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美国的五次危机及措施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6:29
我来回答
共1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1-19 08:50
近代美国的五次危机,包括1929—1933年美国经济“大萧条”、 1973—1975年石油危机、 1987年美国股灾、本世纪初的互联网“泡沫”、2007年开始的次贷危机。面对危机,美国*均采取了一系列措施挽救经济、挽救国家。
(一)1929—1933年美国经济“大萧条”
美国经济“大萧条”起始于1929年10月24日的股市突然崩盘,10月29日被抛售的股票就达1638万股,当月美国股市市值便有260亿美元化为乌有,损失比“二战”协约国所欠美国的战债还多5倍。3年间,美国股市暴跌85%,失业率高企,平均为18.8%。期间,美国GDP呈下降趋势,从1929年的3147亿美元下降到1934年的2394亿美元,5年间下降了24%。消费价格指数也一直呈下降趋势,1933年的GPI与1929年相比下降了24.6%。
面对经济大萧条,1933年初,富兰克林·罗斯福当选为美国第32届总统后,针对当时的实际,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大刀阔斧地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机的*措施,历史上被称为“罗斯福新政”,新政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三R”来概括,即复兴(Recover)、救济(Relief)、改革(Reform)。一是罗斯福的新政从整顿金融入手,加强金融立法。在被称为“百日新政”期间制订的15项重要立法中,有关金融的法律就占了1/3。罗斯福采取的整顿金融的非常措施,对收拾残局、稳定人心起了巨大的作用。二是在解决银行问题的同时,罗斯福*还竭力促使议会先后通过了《农业调整法》和《全国工业复兴法》,要求资本家们遵守“公平竞争”的规则,订出各企业生产的规模、价格、销售范围;给工人们订出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规定,从而*了垄断,减少和缓和了紧张的阶级矛盾。中小企业的发展,为美国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复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三是救济工作。1933年5月,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将各种救济款物迅速拨往各州,第二年又把单纯救济改为“以工代赈”,给失业者提供从事公共事业的机会,维护了失业者的自力更生精神和自尊心。
(二)1973—1975年石油危机
在美国,石油危机从1973年12月持续到1975年5月,GDP下降5.7%,工业生产下降15.1%,其中建筑、汽车、钢铁三大支柱产业受打击尤为严重。固定资本投资共缩减23.6%,企业设备投资1975年比1973年下降48%;企业和银行倒闭均创下“二战”后的历史纪录;失业率高达9.1%,失业人数达825万;道琼斯指数1973年1月到1974年12月下跌达41.9%。与危机相伴的则是更加严重的通货膨胀,1974年美国消费物价上涨11.4%,1975年上涨11%。
面对石油危机,美国*一是大幅度地修改了国内石油*,大大加强了对石油资源、生产、供应、销售和市场的控制,加强对外国石油公司的管理和*;二是国际上,美国倡议召开石油消费国会议,决定成立成立国际能源机构,该机构的主要职能是促进其成员国建立应急石油储备或称战略石油储备;协调突发事件引起石油供应中断时成员国之间的石油调配问题。
(三)1987年美国股灾
1987年10月19日,美国道琼斯工业股票指出下跌508点,跌幅为22.6%,当日全国损失5000亿美元。这一日被称为“黑色星期一”。美国股市市值在那一天损失5600亿美元,是1929年“大萧条”时跌去市值总额的两倍。
美国*为抵抗“泡沫”崩溃的洪流,刺激经济增长,一是开始实施前所未有的大规模的扩张财政*,投入大量财政资金刺激经济增长。二是实施积极的货币*,大幅降低*银行的贴现率,使大量资金流入美国。
(四) 本世纪初的互联网“泡沫”
2000年3月中旬,以技术股为主的美国纳斯达克综合指数遭遇重挫,指出不断下滑,网络“泡沫”危机全面爆发。当年9月21日,纳指迅速跌至1088点,创下3年来的最低纪录,与2000年3月10日的历史高峰相比,跌幅高达78.8%,重新回到了1998年的水平。 2000年1月以来,美国已有100多家网络公司宣告倒闭,造成近万余人失业。就像倾倒的“多米诺骨牌”一样,从2001年到2002年,互联网业的危机很快波及处于产业链上下游的电信制造业和运营业。许多通信企业股票下跌,盈利状况恶化,纷纷宣布裁员,整个信息通信产业步入了前所未有的“寒冬”,成为重灾区。
为了避免网络“泡沫”危机拖累美国经济,美财政当局和美联储当时采取了扩张的财政和货币*,以制造业、房地产为龙头的产业很快重新带起经济这匹“马车”。所以,标准普尔500指数和道琼斯工业指数并未受到太大冲击,振荡下跌之后较快恢复了生机,2003年年初开始触底回升,2004年年初已恢复到之前的繁荣。
(五)美国次贷危机
2007年2月13日,美国抵押贷款风险开始浮出水面,标志着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的开始。4月4日,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New Century Financial申请破产保护。4月24日,美国3月份成屋销量下降8.4%。由此,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开始全面爆发。截至2008年年初,美国次贷市场规模大约8500亿美元。
针对次贷危机,美国*采取了一系列措施,一是美联储2008年初推出一项预防高风险抵押贷款新规定的提案,也是次贷危机爆发以来所采取的最全面的补救措施。二是采取降息*;三是采取两项新的增加流动性措施,即定期招标工具,并决定开始一系列定期回购交;四是美联储联合其它四大央行宣布继续为市场注入流动性租金,缓解全球货币市场压力;五是对银行资本实行更严格的监管;六是加强国际合作,应对金融市场动荡。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1-19 10:08
一、1837年恐慌
1837年,美国的经济恐慌引起了银行业的收缩,由于缺乏足够的贵金属,银行无力兑付发行的货币,不得不一再推迟。这场恐慌带来的经济萧条一直持续到1843年。恐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贵金属由联邦*向州银行的转移,分散了储备,妨碍了集中管理;英国银行方面的压力;储备分散所导致的稳定美国经济机制的缺失等等。
二、1907年银行危机
1907年10月,美国银行危机爆发,纽约一半左右的银行贷款都被高利息回报的信托投资公司作为抵押投在高风险的股市和债券上,整个金融市场陷入极度投机状态。首先是新闻*导向开始大量出现宣传新金融理念的文章。当时有一篇保罗的文章,题目是“我们银行系统的缺点和需要”,从此保罗成为美国倡导*银行制度的首席吹鼓手。此后不久,雅各布•希夫在纽约商会宣称:“除非我们拥有一个足以控制信用资源的*银行,否则我们将经历一场前所未有而且影响深远的金融危机。”
三、1929年大崩溃
华尔街有史以来形势最为严峻的时刻。1922—1929年,美国空前的繁荣和巨额报酬让不少美国人卷入到华尔街狂热的投机活动中,股票市场急剧升温,最终导致股灾,引发了美国乃至全球的金融危机。
四、1987年黑色星期一
1987年,因为不断恶化的经济预期和中东局势的不断紧张,造就了华尔街的大崩溃。这便是“黑色星期一”。标准普尔指数下跌了20%,无数的人陷入了痛苦。
七、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
1994—1995年,墨西哥发生了一场比索汇率狂跌、股票价格暴泻的金融危机。不仅导致拉美股市的暴跌,也让欧洲股市指数、远东指数及世界股市指数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
五、2008年9月美国次贷风暴
雷曼兄弟破产、美林银行*卖、摩根斯坦利寻求合并,美国次贷风暴掀起的浪潮一波高过一波,美国金融体系摇摇欲坠,世界经济面临巨大压力。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1-19 11:43
第一次经济危机:经历一战发大财之后的经济调整,主要源于“外需”的减弱,从1920年开始至1921年底结束,大约2年时间(工业下降从1920年7月至1921年4月最低点),危机期间,工业生产下降了25%,机器制造、煤炭、钢铁等都曾下降70%左右;农业生产总指数下降11.4%,其中主要农产品价格最大下降70%;失业率最高达到23.1%。
第二次经济危机(大萧条):三十年代的大萧条,核心时间在1929年10月至1933年,但是一直延续到二次大战开始,贯彻整个30年代。 根本原因是生产能力的过度膨胀与消费能力的日益缩小造成的,设备更新到极点、消费透支到极点、国际贸易到极点、*分化到极点、股市投机到极点,最终以股票市场的崩溃而开始。
第三次经济危机,只在1948年产生,工业生产下降10%的小幅调整。
第四次经济危机,1954年,由于朝鲜战争的结束导致军事需求下降,国民生产总值和工业产值分别下降1.3%和5.3%,仅仅持续了9个月,到1955年3月又重新进入高涨时期。然后是汽车与房地产对经济的大力拉动。
第五次经济危机,从 1957 年 3 月开始,主要是由于汽车与房地产的需求下降造成的,工业生产连续 14 个月下降,共下降 13.5% ,生产水平倒退 37 个月,回到 1953 年的水平。 1958 年 5 月再次回升。
参考资料: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史话》http://doc.mbalib.com/view/7ac9a0616ff10ba754db7967dcc37b05.html
《世界历次经济危机》http://doc.mbalib.com/view/8ac97f81f770a747c94f77439fa56751.html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1-19 13:34
目前为止,美国已经历了十二次经济危机,具体情况如下:
第一次经济危机:经历一战发大财之后的经济调整,主要源于“外需”的减弱,从1920年开始至1921年底结束,大约2年时间(工业下降从1920年7月至1921年4月最低点),危机期间,工业生产下降了25%,机器制造、煤炭、钢铁等都曾下降70%左右;农业生产总指数下降11.4%,其中主要农产品价格最大下降70%;失业率最高达到23.1%。
第二次经济危机(大萧条):三十年代的大萧条,核心时间在1929年10月至1933年,但是一直延续到二次大战开始,贯彻整个30年代。 根本原因是生产能力的过度膨胀与消费能力的日益缩小造成的,设备更新到极点、消费透支到极点、国际贸易到极点、*分化到极点、股市投机到极点,最终以股票市场的崩溃而开始。
第三次经济危机,只在1948年产生,工业生产下降10%的小幅调整。
第四次经济危机,1954年,由于朝鲜战争的结束导致军事需求下降,国民生产总值和工业产值分别下降1.3%和5.3%,仅仅持续了9个月,到1955年3月又重新进入高涨时期。然后是汽车与房地产对经济的大力拉动。
第五次经济危机,从 1957 年 3 月开始,主要是由于汽车与房地产的需求下降造成的,工业生产连续 14 个月下降,共下降 13.5% ,生产水平倒退 37 个月,回到 1953 年的水平。 1958 年 5 月再次回升。
第六次经济危机,从1960年2月至1961年2月,工业生产下降6.2%。 从1961年1月至1969年10月,经济持续繁荣了106个月,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一直在2.5至6之间。这次繁荣,越南战争起了很大的支撑作用。
第七次经济危机,从1969年10月开始至1972年3月,经济没有大幅下滑,但是处于徘徊状态。 整个70年代,从1973年12月爆发,一直到1982年复苏,总体表现为“滞胀”。 生产与就业的停滞伴随着长期的通货膨胀,主要原因是美元与黄金脱钩以后,美国*为了拉动经济而不断提高财政支出、美元大量印刷产生的后果。同时,在40、50、60年代科技*之后,70年代的新科技力量缺乏,而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科技*仍然在酝酿中,世界贸易也在日本、德国的崛起中有所退缩,能源危机成为直接的危机导火索。
第八次经济危机, 1973 年 12 月至 1975 年 5 月,持续时间长达 18 个月 ,工业生产下降15.3%,国民生产总值下降5.7%。1.5万家企业破产。失业率最高达到9.2%。私人固定资产投资下降16.6%。通货膨胀连续两年超过11%。
第九次经济危机,在经历了 3 年的恢复和增长以后, 1979 年 4 月至 1982 年 11 月,危机再次光临,持续时间长达 44 个月。 失业率最高达到10.8%,私人固定资产投资额下降26.6%,通货膨胀率均达到10%以上。还好,工业生产只下降了11.8%,国民生产总值下降了3.0%。 8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开始复苏,从1982年12月一直持续到1988年底,持续8个年头,通货膨胀率得到抑制,就业率增加,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其间,美元贬值,使得美国的劳动成本下降22%,而日本和德国的劳动成本上升了40%左右。美国的“自动化生产体系”使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尤其是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在1984年底,大型企业的电脑普及率达到了100%,小公司达到了51%。飞机及航空制造业得到较大的发展。
第十次经济危机,导引于1987年的*,从1989年至1993年,持续时间长达5年,1989年第二季度GDP降到1.7%,第四季度降到接近零,到1990年变为负增长,然后经历了为时三个季度的恶化阶段,又经历了约两年半的危机后期阶段,呈现W+W型。进入1993年,美国经济开始复苏。这次危机中受伤害最大的是日本。 之后,美国经历了长达6年多的黄金岁月,个人计算机、互联网泡沫带动了经济的持续繁荣发展,道琼斯指数由3000多点一直攀升到11000多点。
第十一次经济危机,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互联网泡沫,从2000年3月开始至2003年3月,持续了3年时间。 从纳斯达克的调整开始,中间经历了9.11恐怖袭击事件,还有安然事件。其间道琼斯从最高的11749.9点一直跌到7197点,跌幅达到38.74%。这次危机期间的GDP并没有大幅下滑,2001年前3个季度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0.6%,-1.6%和-0.3%,尽管第4季度和2002年第1季度分别恢复到2.7%和5.0%,但第2季度则降至1.3%。 之后就是格林斯潘主导下的房地产次贷泡沫,一直持续到2007年7月,长达5年的繁荣。这个时期的繁荣,是以严重透支消费、寅吃卯粮为代价的。
第十二次经济危机,次贷危机 + 金融危机 + 经济危机。 从2007年7月的次贷危机开始,按照很多经济界大腕的预测,是对美国战后消费模式的一次大清算。
参考资料:
《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史话》http://doc.mbalib.com/view/7ac9a0616ff10ba754db7967dcc37b05.html
《世界历次经济危机》http://doc.mbalib.com/view/8ac97f81f770a747c94f77439fa56751.html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1-19 15:42
答:近代美国曾出现12次危机,著名的有1837年的经济大恐慌,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1973的石油危机,1987的黑色星期一,2008的次贷危机。
1837年经济大恐慌:*与大鳄的博弈
导火索的出现:杰克逊弄巧成拙
19世纪早期的美国联邦*没有自己的*银行,因此也没有发行纸币。联邦*的货币供应仅限于各种铸币,而纸币则是由数以千计的各州批准的银行发行的银行券,这些银行良莠不齐,从完全可靠的信誉卓越的银行到彻头彻尾的骗子公司,无所不包。
第二合众国银行由国会在1816年授权建立,许可证规定期限是20年。它创立了统一的国家货币,一度成为美国最大最好的钞票的发行者,创立了单一的汇率等。它实力强大,它的资本比美国*的财政支出多出一倍,拥有全国20%的货币流通量,在各州设立了29个分行,控制着各州的金融。考虑到许多州银行立法很仓促,经营不善,普遍资本金不足,监管不严,对未来过度乐观,第二合众国银行通过拒绝接受它认为经营不善的银行的票据来维护它自身的稳定。这削弱了公众对第二合众国银行的信心。出于业务竞争的需要,人们更喜欢信贷宽松、要求不严格的州立银行。到19世纪20年代中期,许多美国人都不再接受第二银行。
1829年,杰克逊当选为美国总统,他认为第二合众国银行的信贷问题影响了美国经济的发展。来自民间和政界的一些反对者认为,这家代表着少数富有者的利益,而且由于外国人的存款太多,给年轻的共和国的稳定带来了隐患。为使美国经济摆脱其严格的控制,杰克逊决定关闭第二合众国银行。作为毁掉合众国银行的策略的一部分,杰克逊从该银行撤出了*存款,转而存放在州立银行,这些银行因此迅速被杰克逊的*对手们冠以“被宠幸的银行”的称号。
暴风雨的前奏
没想到,危机竟然就此产生。因为增加了存款基础,不重视授信*的州立银行可以发行更多的银行券,并以房地产作担保发放了更多的贷款,而房地产是所有投资中最缺乏流动性的一种。这样一来,最痛恨投机和纸币的杰克逊总统所实施的*,意想不到地引发了美国首次由于纸币而引起的巨大投机泡沫。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在这次泡沫中,许多的土地都是联邦*卖给居民或投机者的。*的土地办公室在1832年的土地销售总额为250万美元,到1836年这一数字达到了2500万美元。
与此同时,美国又颁布实施了自由银行法。自由银行法允许最低资本金为10万美元的任何人都可以建立银行,没有任何其他的要求;并且各州的申请手续也已大大简化。银行如雨后春笋般而起,而草率地创办银行导致诈骗猖獗,银行业务品质低劣。
杰克逊应对的做法是将投机活动拦腰截断。他将《铸币流通令》作为一个行政命令签署。它要求,除极个别情况外,以后购买土地都必须用金币或银币支付。杰克逊希望他的措施将会阻止全国的投机活动,但这些措施的效果远不止于此,它还对美国经济起了紧急刹车的作用。
1836年,国会决定将大部分的贵重金属从第二合众国银行中取出,转移到各个州*使用。杰克逊还下令财政部从1837年2月份开始,每个季度都从财政部在第二合众国银行的存款中取出900万美元,并根据各州的人口按比例分配给各州。
杰克逊所有的措施都只是为了健全他所认为的金融业,但是,最后的结果却令他大出意外。
狂风骤雨来袭:股票一落千丈
由于对铸币的需求激增,银行券的持有者开始要求用银行券换取金银铸币。银行的贵重金属存贮都不足,为了筹集急需的钱,不得不尽快收回贷款。由于缺乏足够的贵金属,银行无力兑付发行的货币,不得不一再推迟。美国的经济恐慌开始产生。第二合众国银行由于之前过多地发行了纸币,巨量的兑付请求几乎耗尽了它的资源,同时,该银行延期申请遭到杰克逊总统拒绝,*缩身成了一家州立银行,同时停止了一些贷款发行。这次恐慌同样严重地削弱了州银行,很多实力较弱的银行因为黄金储备较少纷纷破产,没有倒下的银行也纷纷盛行“耍无赖”:即拒绝偿还贷款。
在1937年底,全美的所有银行,至少是那些还没有破产的银行,都终止了金币兑付。英格兰银行为避免黄金流出国门,开始提高利率,这导致英国的棉花进口量下降,进一步影响了美国的经济。而且,因为英国国内的利率升高,所以英国的投资者不再愿意将钱投入到美国的证券上,这对华尔街证券市场无疑是雪上加霜。美国陷入了严重的“人为”货币流通量剧减的境地,最终引发了1837年经济大恐慌。
股票价格复仇似的开始下跌,破产很快蔓延至所有的行业,全美90%的工厂关了门,失业率奇高,还有成千上万的人失去了自己的土地——这个年轻的国家遭逢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当几个州的州*试图为它们的债务进行再融资时,发现市场上根本没有人愿意购买它们的债券。*的收入虽然在1836年达到了5080万美元,在1837年却只有2490万美元了,杰克逊的联邦*不欠债的美好愿景一去不复返了。美国历史上首次进入了萧条时期。美国经济出现整体萧条,这是杰克逊总统没有料到的事情,而继任的马丁·范布伦总统在治理国家上表现平平,他虽然付出了一些努力,但最终没有成功稳定市场,于是在1840年的总统竞选中失败。
这场金融恐慌带来的经济萧条一直持续到1848年加州发现了巨大的旧金山金矿,美国经济情况才开始好转。
1929:经济大危机
股民的狂热与*误导
1929年的那场“大崩溃”给美国经济带来了无可估量的影响,但更为叫人无可估量的是,从那以后经历了整整二十五个春秋,股价才恢复到了1929年崩溃前的水平。
从1928年年初开始,美国人民一反常态地爱上了股票。到1929年1月2日,即纽约证券交易所新年后的第一个交易日,情形就更为壮观了。一早开市大吉,买单像潮水一般涌来,股价与交易量像火炉跟前的水银柱一样疯狂上窜,通用电器等绩优股一下子上涨了20美元,其他主要股价也多上升了5美元以上。《纽约时报》更是大声疾呼:1929年将是美国证券交易史上最为辉煌的一年。
实际上,在当年9月以前,这样的急剧升腾局面就已经发生过几次。它的直接产物是,参与股票投资的人越来越多,几乎到了男女老少无人不炒股的疯狂程度。就连与股市交易不搭界的出租车司机也一边驾驶汽车,一边不厌其烦地向顾客建议应当买哪支,不买哪支,即使路旁擦皮鞋的小童也能把当天的热门股向你介绍得头头是道。
经纪人的推销与不祥之兆
当时美国的券商雇佣大批股票推销员在城市的街道上、在乡镇、在几百家小银行内、在千家万户门前向市民和农夫们一遍又一遍宣传炒股的好处,把他们的公司在二级市场上购买的股票转卖给那些不知行情的散户,推销员们可从每笔交易中获得手续费,他们的公司也从中获利。更有甚者,推销员还把根本没有偿还能力的外国*发行的债券卖给百姓,但却从不提“风险”二字。为了吸引更多的妇女入市,许多证券经济商还专门设立了“女士专用房间”,有时还配有简易的免费美容设备。在这里,女投资人可以一边美容,一边凭借挂在墙上的大黑板跟踪最新行情。据统计,当时的女股民已占总投资者队伍的20%。
各家上市公司的职工也成了华尔街最忠实的投资者。各公司的购股计划从1915年到1929年涨了6倍,三分之一的职工积极参与股票买卖之中。在空前的投机*中,纽约股市一涨再涨。从1928年3月初到1929年9月初的一年半的时间里,股票市场交易额的增长达到了1923年至1928年初五年中的增长总和。主要工业公司股票的价格上涨有时竟高达每天10个或15个百分点。此兆不祥,因此,有经济学家发出了“金融火山”的疾呼。
1929年10月24日,纽约证交所的1,100名会员几乎全部到场,比平日多出了300多人。一开市,股价直线下跌,尽管交易员们发疯了似地来回奔跑,但还是赶不上股价下跌的速度。在短短的几分锺里,160万股被抛出,好股坏股无一幸免。由于当时的通讯条件所限,因此,未能及时传递行情也在技术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所有信息都靠电报和电话传递,一时间交易所内人山人海,所有电讯线路挤得水泄不通。比如,巴尔的摩10时30分发出的指令,要到11时30分才在华尔街的电传打字机上显示出来。
后来当了英国首相的温斯顿•丘吉尔当时还是名记者,《每日电讯报》刊登的他的现场报道说,“大家都惊恐万状。我看见这些人……自动出售几大捆股票,这些股票已贬值一半或2/3,但没有物色到一个人有足够胆量去接受这批可靠财富的人。这批财富可是别人忍痛出售的……到12时,损失已高达60亿美元,已经有两位银行家和一位经纪人因破产而自杀身亡!”
下午1点30分,一个满脸傲气、神情沮丧的人匆匆走进华尔街23号(摩根银行所在地)大楼。他就是查尔斯•米歇尔,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银行一“国家城市银行”(华旗前身)的总裁。面对雪崩一般的股市暴跌,查尔斯•米歇尔迅速联络一些大银行一起,组织了一个金融“联营”,他们拼命买进股票,试图阻止下跌狂潮。然而,他们的努力几乎等于徒劳,后来指示牌上亮出的结帐数目显示,仅仅一个下午,抛出的股票比往常增加3倍,这在历史上是空前的。
黑色星期四卷土重来
纽约证券交易所关门4小时后,报纸报道了惊人的消息:当天累计仅成交了12,894,650股,即人们后来所称的“悲惨星期四”。至此,人们确信,灾难已经过去,并为25日交易所的良好开端作好了准备。但是,26日之后再度下跌,使这场灾难跌进了极限。
1929年10月29日,星期二。上午10时,华尔街交易所开门。在刚开张的头3分钟就触了霉头,美国钢铁公司的65万股拟每股179美元出售的股票竟然找不到一个买主,而24日该股票的开价曾是205美元。钢铁公司股票为当天的行情暴跌开了头,紧接著,威斯汀公司的股票每分锺下跌2美元,国际电话电报公司的股票一刻锺下跌17美元,到10时30分,只售出了3,259,800股股票,亏损达20亿美元。
从9月初到11月中旬,纽约交易所的股票市价总值损失了300亿美元。然而,这仅仅是灾难的开始,股市的崩溃带来美国历史上破坏性最大的大萧条、大危机,使美国经济处于瘫痪状态。这期间,用居民的个人存款去搞股票投机的银行纷纷倒闭:1929年倒闭659家,1930年倒闭1,352家、1931年倒闭2,294家。国民收入总值从1929年的880亿美元下降到了1932年至1933年中的400亿美元。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指数从1929年9月的最高点452点一路惨跌到1932年7月8日的58点。著名的通用电器股从最高的396美元一股跌到只有8美元。
股票和各种债券的面值总共下跌了90%。无数“百万富翁”倾家荡产。一些失去生存希望的人被*走上了绝路。
措施:亡羊补牢,国会立法
美国国会很快对证券市场进行了调查,发现证券交易中严重存在著大量人为操纵的投机成分,大量证据确凿的事实引起了严格管理市场的呼声。1929年美国证券市场的大溃崩及其对整个经济带来的危害迫使美国*从法律上对证券市场加以严密的管理,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证券法律,主要有:
1933年的《证券法》(主要针对发行市场而制定);1934年的《证券交易法》(主要是针对交易市场而制定);1935年的《持股公司法》;1939年的《信托契约法》;1940年的《投资公司法》;1940年的《投资顾问法》;1970年的《证券投资者保*》
这些法后来又由大量的补充条款和规定加以完善,从而购成了一个对美国证券市场严密管理的监管网络。
1973年石油危机:疯狂的石油
野心勃勃的西亚民族:始作俑者是*
1950~1973年期间,原油价格被七大公司人为地压得很低,平均每桶约1.80美元,仅为煤炭价格的一半左右。经过OPEC的斗争,到1973年1月才上升到2.95美元一桶。产油国对资本主义旧的石油体系,特别是价格过低很不满。西方世界对石油的需求急剧增长,但是,西方石油公司却不肯对主要生产石油的发展中国家的提价要求作出让步,双方的矛盾日益尖锐,大有剑拔弩张之势。
1973年10月6日,阿拉伯人利用“赎罪日”时机发动了打击以色列,收复失地。战争初期,阿拉伯人节节胜利,但一周后战局逆转,以色列开始大规模*,埃及处于不利地位。
1973年10月16日,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在维也纳召开了一次关于油价的会议,之后,他们将油价从每桶3.01美元提高到每桶5.11美元,涨幅高达令人惊愕的70%。在同一天,欧佩克组织中的阿拉伯成员国在历数美国在中东战争中支持以色列种种罪状的同时,宣布停止对美国和荷兰出口石油——鹿特丹一直是西欧主要的石油港口。
1973年10月17日,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伊拉克、利比亚、阿联酋、卡塔尔和阿尔及利亚宣布,她们10月份的石油产量将在9月份的基础上削减5%,而且以后每个月再降低5%,“直到以色列从1967年6月所占领的所有阿拉伯领土上完全撤离,并且巴勒斯坦人民的权利得到恢复。”
就在1974年1月1日德黑兰会议之后,石油价格上涨了一倍,欧佩克原油基准价达到11.65美元。这是伊朗国王强烈要求的结果,是基辛格秘密施加压力让他这样做的。
1974年12月,世界上最大的九家银行联合通知纽约*,要他把纽约的巨额养老基金的管理权交给这些银行成立的委员会,否则这些银行和他们的媒体伙伴将施加影响,摧毁纽约的财政。接着,纽约市*大幅削减了公路、桥梁、医院和学校的投资,用于偿还银行债务,使得数万工人下岗。
到1974年6月,石油危机的影响导致德国赫尔斯塔银行的倒闭,德国马克陷入危机。1974年,随着德国的进口石油花费增至骇人听闻的170亿德国马克。危机带来的影响使德国基础能源价格突然增长400%,对工业、运输业和农业带来了毁灭性打击。
1974年,印度外汇储备为6.29亿美元,但要支付的年石油进口账单几乎是这个数字的两倍,达到12.41亿美元。苏丹、巴基斯坦、菲律宾、泰国和所有非洲及拉丁美洲国家在1974年都面临巨额的贸易赤字。
欧佩克美元的大量收入,即基辛格的“再循环石油美元”,被存人了伦敦和纽约的主要银行,这些银行不光处理美元业务,同时也参与国际石油交易。大通曼哈顿、花旗、汉华实业、巴克莱、劳埃德、米德兰——全部在石油危机中发了横财。
1974年2月11日~12日,在美国倡议下,13个国家聚集于华盛顿,召开石油消费国会议,决定成立能源协调小组。
石油是把双刃剑:获利也挨刀
这次石油危机对美国等少数依靠廉价石油起家的国家产生极大冲击,加深了世界经济危机。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所有工业化国家的生产力增长都明显放慢。1974年的经济增长率,英国为-0.5%,美国为-1.75%,日本为-3.25%。但发动石油战争的阿拉伯国家却因此增强了经济实力,数百亿石油美元流向中东据统计,仅提价一项,就使阿拉伯国家的石油收入由1973年的300亿美元猛增到1974年的1100亿美元。
经过这次石油危机之后,巨额财富潮水般涌入中东,仿佛一夜间,中东产油国就从赤贫过渡到了暴富。全球最大产油国沙特阿拉伯的*财政收入,1971年只有14亿美元,而石油危机爆发后已超过1000亿美元。随着石油美元滚滚而来,中东产油国过去几十年间以令人难以置信的资金投入和超过寻常的建设规模,开始了全方位的经济大开发。由于财政收入增加,中东产油国纷纷把财政盈余用于偿还国内债务和建设基础设施。在沙特和阿联酋等海湾国家,外国企业参加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相继开工,项目融资的资金需求十分庞大。
可阿拉伯产油国本身受很大损失。减产禁运使他们大大减少石油出口,减少了市场份额。
可见,石油武器也是双刃剑,不可多用。
1987:黑色星期一
突如其来 祸从天降
“黑色星期一”之前的美国股市像“珍珠港事件”发生前的珍珠港一样平静。当天的头条新闻是第一夫人南西•雷根到医院做她的乳腺癌手术;联储*格林斯潘开完当天的晨会之后登机飞往达拉斯,因为次日达拉斯有他的一个演讲会。据说,在当天的晨会中,美联储班子和各地央行的行长们都多少对局势有所警觉,会议记录显示,他们曾经讨论了降低利率以及注入流动资金等等应急措施。
下午四点,格林斯潘准时抵达达拉斯。他从容走下飞机,却见一个惊慌失措的美联储*迎面跑来,他告诉他,当天股市以暴跌508点收盘。格林斯潘闻听一愣,立刻取消了预定的次日演讲,反身登机飞回华盛顿,连夜召开了紧急会议。
次日,格林斯潘于开盘前一个小时发表了如下简要声明: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根据其作为国家*银行的责任,今日重申,它时刻淮备发挥其清偿作用,以支撑美国的经济和金融系统”。
恐慌四溢 全球暴跌
但可惜此举为时已晚。突如其来的打击使投资人丧失了理智,上午股市继续狂跌,笼罩股市的只有“恐慌”二字。一时间,恐慌像瘟疫一样在全球蔓延:东京股市骤跌15%,伦敦下跌10.8%,巴黎下跌9.7%,悉尼下跌25%,新加波下跌20%,香港恒生指数在下跌300点后*停止交易四天,合计跌幅超过三分之一。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全球性的股市暴跌,市值损失高达一万四千多亿美元,这个数字超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其间全部损失的三倍还多!
在美国本土,第二次冲击波来自于芝加哥。芝加哥期权交易所在开市之后不久即宣布停市,同时红色警报发出,72小时内决定是否宣布破产。“*伊利诺银行”也同时发出了红色警报,等待72小时后命运对他们的裁决。后来,是美联储紧急注入流动资金,才帮助它们走出了危机。
莫名其妙 天助股市
10月20日中午12点半,奇迹发生了,蓝筹股中17只股票的看涨期权(Call Option)有*量买进,道琼斯指数随后企稳回升,指数期货合约也开始放量交易。紧接着,股票交易量放大,主要交易所的指数都开始回升。
至今没人说的清楚当时究竟是谁的力量干预了期权期货市场。但可以肯定地说,这些神秘买家绝不是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因为就在20日当天,“高盛”和“所罗门兄弟公司”等投资银行还曾联名申请停市,纽约证券交易所*菲兰(Phelan)20日中午前还代表它们与当时的财政部*詹姆斯•贝克(James. Baker)通话,与他讨论是否请总统出面宣布紧急休市。财长詹姆斯•贝克拒绝了菲兰的请求,并且亲自上电视帮助观众认识美国国民经济的基本面如何健康,说雷根总统的经济*将一如既往,呼吁股市恢复信心等等。
原因分析所在
1987年10月的“黑色星期一”很快过去了,它的去势之快正像它的来势之猛一样令人费解。当然,从正面解释,研究它的来势之猛要比研究它的去势之快更有意义。
尽管事后人们对“黑色星期一”成因的分析多如牛毛,但公认结论较能站得住脚却只有一个:那便是,电脑惹的祸。
在1982年到1987年的五年时间里,股市的大幅上扬抬高了市场的整体估值水平:股息率从早先的6.2%下降到了2.4%,市净率从1倍上升到了2.7倍,市盈率从7.5倍上升到了22.5倍。但在1987年以后,美国股市的估值水平很快又超过了这些在当时看来已经严重高估了的数字。电脑交易的普及使华尔街变得懒惰起来,经理们在输入“止损单”(Stop Loss Order)之后就去打高尔夫球。其结果,股市一经发生恐慌性抛售,预先设定的机构“止损单”便陆续启动。由于谁都不清楚是哪里来的抛压,电脑的疯狂抛售加剧了投资人的进一步恐慌,于是制造了前后两者互为因果的“黑色星期一”。
当然,除了过份依赖电脑程式交易之外,市场流动资金不足以及“羊群心理”等也是不可忽视的成因。但主次之间,至今仍在争论。有理论认为,当时的货币*和经济*的冲突也是原因:当时美国当局希望以美元升值压抑通胀,因此,货币*的紧缩来得比欧洲货币*调整快,其结果,市场对与美元挂钩的港元信心下降,令香港股市首先崩挫,再漫延其他市场。
另一个理论认为,1987年的英国风灾是股灾原因之一:1987年的风灾发生在10月16日(股灾前的星期五),作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的伦敦严重受灾,致使伦敦的交易所经纪以及金融业人士当天无法上班,而当时并无网际网路交易,因此大量未平仓交易无法在周末前交割。这一局面令市场人士不安,自然也波及了纽约金融业人士。他们在当天的纽约股市纷纷抛压以减低风险,但他们的行动却导致了纽约的股市暴跌,从而引发了“黑色星期一”。
2008:次贷危机
“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由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动荡引起的金融危机。一场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2007年8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
起因:连续加息引爆“定时*”
引起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次级抵押贷款是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在前几年美国住房市场高度繁荣时,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甚至一些在通常情况下被认为不具备偿还能力的借款人也获得了购房贷款,这就为后来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的形成埋下了隐患。
部分欧美投资基金遭重创
伴随着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的出现,首先受到冲击的是一些从事次级抵押贷款业务的放贷机构。今年初以来,众多次级抵押贷款公司遭受严重损失,甚至*申请破产保护,其中包括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
同时,由于放贷机构通常还将次级抵押贷款合约打包成金融投资产品出售给投资基金等,因此随着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愈演愈烈,一些买入此类投资产品的美国和欧洲投资基金也受到重创。
以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公司为例,由于受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拖累,该公司旗下两只基金近来倒闭,导致投资人总共损失逾15亿美元。此外,法国巴黎银行9日宣布,暂停旗下三只涉足美国房贷业务的基金的交易。这三只基金的市值已从7月27日的20.75亿欧元缩水至8月7日的15.93亿欧元。
可能影响全球经济增长
更为严重的是,随着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扩大至其他金融领域,银行普遍选择提高贷款利率和减少贷款数量,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隐约显出流动性不足危机。9日,在法国巴黎银行宣布暂停旗下三只基金的交易后,投资者对信贷市场的担忧加剧,导致欧洲和美国股市大幅下跌。其中,纽约股市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比前一个交易日下跌387.18点,收于13270.68点,跌幅为2.83%。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如果进一步升级,并扩大至更多金融领域,将会导致全球金融市场出现更加剧烈的动荡。而且,危机如果影响到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个人消费开支,则会对美国乃至全球经济增长造成不利影响。
紧急措施!!欧美日央行紧急出手应对
面对已经形成甚至有扩大趋势的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银行正积极行动,希望通过向货币市场提供巨额资金恢复投资者信心,保持金融市场稳定。
欧洲*银行8月9日宣布,向相关银行提供948亿欧元的资金。8月10日,欧洲*银行再次宣布向欧元区银行系统注资610亿欧元,以缓解因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造成的流动性不足问题,并稳定信贷市场。
美联储下属的纽约联邦储备银行于9日向银行系统注入240亿美元资金。日本*银行8月10日宣布,向日本货币市场注入1万亿日元的资金。
发生在美国的次级债危机犹如风暴云团,不仅令道指持续跳水,欧洲三大股市指数、日经指数、恒生指数也纷纷出现了暴跌行情。
为了防止危机进一步蔓延,有统计称,短短48小时内世界各地央行已注资超过3200亿美元紧急“救火”。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1-19 18:07
1.实体经济过分扩张,远远超过市场需求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美国跃居世界第一经济大国,当时执政的共和党对经济采取不干预*,极大地刺激了技术发展和新型工业发展,特别是汽车工业发展最为迅猛。与此同时,“一战”后大兴土木,建筑费用飙升,带动了钢铁、木材等行业的发展,从而提升了整个工业产值。实体经济的过分扩张,远远超过了市场需求,物价大幅下降,利润被不断挤压,公司倒闭重组现象频现。1927年,美国全国公司中0.2%的公司占据全国公司总收益的近70%。在生产严重过剩、商业萎缩、大量公司倒闭、失业不断增加的情况下,美国工业生产指数开始迅速下降,股市大幅下跌。
2.美国金融信用过度膨胀
生产的高涨刺激了美国金融市场的信用膨胀,仅1928年和1929年,就发行有价证券180亿美元。1923年年初,纽约证券交易所证券的平均价格不过98美元,1929年年初就涨到了306美元,1929年9月达到了最高的365美元。在1929年10月之前的18个月里,华尔街股票市场的牛市似乎是不可动摇的,随着投机者大量拥进股市追求高利润,一些主要工业股票价格翻了一倍多。同期,欧洲的资金也洪水般涌进美国,银行总共贷款约8O亿美元供证券商用以在纽约股票市场进行交易。当时,购买证券只需要支付10%的保证金,参与证券投机的人都靠借款来购买大量证券,2/3的证券交易是靠银行贷款进行的。
3.房地产市场过度发展
当时的美国房地产市场也经历了一次爆炸性增长。1915年,美国佛罗里达州一栋豪华别墅价值24万美元,3年后涨至50万美元,到1925年已涨至400万美元,10年间该别墅价格涨幅接近16倍。那时,融资买房的手法类似于现在,即只要向银行交付一成首付款就可拿到房屋钥匙,而炒家一个月后将房屋脱手即可获利10%—20%。如此高的利润吸引了大量资金流入房地产市场,全国各大报纸几乎刊登的都是房地产广告,《迈阿密日报》曾经创造了发行单日504版的记录,相当一部分内容都是有关房地产的报道和广告。可见,当时美国房地产市场泡沫的巨大。不过,这些泡沫因1926年佛罗里达州遭受飓风袭击,房屋倒塌无数而开始破灭,并逐渐蔓延到整个美国。1927年起,有多家银行因房地产市场崩溃而倒闭。
4.美国货币当局*失误
当时的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至少有四项货币*是错误的,其没有在第一时间调整货币*,加重了危机影响的程度和深度。
美联储所犯的第一个错误是1928年年初至1929年10月的货币紧缩*,导致股市崩盘,虽然投机暂时得到抑制,但代价惨重。由于当时是黄金本位制度,1929年10月美国股市崩盘后经济开始衰退,要想吸引黄金流入只能采用高利率*,美联储不得不保持5%高贴现率直至1930年2月。1931年10月,美联储再度将利率从2.5%提高到3.5%,直至1933年6月才开始下调。第二个错误是1931年9—10月份美联储决定不去理会银行系统困难,将重点放在阻止黄金储备减少和保护美元上。1929年4月19日,罗斯福*宣布禁止黄金出口,放弃金本位,但1929年至1932年,美国仍然坚持了3年的金本位。1929年6月5日,罗斯福*宣布公私债务废除以黄金偿付。第三个错误是在1932年,美联储认为名义利率已经很低,未放松货币*。最后一个错误是长时间忽视银行部门存在的问题。
5.1973—1975年石油危机
1967年6月5日,在美国的支持下,以色列向埃及、叙利亚和约旦主动发动袭击,爆发了第三次中东战争。以色列占领了埃及的西奈半岛、叙利亚的戈兰高地等共计65000多平方公里土地,大批巴勒斯坦难民被赶出家园。为夺回失地,阿拉伯国家在前苏联的支持下,1973年10月埃及和叙利亚入侵以色列,发动了第四次中东战争,又称“赎罪日战争”。战争爆发后的12月,一场“二战”以来规模最大、程度最深的世界经济危机爆发了,引发这场危机的是石油涨价。
1973年,石油售价从每桶2.48美元涨至11.65美元。在一个需求不断萎缩的国际市场,石油价格的暴涨使需求萎缩突然加剧,生产过剩危机爆发,导致欧美经济陷入衰退。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1-19 20:48
第一次:1907年银行危机
1907年10月,美国银行危机爆发,纽约一半左右的银行贷款都被高利息回报的信托投资公司作为抵押投在高风险的股市和债券上,整个金融市场陷入极度投机状态。
解决措施:金融家J·P·摩根的干预,这次恐慌可能影响更深远。摩根押上大笔自己的金钱,并说服其他纽约银行家做同样的事情,以加强银行体系。
第二次:1929—1933年美国经济“大萧条”
“一战”后大兴土木,建筑费用飙升,带动了钢铁、木材等行业的发展,从而提升了整个工业产值。实体经济的过分扩张,远远超过了市场需求,物价大幅下降,利润被不断挤压,公司倒闭重组现象频现。
解决措施:罗斯福新政的整顿银行,调整工业和农业生产,实行社会救济和以工代赈使美国经济得以恢复并发展,并引导战后的资本主义国家实施国家干预经济*。
第三次:1973—1975年石油危机
1967年6月5日,在美国的支持下,以色列向埃及、叙利亚和约旦主动发动袭击,爆发了第三次中东战争。 1973年,石油售价从每桶2.48美元涨至11.65美元。在一个需求不断萎缩的国际市场,石油价格的暴涨使需求萎缩突然加剧,生产过剩危机爆发,导致欧美经济陷入衰退。
解决措施:美国采用削减福利开支,出售部分国有企业,减少国家干预经济等措施,才使得美国经济逐渐走出“滞胀”出现巨大的回升。
第四次:1987年美国股灾
1987年9月,美国上调官方利率,联邦德国也随美国提高了利率,此举立即遭到当时美国财政*贝克的严厉批评。贝克的这一席话引发证券市场恐慌,投资者开始在股票市场和股票期货市场抛空,由于当时华尔街盛行程式化交易和投资组合保险交易模式,在股市迅速下跌过程中,计算机自动发出的平仓盘加速了股市暴跌,从而导致了股市崩盘。
解决措施:联邦储备委员会的承诺使市公司略微恢复了信心,大部分公司在“黑色星期一”那天继续维持回购行为,使股价逐渐恢复。
第五次:2007年次贷危机
由于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金融风暴。主要原因是金融监管制度的缺失造成的,华尔街投机者钻制度的空子,弄虚作假,欺骗大众。
解决措施:通过建立宏观审慎监管机制,重塑金融监管体系,通过改革住房贷款发放程序来封堵漏洞等措施,使美国逐渐败落了危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1-19 23:46
一、1837年恐慌
1837年,美国的经济恐慌引起了银行业的收
缩,由于缺乏足够的贵金属,银行无力兑付发行的货币,不得不一再推迟。这场恐慌带来的经济萧条一直持续到1843年。恐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贵金属由联邦
*向州银行的转移,分散了储备,妨碍了集中管理;英国银行方面的压力;储备分散所导致的稳定美国经济机制的缺失等等。
二、1907年银行危机
1907年10月,美国银行危机爆发,纽约一半左右的银行贷款都被高利息回报的信托投资公司作为抵押投在高风险的股市和债券上,整个金融市场陷入极度投
机状态。首先是新闻*导向开始大量出现宣传新金融理念的文章。当时有一篇保罗的文章,题目是“我们银行系统的缺点和需要”,从此保罗成为美国倡导*银
行制度的首席吹鼓手。此后不久,雅各布•希夫在纽约商会宣称:“除非我们拥有一个足以控制信用资源的*银行,否则我们将经历一场前所未有而且影响深远的
金融危机。”
三、1929年大崩溃
华尔街有史以来形势最为严峻的时刻。1922—1929年,美国空前的繁荣和巨额报酬让不少美国人卷入到华尔街狂热的投机活动中,股票市场急剧升温,最终导致股灾,引发了美国乃至全球的金融危机。
四、1987年黑色星期一
1987年,因为不断恶化的经济预期和中东局势的不断紧张,造就了华尔街的大崩溃。这便是“黑色星期一”。标准普尔指数下跌了20%,无数的人陷入了痛苦。
七、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机
1994—1995年,墨西哥发生了一场比索汇率狂跌、股票价格暴泻的金融危机。不仅导致拉美股市的暴跌,也让欧洲股市指数、远东指数及世界股市指数出现不同程度的下跌。
五、2008年9月美国次贷风暴
雷曼兄弟破产、美林银行*卖、摩根斯坦利寻求合并,美国次贷风暴掀起的浪潮一波高过一波,美国金融体系摇摇欲坠,世界经济面临巨大压力。满意请采纳,O(∩_∩)O谢谢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1-20 03:01
近代美国曾出现12次危机,著名的有1837年的经济大恐慌,1929年的经济大危机,1973的石油危机,1987的黑色星期一,2008的次贷危机。
1837年经济大恐慌:*与大鳄的博弈
导火索的出现:杰克逊弄巧成拙
19世纪早期的美国联邦*没有自己的*银行,因此也没有发行纸币。联邦*的货币供应仅限于各种铸币,而纸币则是由数以千计的各州批准的银行发行的银行券,这些银行良莠不齐,从完全可靠的信誉卓越的银行到彻头彻尾的骗子公司,无所不包。
第二合众国银行由国会在1816年授权建立,许可证规定期限是20年。它创立了统一的国家货币,一度成为美国最大最好的钞票的发行者,创立了单一的汇率等。它实力强大,它的资本比美国*的财政支出多出一倍,拥有全国20%的货币流通量,在各州设立了29个分行,控制着各州的金融。考虑到许多州银行立法很仓促,经营不善,普遍资本金不足,监管不严,对未来过度乐观,第二合众国银行通过拒绝接受它认为经营不善的银行的票据来维护它自身的稳定。这削弱了公众对第二合众国银行的信心。出于业务竞争的需要,人们更喜欢信贷宽松、要求不严格的州立银行。到19世纪20年代中期,许多美国人都不再接受第二银行。
1829年,杰克逊当选为美国总统,他认为第二合众国银行的信贷问题影响了美国经济的发展。来自民间和政界的一些反对者认为,这家代表着少数富有者的利益,而且由于外国人的存款太多,给年轻的共和国的稳定带来了隐患。为使美国经济摆脱其严格的控制,杰克逊决定关闭第二合众国银行。作为毁掉合众国银行的策略的一部分,杰克逊从该银行撤出了*存款,转而存放在州立银行,这些银行因此迅速被杰克逊的*对手们冠以“被宠幸的银行”的称号。
暴风雨的前奏
没想到,危机竟然就此产生。因为增加了存款基础,不重视授信*的州立银行可以发行更多的银行券,并以房地产作担保发放了更多的贷款,而房地产是所有投资中最缺乏流动性的一种。这样一来,最痛恨投机和纸币的杰克逊总统所实施的*,意想不到地引发了美国首次由于纸币而引起的巨大投机泡沫。更具讽刺意味的是,在这次泡沫中,许多的土地都是联邦*卖给居民或投机者的。*的土地办公室在1832年的土地销售总额为250万美元,到1836年这一数字达到了2500万美元。
与此同时,美国又颁布实施了自由银行法。自由银行法允许最低资本金为10万美元的任何人都可以建立银行,没有任何其他的要求;并且各州的申请手续也已大大简化。银行如雨后春笋般而起,而草率地创办银行导致诈骗猖獗,银行业务品质低劣。
杰克逊应对的做法是将投机活动拦腰截断。他将《铸币流通令》作为一个行政命令签署。它要求,除极个别情况外,以后购买土地都必须用金币或银币支付。杰克逊希望他的措施将会阻止全国的投机活动,但这些措施的效果远不止于此,它还对美国经济起了紧急刹车的作用。
1836年,国会决定将大部分的贵重金属从第二合众国银行中取出,转移到各个州*使用。杰克逊还下令财政部从1837年2月份开始,每个季度都从财政部在第二合众国银行的存款中取出900万美元,并根据各州的人口按比例分配给各州。
杰克逊所有的措施都只是为了健全他所认为的金融业,但是,最后的结果却令他大出意外。
狂风骤雨来袭:股票一落千丈
由于对铸币的需求激增,银行券的持有者开始要求用银行券换取金银铸币。银行的贵重金属存贮都不足,为了筹集急需的钱,不得不尽快收回贷款。由于缺乏足够的贵金属,银行无力兑付发行的货币,不得不一再推迟。美国的经济恐慌开始产生。第二合众国银行由于之前过多地发行了纸币,巨量的兑付请求几乎耗尽了它的资源,同时,该银行延期申请遭到杰克逊总统拒绝,*缩身成了一家州立银行,同时停止了一些贷款发行。这次恐慌同样严重地削弱了州银行,很多实力较弱的银行因为黄金储备较少纷纷破产,没有倒下的银行也纷纷盛行“耍无赖”:即拒绝偿还贷款。
在1937年底,全美的所有银行,至少是那些还没有破产的银行,都终止了金币兑付。英格兰银行为避免黄金流出国门,开始提高利率,这导致英国的棉花进口量下降,进一步影响了美国的经济。而且,因为英国国内的利率升高,所以英国的投资者不再愿意将钱投入到美国的证券上,这对华尔街证券市场无疑是雪上加霜。美国陷入了严重的“人为”货币流通量剧减的境地,最终引发了1837年经济大恐慌。
股票价格复仇似的开始下跌,破产很快蔓延至所有的行业,全美90%的工厂关了门,失业率奇高,还有成千上万的人失去了自己的土地——这个年轻的国家遭逢了有史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当几个州的州*试图为它们的债务进行再融资时,发现市场上根本没有人愿意购买它们的债券。*的收入虽然在1836年达到了5080万美元,在1837年却只有2490万美元了,杰克逊的联邦*不欠债的美好愿景一去不复返了。美国历史上首次进入了萧条时期。美国经济出现整体萧条,这是杰克逊总统没有料到的事情,而继任的马丁·范布伦总统在治理国家上表现平平,他虽然付出了一些努力,但最终没有成功稳定市场,于是在1840年的总统竞选中失败。
这场金融恐慌带来的经济萧条一直持续到1848年加州发现了巨大的旧金山金矿,美国经济情况才开始好转。
1929:经济大危机
股民的狂热与*误导
1929年的那场“大崩溃”给美国经济带来了无可估量的影响,但更为叫人无可估量的是,从那以后经历了整整二十五个春秋,股价才恢复到了1929年崩溃前的水平。
从1928年年初开始,美国人民一反常态地爱上了股票。到1929年1月2日,即纽约证券交易所新年后的第一个交易日,情形就更为壮观了。一早开市大吉,买单像潮水一般涌来,股价与交易量像火炉跟前的水银柱一样疯狂上窜,通用电器等绩优股一下子上涨了20美元,其他主要股价也多上升了5美元以上。《纽约时报》更是大声疾呼:1929年将是美国证券交易史上最为辉煌的一年。
实际上,在当年9月以前,这样的急剧升腾局面就已经发生过几次。它的直接产物是,参与股票投资的人越来越多,几乎到了男女老少无人不炒股的疯狂程度。就连与股市交易不搭界的出租车司机也一边驾驶汽车,一边不厌其烦地向顾客建议应当买哪支,不买哪支,即使路旁擦皮鞋的小童也能把当天的热门股向你介绍得头头是道。
经纪人的推销与不祥之兆
当时美国的券商雇佣大批股票推销员在城市的街道上、在乡镇、在几百家小银行内、在千家万户门前向市民和农夫们一遍又一遍宣传炒股的好处,把他们的公司在二级市场上购买的股票转卖给那些不知行情的散户,推销员们可从每笔交易中获得手续费,他们的公司也从中获利。更有甚者,推销员还把根本没有偿还能力的外国*发行的债券卖给百姓,但却从不提“风险”二字。为了吸引更多的妇女入市,许多证券经济商还专门设立了“女士专用房间”,有时还配有简易的免费美容设备。在这里,女投资人可以一边美容,一边凭借挂在墙上的大黑板跟踪最新行情。据统计,当时的女股民已占总投资者队伍的20%。
各家上市公司的职工也成了华尔街最忠实的投资者。各公司的购股计划从1915年到1929年涨了6倍,三分之一的职工积极参与股票买卖之中。在空前的投机*中,纽约股市一涨再涨。从1928年3月初到1929年9月初的一年半的时间里,股票市场交易额的增长达到了1923年至1928年初五年中的增长总和。主要工业公司股票的价格上涨有时竟高达每天10个或15个百分点。此兆不祥,因此,有经济学家发出了“金融火山”的疾呼。
1929年10月24日,纽约证交所的1,100名会员几乎全部到场,比平日多出了300多人。一开市,股价直线下跌,尽管交易员们发疯了似地来回奔跑,但还是赶不上股价下跌的速度。在短短的几分锺里,160万股被抛出,好股坏股无一幸免。由于当时的通讯条件所限,因此,未能及时传递行情也在技术上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所有信息都靠电报和电话传递,一时间交易所内人山人海,所有电讯线路挤得水泄不通。比如,巴尔的摩10时30分发出的指令,要到11时30分才在华尔街的电传打字机上显示出来。
后来当了英国首相的温斯顿•丘吉尔当时还是名记者,《每日电讯报》刊登的他的现场报道说,“大家都惊恐万状。我看见这些人……自动出售几大捆股票,这些股票已贬值一半或2/3,但没有物色到一个人有足够胆量去接受这批可靠财富的人。这批财富可是别人忍痛出售的……到12时,损失已高达60亿美元,已经有两位银行家和一位经纪人因破产而自杀身亡!”
下午1点30分,一个满脸傲气、神情沮丧的人匆匆走进华尔街23号(摩根银行所在地)大楼。他就是查尔斯•米歇尔,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银行一“国家城市银行”(华旗前身)的总裁。面对雪崩一般的股市暴跌,查尔斯•米歇尔迅速联络一些大银行一起,组织了一个金融“联营”,他们拼命买进股票,试图阻止下跌狂潮。然而,他们的努力几乎等于徒劳,后来指示牌上亮出的结帐数目显示,仅仅一个下午,抛出的股票比往常增加3倍,这在历史上是空前的。
黑色星期四卷土重来
纽约证券交易所关门4小时后,报纸报道了惊人的消息:当天累计仅成交了12,894,650股,即人们后来所称的“悲惨星期四”。至此,人们确信,灾难已经过去,并为25日交易所的良好开端作好了准备。但是,26日之后再度下跌,使这场灾难跌进了极限。
1929年10月29日,星期二。上午10时,华尔街交易所开门。在刚开张的头3分钟就触了霉头,美国钢铁公司的65万股拟每股179美元出售的股票竟然找不到一个买主,而24日该股票的开价曾是205美元。钢铁公司股票为当天的行情暴跌开了头,紧接著,威斯汀公司的股票每分锺下跌2美元,国际电话电报公司的股票一刻锺下跌17美元,到10时30分,只售出了3,259,800股股票,亏损达20亿美元。
从9月初到11月中旬,纽约交易所的股票市价总值损失了300亿美元。然而,这仅仅是灾难的开始,股市的崩溃带来美国历史上破坏性最大的大萧条、大危机,使美国经济处于瘫痪状态。这期间,用居民的个人存款去搞股票投机的银行纷纷倒闭:1929年倒闭659家,1930年倒闭1,352家、1931年倒闭2,294家。国民收入总值从1929年的880亿美元下降到了1932年至1933年中的400亿美元。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指数从1929年9月的最高点452点一路惨跌到1932年7月8日的58点。著名的通用电器股从最高的396美元一股跌到只有8美元。
股票和各种债券的面值总共下跌了90%。无数“百万富翁”倾家荡产。一些失去生存希望的人被*走上了绝路。
措施:亡羊补牢,国会立法
美国国会很快对证券市场进行了调查,发现证券交易中严重存在著大量人为操纵的投机成分,大量证据确凿的事实引起了严格管理市场的呼声。1929年美国证券市场的大溃崩及其对整个经济带来的危害迫使美国*从法律上对证券市场加以严密的管理,制定了一套切实可行的证券法律,主要有:
1933年的《证券法》(主要针对发行市场而制定);1934年的《证券交易法》(主要是针对交易市场而制定);1935年的《持股公司法》;1939年的《信托契约法》;1940年的《投资公司法》;1940年的《投资顾问法》;1970年的《证券投资者保*》
这些法后来又由大量的补充条款和规定加以完善,从而购成了一个对美国证券市场严密管理的监管网络。
1973年石油危机:疯狂的石油
野心勃勃的西亚民族:始作俑者是*
1950~1973年期间,原油价格被七大公司人为地压得很低,平均每桶约1.80美元,仅为煤炭价格的一半左右。经过OPEC的斗争,到1973年1月才上升到2.95美元一桶。产油国对资本主义旧的石油体系,特别是价格过低很不满。西方世界对石油的需求急剧增长,但是,西方石油公司却不肯对主要生产石油的发展中国家的提价要求作出让步,双方的矛盾日益尖锐,大有剑拔弩张之势。
1973年10月6日,阿拉伯人利用“赎罪日”时机发动了打击以色列,收复失地。战争初期,阿拉伯人节节胜利,但一周后战局逆转,以色列开始大规模*,埃及处于不利地位。
1973年10月16日,石油输出国组织(欧佩克)在维也纳召开了一次关于油价的会议,之后,他们将油价从每桶3.01美元提高到每桶5.11美元,涨幅高达令人惊愕的70%。在同一天,欧佩克组织中的阿拉伯成员国在历数美国在中东战争中支持以色列种种罪状的同时,宣布停止对美国和荷兰出口石油——鹿特丹一直是西欧主要的石油港口。
1973年10月17日,沙特阿拉伯、科威特、伊拉克、利比亚、阿联酋、卡塔尔和阿尔及利亚宣布,她们10月份的石油产量将在9月份的基础上削减5%,而且以后每个月再降低5%,“直到以色列从1967年6月所占领的所有阿拉伯领土上完全撤离,并且巴勒斯坦人民的权利得到恢复。”
就在1974年1月1日德黑兰会议之后,石油价格上涨了一倍,欧佩克原油基准价达到11.65美元。这是伊朗国王强烈要求的结果,是基辛格秘密施加压力让他这样做的。
1974年12月,世界上最大的九家银行联合通知纽约*,要他把纽约的巨额养老基金的管理权交给这些银行成立的委员会,否则这些银行和他们的媒体伙伴将施加影响,摧毁纽约的财政。接着,纽约市*大幅削减了公路、桥梁、医院和学校的投资,用于偿还银行债务,使得数万工人下岗。
到1974年6月,石油危机的影响导致德国赫尔斯塔银行的倒闭,德国马克陷入危机。1974年,随着德国的进口石油花费增至骇人听闻的170亿德国马克。危机带来的影响使德国基础能源价格突然增长400%,对工业、运输业和农业带来了毁灭性打击。
1974年,印度外汇储备为6.29亿美元,但要支付的年石油进口账单几乎是这个数字的两倍,达到12.41亿美元。苏丹、巴基斯坦、菲律宾、泰国和所有非洲及拉丁美洲国家在1974年都面临巨额的贸易赤字。
欧佩克美元的大量收入,即基辛格的“再循环石油美元”,被存人了伦敦和纽约的主要银行,这些银行不光处理美元业务,同时也参与国际石油交易。大通曼哈顿、花旗、汉华实业、巴克莱、劳埃德、米德兰——全部在石油危机中发了横财。
1974年2月11日~12日,在美国倡议下,13个国家聚集于华盛顿,召开石油消费国会议,决定成立能源协调小组。
石油是把双刃剑:获利也挨刀
这次石油危机对美国等少数依靠廉价石油起家的国家产生极大冲击,加深了世界经济危机。美国的工业生产下降了14%,日本的工业生产下降了20%以上,所有工业化国家的生产力增长都明显放慢。1974年的经济增长率,英国为-0.5%,美国为-1.75%,日本为-3.25%。但发动石油战争的阿拉伯国家却因此增强了经济实力,数百亿石油美元流向中东据统计,仅提价一项,就使阿拉伯国家的石油收入由1973年的300亿美元猛增到1974年的1100亿美元。
经过这次石油危机之后,巨额财富潮水般涌入中东,仿佛一夜间,中东产油国就从赤贫过渡到了暴富。全球最大产油国沙特阿拉伯的*财政收入,1971年只有14亿美元,而石油危机爆发后已超过1000亿美元。随着石油美元滚滚而来,中东产油国过去几十年间以令人难以置信的资金投入和超过寻常的建设规模,开始了全方位的经济大开发。由于财政收入增加,中东产油国纷纷把财政盈余用于偿还国内债务和建设基础设施。在沙特和阿联酋等海湾国家,外国企业参加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相继开工,项目融资的资金需求十分庞大。
可阿拉伯产油国本身受很大损失。减产禁运使他们大大减少石油出口,减少了市场份额。
可见,石油武器也是双刃剑,不可多用。
1987:黑色星期一
突如其来 祸从天降
“黑色星期一”之前的美国股市像“珍珠港事件”发生前的珍珠港一样平静。当天的头条新闻是第一夫人南西•雷根到医院做她的乳腺癌手术;联储*格林斯潘开完当天的晨会之后登机飞往达拉斯,因为次日达拉斯有他的一个演讲会。据说,在当天的晨会中,美联储班子和各地央行的行长们都多少对局势有所警觉,会议记录显示,他们曾经讨论了降低利率以及注入流动资金等等应急措施。
下午四点,格林斯潘准时抵达达拉斯。他从容走下飞机,却见一个惊慌失措的美联储*迎面跑来,他告诉他,当天股市以暴跌508点收盘。格林斯潘闻听一愣,立刻取消了预定的次日演讲,反身登机飞回华盛顿,连夜召开了紧急会议。
次日,格林斯潘于开盘前一个小时发表了如下简要声明:
“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根据其作为国家*银行的责任,今日重申,它时刻淮备发挥其清偿作用,以支撑美国的经济和金融系统”。
恐慌四溢 全球暴跌
但可惜此举为时已晚。突如其来的打击使投资人丧失了理智,上午股市继续狂跌,笼罩股市的只有“恐慌”二字。一时间,恐慌像瘟疫一样在全球蔓延:东京股市骤跌15%,伦敦下跌10.8%,巴黎下跌9.7%,悉尼下跌25%,新加波下跌20%,香港恒生指数在下跌300点后*停止交易四天,合计跌幅超过三分之一。这是有史以来第一次全球性的股市暴跌,市值损失高达一万四千多亿美元,这个数字超过了第一次世界大战其间全部损失的三倍还多!
在美国本土,第二次冲击波来自于芝加哥。芝加哥期权交易所在开市之后不久即宣布停市,同时红色警报发出,72小时内决定是否宣布破产。“*伊利诺银行”也同时发出了红色警报,等待72小时后命运对他们的裁决。后来,是美联储紧急注入流动资金,才帮助它们走出了危机。
莫名其妙 天助股市
10月20日中午12点半,奇迹发生了,蓝筹股中17只股票的看涨期权(Call Option)有*量买进,道琼斯指数随后企稳回升,指数期货合约也开始放量交易。紧接着,股票交易量放大,主要交易所的指数都开始回升。
至今没人说的清楚当时究竟是谁的力量干预了期权期货市场。但可以肯定地说,这些神秘买家绝不是华尔街的投资银行,因为就在20日当天,“高盛”和“所罗门兄弟公司”等投资银行还曾联名申请停市,纽约证券交易所*菲兰(Phelan)20日中午前还代表它们与当时的财政部*詹姆斯•贝克(James. Baker)通话,与他讨论是否请总统出面宣布紧急休市。财长詹姆斯•贝克拒绝了菲兰的请求,并且亲自上电视帮助观众认识美国国民经济的基本面如何健康,说雷根总统的经济*将一如既往,呼吁股市恢复信心等等。
原因分析所在
1987年10月的“黑色星期一”很快过去了,它的去势之快正像它的来势之猛一样令人费解。当然,从正面解释,研究它的来势之猛要比研究它的去势之快更有意义。
尽管事后人们对“黑色星期一”成因的分析多如牛毛,但公认结论较能站得住脚却只有一个:那便是,电脑惹的祸。
在1982年到1987年的五年时间里,股市的大幅上扬抬高了市场的整体估值水平:股息率从早先的6.2%下降到了2.4%,市净率从1倍上升到了2.7倍,市盈率从7.5倍上升到了22.5倍。但在1987年以后,美国股市的估值水平很快又超过了这些在当时看来已经严重高估了的数字。电脑交易的普及使华尔街变得懒惰起来,经理们在输入“止损单”(Stop Loss Order)之后就去打高尔夫球。其结果,股市一经发生恐慌性抛售,预先设定的机构“止损单”便陆续启动。由于谁都不清楚是哪里来的抛压,电脑的疯狂抛售加剧了投资人的进一步恐慌,于是制造了前后两者互为因果的“黑色星期一”。
当然,除了过份依赖电脑程式交易之外,市场流动资金不足以及“羊群心理”等也是不可忽视的成因。但主次之间,至今仍在争论。有理论认为,当时的货币*和经济*的冲突也是原因:当时美国当局希望以美元升值压抑通胀,因此,货币*的紧缩来得比欧洲货币*调整快,其结果,市场对与美元挂钩的港元信心下降,令香港股市首先崩挫,再漫延其他市场。
另一个理论认为,1987年的英国风灾是股灾原因之一:1987年的风灾发生在10月16日(股灾前的星期五),作为世界金融中心之一的伦敦严重受灾,致使伦敦的交易所经纪以及金融业人士当天无法上班,而当时并无网际网路交易,因此大量未平仓交易无法在周末前交割。这一局面令市场人士不安,自然也波及了纽约金融业人士。他们在当天的纽约股市纷纷抛压以减低风险,但他们的行动却导致了纽约的股市暴跌,从而引发了“黑色星期一”。
2008:次贷危机
“次级抵押贷款危机”,由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动荡引起的金融危机。一场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投资基金*关闭、股市剧烈震荡引起的风暴2007年8月席卷美国、欧盟和日本等世界主要金融市场。
起因:连续加息引爆“定时*”
引起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的直接原因是美国的利率上升和住房市场持续降温。次级抵押贷款是指一些贷款机构向信用程度较差和收入不高的借款人提供的贷款。在前几年美国住房市场高度繁荣时,次级抵押贷款市场迅速发展,甚至一些在通常情况下被认为不具备偿还能力的借款人也获得了购房贷款,这就为后来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的形成埋下了隐患。
部分欧美投资基金遭重创
伴随着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的出现,首先受到冲击的是一些从事次级抵押贷款业务的放贷机构。今年初以来,众多次级抵押贷款公司遭受严重损失,甚至*申请破产保护,其中包括美国第二大次级抵押贷款机构———新世纪金融公司。
同时,由于放贷机构通常还将次级抵押贷款合约打包成金融投资产品出售给投资基金等,因此随着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愈演愈烈,一些买入此类投资产品的美国和欧洲投资基金也受到重创。
以美国第五大投资银行贝尔斯登公司为例,由于受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拖累,该公司旗下两只基金近来倒闭,导致投资人总共损失逾15亿美元。此外,法国巴黎银行9日宣布,暂停旗下三只涉足美国房贷业务的基金的交易。这三只基金的市值已从7月27日的20.75亿欧元缩水至8月7日的15.93亿欧元。
可能影响全球经济增长
更为严重的是,随着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扩大至其他金融领域,银行普遍选择提高贷款利率和减少贷款数量,致使全球主要金融市场隐约显出流动性不足危机。9日,在法国巴黎银行宣布暂停旗下三只基金的交易后,投资者对信贷市场的担忧加剧,导致欧洲和美国股市大幅下跌。其中,纽约股市道琼斯30种工业股票平均价格指数比前一个交易日下跌387.18点,收于13270.68点,跌幅为2.83%。
市场分析人士指出,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危机如果进一步升级,并扩大至更多金融领域,将会导致全球金融市场出现更加剧烈的动荡。而且,危机如果影响到美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个人消费开支,则会对美国乃至全球经济增长造成不利影响。
紧急措施!!欧美日央行紧急出手应对
面对已经形成甚至有扩大趋势的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市场风暴,美国、欧元区和日本的*银行正积极行动,希望通过向货币市场提供巨额资金恢复投资者信心,保持金融市场稳定。
欧洲*银行8月9日宣布,向相关银行提供948亿欧元的资金。8月10日,欧洲*银行再次宣布向欧元区银行系统注资610亿欧元,以缓解因美国次级抵押贷款危机造成的流动性不足问题,并稳定信贷市场。
美联储下属的纽约联邦储备银行于9日向银行系统注入240亿美元资金。日本*银行8月10日宣布,向日本货币市场注入1万亿日元的资金。
发生在美国的次级债危机犹如风暴云团,不仅令道指持续跳水,欧洲三大股市指数、日经指数、恒生指数也纷纷出现了暴跌行情。
为了防止危机进一步蔓延,有统计称,短短48小时内世界各地央行已注资超过3200亿美元紧急“救火”。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1-20 06:32
目前为止,美国已经历了十二次经济危机,具体情况如下:
第一次经济危机:经历一战发大财之后的经济调整,主要源于“外需”的减弱,从1920年开始至1921年底结束,大约2年时间(工业下降从1920年7月至1921年4月最低点),危机期间,工业生产下降了25%,机器制造、煤炭、钢铁等都曾下降70%左右;农业生产总指数下降11.4%,其中主要农产品价格最大下降70%;失业率最高达到23.1%。
第二次经济危机(大萧条):三十年代的大萧条,核心时间在1929年10月至1933年,但是一直延续到二次大战开始,贯彻整个30年代。 根本原因是生产能力的过度膨胀与消费能力的日益缩小造成的,设备更新到极点、消费透支到极点、国际贸易到极点、*分化到极点、股市投机到极点,最终以股票市场的崩溃而开始。
第三次经济危机,只在1948年产生,工业生产下降10%的小幅调整。
第四次经济危机,1954年,由于朝鲜战争的结束导致军事需求下降,国民生产总值和工业产值分别下降1.3%和5.3%,仅仅持续了9个月,到1955年3月又重新进入高涨时期。然后是汽车与房地产对经济的大力拉动。
第五次经济危机,从 1957 年 3 月开始,主要是由于汽车与房地产的需求下降造成的,工业生产连续 14 个月下降,共下降 13.5% ,生产水平倒退 37 个月,回到 1953 年的水平。 1958 年 5 月再次回升。
第六次经济危机,从1960年2月至1961年2月,工业生产下降6.2%。 从1961年1月至1969年10月,经济持续繁荣了106个月,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一直在2.5至6之间。这次繁荣,越南战争起了很大的支撑作用。
第七次经济危机,从1969年10月开始至1972年3月,经济没有大幅下滑,但是处于徘徊状态。 整个70年代,从1973年12月爆发,一直到1982年复苏,总体表现为“滞胀”。 生产与就业的停滞伴随着长期的通货膨胀,主要原因是美元与黄金脱钩以后,美国*为了拉动经济而不断提高财政支出、美元大量印刷产生的后果。同时,在40、50、60年代科技*之后,70年代的新科技力量缺乏,而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科技*仍然在酝酿中,世界贸易也在日本、德国的崛起中有所退缩,能源危机成为直接的危机导火索。
第八次经济危机, 1973 年 12 月至 1975 年 5 月,持续时间长达 18 个月 ,工业生产下降15.3%,国民生产总值下降5.7%。1.5万家企业破产。失业率最高达到9.2%。私人固定资产投资下降16.6%。通货膨胀连续两年超过11%。
第九次经济危机,在经历了 3 年的恢复和增长以后, 1979 年 4 月至 1982 年 11 月,危机再次光临,持续时间长达 44 个月。 失业率最高达到10.8%,私人固定资产投资额下降26.6%,通货膨胀率均达到10%以上。还好,工业生产只下降了11.8%,国民生产总值下降了3.0%。 80年代以后,美国经济开始复苏,从1982年12月一直持续到1988年底,持续8个年头,通货膨胀率得到抑制,就业率增加,国民经济持续增长。其间,美元贬值,使得美国的劳动成本下降22%,而日本和德国的劳动成本上升了40%左右。美国的“自动化生产体系”使劳动生产率大幅提高。尤其是电子计算机的普及,在1984年底,大型企业的电脑普及率达到了100%,小公司达到了51%。飞机及航空制造业得到较大的发展。
第十次经济危机,导引于1987年的*,从1989年至1993年,持续时间长达5年,1989年第二季度GDP降到1.7%,第四季度降到接近零,到1990年变为负增长,然后经历了为时三个季度的恶化阶段,又经历了约两年半的危机后期阶段,呈现W+W型。进入1993年,美国经济开始复苏。这次危机中受伤害最大的是日本。 之后,美国经历了长达6年多的黄金岁月,个人计算机、互联网泡沫带动了经济的持续繁荣发展,道琼斯指数由3000多点一直攀升到11000多点。
第十一次经济危机,就是大家比较熟悉的互联网泡沫,从2000年3月开始至2003年3月,持续了3年时间。 从纳斯达克的调整开始,中间经历了9.11恐怖袭击事件,还有安然事件。其间道琼斯从最高的11749.9点一直跌到7197点,跌幅达到38.74%。这次危机期间的GDP并没有大幅下滑,2001年前3个季度的经济增长率分别为-0.6%,-1.6%和-0.3%,尽管第4季度和2002年第1季度分别恢复到2.7%和5.0%,但第2季度则降至1.3%。 之后就是格林斯潘主导下的房地产次贷泡沫,一直持续到2007年7月,长达5年的繁荣。这个时期的繁荣,是以严重透支消费、寅吃卯粮为代价的。
第十二次经济危机,次贷危机 + 金融危机 + 经济危机。 从2007年7月的次贷危机开始,按照很多经济界大腕的预测,是对美国战后消费模式的一次大清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1-20 10:20
都是国际银行家控制的剪羊毛行为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1-20 14:25
近代美国的危机及措施:
1、 1837年恐慌
简介: 1837年,美国的经济恐慌引起了银行业的收缩,由于缺乏足够的贵金属,银行无力兑付发行的货币,不得不一再推迟。这场恐慌带来的经济萧条一直持续到1843年。
恐慌的原因多方面:贵金属由联邦*向州银行的转移,分散了储备,妨碍了集中管理;英国银行方面的压力;储备分散所导致的稳定美国经济机制的缺失等。
措施:
1)决定关闭第二合众国银行,将贵金属大量转移;
2)颁布实施了自由银行法;
3)行政命令签署将《铸币流通令》。
2、1907年银行危机
1907年10月,美国银行危机爆发,纽约一半左右的银行贷款都被高利息回报的信托投资公司作为抵押投在高风险的股市和债券上,整个金融市场陷入极度投机状态。
措施:时任摩根财团总裁的约翰-皮尔庞特-摩根联合其他银行共同出手,筹集流动资金,才使市场重归平静。而正是出于对该事件的教训总结,1914年成立了美国*银行,简称美联储的美国联邦储备局。
3、1929—1933年美国经济“大萧条”
1929年至1933年之间发源于美国,并后来波及许多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危机。
资本家无节制的盲目生产,产品相对过剩;过度的*分化,内需不足;分期付款的消费方式带来过度消费,导致市场虚假繁荣;疯狂的股票投机,金融市场不稳定;根源于资本主义制度的基本矛盾。
措施:加强了社会救济,发放紧急救济金;推行以工代赈。
4、 1987年美国股灾
1987年,美国贸易赤字达到创纪录的1700亿美元。由于大量外国资本进入美国,极大地推高了美国股票价格。1987年9月,美国上调官方利率,联邦德国也随美国提高了利率,此举立即遭到当时美国财政*贝克的严厉批评。贝克认为,联邦德国这样做违法了国际协调*,并表示这样无法确保美元稳定。贝克的这一席话引发证券市场恐慌,投资者开始在股票市场和股票期货市场抛空,由于当时华尔街盛行程式化交易和投资组合保险交易模式,在股市迅速下跌过程中,计算机自动发出的平仓盘加速了股市暴跌,从而导致了股市崩盘。
措施:及时的流动性补给、暂时中断交易、鼓励股东回购提振士气。
5、 1990年储蓄和贷款危机
80年末以及90年代初,银行业自大萧条以来出现了最严重的崩塌,超过1000家的互助储蓄银行倒闭,其资产更是超过了5000亿美元。
措施:为挽救此次危机所付出的代价超过了1500亿美元,其中1240亿美元由美国*以及纳税人承担,只有290亿美元是由互助银行行业本身承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