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6:39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3 02:32
指一堂体育课中学生做练习时所承受的生理负荷。它反映学生的生理变化。运动负荷的大小,是由运动的数量和强度这两个基本因素所决定。运动的量是指练习的次数和延续的时间,练习的总距离和总重量等。运动的强度是指在单位时间内完成练习所用的力量的大小和机体紧张的程度,一般以动作的速度、练习的密度、负重的重量、投掷的距离、跨跃的高度和远度等来表示。运动负荷应根据运动的数量和强度来综合评定。同时,动作的质量(即动作的规格要求)对运动负荷的大小也有一定关系。课的运动负荷应适当,过小达不到增强体质的效果,过大又会引起过度疲劳,影响健康。检查和评定课的运动负荷,一般用以下几种方法:
①教育观察观察分析学生的表现,如:面色、排汗量、呼吸、动作的准确性、控制身体的能力和注意力集中的程度等。
②学生自我感觉了解学生的食欲、睡眠、精神状态、对练习的兴趣、练习后的身体的疲劳程度、肌肉是否酸痛以及其他不适反应等。
③生理测量是检查运动负荷较为客观的方法。包括用仪器测量学生的脉搏、 血压、 吸氧量、呼吸频率、肺活量等。用心率遥测仪测量运动负荷,是一种较好的方法,在中国的体育课上,学生的平均心率以如下数字为宜:小学120~130次/分; 初中130~140次/分;高中(女)130~140次/分,高中(男)130~150次/分。在日本有人认为,中小学生体育课的平均心率以每分钟 130~170次为宜。每分钟130次以下属于小运动负荷。达到 170次,学生就会感到非常疲劳。如果心率在 130次以上的练习不到1/3,就显得没有生气,如果占1/2,学生就非常兴奋,学习情绪较高。
计算运动负荷平均心率的方法一般有两种:
面积法是通过计算曲线面积所包含的心率次数求平均心率。以下图(图1、2)为例:由图中各点向横坐标作垂线(以虚线表示),将整个面积划分为若干区(以Х1、Х2、Х3……表示),先求各区心率次数,以ΣХ1、ΣХ2、ΣХ3……表示。因各区呈梯形,故求梯形面积即得。计算公式是:
ΣХn表示某区心率之和(n表示第几区);
α 表示各区心率的低频数(次/分);
ь 表示各区心率的高频数(次/分);
t表示各区的时间(以分为单位)。
根据公式计算,各区心率次数为:
再求总面积心率次数。将各区心率次数相加即得,以Σ X表示。计算公式是:
根据公式计算,全课心率次数总和为:
最后,求全课平均心率。计算公式是:
根据公式计算,全课平均心率为:
点算法是求各点数据的平均值。将所测各次心率数相加,除以测量次数即得。计算公式是:
Х1,Х2,Х3……Хn表示各次心率数; n表示测量次数。
按上例,根据公式计算,平均心率为:!
(安静心率不列入计算)
点算法求得的平均心率是近似值。为了缩小误差,在计算时可用加矫正点的方法进行矫正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