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答文章1 问答文章501 问答文章1001 问答文章1501 问答文章2001 问答文章2501 问答文章3001 问答文章3501 问答文章4001 问答文章4501 问答文章5001 问答文章5501 问答文章6001 问答文章6501 问答文章7001 问答文章7501 问答文章8001 问答文章8501 问答文章9001 问答文章9501

致蒋经国先生信 译文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6:36

我来回答

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21:46

这么简单,还要什么翻译,几乎就是白话文了,你说拿来论语孟子之类还有点意思。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我直接翻译,估计你也只是为了应付交作业,只有自己深入分析,才能体会到文章的意思以及所要表达的目的。

《致蒋经国先生信》旨在劝说蒋经国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作出贡献。
阅读这书信,首先要掌握信的内容,理解信中的主要观点。我们要关心国家大事,进一步理解祖国统一的必要性,不忘历史上祖国曾遭受侵略者的*,加强自身修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爱情观。我们还要体会作者是如何根据不同对象、不同目的,选择不同的表达方式,运用不同风格的语言来交流思想感情的。

六字箴言
30年前,一个年轻人离开故乡,开始创造自己的前途。少小离家,云山苍苍,心里难免有几分惶恐。于是分在出发前特地拜访本族族长,请求指点。老族长正在临贴练字,见年轻人讨问前程,就随手写了三个字“不要怕”然后抬头来,对他说:“人生的秘诀只有六个字,我先给你三个,供你半生受用。”
30年后,这个年轻人已有了一些成就,当然也添了很多伤心事。归程漫漫,近乡情怯,他又去拜访那位老族长。可是老族长几年前已经过世,家人取出一个信封交给他,说:“这是老人生前留给你的,你自己打开吧!”他慎重地接过来拆开封套,只见里面赫然又是三个大字“不要悔”。
是的,人生在世,中年以前不要怕,中年以后不要悔!
同义词辨析
◇梗概 大概
两个词都是名词,都可以表示大致的内容或情况的意思。
主要区别:①“大概”可以作为形容词,表示不十分精确或不十分详尽,如:我把这件事向他作了个大概的介绍。②“大概”还可以做副词,表示有很大的可能性。如:从这儿到他家大概要走五分钟的路。“梗概”不具有上面的这两个特点。
本课例句:“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
◇珍摄 珍重
两个词都是动词,都有保重的意思。
主要区别:“珍摄”使用的范围较窄,多用于书面语当中。“珍重”的适用范围较广,不限于书面语言,此外“珍重”还可以表示爱惜、珍爱的意思。如:我们要珍重人才。
本课例句:“人过七旬,多有病痛,至盼善自珍摄。”
【词义积累】
珍摄:保重身体。珍,珍重。摄,保养。
悖谬:荒谬,不合道理。
自勉:自己鼓励自己。
苟同:随便地同意。
真谛: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梗概:大略的内容。
寥廓:高远空旷。
抉择:挑选,选择。
同捐前嫌:共同抛弃过去的嫌怨。
巧言令色:用花言巧语和假装和善来讨好别人。
历历在目:一个一个清清楚楚地在眼前。
各得其所:每个人或事物都得到合适的安顿。
前仆后继:前面的人倒下去,后面的人继续跟上来。
自欺欺人:用自己都难以置信的话或手段来欺骗别人,既欺骗自己也欺骗别人。
未雨绸缪:原指趁着天还没有下雨,预先修理房屋门窗。后比喻事先作好准备。绸缪,修缮。
心中有数:对于事情心里有大概的了解或处理起来有一定的把握。

【文言翻译】
◇幼时同袍,苏京把晤,往事历历在目。(幼年时的亲密无间,还有你我当年在莫斯科促膝谈心的情景,这一幕幕的往事都还历历在目。)
◇世交深情,于公于私,理当进言,敬希诠察。(你我两家是世交,所以于公于私,我都理当向你提出意见,希望你能够明察。)
◇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形势虽然非常错综复杂,但是从全局来看,国共两党合作就一定会有利于国家,两党陷入纷争就一定会使民族的元气受到损害。)
◇有识之士,虑己及此。事关*兴亡绝续,望弟再思。(有识之士,已经考虑到这一点。(国共两党合作)关系到*将来的兴亡存败,希望老弟你能够再考虑考虑。)
◇局促东隅,终非久计。(居处于东南角狭隘之地,总不是长久之计。)
◇如迁延不决,或委之异日,不仅徒生困扰,吾弟亦将难辞其咎。(如犹豫不决,或者推托到将来,不仅徒然增添困难烦扰,而且你也难以推卸罪责。)
◇岁月不居,来日苦短,夜长梦多,时不我与。(时光不会停留,人生短促。时间拖长了,事情会发生各种不利的变化。时间不等人,必须抓紧时间。)
◇遥望南天,不禁神驰,书不尽言,诸希珍重,伫候复音。(远望南方的天空,不禁一心向往,思念着你们,短信写不完想说的话,希望各位多加保重,真诚等候回音。)

《致蒋经国先生信》这个题目,一方面表明了文章体裁是书信,另一方面表明了书信对象是“蒋经国先生”。题目醒目,概括,简洁。
【走近作者】
廖承志(1908—1983),广东省归善县(今惠阳)人,1908年9月25日出生于日本东京。无产阶级*家、杰出的社会活动家、党和国家的优秀领导人。通晓五种外语,擅长书画、诗词、戏剧。
新中国成立后,长期致力于巩固和发展包括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在内的爱国统一战线,为祖国的统一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半个世纪以来,他在反对侵略势力、维护世界和平、发展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友谊等方面也做了大量的工作,成为著名的国际和平战士。1983年6月10日在北京逝世。

本文的段落层次划分如下:
一、(第1段——第2段):叙旧、问候,说明致信原因。
二、(第3段——第5段):审时度势,正反论理,苦劝蒋经国先生促成两岸统一大业。
三、(第6段——第8段):表达对祖国、兄弟合欢的期盼之情。
【语篇脉络梳理】

【重点语段品读】
1、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遥。南京匆匆一晤,瞬逾三十六载。幼时同袍,苏京把晤,往事历历在目。惟长年未通音问,此诚憾事。近闻政躬违和,深为悬念。人过七旬,多有病痛,至盼善自珍摄。
【品味】先从空间说起,海天相隔,再说时间上是分别多年,回忆往事,令人感念。怀念故人之情,极为形象地表现出来,读之让人动容。运用对仗工整的四六字,语意简洁凝练,琅琅上口,感情热切,更具说服力。比如,“瞬”表达作者的对时间流逝的追忆,很形象。
【体会】开头畅叙阔别情思,以情动人。由私交入手,不计个人恩怨,表现了对收信人的深切关怀。不仅关怀其身体健康,更主要的是关怀其*前途命运。怀念旧事旧情,情深意重,令人心有戚戚。
2、三年以来,我党一再倡议贵我两党举行谈判,同捐前嫌,共竟祖国统一大业。惟弟一再声言“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余期期以为不可。世交深情,于公于私,理当进言,敬希诠察。
【品味】多年世交,从公到私进行劝说。“敬”表示恭敬、尊敬,语气极为客气。“期期”二字把作者真挚恳切的感情具体化了,生动地写出了作者站在对方的立场上的所思所想,而且这样的词很能从细微处打动对方。提出写这封信的主题,即两党谈判,完成统一大业。
【体会】先动之以情,再晓之以理,陈情于事,寓理于情。对经国的做法以个人的身份提出不同看法,乃出自肺腑之言,发人省思。
3、祖国和平统一,乃千秋功业。台湾终必回归祖国,早日解决对各方有利。台湾同胞可安居乐业,两岸各族人民可解骨肉分离之痛,在台诸前辈及*去台人员亦可各得其所,且有利于亚太地区局势稳定和世界和平。吾弟尝以“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自勉,倘能于吾弟手中成此伟业,必为举国尊敬,世人推崇,功在国家,名留青史。所谓“罪人”之说,实相悖谬,局促东隅,终非久计。明若吾弟,自当了然。如迁延不决,或委之异日,不仅徒生困扰,吾弟亦将难辞其咎。再者,和平统一纯属内政。外人巧言令色,意在图我台湾,此世人所共知者。当断不断,必受其乱。愿弟慎思。
【品味】借用蒋经国自勉之言“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指出若在其手中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则功在国家,其将受到“举国尊敬,世人推崇”,“名留青史”。
【体会】劝说和平统一的第一层理由。信中明确指出,和平统一纯属内政,切不可被外人的花言巧语与伪善所迷惑,以致损害民族利益。
4、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光辉业绩,已成定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做出巨大贡献。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双方领导,同窗挚友,彼此相知,谈之更易。所谓“投降”、“屈事”、“吃亏”、“上当”之说,实难苟同。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至于“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云云,识者皆以为太不现实,未免自欺欺人。三民主义之真谛,吾辈深知,毋须争辩。所谓台湾“经济繁荣,社会民主,民生乐利”等等,在台诸公,心中有数,亦毋庸赘言。试为贵党计,如能依时顺势,负起历史责任,毅然和谈,达成国家统一,则两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共图振兴中华之大业。否则,偏安之局,焉能自保。有识之士,虑已及此。事关*兴亡绝续,望弟再思。
【品味】信中从孙中山先生创建*,推翻帝制,建立*,谈到两次国共合作。合则于国家民族有利:根据形势的发展,蒋经国在台主政,第三次国共合作,“大责难谢”。信中还设身处地为*的前途着想:亦应顺乎形势,负起历史责任,实现第三次国共合作。最后,再从蒋经国的个人抱负角度进行劝说。
【体会】劝说和平统一的第二层理由。
5、近读大作,有“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之语,不胜感慨系之。今老先生仍厝于慈湖,统一之后,即当迁安故土,或奉化,或南京,或庐山,以了吾弟孝心。吾弟近曾有言:“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于国家。”旨哉斯言,盍不实践于统一大业!就国家民族而论,蒋氏两代对历史有所交代;就吾弟个人而言,可谓忠孝两全。否则,吾弟身后事何以自了。尚望三思。
【品味】蒋经国曾切望蒋介石的灵柩能运回浙江奉化老家,“与先人同在”。信中指出,若祖国统一,则其个人孝心亦可成为现实,就会忠孝两全。特意举出蒋介石的骨灰迁址的事情,主要想用传统的乡情来打动蒋经国。
【体会】劝说和平统一的第三层理由。蒋经国促使祖国统一为忠,其父蒋介石的骨灰与先祖一起葬在故土为孝,这两方面密不可分。
6、吾弟一生坎坷,决非命运安排,一切操之在己。千秋功罪,系于一念之间。当今国际风云变幻莫测,台湾上下众议纷纭,岁月不居,来日苦短,夜长梦多,时不我与。盼弟善为抉择,未雨绸缪。“寥廓海天,不归何待?”
人到高年,愈加怀旧,如弟方便,余当束装就道,前往台北探望,并面聆诸长辈教益。“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遥望南天,不禁神驰,书不尽言,诸希珍重,伫候复音。
【品味】四字骈句,语气铿锵有力,简洁凝练,语势连贯紧凑,文势如行云流水般通畅。四字骈句,以情动人,语言凝练,读来琅琅上口。
【体会】通篇以弟相称,拉近了心理距离;又以年老怀旧,晓之以情。此处语句感情真挚,饱含殷殷关切深情,须用心领悟,读出感情。眷眷之情,溢于言表,具有强烈的感染力。礼数周到,情理结合。
▲ 整体感悟鉴赏
[整体赏析]
千秋功业 耿耿之心
廖承志的《致蒋经国先生信》是一篇带有文言语体色彩的书信体议论文,这干余字的信件,晓之以义,明之以理,动之以情,言简意赅,情真意切,凡是关心祖国和民族命运的中国人无不为之感动。
这是一篇反映作者个人感情与爱国主义的好文章。虽然没有什么华丽的辞藻,但却从细微处能引起读者的共鸣。该信写于20世纪80年代初,作者敦促蒋经国“同捐前嫌,共竟祖国统一大业”,旨在劝说蒋经国为实现祖国和平统一作出贡献。语言恳切,可谓情真可感,心诚能鉴。
这封用书信语气凝重,文采斐然。句式长短相宜,词语顿挫有节,音调高低抑扬,余韵久远,其味无穷。“愿弟慎思”、“望弟再思”、“尚望三思”,使表述的内容层层深入,由国家民族的利益而至个人的抱负前途,表现出作者为对方设想周到,关怀备至。此三句作为三段文字的结束语,使文章层次清楚,结构严谨。信中一方面申明大义,晓之以理,另一方面对蒋经国不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言论进行了反驳。
文章观点鲜明,内容铿锵有力,具有很强的逻辑力量。信中针对蒋经国所声言的“三不”,即“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作了全面驳斥,还分别反驳了蒋经国所说的若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则是“罪人”、“投降”、“屈事”、“吃亏”、“上当”,要“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等错误言论。此信在反驳蒋经国错误言论时,做到了批评中肯,说理透彻,语气委婉,鼓励热情,措辞适当,既坚持了原则,又利于对方接受。
全文构思缜密,脉络分明,不卑不亢和情深意浓贯穿全文。信的开头、结尾畅叙阔别情思,通篇贯之以情,以情动人。信中规劝之言,情真意切。如“局促东隅,终非久计”、“世交深情,于公于私,理当进言”、“千秋功罪,系于一念之间”等等,乃肺腑之言,发人深思。再如开头的“人过七旬,多有病痛,至盼善自珍摄”,结尾的“人到高年,愈加怀旧”、“遥望南天,不禁神驰,书不尽言,诸希珍重”,真挚之情,溢于言表,感染力很强。
这封公开信以个人私谊,浸透民族感情。这个角度极为自然生动,亦切合廖蒋两人的实际,完全触动了中华民族之深情,海岛当归祖国*,中华民族和平统一是大势所趋,*民族大义昭然明示于天下。
故乡明月在,彩云几时归?祖国*同胞切盼台湾早日回归祖国,与台湾同胞早日团聚。让海峡两岸的炎黄子孙共同努力吧!
▲疑难问题探究
1、这封信意在劝说蒋经国为实现祖国的和平统一作出贡献。作者是从哪些角度来劝说的?他反驳了哪些不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言论?
提示:信中一方面申明大义,晓之以理,一方面对蒋经国不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言论进行了反驳。信中针对蒋经国所声言的“三不”,即“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作了全面驳斥,还分别反驳了蒋经国所说的若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则是“罪人”、“投降”、“屈事”、“吃亏”、“上当”,要“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等错误言论。
2、课文中“愿弟慎思”、“望弟再思”、“尚望三思”这三句话对内容的推进和感情的表达起了什么作用?
提示:课文中用“愿弟慎思”、“望弟再思”、“尚望三思”三句话,使表述的内容层层深入,由国家民族的利益而至个人的抱负前途,表现出作者为对方设想周到,关怀备至。此三句作为三段文字的结束语,层次清楚,结构严谨。
3、通过阅读全文,你发现前后内容就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而言最大的区别在何处?
提示:最大的区别在于,上几件事情没有将作者的感情升华,而在后面的内容里,作者将感情与爱国主义结合起来使感情得到升华。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21:47

  什么译文??不是译成英文吧。。。

  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1982年7月24日)

  经国吾弟:

  咫尺之隔,竟成海天之遥。南京匆匆一晤,瞬逾三十六 载。幼时同袍,苏京把晤,往事历历在目。惟长年未通音问,此诚憾事。近闻政躬违和,深为悬念。人过七旬,多有病痛。

  至盼善自珍摄。

  三年以来,我党一再倡议贵我两党举行谈判,同捐前嫌,共竟祖国统一大业。惟弟一再声言“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余期期以为不可。世交深情,于公于私,理当进言,敬希诠察。

  祖国和平统一,乃千秋功业,台湾终必回归祖国,早日解决对各方有利。台湾同胞可安居乐业,两岸各族人民可解骨肉分离之痛,在台诸前辈及*去台人员亦可各得其所,且有利于亚太地区局势稳定和世界和平。吾弟尝以“计利当计天下利,求名应求万世名”自勉,倘能于吾弟手中成此伟业,必为举国尊敬,世人推崇,功在国家,名留青史。所谓“罪人”之说,实相悖谬。局促东隅,终非久计。明若吾弟,自当了然。如迁延不决,或委之异日,不仅徒生困扰,吾弟亦将难辞其咎。再者,和平统一纯属内政。外人巧言令色,意在图我台湾,此世人所共知者。当断不断,必受其乱。愿弟慎思。

  孙先生手创之中国*,历尽艰辛,无数先烈前仆后继,终于推翻帝制,建立*。光辉业迹,已成定论。国共两度合作,均对国家民族作出巨大贡献。首次合作,孙先生领导,吾辈虽幼,亦知一二。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事虽经纬万端,但纵观全局,合则对国家有利,分则必伤民族元气。今日吾弟在台主政,三次合作,大责难谢。双方领导,同窗挚友,彼此相知,谈之更易。所谓“投降”、“屈事”、“吃亏”、“上当”之说,实难苟同。评价历史,展望未来,应天下为公,以国家民族利益为最高准则,何发党私之论!至于“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云云,识者皆以为太不现实,未免自欺欺人。三民主义之真谛,吾辈深知,毋须争辩。所谓台湾“经济繁荣,社会民主,民生乐利”等等,在台诸公,心中有数,亦毋庸赘言。试为贵党计,如能依时顺势,负起历史责任,毅然和谈,达成国家统一,则两党长期共存,互相监督,共图振兴中华之大业。否则,偏安之局,焉能自保。有识之士,虑已及此。事关*兴亡绝续,望弟再思。

  近读大作,有“切望父灵能回到家园与先人同在”之语,不胜感慨系之。今老先生仍厝于慈湖,统一之后,即当迁安故土,或奉化,或南京,或庐山,以了吾弟孝心。吾弟近曾有言:“要把孝顺的心,扩大为民族感情,去敬爱民族,奉献于国家。”诚哉斯言,盍不实践于统一大业!就国家民族而论,蒋氏两代对历史有所交代;就吾弟个人而言,可谓忠孝两全。

  否则,吾弟身后事何以自了。尚望三思。

  吾弟一生坎坷,决非命运安排,一切操之在己。千秋功罪,系于一念之间。当今国际风云变幻莫测,台湾上下众议纷纾岁月不居,来日苦短,夜长梦多,时不我与。盼弟善为抉择,未雨绸缪。“寥廓海天,不归何待?”

  人到高年,愈加怀旧,如弟方便,余当束装就道,前往台北探望,并面聆诸长辈教益。“度尽劫波兄弟在,相逢一笑泯恩仇”。遥望南天,不禁神驰,书不尽言,诸希珍重,伫候复音。

  老夫人前请代为问安。方良、纬国及诸侄不一。

  顺祝

  近祺!

  廖承志

  1982年7月24日
致蒋经国先生信 译文

提示:信中一方面申明大义,晓之以理,一方面对蒋经国不利于祖国和平统一的言论进行了反驳。信中针对蒋经国所声言的“三不”,即“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作了全面驳斥,还分别反驳了蒋经国所说的若完成祖国和平统一大业,则是“罪人”、“投降”、“屈事”、“吃亏”、“上当”,要“以三民主义统一中国”等错误言论。

翻译《致蒋经国先生信》全文。

希望你自己珍重。3年来,我党多次倡议重视两党谈判,共同放弃以前的恩怨,一起完成祖国统一的大业。只有你多次说:“不接触,不谈判,不妥协。”,我认为这样不行。世代交情,对于公与私,都应当对你说,希望你多想一想。祖国的和平统一,是千秋功业,台湾必定会回归祖国,早日解决对谁都有利。台湾同胞...

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全文英文翻译

The letter to Mr. Jiang Jingguo from Liao Chengzhi.

至交、故交、世交、君子交、莫逆交、刎颈交、忘年交都是什么意思_百度...

引证: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世交深情,于公于私,理当进言。4、君子交 :贤者之间的交情,平淡如水,不尚虚华。出处:先秦·庄子《庄子·山木》:“且君子之交淡若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君子淡以亲,小人甘以绝。”翻译:君子之间的交情淡得像水一样清澈(纯洁)不含杂质,小人之间的交往甜得...

历历在目的用法?

《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幼时同袍,苏京把晤,往事历历在目。”历历在目成语介绍 历历在目:清晰地出现在眼前,一一分明。指远方的景物看得清清楚楚,或过去的事情清清楚楚地重现在眼前。历历:清楚、分明。造句: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往事仍历历在目。对于南京大屠杀幸存者来说,往事仍历历在...

形容生活的美好成语

译文:相聚在桃花飘香的花园中,畅叙兄弟间快乐的往事。二、相亲相爱 白话释义:形容关系密切,感情深厚。出处:·《鸣凤记·拜谒忠灵》:“与严家大相自幼往往来来,嘻嘻哈哈,同眠同坐,相亲相爱。”朝代:明 作者:王世贞 三、欢天喜地 白话释义:形容非常欢喜。出处:《西厢记》第二本第三折:“则...

形容生活的成语褒义的

示例:《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台湾同胞可安居乐业,两岸各族人民可解骨肉分离之痛,在台诸前辈及大陆去台人员亦可各得其所,且有利于亚太地区局势稳定和世界和平。”4、国泰民安 读音:guó tài mín ān 含义:意思是国家太平,人民安乐。出处:宋·吴自牧《梦粱录·山川神》:“每岁海潮太溢,...

粗略文言文

《后汉书·文苑传上·杜笃》:“臣闻知而复知,是为重知。臣所欲言,陛下已知,故略其梗概,不敢具陈。” 李贤 注:“梗概犹粗略也。” 宋 陆游 《书后》诗:“粗能窥梗概,亦足慰平生。” 廖承志 《致蒋经国先生信》:“再次合作,老先生主其事,吾辈身在其中,应知梗概。”2. 刚直的...

描写家庭温馨的词语

示例:《廖承志致蒋经国先生信》:“台湾同胞可安居乐业,两岸各族人民可解骨肉分离之痛,在台诸前辈及大陆去台人员亦可各得其所,且有利于亚太地区局势稳定和世界和平。” 5、相濡以沫 原指在困境中的鱼为了生存,互相用口中的水沫沾湿对方的身体。后用来指夫妻感情,也可用于朋友。比喻同在困难的处境里,用微薄的力量...

绝句古诗中的千秋是什么意思

写下这一首即景小诗。原文:《绝句》唐代:杜甫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译文:两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婉转地歌唱,一队整齐的白鹭直冲向蔚蓝的天空。我坐在窗前,可以望见西岭上堆积着终年不化的积雪,门前停泊着自万里外的东吴远行而来的船只。

致蒋经国先生信中的全文和翻译 致蒋经国先生信的回信 致蒋经国先生信课文 致蒋经国先生信ppt 致蒋经国先生信教学实录 致蒋经国先生信英语版 致蒋经国先生信教案设计 致蒋经国先生信教案ppt 文言文翻译
声明声明:本网页内容为用户发布,旨在传播知识,不代表本网认同其观点,若有侵权等问题请及时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删除处理。E-MAIL:11247931@qq.com
孩子的冠姓权是怎么回事? 如何看待孩子冠姓权问题? 意定监护协议样本内容是什么? 自愿放弃监护权合同范本是怎样的? 放弃孩子监护权协议书怎么写? 自愿变更监护权协议书怎么写? 变更监护权协议书怎么写? 子女监护权变更协议范本是怎样的? 变更子女监护权协议书 宝诗龙Epure焦特普尔之蓝腕表:诠释极致经典 小辣椒手机如何刷机? 《念奴娇昆仑》全文 夏日消融,江河横溢,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谁人曾与评说呀(谁能解释解释,么意思啊?) 《念奴娇·昆仑》最后几句什么意思啊? 三英战吕布,是什么意思,什么点故? 《千秋功罪,古今共议》txt全集下载 《念奴娇·昆仑》全诗以及意思 四老为戴笠写的对联,名满全球,誉满全球,千秋功罪后人评.的对句是什么 千秋功罪后人评猜三数字 上阕中的千秋万罪具体指什么 求三英战吕布的故事梗概 千秋功罪,明成祖朱棣命令郑和下西洋之举到底对吗? 三英战吕布梗概 《念奴娇·昆仑》古诗原文 "千秋功罪,盖棺论定"是何之意? 千秋功罪后人评 东汉末年至三国时期个军阀与其手下名录 毛泽东《念奴娇•昆仑》的诗和诗意 毛泽东诗词 千秋功罪 留与后人评说 《三国来了》非R武将搭配攻略 非R武将怎么搭配 反沁园春诗开头一句是:国命如丝,叶落花飞… 盟畅云会议怎么打开话筒 念奴娇昆仑的赏析 得民心者得天下歌词 会议系统里的话筒可以怎么配置? 会计毕业论文 浅谈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以×××公司为例 好写吗??、 论文: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浅析。 企业内部控制论文:浅谈企业内部会计控制 榴莲芝士三角包的做法步骤图,怎么做好吃 彝族三角荷包的来源? 针插标本三角纸包的作用 企业内部控制内容是什么? 怎么做紫菜三角包饭的做法图解 包书皮好象有个三角包的,就是包出来每个角上有个三角形 怎么包 最好有视频讲解 或者图解 浅谈如何加强企业内部控制工作 求画师黄一/shio/松本一个/三角的图包 毕业论文---关于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研究,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写? 包书皮时怎样把书皮包出三角形的折角? 带图解的 加分 跪求这种三角形抽屉式包装盒的展开图 CAD中三角形中一个圆是什么符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