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08 23:36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18 14:23
《长江商报》“相声段子”卖出20万天价 湖北作品缺席拍卖会
首届全国(天津)相声新作品大赛作品拍卖会在北京刚刚落幕,16件相声创作作品共计拍出100.5万元的价格。71岁高龄的天津相声作家王鸣禄创作的《*与地摊儿》和《时空隧道》成为“双标王”,均以20万元的高价拍出。
6日,大赛组委会工作人员石先生告诉本报记者,这次参与拍卖的16件相声作品里没有一件出自湖北相声创作者之手。湖北省曲艺家协会*陆鸣表示,武汉说唱团的张瑞田和江汉油田文化中心的戴鹏忠两位参与者有作品入选大赛优秀作品。虽说相声界首场作品拍卖会的结局是皆大欢喜,但是湖北相声界在拍卖会上的缺席多少令人有些遗憾。记者就此事采访了湖北相声界的名人,他们对湖北的相声创作现状有话说。
受访者:陆鸣湖北省曲艺家协会*、武汉说唱团团长
能做好娱乐性的东西就不容易了
长江商报:相声界首场作品拍卖会的情况看上去不错,那么相声作品的创作现状是怎样的?
陆鸣:从全国相声界来讲,夏雨田、马季、姜昆、李文华他们都是优秀的相声演员,同时也都创作出了优秀的作品,但这样的人还是凤毛麟角,大部分人写出的作品只能应付自己的演出,没多大的艺术含量。湖北没有一个专业的相声作家,目前的情况还是自编自演,急需年轻的相声创作人才。相声创作者的收入是非常微薄的,以前是自己演自己写的,可以不在乎钱的事,后来出现一些专业写相声作品的人,但稿费太少,也改写情景剧去了。前些年我去北京找姜昆,他带我见了他创作上的伙伴梁左(2001年去世)。梁左说,他写《我爱我家》时得了30万现金,看到那桌上的一堆钱,他当时就哭了,这是他写相声时从来都不敢想的啊。
长江商报:很多人说现在的相声不景气了,您觉得它面临着什么问题?
陆鸣:有人觉得相声存在不景气的现象;有人说如今的相声与它在鼎盛时期有差距,但也算是回归到它生存的正常状态上来了;也有人说相声与观众的要求越来越远了。在我看来,主要问题在创作上。相声的不景气与创作上的保守有关,自己把阵地给缩小了,表演形式也继承传统的老一套,以为带音乐、带表演的就不是相声了。以前北京搞过化妆相声,如果当时重视的话,哪还有小品如今的地位?如果相声一开始就包容量很大的话,就不会不景气。
长江商报:夏雨田去世后,湖北相声事业的发展有何变化?
陆鸣:夏雨田是中国相声界首位大学生,他的去世对于湖北曲艺界来说,的确损失很大。相声演出受到冲击和曲艺综合小节目的不景气促使我们开始尝试做方言剧了。如今,大多数相声团体从以前要求相声向“高大全”上靠拢回归到了原始的、自然的状态,以娱乐大众为首要功能,能寓教于乐就最好了。其实,能做好娱乐性的东西就不容易了。
受访者:薛永年湖北省相声学会常任副会长、相声名家。主要创作少儿题材的相声作品。
“有些作品太次,应该由收废品的收去”
都说要繁荣艺术事业,可怎么去繁荣?从娃娃抓起,从演员培养起,是很有必要的,但创作也是个大问题。我记得以前夏雨田在世的时候,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湖北曲艺很红火,在全国专业曲艺团体能排进前三名。那时候,因为重点抓了作品的问题,有专门的创作小组,我是副组长,带着大家深入生活,在台上滚打磨练,好作品大量涌现。而现在的情况是不缺演员缺作品,当演员的想当委员,领导也重视不够。
我觉得,好作品要么文采飞扬,要么视角独特,要想创作出好作品,作者得有经济条件和生活体验做保障。如今好作品稀缺,除了是写出好作品的回报甚少这个问题带来的后遗症之外,就是因为作者没有生活积淀,也没有时代的*,更重要的是不爱学习。就拿我手头正在评审的报名武汉市黄鹤群星奖的曲艺作品里头的相声作品来说吧,我的感觉是有些作品质量太次了,根本不应该是大赛组委会收的,而应该由收废品的给收去。
受访者:范志强湖北青年相声演员
写情景剧比写相声实惠得多
现在全国相声创作人才本来就匮乏,在湖北更是匮乏!原来有个夏雨田老师,基本包揽了湖北地区的相声创作,在全国都很有名气,作品《女队长》经马季演绎后红遍全国!他去世后,湖北的相声创作进入了一个冬眠期,连一些专业团体近年来都没有新的节目出炉,更别说有能卖出价钱的作品。
好演员太多,真正能创作相声节目的全国也就是那么几个人!当演员风光,今天北京授奖,明天出国传艺,而相声作者大多都是默默无闻,所以但凡能写的大多都愿意去给电视台写情景剧,这可比写相声要实惠得多。举办拍卖这样的活动,其实也是在演员和作者之间找一个平衡,鼓励大家来关注相声并创作相声。它的意义绝不是一两个作品买出了20万价格,而是将引出更多的20万甚至是30万、50万的作品出炉。虽然湖北没有作品参加此次拍卖,但这件事情一定会对湖北曲艺的创作有一种激励作用。
《楚天都市报》汉派方言艺术,究竟还差哪把火?
荆楚网消息 (楚天都市报) 本报记者何君辉
赵本山将东北二人转唱到央视春晚上,东北话火了;四川的傻儿司令全国人民都爱看,四川话雄起了;主持人汪涵用湖南话表演脱口秀,各地开始争相效仿……与之相比,我们的汉派方言艺术发展至今,却始终无法“一鸣惊人”,它到底差了哪把火?
记者就此问题采访各路专家,不少热心人士为汉味方言艺术的发展方向亮起指路灯。
何祚欢:方言剧不等于喜剧
提到武汉话,就不得不提一个人——著名湖北评书表演艺术家何祚欢,他那一口纯正的武汉话让他拥有了“武汉话家”的美誉。在他的作品集中,俏皮诙谐的汉味俚语比比皆是。
从事语言艺术工作半个多世纪,何祚欢对方言情有独钟,他认为书面语言虽雅,但要做到一听即悟、入耳动情却难。而方言却是为本地观众叙述故事、描绘场景、塑造人物的最佳道具。“俗”正是方言的魅力所在。
但方言剧不等于喜剧,更不能流于庸俗、媚俗、低俗之流。何祚欢说,语言艺术作品要把握“俗”的度,谁能用最通畅的语言,道出人们察觉却难以道出的哲理,写出人们见惯而无法再现的事物,谁就能获得观众的欣赏。
沈远义:武汉话需要“洗涤”
“在我所接触过的东西南北各地方言中,武汉方言倒是比较容易听得懂,但也是最难听的。”网上一位网友的评价给我省民间文化专家沈远义留下深刻印象。
沈远义认为,带有湖广腔的武汉话其实很悠扬,网友所指的难听是其中的一些“污染词汇”。
“汉味方言艺术要想在全国方言艺术中站得住脚,当务之急是进行‘洗涤’和‘清洁’,摒弃其中的‘渣滓’。”沈远义说,抛弃语言中的低级趣味和痞气,倡导自然、明快、豁达、大气的汉派语风,才能提高武汉话的地位,让更多人来欣赏汉味方言艺术。
范志强:多点耐心留点时间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并不见得每一种方言都一定要走向全国,让全国人民都接受。方言能服务和娱乐一方老百姓,足矣!”青年相声演员范志强认为,汉味方言不缺发展空间,缺的是时间。“东北方言有今天的地位也非一日之功,是经过了20多年的过程,让观众从熟悉、接受到喜爱的。”范志强说,武汉方言艺术要走向全国,让全国的观众都能听得懂,从而喜欢上,不可能是“短期目标”。“咱们武汉的演员在表演上绝不逊色于其他省市的演员,咱们缺的是像夏雨田那样能写出好作品的文艺作家。”范志强说,要想振兴汉味方言艺术,不妨多点耐心、留点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