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05 19:35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16:58
我们认为的‘偷听’,其实是App调用手机麦克风权限,搜集环境音的行为。 App调用手机麦克风、摄像的权限,以及调用手机剪切板、通讯录、位置信息或存储的行为,一般称为“监听”,这里的“监听”其实不仅仅是“听”,还包含了“看”“读”“传”等活动。App即使不调用手机麦克风权限,也可以通过分析与用户、用户设备、用户所处环境相关数据的方式来“探测”用户需求,这些数据包括下载安装过的App名称、IP地址所处大致地理位置、我们的上网浏览历史、搜索痕迹等。国家*组织对公众大量使用的部分App的个人信息收集使用情况进行了检测,多款App发现的问题包括:未经用户同意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违反必要原则,收集与其提供的服务无关的个人信息;未公开收集使用规定等。
想方设法逃避监管记者梳理发现,近几年,国家对App相关技术产业主体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出台了规范文件,提出了具体要求。但部分主体并未完全承担起应有的责任,依然违规收集、使用用户信息,甚至利用部分应用商店安全检测不严,以及网盘、论坛贴吧、短信链接等渠道缺乏安全检测的漏洞扩散。有些App首次启动时,在用户授权同意隐私*前,就获取用户应用安装列表等个人信息,或者申请打开位置、电话、存储、录音等权限问题;有些App运行时,在用户明确拒绝位置、相机、麦克风权限申请后,仍向用户频繁弹窗申请开启与当前服务场景无关的权限。
部分手机App甚至可在用户不知情的情况下,利用手机内置加速度传感器来搜集手机扬声器发出声音的振动信号,从而实现对用户语音的“偷听”。由于手机中的扬声器和加速度传感器安装在同一块主板上,且距离十分接近,当扬声器在播放声音时所产生的振动可以明显影响手机内置加速度传感器的读数。因此,通过劫持手机内置加速度传感器,并收集其振动信号,即可识别甚至还原手机所播放的声音信号。有的手机厂商也在优化相关设计,以弹窗、亮灯等形式提醒用户有App在调用手机相应权限。然而,一些App受利益驱使不断升级技术手段,逃避监管,使得用户信息的保护成为一项长期、复杂的工作。3保护隐私安全需共同发力近年来,因平台使用用户的朋友圈数据、地理位置数据而引发的诉讼已有多起,“对企业而言,它们有通过做广告营销进行营利的需要;对用户而言,也应该有权利选择‘更多隐私’还是‘更多便利’。”网络安全专家何延哲认为,是否能够搜集用户的个人信息并进行相应的个性化广告营销,不能全是企业说了算,用户更应享有选择权。有关部门要加紧制定出台相关行业标准,对个性化广告的数据搜集范围、数据处理流程、用户的控制机制等做出相应规定,充分保障用户的各项权利。与此同时,监督力度要跟上。现有技术监管手段由于自动化检测能力低、覆盖范围受限,很难实现全面均衡监管,需要紧跟App技术发展前沿,及时更新监管技术手段。我们可定期检查敏感App的手机权限获取详情,积极向*部门举报恶意程序线索,与监管部门等共同维护个人信息安全。App相关技术产业主体更要积极承担主体责任,按照相关规定的要求划定底线和红线,厘清App运行所需要的合理个人信息需求,提升履责水平。
手机厂商应该为用户建立起防止被App随意偷听的“第一道防火墙”,例如在未来的系统更新中新增“一键关闭前置摄像头”或“一键撤回App麦克风使用权限”等操作。
目前,我国针对个人隐私的保护水平日趋提升,不法分子进行“偷听”的违法成本持续加大。目前我国《民法典》《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和即将出台的《个人信息保*》,一同构建了我国数据安全、个人信息与隐私保护的法律体系。
2019年11月出台的《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行为认定方法》与App治理工作组发布的《App违法违规收集使用个人信息自评估指南》等,均就个人隐私保护问题做出了明确且严格的规定。“用户可以通过关注自己使用的App的隐私*、采用手机操作系统提供的录音单次授权等方式,保护自己的隐私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