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为什么被称为“亚圣”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1:48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8:10
孟子(约公元前372~公元前289年),战国中期儒学大师,名轲。邹人(今山东邹县)。曾受业于孔子之孙子思的门人。孟子30岁左右开始从事教学,44岁开始列国之游。约在齐威王时到齐国,大约同时期到过魏,先后见过魏惠王及魏襄王。齐宣王时又到齐,他还去过腾、薛、宋、邹、梁等国。其时各国以富国强兵和攻伐为事,而孟子所述“唐虞三代之德”,各国君主因其“迂远而阔于事情”而不能用。故与其门徒著书立说,将自己的言论编成《孟子》六篇。
孔子是我国最伟大的思想家,我们常常称他为“孔圣人”,而另外一位著名的思想家孟子,我们常常称他为“亚圣”,这说明孟子的地位是仅次于孔子的。孟子为什么会有这么高的地位呢?
孟子是战国时期邹国(今山东省邹县一带)人,他的祖先曾是鲁国的大夫,后来家道衰落,迁居到了邹国。孟子三岁时父亲就去世了,是他的母亲把他抚养*的。孟子能够立志成才,与他母亲的苦心教导是分不开的。
孟子小时候十分聪明顽皮,特别喜欢模仿大人们办事。最初,孟子的家在坟地附近,他就学着大人的样子做掩埋死人的游戏,母亲怕他受到不良影响,就把家搬到集镇上。但是孟子又学商贩做起叫卖货物的游戏,母亲又把家搬到学堂附近。于是,孟子就跟着学生,学习诗书礼仪。这就是“孟母三迁”的故事,可以看出母亲为了孟子的成长费尽心血。
有一次,孟子读书才读了一半,就跑出去玩了。母亲发现后,当着孟子的面剪断了织布机上已织好的布。孟子吓坏了,不知道母亲为什么这样做。母亲解释说:“布是一丝一线织起来的,学问也是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你读一半书就出去玩,就像这割断的布一样,是不会成为有用之材的。”
孟子深受触动,从此发奋读书,并把孔子作为自己学习的榜样,后来终于成为一个大思想家。
孟子从20多岁时就开始讲学授徒,先后招收过几百名弟子。有一次,他的一个学生问他:“如果按照礼节去找吃的会饿死,不按礼节会得到吃的,那一定要按照礼节去做吗?如果按照礼节得不到老婆,不按照礼节能得到老婆,那一定要按照礼节去做吗?”
孟子回答说:“金子比羽毛重,但难道能说三钱重的金子比一大车的羽毛还重吗?就拿吃饭和娶老婆来说,当然都需要,但是为了这些就可以不顾礼节,可以去扭断哥哥的胳膊,抢走他的食物,霸占自己的嫂子吗?”孟子十分尖锐的一番话,说得弟子茅塞顿开。
在*思想上,孟子继承并发展了孔子的“仁学”思想,提出了“王道”、“仁政”的学说。孟子提倡用尧、舜等先王之道的“仁义”治理天下,极力反对各诸侯国之间使用暴力兼并的“霸道”。他认为贤明的君主能够使老百姓安居乐业,而这要从划分田界开始,实行井田制。
孟子的*主张来源于他的民本思想。他提出了民贵君轻之说,认为民心的向背可以决定国家、君主的安危。尽管他呼吁统治者要解除民众的疾苦,但是,他从社会分工出发,把统治与被统治、剥削与被剥削看作是天经地义的。这是他的局限性。
孟子一生到处宣扬“性善论”,认为人生下来就有善的性情,只要努力行善,人们都可以成为尧、舜。所以,孟子十分注重道德修养,认为要达到能“舍生而取义”的更高境界,必须经过长期艰苦的修身养性。
为实现*理想,他带着众多弟子周游列国,到处宣传“仁政”、“王道”的主张。六十多岁时,孟子回到邹国,和弟子们一起写成了《孟子》一书。这部书反映了孟子的基本思想,文字流畅,论理精辟,在我国思想史和文学史上都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孟子思想中的精华,对促进民族进步具有杰出的贡献。他的“仁政”学说和民本思想,对后来进步的思想家影响很大,他提倡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浩然之气”,被具有民族气节的志士仁人发扬光大,成为构成中华民族精神的重要内容。
孟子是我国著名的思想家,其地位仅次于“至圣”的孔子,被世人称为“亚圣”。孔子和孟子思想一起被后世称为“孔孟之道”。
参考资料:http://lianzai.china.com/books/html/254/950/7982.html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8:10
孟子,师从孔子弟子门下,是战国中期的儒学大师。孟子继承了孔子的守旧思想,推崇复古,反对变法,主张维护阶级等级秩序。
他还提出了“仁政”学说和“性善论”等儒学思想观点,在中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历史中,占据重要地位。
后世人尊称孟子为“亚圣”,为什么这么称呼他呢?
孟子,字子舆,邹人。
是鲁孟孙氏之后。他的老师是孔子弟子子思的再传弟子,孟子学通了孔子的学说加以传播。他先是到齐威王面前游说,威王不用他,转到梁国,梁惠王认为这种迂曲高远的见解不合实际,也没有用他。
因为,孟子所处的战国中期,正是各国争相利用法家人才富国强兵,征战吞并的战乱时代。各国都把增加军事实力,武力称霸提到最高地位。
秦用商鞅,国家富庶;楚、魏启用吴起,战胜弱敌;齐用孙子、田忌,国势强盛。
而孟子主张尊崇远古舜尧时代和夏商周三代的仁政德治来管理国家,缺乏现实作用,自然不被诸侯采纳。孟子晚年退回邹国,教授门徒,作成《孟子》一书。
孟子在书中阐述自己的主张:承袭孔子思想,反对变法,非议耕战,主张“遵先王”、维护世官世禄和“劳心者治人”的等级秩序。
他又提出了旨在缓和阶级矛盾的“仁政”学说,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为推行“仁政,”他甚至主张把君位让给“贤人”,即“尚贤”学说。孟子呼吁“制民恒产”,不误农时,省刑轻赋。
他在哲学上提出“性善论”,认为人生来是善良的,教育的目的就是启发良知。孟子是继孔子“仁爱、礼治”之后,发展和完善儒家思想的第二个伟人,他和孔子的主张被尊称为“孔孟之道”,成为历代统治阶级利用的精神武器,统治人们思想几千年。
【孟子是何时被尊为“亚圣”的呢??
许多人认为,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儒术”便是孔孟之道,从那时起孟子被尊崇。事实并非如此,汉时孔子并未被尊为“圣”,周公才是儒教教主,孔子只是传播周礼的传教师罢了。
唐初,周公仍是“先圣”,孔子屈居“先师”之位。在唐国立太学举行祭祀先儒仪式时,孔子侧座,至于孟子,连陪祭的资格也没有,跟尊号搭不上关系。
唐太宗弑兄*父登上皇位后,下令把周公庙迁出太学,把孔子升为“先圣”,孔子大弟子颜回荣升“先师”。
唐玄宗时,把颜回尊称“亚圣”。“安史之乱”后,礼部侍郎杨绾,上疏唐代宗要求把《孟子》、《论语》、《孝经》同列为科法考试之书。数十年后,韩愈著《原道》,述说中国“道统”自尧舜始,经夏商周,孔子传孟轲,孟子死后就传不下去了。
由于韩愈的名人效应,人们对《孟子》引起重视。晚唐之后,孟子的地位不断提高,到了宋朝尊孟思潮愈演愈烈。
明世家宗相张璁提出由孟子代替颜回,承袭“亚圣”的称号。
清朝建立后,大力弘扬“孔孟之道”。乾隆九年,孟子被封为“亚圣”,颜回封“复圣”,曾参为“宗圣”,子思为“述圣”,孟子的地位被确定,孔孟思想与孔孟排名相统一。
也有后世学者认为孟子的“亚圣”称号,最早可追至东汉。
东汉学者赵岐就称孟子为“命世亚圣之大才者也!”元文宗时,御制圣旨碑,用蒙、汉文字刻录着:“孟子百世师也,可加封邹国亚圣公。”《明史》也记载,嘉靖帝命礼部与翰林研讨,尊称孟子为“亚圣”。
孟子取代颜回,被尊为“亚圣”的原因是什么呢?颜回是孔子亲传大弟子,德才兼备,颇得孔子赏识。
可惜,颜回三十二岁早逝,留给世人的仅是与孔子的对话,没有完整的思想体系,未著书立说。后人尊崇颜回,主要原因是尊崇他的老师孔子。
而孟子虽处在儒家思想衰微期,却能坚持倡导儒学,大力宣传周孔之道,并著书传世,为继承和发展孔子学说,做出巨大贡献。《孟子》一书,五代时已列为经书典籍,宋元以来为科举必考之书。
《孟子》和《论语》并列齐名,因此尊孟子为“亚圣”才是名副其实。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8:11
在孟子生活的时代,百家争鸣,“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孟子站在儒家立场加以激烈抨击。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思想,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8:11
比赛第一名叫冠军,第二名叫亚军.
孔子为圣人,孟子仅次于孔子叫亚圣.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8:12
提出一套完整的思想体系,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被尊奉为仅次于孔子的“亚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