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懂你的人越多你就越普通”这句话?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09 03:42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3 04:56
我们总是用大众标准来衡量他人。
比如,做人要慷慨,做事要圆滑,要娶妻生子,要赚钱养家。
我们能很容易理解这样一个人,并把他称之为成功者。
而且,我们恨不得把所有人都塞进这个模子里,变成一个合乎规矩的俗人,哪怕规矩不过是一群俗人的规矩。
虽说被大多数人看穿内心深处是很肤浅的人,但是,不是所有人都能够忍受被大众误会的,这需要强大的内心,而且也不是所有的误会最终都能够被解开被理解,有的误会是一辈子的。
人行在世,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
不被理解,不是你在某一方面太出格,很可能是,你在某一方面太出色。
大张伟有句金句:“如果人人都理解你,你该是有多普通。”
其实,有思想的人,在哪里都不会太合群。不要试图让每个人都理解你,这样会显得你很廉价。
人们总是希望被所有的人理解,希望别人能懂自己,可是如果所有的人都理解你懂你了,你的个性在哪里凸显呢?
再也没有人会觉得你好特别、你和别人不一样,你只会变成一个普通的不能再普通,即使和别人面对面走过也会被自动忽略的人。
我们渴望融入群体,这样便可摆脱孤独,摆脱卑微*的感觉。
可是一门心思希望能获得他人的认可,违心地对他人附和点头,这样的感觉太索然无味,特别是自己的想法不被人理解的时候,甚至会引起自我怀疑。
不论在网络上发表什么样的文字,总是会出现反对或者抨击谩骂的。有时候,你都觉得不可理喻,即便你写一个感人的小故事,也会有人出来叫嚣:又*是鸡汤故事。
现在我明白了,任何事情,不论你做的再完美,总是有不满意的人出现。与其总是浪费脑子和精力来研究他人的眼光,不如自己特立独行,直接过滤掉跟自己不是一拍的人。
选择什么样的生活做什么样的事情,不应该是“它是对的,大家觉得这样的才是好的,父母建议的”,而只是因为“我喜欢”。
《乌合之众》中有言:“我们始终有一种错觉,以为我们的感情源自于我们自己的内心。”
谁都有无助的时候,渴望被人理解。
有的人选择做自己,相信懂的人自然会懂;有的人则期望被每个人都理解,成为人人夸赞的好人,但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尽管你怎么尝试以某种方式向别人表达自己,但是人们往往会以非常不同的方式看待你。
孤独感来自我们内心,我们都需要找同伴,但我们需要找一个真正理解我们的。
如果将生活分为两种,一种是平淡的,有着井然有序的幸福;另外一种是更加惊险的,有着狂放不羁的旅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3 04:57
不是了解的越多,人越感受到人生的普通,而是因为你只看到了普通的一面,没有看到快乐的那一面。什么都不了解的人是可以活得更加纯粹和快乐,但他的身后必须有一个为他遮风挡雨的天空,否则,他和你脚下的蚂蚁差不到哪里去。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3 04:57
因为有时候你了解到、懂得的是事物的*,被和谐、被掩盖的*通常是残酷,与自身幻想的所谓童话世界、友善社会的相距甚远,这些*有时会*自身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那么反问一句,不了解*是否会更加快乐呢?所以说懂你的人越多,就越觉得生活没意思。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3 04:58
因为你了解的东西不是你乐于相信的东西,你了解的东西也足以破坏你贪念的那个简单而安乐的小世界。但当你真正通过了解成长到足够强时,你反而会寻求这种痛苦,当然,这种痛苦最后有可能不会再让你感觉痛苦。使上述观点得以成立的缘由是:在人一生的时间线上,人不会永远处于假象的安乐中,身处假象的安乐是因为我们对于世界还比较无知,一旦有知假象就会自然破灭,成熟的人能够长久依靠并得以安慰的唯有潇洒自由。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3 04:59
不知道大家是否知道到,在俄罗斯历史上有一类人,叫做“多余人”,普希金,莱蒙托夫,屠格涅夫包括他们笔下的人物都是这类,这类人往往都是知识分子,年轻人,思想已经启蒙,对社会有着变革的希望,但又觉得在整个社会面前自己*为力,于是这些人都成了他们那个世界的孤儿,多余的人。今天也是,这种孤单在你懂得越多,情感越丰富的时候,越容易产生,身边之*都都是庸庸碌碌之辈,不再是你内心交流对象,你在尊重之余内心是满满的失望,于是你内心骄傲的孤独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