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能介绍一些道情啊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08 17:1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0 12:41
非物质文化遗产民族民间曲艺“道情”,又名“渔鼓”。
它起源于唐朝,成形于宋朝,明清时期已在大江南北广为流传。我国约20个省市有“道情”的存在。西北各省的后来逐渐发展为道情戏。而以说唱为主的在河北、山东及湖广等省称“渔鼓”,江浙两省则称“道情”。
道情最初以道教故事为题材,宋朝吸收词牌曲牌,后来又加入了民间故事,并结合当地民间歌谣,戏曲剧本。临海道情演唱的内容有《高郎织绸》、《孟姜女》、《施义逃走》等。还有如《珍珠塔》、《十美图》等剧本。而根据清光绪年间,农民起义事迹编唱《金满大闹台州府》的道情,台州各地广于流传。
道情的唱词、声腔与音乐艺术特色
道情擅长叙事,唱词较为朴实、通俗,口语化较为特出。而在演唱当地民谣,新闻时更富有浓厚的乡土气息。
道情的唱词结构有三字句,三字为一句组合,也有五字句,但多为七字为一句,也有三字与七字组成为一句。十字以上组成一句出现的不多。
地处浙江中部的义乌,虽然人多地少,贫穷落后,但由于生活在这里的人们勤耕好学、急公好义、豁达开朗、乐观性灵,因而在丘陵岗地的日色风尘中,在无尽的沧桑风雨里,仍然创造了自己丰富的历史和文化,特别是在宋室南渡后,浙中文化在南北交融中得以兴盛,而在这当中,尤以道情影响最大。它的历史悠久、形式多样、特色浓郁,有着较为广阔的活动阵地和较为广泛的受众队伍。它历千年而不衰,时至今日,艺术青春犹在,并后继有人,成了义乌存活下来的一个最为古老、最为庞大的艺术宗族。
同时,道情也是我国艺术宝库中的一颗璀璨的明珠,是一块民族艺术的活化石。
道情,因多说唱地方新闻轶事,故在义乌又称“唱新闻”。
作为曲艺的一个类别,道情当起源于仙歌道曲。仙歌道曲由来已久,到了唐朝更勃兴。唐朝时期,由于朝廷的大力支持,道教宫观大大增多,从而道教活动也频繁地开展起来。为适应道教法事的需要,仙歌道曲得以广泛制作,尤其是唐玄宗在位年间,每因玄元皇帝庙兴建而诏作道曲。
同时,为了扩大其影响,道情的专用乐器还简直成了“八洞神仙”手中的法宝。2003年仲秋,笔者曾随市政协考察团到过山西省永济县。在这里我们参观了国家一级文物保护单位——永乐宫。永乐宫是元代初年为传说中的道教祖师吕洞宾建造的一座道教宫观。这座举世闻名的艺术宝库,以大面积的元代道教壁画和典型的木结构建筑著称,在那巨幅壁画中就有道教神仙汉钟离、吕洞宾、张果老等八仙谈道的情景,而张果老就是以怀抱渔鼓(简板插在渔鼓筒中)出现在画幅之中。
至于义乌道情的发展史,在各种史书典籍中少有记载,因而探讨这个问题,只能参考史书中的片言只语来加以分析和考证。据《中国道情艺术概论》称,浙江道情源远流长,自从宋室南迁,武林(杭州旧称)成了南宋的国都,不愿屈从金人统治的人们纷纷南逃,问世不久的道情鼓子词,便随着这些人的足迹在南国安家落户。周密在《武林旧事》卷七中也有如下记载:“淳熙十一年(1186)六月,车驾过宫,太上邀宫里便背儿至后苑冷泉堂下,有小厮三十人打息气唱道情。太上(宋高宗)云:此张伦撰鼓子词。”
文化艺术的发育、发展有其地域性,因而,义乌道情当也兴盛于此年间,而且成为全国一重要分支。1989年版《辞海》就是明证:“有的称‘道情’,如‘陕北道情’、‘义乌道情’,有的称‘渔鼓’,如‘湖北渔鼓’、‘山东渔鼓’等……”。而且在1996年第4期《宗教学研究》中的《道情考论》一文,也将义乌道情列为重要位置:“‘道情’这种形式不仅是道士们述说修道*,抒写崇道情怀的好体裁,而且广泛流行于民间,明清以来各地道情不下数十种,并且形成了地区特色,因而有温州道情、义乌道情……。各地的道情基本上都同当地民歌小调相结合,或者吸收戏曲的唱调,从而具有各种不同风格。”《中国道情艺术概论》一书中,还收集并探索了义乌道情的音乐*、声腔系统、演唱形式、流布地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