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10 04:37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5:25
经历了数次挣扎,眼见着古城屡次遭受冲击后,梁思成痛心疾首地丢下了这样一句话:
“五十年后,历史将证明你是错误的!”如今,这行饱含无奈与酸楚的文字,成为了网络文章引用颇高的“金科玉律”。在不少人内心深处,似乎都将北京的城市病和古城风貌的逝去,归怨于曾经的拆建运动,并且将梁思成的建议奉为真理。
扼腕叹息之感,也曾多次涌上我的心头。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不得不忍痛承认这样一个事实:保护古城虽然意义重大,但历史终究还是要为现实让路。
按照梁思成的设想,新政权成立后,应该在古城外围另设办公区,一来可以保存旧都风貌,二来可以避免日后的城市病问题。从城市规划和古都保护的角度来看,梁思成先生的提案是极具建设性的,也代表了一批文人的意愿。
可是,就当时的形势而言,若要另建新城,说来容易,可终将要耗费巨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面对一个千疮百孔的烂摊子,硬要先维护精神文化层面的需要,再去考虑现实问题,似乎也有些陷入了理想主义的泥淖。
也正是基于这种考虑,包括一些苏联专家在内的人士,主张继续利用中心城区的旧有设施,而没有采纳另建新城的提案。从这一点来说,当时无论采用哪个做法,都是具其合理性的。
城市病,终将会随着都市化的进程而来到。这一点,即便是当初重新规划新城区,也无法根本避免,北京势必会踏上一条“不归路”——在虹吸效应下日益膨胀。
可以说,在古都周边另建新城,也只能解决短期内的问题,但以当时的实际状况来看,又充满了各种挑战。简单来说,那数百万人口又将如何适应这种刻意规划的城市模式?
当然,梁思成和林徽因在力保古城文化上所做出的努力,是令时人和今人都很钦佩的善举。以一己之力,在历次运动中奔走呼号,一度引发了民众的认可和支持,也算是创造了一个奇迹。只是,碍于特殊的历史环境,有些理念终究成为了梦想,并化为了泡影。
当然,老北京的许多东西原本是可以保存的,只可惜还是没能抵挡住“大拆大建”的风波。而且,许多包括牌楼等带有历史印记的建筑,竟是被当作封建余孽而被一扫而尽的。只是,这一点是与另建新城的建议关系不大的。
明清两代古都,走到今天这样的局面,可以说是取得了许多成就,但也失去了许多风貌。只是,谁也不能否认,历史的车轮还是在往前推进的,有些伤痛,更是难以避免的。如今,我们尊重历史、真爱传统、呵护文化,故而更加钦佩梁思成与林徽因。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5:26
我认为这是梁思成尊重中国,尊重历史的一种表现。尽可能保留祖先留下来的物质文化遗产。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5:26
我觉得这个建议肯定是行不通的,因为北京作为一个首都,不可能永远都是一个老旧的模样的。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05:27
我认为梁思成先生的这种想法非常符合对文物保护的初衷,既可以保持原汁原味的老北京,又可以扩大北京周边的城市容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