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7-13 02:24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21 13:33
论《愚公移山》 对于愚公这个人物,虽有人异议,但却被大多数人认同。支持者要赞扬的,便是所谓的“愚公精神”。 到底什么是愚公精神?它包括了坚定、无畏、奉献、远谋等相当丰富的内涵。不错,这些都是我们需要的品格。这些品格本身是高尚的,然而是否真正是愚公所体现出来的呢?我不敢苟同。 不怕困难,是教科书所阐述的最重要的一条。单单抽出来,并没有什么不对;愚公也确确实实“不怕困难”。类似地,中国有句古话,叫做“初生牛犊不怕虎”。不怕虎是一种现象,是值得赞同的,正如愚公的“不怕困难”;然而为什么不怕虎?是因为初生牛犊不知虎为何物,有多危险,从而盲目地“不怕虎”,这也正如愚公,他的“不怕困难”不是建立在对客观事物的清晰认识、科学理智的思考之上,而结果更是得不偿失的——千载万世的劳动,仅仅是为了出入方便。盲目的不怕困难,见到石头都要砸一锤头——注意,正是愚公的可悲与愚蠢之处。这样的不怕困难,值得提倡么?况且,绕开困难未必就是错误。如果我们面临着一个困难,需要花费100元去克服它,可是克服了这个困难后只能得到50元,而绕开困难同样可以得到50元或者更少一点,我们是应该绕开困难呢,还是克服它呢?答案是不言而喻的。也许有人会反驳我:“我们所要学习的只是这种精神,不在于他的具体行为如何。”请注意,精神是不能脱离实体而存在的。举个例子,周恩来总理日理万机,希特勒也是勤奋工作,不错,希特勒的勤奋也不是不值得学习的,但是当我们要教育儿童刻苦勤奋的时候,是应该举周恩来的例子呢,还是告诉他们学习希特勒的勤奋呢?反正只是学习勤奋的精神嘛,管他的具体行为呢。 至于说愚公眼光长远,更是欺人之谈。他对山的认识“山不加增”就犯了哲学上形而上学的错误,即认为一切事物是孤立、静止的,如果说有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增减或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在事物外部。试想,他们“寒暑易节,始一反焉”,在这一年中,山上又增添了多少植被?山体因为沧海桑田又有了多大变化?这些变化,在大自然看来是微不足道的,可是那“方七百里,高万仞”的大山稍有变化,就够愚公们忙活的了。他只看见了子孙无穷匮这一显而易见的发展,忽视了更大的发展。也许又有人说了:“古人不知道那么多嘛。”既然不知道,就不要轻举妄动,否则不但害了自己,还害了子孙。如果他们搬家,不但出入的问题解决了,本来用于移山的劳动力可以为社会创造更多的价值。课本说这是智叟言论的“老调重弹”,殊不知这和智叟有本质的区别。智叟阻挠愚公,仅仅是建立在肤浅的观察之上,并不是科学的结论。他并没有从历史发展、自然变化的角度去看问题,钻进了愚公本人这一牛角尖里,自然无法有力地反驳愚公。 还有人说:“《愚公移山》表明了古代劳动人民战胜自然的勇气。”“战胜自然”本身就有问题。恩格斯说:“我们不要过分陶醉于我们对自然的胜利。对每一次这样的胜利,自然界都报复了我们。”因此,“战胜自然”的精神在这里就因愚公的行为而带上了盲目性。还有什么“勇气”可以学习?要学习他的勇气,干脆不如去学习日本武士道的勇气罢! 因此,所谓的愚公精神,不过是一个虚无的海市蜃楼罢了,本来没有的精神被教材的编者生搬硬套解释出来一大堆。或许有人还不死心:“你忽略了《愚公移山》一文的体裁——神话寓言故事。显然,对一篇神话寓言故事的的理解决不能混同于一般的记叙文。”无论它是神话寓言故事还是记叙文也好,它所宣传的精神必须是正确、科学的,有一些合理的想象、夸张也是允许的。但愚公移山呢,纯粹是狂热的唯意志论、唯心主义哲学。需要指出的是,一个神话寓言故事,即便它是经过想象、夸张的,原有的精神不因想象、夸张而改变,真正的精华同样存在于想象、夸张当中。比如说伊索寓言经常使用猫啊狗啊之类的动物作为主角,虽然动物是不会说话的,但是它们所说的“话”多数可以照套在人身上,而且很有哲理,不过是借动物的口说出来罢了。因此,借寓言神话故事表达思想,一定要这个思想本身是正确的,否则只能像《愚公移山》这样被编者生拉硬扯弄出来一些“精神”。还有人摊出底牌:“这是祖国文化的一部分,作为对中学生的文学熏陶有什么不好?”试问,既然《愚公移山》不是甚好的文章,为什么要编入课本?难道没有比它更好的文章么?难道就找不到一篇文学熏陶效果更强的文章么?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只能说明编课本的人像课本前言所说的“水平有限”吧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21 13:33
愚公移山 儿时就听说了《愚公移山》的故事,不止一次地被愚公契而不舍的精神所感动。这则寓言故事流传了几千年, 愚公的精神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奋发向上的炎黄子孙。可我近日再读之后,突然有了一种异样的感觉: 山, 非一人能移。 首先, 我们来看移山前的谋划: “聚室而谋” 后, 立即得到 “杂然相许”, 并且 “杂曰: 投诸渤海之尾”。可见, 愚公先前只是考虑到 “指通豫南、达于汉阴”的好处,提出移山的设想, 而集体智慧的结晶则解决了 “焉置土石” 的问题。 其次, 看移山中的成员: 从愚公家中能 “荷担者三夫”, 到邻人孀妻之遗男, 都为移山不遗余力。正如愚公所言,是“吾与汝毕力平险”。而愚公已年近九十, 在当时的生活条件下, 就算健康, 充其量也只能是个 “指挥” 吧。 再者, 看移山后的结果: 操蛇之神 “惧其不已”。其实是惧愚公没有穷尽的子子孙孙, 而 “帝感其诚”, 其实也是被愚公一行人的努力所感动, 才命夸娥氏二子背走这两座山的。 可见,移山一事,并非愚公一人的功绩。认识这点,对我们做好平时的工作大有好处。 现在总有那么稍有点能力的人,取得了一点成绩,便飘飘然起来,把自己看成是救世主的化身。其实,这种想法不仅是错误的 ,而且是危险的。君不闻,大江南北流行的一句新词:众人划桨开大船!无论*的成功或某项事业的完成,这其中固然离不开某些个人的努力,但又怎能离开众人的齐心协力? 记得*电视台《人与自然》中讲述过这样的故事:蚂蚁,也许是动物王国中最讲究集体协作的群体了。非洲蚂蚁在前进途中,倘若遇到一根刚燃过的木棒,一定会义无反顾、前赴后继地爬上去,直到其它的蚂蚁能畅通无阻为止。这种抗争意识,这种协作精神,与愚公他们相比,也毫不逊色。蚂蚁尚且如此,作为“高等动物了”的我们会不会汗颜? 我不禁又想起了一个个模范和英雄。60年代的雷锋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楷模,雷锋的旗帜在今天仍然闪耀着时代的光芒。可我们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只有一个雷锋是远远不够的,只有一个徐虎同样是远远不够的。试想一下,我们的飞天工程,只有一个“航天英雄”杨利伟够吗?事实证明,这场特殊战役的胜利,需要全体航天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和国家的支持,才能最终成为我们民族的骄傲。 综上所述,我们在学习这则寓言时,既要认识到愚公的可贵之处, 更要领悟到 “众人拾柴火焰高”的道理。否则, 便会产生*主义的心理,导致盲从; 落到自己身上, 又会产生个人英雄主义的言行, 导致冒进。 这于人于己、于国于民均不利。因此, 我们在褒扬愚公精神的同时, 不要忽视了集体的智慧和力量, 应两者并举, 携手同进, 共创美好未来。 我想,这,才是“愚公精神”的精髓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