姓赵的名人的故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3:22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07:15
赵一曼
1926年,有一个值得大书特书的日子。在那个春寒正浓的清晨,在那个名叫伯阳咀的崎岖山路上,走出了一位衣衫单薄、神色坚毅的女子,那就是赵一曼。对于身后的故乡,赵一曼没有丝毫的留恋。赵一曼的内心,早已被到宜宾求学的渴望所充盈。此时此刻,中国的千百万妇女仍然在忍辱负重,仍然在随遇而安。赵一曼却走出来了。而且是从一个偏远的乡村、从一个封建色彩浓郁的家庭里走出来了。仅此一点,足以令许多五尺须眉汗颜。之后,在宜宾女中,赵一曼掀起了惊心动魄的运动浪潮:带头剪发、抵制仇油、宣传演讲……正是在历经锻炼的过程中,赵一曼逐步走向成熟,于21岁时加入了中国*党。随后,赵一曼先后到川南中山学校、武汉*军事*学校、莫斯科中山大学学习,在掌握*理论的同时,提高了*本领。
1928年回到上海后,赵一曼辗转白区,从事地下工作。血雨腥风的日子里,无论条件多么恶劣、时势多么艰险,赵一曼始终保持着*党员的本色。她曾经在寒风凛冽的夜晚,饥肠辘辘徘徊街头;她曾经在临产的前夜,还蜷缩在乱草堆中;她曾经靠变卖首饰艰难度日,并以丈夫赠与的怀表换取到新地方工作的船票……然而,生活的艰难,敌人的猖獗,丝毫没有动摇赵一曼对*的信心。她指导工人运动、组织地下活动,搅得敌人惶恐不安,而工人、群众的反满抗日情绪却日益高涨,出色完成了组织交给的任务。
1934年,赵一曼请求到游击区工作,先后任珠河县(今尚志县)县委常委、特派员、妇女会负责人、抗联第三军第二团政委。此时的赵一曼已不仅是有着爱国思想的农村少女,也不仅是*澎湃的学生领袖,而是一位英姿飒飒、智勇双全的指战员。赵一曼面对的,是凶狠残暴的日军和张牙舞爪的伪军。运武器、摸哨所、打伏击,赵一曼每次都冲锋在前,身先士卒。赵一曼以自己的智慧和勇敢,沉重打击了敌人,赢来了群众赞誉。在日军重兵围困的最后时刻,她把突围的任务交给其他同志,自己则坚持到弹尽粮绝、重伤被俘。落入鬼子之手的赵一曼大义凛然,以备受酷刑的代价,保护了其他被俘的同志,保守了党的机密。值得一提的是,赵一曼还成功策反了伪军看守。虽然最终未能脱离虎口,却再次深深震撼和打击了敌人……
赵一曼英勇就义至今69年了。长期以来,人们怀念赵一曼、敬佩赵一曼、歌颂赵一曼。从某种意义上讲,赵一曼已不仅仅是一个人,而是一种爱国精神,一种前进动力。
赵尚志
志 东北抗联名将赵尚志抱憾终生最恨死在汉奸*下 百战不殆的天纵之才赵尚志,最大的敌人不是日军,而是身边层出不穷的汉奸;他一生最遗憾的事情,一是被别有用心的人以党的名义孤立抛弃,一是死在了叛徒的黑*下。 1942年2月12日,凌晨1时,黑龙江省萝北县,寒风低吼。东北抗日联军名将赵尚志带领他的士兵向梧桐河方向移动。部下刘德山说:“咱到菜园子屋里暖和一下。”又说,“你们先去,我去解手。”说罢,他转身行至赵尚志身后,举起步*。 子弹从腹部穿过,赵尚志立仆在地。毕竟是赵尚志,他操起手*,朝刘德山打去,刘的头、腹部各中一弹,当即毙命。 刘德山,原名刘海峰,黑龙江珠河县(今尚志市)人,老猎手,*法奇好。被日本人收买来刺杀赵尚志。 赵尚志被扶进附近一个孤独的农家小屋,屋内新婚不久的女主人吓懵了。但听说是赵司令,便用结婚缝制的被褥包住赵,并用温暖的手捂着赵尚志被冻得冰凉的手——直到今天,这个当年的年轻媳妇已经老了,但还保存着包裹过赵身体的被褥。 在萧索的寒夜里,一队日军和伪*,在另一个刚从赵尚志身边溜走的汉奸张锡蔚带领下,潜行过来。短时激战后,赵昏迷过去。醒来后,发现自己躺在爬犁上,他说,“只想死在千军万马中,没成想死在刘炮(刘德山)手里。” 此时,赵才知道,此行自己身边的5个人中,就有两个是汉奸。 此前短短的几年间,赵尚志部队从最初的7人发展到6000人,在数百场大大小小的战役中,很少有失败的时候,其天才般的谋略,让日军闻风丧胆,发出“小小的满洲国,大大的赵尚志”的感叹。在东北抗日战场上,一直有“南杨(靖宇)北赵(尚志)”的说法。而前 者也于1940年2月23日,被一个汉奸带来的日军杀害。 抗日14年间,东北战场上出现了难以计数的汉奸。以赵尚志为总司令的东北北满抗日联军中,也出现过一些汉奸,他们从军长到师长到普通士兵,什么级别的人都有,以至于赵对汉奸,一直有着近乎神经质的敏感和戒备,却不料最终还是宿命般死在了汉奸*口下。 斗争环境极为复杂,最早要刺杀赵尚志的汉奸叫周光亚。在日军悬赏1万元要赵人头的时候,周混入赵部,因为有点文化,被任命为司令部秘书。这期间,有人到游击队办事,见到周光亚。周怕暴露身份,于是当另一名汉奸以医生名义混入队内后,他寻机将支队经济*李启东杀害,夺款逃跑。 此事对赵尚志刺激极大,李启东比他大12岁,赵一直视其为大哥,是跟着赵创立游击队的七人之一。李被刺后,司令部对奸细问题警觉起来,经过对“医生”的审问,才知道他准备投毒害死赵尚志等人。 从此,赵尚志无时不刻地警惕着汉奸。这对他一生的影响也是深远的,因为对汉奸过于敏感,他在被诬陷和开除党籍后,曾下意识地把一些党内领导和奸细联系起来,从而又遭到更为残酷的对待。 彼时,在东北,9·18事变后,张学良率部撤走,*党的*和军事力量尚弱,加之东北在日本人统治下成立了伪满*,无依无靠的民众,面前摆着五条路:一是当伪满*的帮凶,二是做伪满洲国的顺民,三是上山当土匪,四是自发地组织抗日义勇军,五是跟着 *党打游击。 事实上,当顺民的人最多,到伪满*“工作”的人次之,其余的人选择了后三条路。在当时的日军看来,后三种人都是土匪,其中,赵尚志是在日伪*办的《盛京时报》上出现频率最多的“匪头领”,普通民众刚开始也都把赵尚志的部队当土匪。 在中国,其他地方抗日8年,而被*放弃掉的东北则实际上与日本人斗争了14年(按年份算15年),在最初的几年内,抗日队伍群龙无首,大多数是江湖出身,扰民伤民时有出现,使得东北民众根本看不到民族的希望,其中一些人的奴性在此刻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了。曾是东北抗日联军战士、原黑龙江省政协副*李敏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她小的时候,日本人在东北大量种植鸦片,让中国人吸食。当时,吸鸦片和种鸦片的人都很多,以至于鸦片成了硬通货,买东西时,拿出相当大小的鸦片就能成交。 “当年走在哈尔滨的大街小巷,乌烟瘴气。”李敏说,许多人在染上吸大烟的瘾后,被日军用鸦片“钓”住当了汉奸。参加到抗日队伍中的一些人原本也有吸大烟的习惯,在山上坚持不住了,就背叛部队下山投敌。 “抗日联军”成分多样 东北抗日环境的复杂性表现在,除了小股*党的基本队伍外,其余的抗日队伍多具有三面性,他们一会儿意气风发跟着*党打日军,一会儿自立山头去做土匪(许多土匪与日军有通联行为),一会儿干脆下山给日军做帮手。即使他们当汉奸时也有两面性,有时竟也 会哗变一下,把对方的伪军带上山倒戈抗日。 在抗日初期,赵尚志本能地鄙视和讨厌土匪,不愿意与他们为伍。 那时候,仅在赵尚志游击队活动的珠河一带,就有许多义勇军、山林队,如“九江”、“容易”、“跨海”、“双盛”、“白龙”“闯江南”“压东洋”、“北来”等大小三四十股。 在此期间,赵尚志曾与这些队伍麻烦纠纷不断。后来在党内又被一些人盖了顶帽子叫“关门主义”,意思是,他关起门不愿意和大家团结抗日。 很快,赵尚志认识到,*党的游击队尚弱,要抗日必须联合这些杂牌军,于是,委曲求全,放下成见,收编了许多“山头”,成立了东北反日联合军司令部,赵尚志被推选为总司令。 然而,这支队伍中出现一些汉奸几乎是注定了的。比如,赵尚志为了收编一个叫于九江的土匪,和他结拜为“兄弟”,任命其为第七师师长。但于九江匪性不改,进行内奸*活动,被赵尚志兵不血刃用计拿下。诸如此类被背叛的事情,时有发生。 但赵尚志相信每个人终归都有民族良心,所以,许多次打仗,只要对方是中国人,他就手里拿着一根小木棍,骑在马上喊话。有士兵说,“别喊话了,*子儿可不听你的呀!”赵尚志说,*子儿能打着几个敌人,我一喊“中国人不打中国人”,就很可能跑过来一大群 。 在一个随时都可能潜伏土匪的部队里,赵尚志的警戒心理可想而知。尤其在经历一次次背叛后,再接收他所不信任的山林队人马时,他甚至要设置圈套加以考验。1934年春节前夕,他召集队员问,谁愿意请假回家过年,当时有几个士兵请了假,过完年回来后,赵尚志就不要他们了。他说,用这些办法看看哪些人有动摇的思想。 当然,他的这一做法又受到了党内一些人的批判。 蹊跷的军中谎言 虽然是杂牌军组成的抗日联军,但凭借无与伦比的军事才能,赵尚志打了不少胜仗。为了聚拢人心,他经常把缴来的*弹物资分发给各种抗日队伍,同时帮助一些有发展前途的队伍打仗以壮大他们的力量。 到1936年,赵尚志一手创建的东北抗日联军第三军已发展到10个师,共计6000余人。粉碎了日军及伪军的数次大讨伐,赵尚志亲自率领军队远征黑嫩平原,半年多的远征中打了大小百余战,杀死杀伤敌人8000多人。 就在此时,改变赵一生的重大事件发生了。 当时,**和东北*党失去了联系,恰好*国际所在地苏联和黑龙江只隔一条江,所以,东北*党实际上受驻在*国际的王明及康生指挥。这两位领导都没去过东北前线,但指点起来却成竹在胸。赵尚志前后两次公然反对他们的路线,这在当时被一些人说 成是“反对王明,就是反对党*。” 对王明路线极不理解的赵尚志,派部下朱新阳带信去苏联面见王明汇报。结果,王明把朱新阳扣下,开除党籍。 此间,无论是党内还是敌方,都盛传一种说法:北满或吉东*党领导层里有奸细。日伪当局称为“吉东和北满两*间之倾轧斗争”。 正在这时,抗联第六军一师代理师长陈绍滨从苏联回来带口信说,苏联远东军区司令海洛将军要抗联的一位重要领导过江商量抗日大事。 经抗联内部的会议商量后,决定要赵去苏联。赵到了苏联后,对方却不承认邀请过他,当即将赵关起来。 不久,北满临时*被改组,赵本人被“永远”开除出党。赵尚志的部队被改编为第三路军,赵手下的第三军*部主任李兆麟出任总指挥。 在苏联的禁闭室里,赵尚志联系到现实种种,怀疑北满*主要领导中有奸细。当然,后来他为自己的猜疑做了检讨。 而自己与陈绍滨素无恩怨,因而到死的时候,赵也不敢断言,究竟是谁指示这个人把他骗到了苏联。 虎落迷局 在苏联,赵尚志被困一年半,后来,苏方以“误会”为由放了他,并任命他为东北抗日联军总司令,组建了100余人的骑兵,让他带走。回到东北后,他才知道,自己6000多人的部队,在仅仅一年多后,已经死的死散的散,所剩无几了。以前收编来的部队大部分叛逃, 第八军军长谢文东,三军二师师长兰志渊已向日伪当局投降。 得知赵尚志回来后,曾经捎口信把他骗到苏联的陈绍滨威*部下先缴了赵尚志的几个士兵的械,又威*部下去抓赵。后来此人又到处散布消息说,赵要捕杀所有北满*的主要领导。于是,没有人敢去见赵尚志,赵被孤立起来。 在缴不了赵尚志*械的情况下,陈绍滨秘密命令部下,向附近的日军报告,让他们来捉赵尚志。其汉奸嘴脸终于暴露出来。 陈绍滨于1940年后消失了。长期来,抗日联军中的将领鱼龙混杂,由于条件不允许,收编而来的杂牌军很难得到正规的*军事训练,所以,问题百出。 尔后,失去自己部队的赵尚志只好返回苏联,渐渐被排挤出了东北抗日的局外。一年后,不甘心成为闲人的他,借机向苏军领了一个班长级别的小任务,带了5个人回到东北。 一踏在东北的土地上,他就下定决心不再去苏联。由于急于扩充实力,在吸收队员时,他“饥不择食”地来不及认真考察,被日伪特务混入,引来杀身之祸。 1942年2月12日上午,在受伤8小时后,赵尚志牺牲。日军叫来了已投降日寇的原东北抗联第九军军长李华堂辨认尸体。 在审讯室里,李华堂一眼就认出了自己曾经非常崇拜的赵尚志司令。尽管有很多日本人跟着,他还是哭了,大声喊:司令,你也这么着了吗?你也这么着了吗?他嚎啕大哭,被日本人强拉了出去。 (感谢原黑龙江省政协副*李敏,原黑龙江*党史研究室副主任赵俊清,赵尚志外甥、齐齐哈尔*党史研究室研究员李龙,国家一级作家王忠瑜等对此文的贡献)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07:15
赵匡胤 黄袍加身
周恭帝即位的时候,年纪太小,由宰相范质、王溥辅政。后周的政局不稳。京城里人心
浮动,谣言纷纷,说赵匡胤(音yìn)快要夺取皇位啦。
赵匡胤本来是周世宗手下得力大将,跟随周世宗南征北战,立下不少战功。周世宗在世
的时候,十分信任赵匡胤,派他做禁军统帅,官名叫殿前都点检。禁军是后周一支最精锐的
部队。
世宗一死,军权落在赵匡胤手里。五代时期,武将夺取皇位的事情多得很,所以,人们
有这种猜测也是不足为奇的。公元960年春节,后周朝廷正在举行朝见大礼的时候,忽然
接到边境送来的紧急战报,说北汉国主和辽朝联合,出兵攻打后周边境。
大臣们慌作一团,后来由范质、王溥作主,派赵匡胤带兵抵抗。
赵匡胤接到出兵命令,立刻调兵遣将,过了两天,就带了大军从汴京出发。跟随他的还
有他弟弟赵匡义和亲信谋士赵普。
当天晚上,大军到了离开京城二十里的陈桥驿,赵匡胤命令将士就地扎营休息。兵士们
倒头就呼呼睡看了,一些将领却聚集在一起,悄悄商量。有人说:“现在皇上年纪那么小,
我们拼死拼活去打仗,将来有谁知道我们的功劳,倒不如现在就拥护赵点检作皇帝吧!”
大伙听了,都赞成这个意见,就推一名*把这个意见先告诉赵匡义和赵普。
那个*到赵匡义那里,还没有把话说完,将领们已经闯了进来,亮出明晃晃的刀,嚷
着说:“我们已经商量定了,非请点检即位不可。”
赵匡义和赵普听了,暗暗高兴,一面叮嘱大家一定要安定军心,不要造成混乱,一面赶
快派人告诉留守在京城的大将石守信、王审琦。
没多久,这消息就传遍了军营。将士们全起来了,大家闹哄哄地拥到赵匡胤住的驿馆,
一直等到天色发白。
赵匡胤隔夜喝了点酒,睡得挺熟,一觉醒来,只听得外面一片嘈杂的人声,接着,就有
人打开房门,高声地叫嚷,说:
“请点检做皇帝!”
赵匡胤赶快起床,还没来得及说话,几个人把早已准备好的一件黄袍,七手八脚地被在
赵匡胤身上。大伙跪倒在地上磕了几个头,高呼“万岁”。接着,又推又拉,把赵匡胤扶上
马,请他一起回京城。
赵匡胤骑在马上,才开口说:“你们既然立我做天子,我的命令,你们都能听从吗?”
将士们齐声回答说:“自然听陛下命令。”
赵匡胤就发布命令:到了京城以后,要保护好周朝太后和幼主,不许侵犯朝廷大臣,不
准抢掠国家仓库。执行命令的将来有重赏,否则就要严办。
赵匡胤本来就是禁军统帅,再加上有将领们拥护,谁敢不听号令!将士们排好队伍开往
京城。一路上军容整齐,秋毫无犯。
到了汴京,又有石守信、王审琦等人作内应,没费多大劲儿就拿下了京城。
将领们把范质、王溥找来。赵匡胤见了他们,装出为难的模样说:“世宗待我恩义深
重。现在我被将士*成这个样子,你们说怎么办?”
范质等不知该怎么回答。有个将领声色俱厉地叫了起来:
“我们没有主人。今天大家一定要请点检当天子!”
范质、王溥吓得赶快下拜。
周恭帝让了位。赵匡胤即位做了皇帝,国号叫宋,定都东京(今河南开封)。历史上称
为北宋。赵匡胤就是宋太祖。经过五十多年混战的五代时期,宣告结束。
宋太祖做了皇帝,他的母亲当然成了太后。当大臣们向太后祝贺的时候,太后却皱起眉
头,显出很忧愁的样子。
等大臣退了朝,侍从们问太后说:“皇上即位,您怎么还不快活?”
太后说:“我听说做天子很不容易。能够把国家管理好,这个位子才是很尊贵的;要是
管理不好,出了乱子,再想做一个老百姓还做不成哩。”
太后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的。宋太祖虽然即了位,但是全国还没有统一,别说周围还有
一个个割据政权,就是原来后周统治的中原地区,也还有一些节度使,对宋太祖即位,很不
服气呢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07:16
宋太祖是名人吧!
宋太祖
黄袍加身登帝位
南征北讨定天下
历朝历代的政变事件屡见不鲜。“陈桥兵变,黄袍加身”便是由后周禁军最高统帅赵匡胤发起的一次成功的政变。赵匡胤兵不血刃登上帝位,不仅统一了大半个中国,而且治国有方。宋王朝的经济和文化之所以能够达到我国历史上的又一个高峰,与赵匡胤的治国之道有密切的关系。
历史证明,赵匡胤是一位推动历史发展的杰出人物。
大凡粗知中国历史的人们都知道有个“陈桥兵变,黄袍加身”的典故。这里说的就是赵匡胤利用军权,发动政变,建立宋王朝,强化封建*主义*集权的故事。
一.生平:
赵匡胤,公元927年3月21日,生于洛阳夹马营的一个军人家庭。
赵匡胤为宋朝第一代皇帝,在位期间纪元九六○~九七六年。赵匡胤出生在一个军人之家。
『宋史』太祖本纪中曾云:「宋太祖起介胄之中。」匡胤的父亲赵宏殷,曾是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四代王朝的武王。少年时的匡胤,『宋史』评之为「既长,容貌雄伟,器度豁如,识者知其非常人。」
从这段评语来看,匡胤是和其他同年的孩子们,大不相同的。唯一共通的情形,就是不爱读书。
赵匡胤出生于公元927年3月21日,地点是洛阳夹马营的一个军人家庭。相传,伴随着婴儿的出生,“赤光绕室,异香经宿不散,体有金色,三月不变。”
赵匡胤出生时,威赫数百年的大唐帝国已经在世界上消失整整20年了。—个平衡被打破,接踵而来的就是长久不息的*。他受家庭的熏陶,自幼爱好骑射和练武,并摔打出—身的好武艺。
21岁时、颇有冒险精神的他告别父母妻子,开始浪迹天涯,寻找那份属于自己的事业,他漫游了华北、中原,西北的不少地方,都未能如愿,到公元949年,他终于遇到了机会。他在北上的途中,遇到了当时正担任后汉枢密使的郭威。郭威此时正在今河北大名县东北招兵买马,于是身强力壮精通武艺的赵匡胤就投到了郭威的旗下。
郭威即位(后周太祖)时,赵匡胤任禁卫军长,甚得开封府尹柴荣的赏识,因成了柴荣的部属。柴荣即位(后周世宗),赵匡胤很得世宗的信任,做了世宗身旁的要臣。并升任禁卫军的司令,世宗死,他的儿子宗训,年仅七岁便继位,第二年,赵匡胤发起陈桥兵变,迫宗训退位,建立了宋朝。
太祖的日常生活很朴素,衣服、饮食都很简单,虽然对自己的家人较约束,但绝非吝啬之人,他曾在一些工程上花下大笔费用,对於投降的各国国君也给予优厚的待遇。自己的私生活严谨简朴,对於该花费的地方,却是十分慷慨,这是历代皇帝中较少见的。
九七六年,赵匡胤崩,关於太祖的死因,有多种说法,有的说是因饮酒过度而暴死,有的说是因腹下肿疮发作而病亡,更普遍的一种看法则认为太祖之死与太宗有很大的关系。
按常理推论,似乎自然死亡的可能性较大。因为在杜太后降下钧旨以后,赵匡胤已命赵普拟了传位诏书,并「藏之金匮」,赵光义是笃定要继兄位登大宝的根本没本没必要搞谋杀。
究竟*如何,由於史料阙如,至今还不很清楚,但有一点肯定,就是太宗在掩饰太祖死因上做了大量工作,太宗朝所修撰的《太祖实录》历经三次而无成,虽然已篡改和掩盖了大量的*,太宗还是不满意。太宗对《太祖实录》异乎寻常的关注,足以说明太宗非正常继位的奥妙,而「烛影斧声」也就成了千古之谜。
宋太祖赵匡胤猝死之谜的传说:
公元976年,宋代开国之君赵匡胤一夜之间猝然离世,正史中没有他患病的记载,野史中的记载又说法不一。他的死因,成了历史上一宗离奇的悬案。
《湘山野录》中说,开宝九年10月,一个雪夜里,赵匡胤急召他的弟弟赵光义入宫,兄弟二人在寝宫对饮,喝完酒已经是深夜了,赵匡胤用玉斧在雪地上刺,同时说:“好做好做”,当夜赵留宿寝宫,第二天天刚刚亮,赵匡胤不明不白地死了。赵光义受遗诏,于灵前继位。
《烬余录》说,赵光义对赵匡胤的妃子花蕊夫人垂涎之久,趁赵匡胤病中昏睡不醒时半夜调戏花蕊夫人,惊醒了赵匡胤,并用玉斧砍他,但力不从心,砍了地。于是赵光义一不做二不休,杀了赵匡胤,逃回府中。
《涑水纪闻》里说:太祖去世时已是四鼓。宋皇后叫内侍王继恩把皇子德芳叫来。王继恩考虑到太祖早就打算传位于晋王光义,却找来了赵光义,进宫后,宋皇后问:“是德芳来了吗?”王继恩回答:“晋王来了。”宋皇后惊诧莫名,后来突然醒悟,哭着对赵光义说:“官家,我*的性命,都托付给你了。”
另外,据说赵光义以弟弟的身份继承兄长的帝位,是他母亲杜太后的意见。说是杜太后临终时,曾对赵匡胤说:“如果后周是一个年长的皇帝继位,你怎么可能有今天呢?你和光义都是我儿子,你将来把帝位传与他,国有长君,才是社稷之纲啊!”赵匡胤表示同意,于是叫宰相赵普当面写成誓词,封存于金匮里,这就是所谓的“金匮之盟”。也就是赵光义“兄死弟及”的合法根据。
这一切,都使人们产生了许多疑问。
一是赵匡胤死时的“烛光斧影”。
按说宫廷礼仪,赵光义是不可以在宫里睡觉的,他却居然在宫里睡觉。太监、宫女不该离开皇帝,却居然都离开了。忙乱的人影、奇怪的斧声,以及赵匡胤“好做好做”的呼喊,一一都告诉人们,这是一场事先策划的血腥谋杀。
二是王继恩假传圣旨。
王继恩有何胆量,敢违背宋皇后的旨意,本该传赵德芳,却传来赵光义?倘若事败,不是杀身之祸么?
这种说法,只不过把篡位的罪过加在一个太监身上而已,同时掩盖了杀兄的罪行。
三是“金匮之盟”的真伪。
杜太后去世时,赵匡胤只有34岁,正值壮年,他的儿子德昭14岁了。即使赵匡胤几年后去世,也不会出现后周柴世宗遗下7岁孤儿群龙无首的局面。杜太后一生贤明,怎能出此下策?况且,“金匮之盟”是赵光义登基5年后才列举证人、公布出来的。为什么不在赵匡胤死时,堂堂正正公布出来呢?
还有一些疑点,也使人们对赵光义有非议。
赵光义不等到第二年,就改换年号。——新君即位,常例是次年改用新年号纪年。可是赵光义把只剩下两个月的开宝九年,改为兴国元年。这就打破常规的迫不及待,只有一个解释:抢先为自已“正名”。
是不是他心里有鬼?
*杀赵匡胤的长子德昭(当时已30岁),赵匡胤幼子德芳(仅26岁)也神秘地暴病身亡。赵匡胤的遗孀死后,赵光义不按皇后礼仪发丧。这些都是偶然的?
最最让人感到莫名其妙的是,赵光义的子孙后代却相信他的老祖宗“杀兄篡位”的说法,把皇位又传给了赵匡胤的后代。这里说的是宋高宗赵构传位的事。
据说赵构没有儿子,谁来继承皇位呢?大臣们议论纷纷。有一种强有力的意见是:赵匡胤是开国之君,应该在他的后代中选择*人。起初,赵构对这种议论严加贬责。忽然有一天,他又改变主意,说他做了一个梦,梦见宋太祖赵匡胤带他到了“万岁殿”,看到了当日的“烛光剑影”的全部惊景,并说:“你只有把王位传给我的儿孙,国势才有可能有一线转机。”于是赵构终于找到了赵匡胤的七世孙赵慎,并且把皇位传给了他。这时离那个血腥的恐怖之夜已经有187年了。
这恰恰说明了:赵构承认了祖先的罪孽,也给了赵匡胤之死一个基本的答案。
二.内政:
(一)杯酒释兵权:
赵匡胤虽然登上了皇宝座,但他却不敢高枕无忧。通过这次兵变,他深刻地认识到,武将们在废立皇帝、改朝换代方面有著非常大的能量,是啊,他自己既然可以以武将的身份和实力去推翻国君,其他将领不也可以用同样的方式来推翻他吗?想到这里,他不寒而栗。尤其使他感到威胁的,是一些声望较高又握有重兵的大将,为了防患於未然,赵匡胤决计拿他们开刀。
首先,太祖废除了殿前都点检一职,接著就导演了一出「杯酒释兵权」的喜剧。一日,禁军太将石守等奉召来到后花园,太祖设宴相待。酒过三巡,太祖故作愁眉不展状,开口说道:「我不是靠你们出力,到不了这个地步,但做皇帝太艰难了,实在不如做节度使快乐,我整个晚上都不敢安枕而卧啊!」石守信等忙问其故,太祖就说:「这不难知道,谁不想做皇呢?」石守信等一听,惊恐万状,纷纷表白道:「陛下何出此言,今天命已定,谁还敢有异心。」「不然!」太祖断然说道:「你们虽无异心,然而倘若你们部下希求富贵,一旦以黄袍加你之身,你虽然不想做皇帝,能办到吗?」众将一听,都吓得离席叩头,请求太祖指示一条「可生之途」。太祖才表明了自己的真正意思:「人生如白驹过隙,求富贵者,不过想多积金钱,多多娱乐,使子孙免遭贫乏而已。你们不如释去兵权,出守地方,方多买良田美宅,为子孙立永不可动的产业,同时多买些砍儿舞女,日夜饮酒相欢,以终天年。朕再同你们结为婚姻之家,君臣之间,两无猜疑,上下相安,这不很好吗?」众将明白了太祖的意思,一齐下拜说道:「陛下关心臣等,真可谓生死而肉骨啊!」第二天都称病职。太祖大喜,安排他们到地方做节度使。赵匡胤几杯美酒,轻而易举地解决了大将专军权的问题,被誉为「最高*艺术的运用」,成为千古佳话。
(二)犟干弱枝:
从唐中叶以来,形成了地方藩镇权势过大的局面,他们常常割据一方,乃至进行武装叛乱,给朝廷造成严重的威胁。在宋王朝建立之后,赵匡胤依据宰相赵普提出的「削夺其权,制其钱谷,收其精兵」的十二字方针,分别从政权、财权、军队这三个方面来削弱藩镇,以达到犟本弱枝、居重驭轻的目的。
在「削夺其权」方面,赵匡胤陆续派遣文官到地方州郡担任长官,以取代跋扈难制的军人;并在知州之外设立通判,两者共掌政权,互相牵制,分散和削弱了地方长官的权力。在「制其钱谷」方面,赵匡胤设置转运使来管理地方财政,并规定,各州的赋税收入除留开其正常的经费开支外,其馀的一律送交京师,不得擅留。这样,既增加了*的财政收入,又使地方无法拥有对抗*的物质基础。在「收其精兵」方面,赵匡胤将厢军、乡兵等地军中的精锐将士,统统抽调到*禁军,使禁军人数扩充到几十万,而地方部队只剩下一些老弱兵员,只能充当杂役,缺乏作战能力,根本无法和*禁军抗衡,这就摧 毁了地方反抗*的军事基础。
太祖通过对藩镇权力的剥夺,对武臣的压抑,改变了五代时期方镇雄?、朝廷寡弱、武人跋扈、文臣无权的状况,提高了*的威权。在*内部,太祖又著手分割宰臣的权力,军权归於枢密院,财权归於三司使,枢密院与相府合称「二府」,三司使号称「计相」,这三者地位都差不多,都直属於皇帝。此外,太祖还在宰相之下增设副相参知政事,来分散和牵掣宰相权力。通过对相权的分割,防止了大臣专权的局面,太祖就曾直言不讳地当面对宰相赵普说:「国家大事可不是你们书生说了算的。」说明宋代君主**得到了空前的巩固和加?。但这些措施也使得*增多,开支增大,权力互相钳制、地方实力削弱,埋下日后积积弱的种子。
三.外交
(一)雪夜定策:
宋朝建国,所统治的地方只有黄河、淮河流域一带,宋朝北面有北汉和契丹,西面有后蜀,南面有荆南、南唐、南汉、吴越等国家,每一个国家都有独立的势力,而且他们也都在窥视宋朝的态度。在此虎视眈眈的情况下,使宋朝不能高枕无忧,必须把这些小国或外族,消灭或*,才能完成天下的统一,奠立宋朝国基。
在一个大纷飞的夜晚,赵匡胤与宰相赵普进行了一场意义重大的对话。
赵普问道:「夜深天冷的,陛下为什么还出来?」
赵匡胤回:「我睡不著呵!一榻之外,都是别人家的天下,所以特地来见见你。」
赵普:「陛下是否觉得自己的天下过於狭小?南征北伐,一统天下,现在是极好的时机,不知陛下在进军方向问题上是怎样考虑的。」
故意说:「我想先攻打北汉国都太原。」
赵普默良久之后,说:「这我就不明白了。」
赵匡胤问:「为什么?」
赵普分析道:北汉有契丹为后援,攻之有害无利,即使灭亡了北汉,又要独自承担契丹的犟大压力,倒不如先保存北汉,以为阻隔契丹的屏蔽,集中力量翦灭南方各国,然后再专力北方。
和赵普的话,使赵匡胤最后确定了「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战略方针,这件事,就是历史上著名的「雪夜定策」。
(二)亲征北汉:
开宝二年九月,宋太祖派李继勋率兵攻北汉,因契丹军来援,无功而返。十月太祖亲征北汉。宋军筑长连城围攻太原,北汉大将杨继业出城犯宋东西砦,败还,辽军分两路援救北汉,一路自石岭关入,为宋军败於阳曲。后来,太原城水灾,城中惊恐,大臣郭无欲谋降宋,被杀,契丹再派兵驰援北汉,太原得以保住。宋军则因屯兵太原城下,久攻不克,损兵折将,又因暑雨,士卒多病,遂班师。北汉尽得未所弃军储,共计粟三万石,茶、绢各数万,总计太祖共在开宝元年、二年,及九年三次攻打北汉,均因辽军来援,顿兵太原城,久攻不克而还。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4 07:16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人也。本属公孙瓒,瓒遣先主为田楷拒袁绍,云遂随从,为先主主骑。及先主为曹公所追于当阳长阪,弃妻子南走,云身抱弱子,即后主也,保护甘夫人,即后主母也,皆得免难。迁为牙门将军。先主入蜀,云留荆州。
先主自葭萌还攻刘璋,召诸葛亮。亮率云与张飞等俱溯江西上,平定郡县。至江州,分遣云从外水上江阳,与亮会于成都。成都既定,以云为翊军将军。建兴元年,为中护军、征南将军,封永昌亭侯,迁镇东将军。五年,诸葛亮驻汉中。明年,亮出军,扬声由斜谷道,曹真遣大众当之。亮令云与邓芝往拒,而身攻祁山。云、芝兵弱敌强,失利于箕谷,然敛众固守,不至大败。军退,贬为镇军将军。
七年卒,追谥顺平侯。
初,先主时,惟法正见谥。后主时,诸葛亮功德盖世,蒋琬、费祎荷国之重,亦见谥;陈祗宠待,特加殊奖,夏侯霸远来归国,故复得谥;于是关羽、张飞、马超、庞统、黄忠及云乃追谥,时论以为荣。云子统嗣,官至虎贲中郎,督行领军。次子广,牙门将,随姜维沓中,临阵战死。
评曰:“关羽、张飞皆称万人之敌,为世虎臣。羽报效曹公,飞义释严颜,并有国士之风。然羽刚而自矜,飞暴而无恩,以短取败,理数之常也。马超阻戎负勇,以覆其族,惜哉!能因穷致泰,不犹愈乎!黄忠、赵云强挚壮猛,并作爪牙,其灌、腾之徒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