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05 18:14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04 00:34
论高考制度存在的必要性 但如果真的取消高考,会是谁受益? 可以肯定的说,不是平民百姓! 高考制度,源于科举制度,源于平等的*意义,源于百亿人的制定、参与、验证,形成了一套严密的制度与组织,本着中国现在的经济水平与国情。可以这么说,是目前为止最为科学最为公平的选拔人才制度,虽然高考制度存在很大的弊病,虽然我们恨它,咒诅它,却不能没有它! 一、高考存在的物质基础 2005年,中国总量达22257亿美元,人均1700美元,经济总量相当于美国的八分之一。2004年人均国民收入,卢森堡为56230美元,美国为41400美元,日本为37180美元,中国为1490美元! 2006年,全国有880万考生参加高考高等教育普通本专科招生计划初步安排530万人,其中本科生260万人。也就是说,毛录取率为60%,本科录取为不到30%,即使包括所有的破烂学校都算进去,仍然有350万人落榜,如果算上有的学校没有人愿意去读的人数,数字远远大于这个数字! 350万!有的小国家还没有这么多人! 这就是现实! 换句话说,目前,中国的高等教育远远无法满足公民接受高等教育的需要! 二、科举制度的兴起与没落 那么,从实际出发,哪些人该上?哪些人不该上? 目前的情况下,高谈阔论是没有用的,无论你采取什么办法,都必然有人落榜!那么,怎么才是相对公平的选拔呢?从未来发展经济来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提高高等教育的质量来说,从全民的利益来说,选拔优秀的人才是必然的。 那么,怎么选拔呢? 中国历史早就有这方面的尝试、实践与选择。 从最初的贵族垄断教育,到孔子开平民教育之先河,到春秋战国的百家争鸣与说客纵横,这时候的平民仍然是没有多少机会参与人才的选拔的,中国社会仍然被贵族垄断了教育与社会治理;到汉朝时期征召与推荐,包括汉武帝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设立太学,仍然是没有走出贵族垄断教育从而垄断*的圈子。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动荡对人才的需求,才有了不拘一格选拔人才的举措,特别是曹操的奠定基础的九品中正制度,给中国的历史深远的影响,但最后仍然坠入任人唯亲的深渊,推荐制度因为人的私欲而成为变相的权利垄断,社会*成为士族与庶族两大对立的阶层,阻碍了文明的发展。 推荐制度的弊端,在九品中正制度的沦丧中显露无遗! 而隋唐时期开始的科举制度走上历史的舞台,从它的兴起到没落,整整占据1400多年的历史,从它的公正性、严密性到庞大的机构、日益完善的组织以及它选拔人才、巩固政权、渗透到社会伦理道德的每一个毛孔的深刻影响,可以说,没有一项制度能够与之媲美!甚至在它的没落时期西方人初次见识科举制度,都惊叹它的科学性!从平民参与社会治理、社会公平竞争的角度来说,科举制度有着民主的萌芽,是中国伟大的创举! 科举制度的没落不完全是制度本身的错,可以说,它的没落是历史的必然也是偶然!儒家教育过于注重社会伦理道德与人文,而鄙视自然科学,与孔子孟子是个文学家而不是自然科学家有着必然的联系,后人没有走出他们的圈子,反而路子越走越窄,科举最后沦落为模具化的制度,越来越死板;自然科学在中国历史的没落,应该归结为独尊儒术,学术走上了儒术的“独木桥”,偏向于单科的发展,中国文化与中国教育局限在文学与哲学的范围之内畸形发展。但当这种模式遇到西方的工具式文明之后,百无一用的尴尬自然而然!好比是诗仙李白遇到了西毒欧阳峰,满腹经纶不敌赫赫武功! 天天挨打的李白自然要反思,结论自然是文功劣于武功!所以在1840年以后到1905年科举制度的彻底废除,中国学习西方,文明朝着工具式的方向逆转,是偶然也是必然! 这是中华文明的悲哀,也是西方工业文明的悲哀!两者没有很好的结合,仍然是今日中国的悲哀!热心网友 时间:2024-02-04 00:35
中国的人口基数为1,300,000,000 代表的是中国的人才基数远大于其作为一个国家对于人才的需求量 所以中国不用担心没有人才 而要担心人才中的天才不能被挑选出来 所以就用千万考生一起高考了嘛 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