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教学应重视语言文字运用能力的训练】 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03 23:4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0 07:10
【摘 要】语文学习的一个重要目标是促进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实际运用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通过自己的示范,在潜移默化中熏陶感染,依托文本,在阅读教学中学习提高,从而训练和提升学生的语言文字运用能力。
【关键词】语言文字 运用能力 训练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开展,笔者一直在思考语文教育质量问题。我总认为,不管语文教育如何改革,提高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都应作为基本的任务和目标,评价语文教学是否有效,也应将学生通过语文学习之后运用语言文字的水平作为最基本的依据。著名特级教师王菘舟老师曾说过:“‘语文味’就是守住语文本体的一亩三分地。”语文的本体是什么,显然不是语言文学所承载的内容,即“学的什么”,而是用什么样的语言文字来承载这些内容的,即“怎么学的”,这是语文教学不能回避的。实际上王菘舟老师是要强调语文教学应以学习语言文字的表达技巧,提高表达能力为根本。那么语文教师在教学中应如何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呢?笔者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实践。
一、教者示范,在潜移默化中熏陶感染
教师的举止言行总会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着学生,常常会成为学生模仿和学习的对象。因此教师的教学语言应注重锤炼,应给学生以良好的示范效果。著名特级教师于漪曾说过:“教师的教学语言虽属日常口语,但又不同于大白话。应该是加工了的口头语,与随想随说的日常交谈有区别。教学用语既要有人民群众经过锤炼的活泼的口语,又要有优美严密的书面语言。课堂中让学生置身于优美的文化氛围、浓郁的语言的环境中,受到教育和感染。”实际上于老师不仅提出了课堂语言的锤炼问题,也提出了教师教学语言应该规范、准确而不失优雅的诗意和美感。那么作为语文老师更应该避免教学语言的刻板、枯燥与僵化,应该在规范、准确的基础上力求生动活泼、文雅优美,显现语文教学审美个性。这样学生在长期倾听中就会不自觉地丰富了语言的积累,养成良好的语感,甚至可以激发学生自觉学习语言表达的兴趣。
笔者曾阅读过一篇《荷塘月色》的教学实录,其中教者富有诗意的讲析语言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分析“荷塘月色”时,这位教师信口吟出几句:“月色迷蒙,先生/用平平仄仄的脚印/将月色溶进荷塘/荷香便琴声般/自那夜漂游至今,一片心境/洗濯着少年的梦呓”聊聊数语,再现了《荷塘月色》的美学氛围,升华了文章的情感,唤醒了学生的审美体验,使其产生与作者、教师、文本同频共振的情趣,沉浸于文章的意境。与此同时,学生的语言表达素养于无形中得到了提升。
二、依托文本,在阅读教学中学习提高
吕叔湘先生曾说过:“语文课的主要任务是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而不是传授知识。”叶圣陶先生也曾指出:“‘此学科’听、说、读、写并重。”二者所说实质上就是说语文教学应重视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语文老师应如何在阅读教学中有机地依托文本,引导学生学会表达呢?
1.巧设问题,激发学生表达的愿望
《语文新课程标准》提倡启发式、讨论式的教学方法,如何启发、讨论什么,牵扯到问题的提问,设问的目的在于激活学生思维,调动学生学习、探究的兴趣,激发学生表达的愿望,既让学生有所悟,又要使学生有所表达。因此教师应精心设问,以求达到一石激起千层浪的效果。我们在语文课堂中经常有这样的问题:“如果你来表达,你会怎么说?”“你可以这样表达吗?”“想想有更好的表达方式吗?”“看看作者是怎样表达的?”“这句话在表达上有什么特色?”这样的提问不仅可以唤起学生表达的愿望,而且可以潜移默化地提示学生,表达是人生的需要。比如余映潮老师在教《济南的冬天》时,首先提出“宝地”“温晴”“奇迹”“有山有水”“慈善”“理想的境界”这几个词和短语中,哪一个最适合概括“济南冬天”的特点?这个问题不仅能引导学生从整体上观照文本,而且给学生提供了较大的思维空间,从而有效地激发了学生表达见解的愿望。
2.美段(句)细读,体验表达之美
教材中编入的文本往往是文质兼美的典范文章,教者应引导学生细细品味精美的语段(句),体味作者表达的意义、表达的美,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语言美的感受能力,从而唤起学生表达的热情,这是语文教师的职责。余映潮老师在教学《济南的冬天》时,设置了“美段细读”的环节(阅读“最美妙的是下点小雪呀……”),余老师围绕这段优美的写景文字所设计的问题无一不能激发学生的审美体验,并能有效地提高学生的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余老师提出的问题是:1.对这段文字进行诗意的“画面命名”。2.圈出像线索一样贯穿全段的一个字。3.用“划分”层次表现你读懂了这段文字精美的结构。4.说说“顶”、“镶”二字为什么用得好。5.(选做)说说你发现的这段文字的一个美妙之处。其中第1个问题意在引导学生从整体上体悟这段文字呈现的画面美,并培养学生对这一画面进行诗意概括的表达能力。第2.3两个问题则是从线索和层次两个角度入手使学生把握这段文字的结构美,并使学生从中学习主线鲜明、层次清晰地进行表达的方式。第4题则是从遣词用字的角度入手,让学生阅读品味其中蕴含的妙处,从而让学生体味作者表达之美,并从中学习到炼字、修辞等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而第5题余老师设计了一个开放题,让学生说说自己发现的这段文字的美妙之处,这个问题启发学生自主阅读文本、自主探究文本中语言文字表达的技巧,体验语言表达的魅力,自由表达自己的阅读感受。
3.读写结合,提升语言的表现力
在阅读教学中,教者应充分发掘文本中的语言材料,使课文成为学生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榜样,这样学生必能对阅读材料进行表达的迁移。许多语文老师为提高学生的语言表现力做过不少尝试,总结出美化语言的方法:巧用多种修辞、善用各种句式、注重细节描写、精心选用字词等,这些方法固然不错,但如果不能结合文章具体的语境,就使得教学流于肤浅了,远不能真正提高学生语言文字的运用能力。于漪老师说:“阅读是吸收,吸收越丰富,表达才会越有神。”许多文学作品在教学中都可以给学生这样或那样的语言表现力上的启发。比如有老师在教《湖心亭看雪》一文时,教者先让学生阅读:“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三两粒而已”一句,通过反复诵读体味作者非常规的语言运用手法、白描手法创造了一个苍茫天地,人如一粟的苍茫感,之后设置了一个“情景写作”的环节,让学生尝试也用非常规的表达方式改写一首诗歌――“夏天过去了/秋天过去了/今日适逢小雪。”
在学生尝试改写后,呈现洛夫的《今日小雪》中“夏也荷过了/秋也蝉过了/今日适逢小雪”这么一句,这样通过改写、还原、比较的实践活动,学生无疑会在直观比较的冲击中形成一定的表达技巧,也会对自己的语言表达提出更高的要求。
★作者单位:江苏省盐城市南洋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