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5:4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13:25
据媒体报道,上一周,“座霸”成了热词,截至昨天已相继发生了三起火车乘客强占他人座位事件。
针对后两起“座霸”事件,有关方面暂时没有给出处理结果,相关部门究竟应该怎样第一时间处置“座霸”,也还没有一个明确的答案。公众仍然在等待一个交代。
不过,对于愤怒的公众来说,也有值得反思之处。对于第一位“座霸”来说,绝对领教了网友们“人肉搜索”的本事——姓名、身份证号、个人经历和职业背景等,包括他在博士期间发表的论文疑似抄袭的陈年往事都被扒出。对此,专家提示,大家在声讨和谴责时要有底线,不能侵害他人合法权益,包括个人信息受保护的权益。
那么,到底哪些信息属于个人信息?什么样的行为有可能造成对他人侵权?到底该如何保护公民的个人信息?北京朝阳区*邀请有关专家研讨涉个人信息保护类民事案件的法律适用问题。
8月24日,在济南铁路官方微博通报G334次列车乘客“霸座”事件调查处理情况同一天,中国法学会研究部副主任彭伶在北京朝阳*举办的“涉个人信息保护类民事案件”研讨会上举例说明,对社会不文明现象、网上热点事件点评,侵权的界限在哪里,“可能发表个人单个信息不构成侵权,但是谁要把这些信息总结出来挂到网站上,就打击总结信息的这个人。对于个人造成的危害性,被侵权人的过错大小也要结合起来考虑,明显超过了道德问题。”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飞速发展,公民个人信息的收集、保存和利用日益便捷。滥用公民个人信息的现象也因此愈加泛滥。
北京朝阳*对朝阳*近十年内受理的相关案件分析调研发现,案件受理量逐年上升,占比最高的是“网络人肉搜索”。庭长分析,“不以使用信息为目的的单纯公开和披露个人信息的案件占到了56%,最典型的就是‘网络人肉行为’。”
专家强调要加大企业的保管责任,和对非法使用者的打击。彭伶分析,“司法工作的重点就是加强对信息非法使用的打击力度,就是加大赔偿责任,惩罚性赔偿、精神损害赔偿应该予以经常性的使用,这样才能起到威慑作用。”
为了有效保障公民的合法权益、及时制止侵害个人信息的行为、积极保护信息安全,我国先后出台了多部法律法规及司法解释,对几种社会生活中比较常见、影响比较恶劣的侵权行为先行进行了规制。已经施行的民法总则中明确规定“自然人的个人信息受法律保护”。
全国标准化管理委员会今年5月1日实施的个人信息安全规范,对个人信息的界定更详细了一步。“个人信息是以电子或者其他方式记录的,能够单独或者与其他信息结合识别,特定自然人身份或者反映特定自然人活动情况的各种信息,前面跟两高的解释定义是差不多的,但后面的列举更加详细,列举了姓名、增加了出生日期、除了身分证号,还增加了个人生物识别信息、住址、通讯联系方式、通讯记录和内容、帐户密码和财产信息、征信信息、健康、生理信息、交易信息等。”
未来会有更多类型的涉及个人信息保护的案件走进*。清华大学法学院教授程啸表示:“个人提起诉讼很难,往往没有精力和成本。在大规模侵害个人信息的情况下,可能将来还会面临公益诉讼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