图中悍马车顶上被围了一圈跟掩体一样的玩意,车载的话对机动性要求就没那么高了,而且加装了这些防弹挡板,对一些流弹、远距离飞过来的步*弹、或者是炮弹的破片,应该还是能起到一定防护作用的,起码给机*手一点心理安慰啊,但是同样面对人家的重机*,甚至是反器材武器,这些所谓的防弹挡板跟纸糊的也没什么区别,就更不用说直接被大炸*糊脸了!
因此,机*旁边的小盾牌在面对一些轻武器时,作用还是有一点的,比如一些小口径步*弹、流弹、破片等,但如果是重机*这样的直射火力,那还是洗洗睡吧,这些盾牌并没有多大的作用,而且在单兵使用机*时,机*手的机动性远比防护能力重要,毕竟,在今天的战场上遭到各种重火力打击的概率可比以前高多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13:42
在热兵器时代,盾牌的作用非常小,子弹是可以轻易穿过的,保护不了人。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13:43
可以,因为这两个小盾牌的硬度十分大,一般的子弹是穿不过去的,所以能保护机*手。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7 13:43
能保护,但是效果并不是很明显,其实这两个盾牌还有一个用处,就是防止跳弹的发生。被敌人打死不算倒霉,被自己跳弹伤到才是可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