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7:58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9 07:58
新课程改革实施以来,小学数学练习设计的变革创新力度还远远不够,传统的做法仍然大量存在。具体表现在:练习要求“一刀切”,忽视了学生个体在学习能力、学习兴趣、学习心理等方面的差异;练习量依然过多,不乏简单机械的练习,质量不高;练习内容的综合性不强,缺少对生活实际的关注、与其他学科知识联系不够紧密; 那么应该如何的减轻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呢?这全社会共同关注的提高教学质量问题。数学作业的设计是课堂教学的延伸,是使新授知识转化为学生技能的重要手段。怎样才能精心设计小学数学学科的作业,切实有效的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呢?我认为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作业的针对性: 实事素质教育,最重要的就是要面对学生,因材施教。这就要求我们必须承认和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因而,作业的设计要有坡度,在范围和数量上要有层次性、伸缩性,以适应不同程度的学生。既要使学困生“吃得消”,中等生“吃得饱”,又要使优等生“吃得好”。例如:教学“小数乘积的近似值”时,可通过基础练习、综合练习、拓展练习等步骤,依次设计作业题目。 基础练习:计算结果保留两位小数。这类作业留给“学困生”。 综合练习:测量学校操场的情况,再算出操场的实际面积是多少平方米,要求结果保留两位小数。这类作业留给中等生。 拓展练习:“两位小数的乘积保留两位小数,取近似值是7.38,准确值可能是多少?”这类作业留给优等生。 这样,可有效的避免课外作业的“齐步走”现象。 二、作业的趣味性: 趣味性作业的设计能够寓教于乐,易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既巩固、强化了知识,又让学生感到学习的轻松、快乐。例如:在做四则混合运算计算题时,一味地布置计算题,机械地重复练习,容易使学生感到枯燥无味,而且加重了学生的课业负担。针对这一问题,我设计了两组练习,每组四道。我把每一组各题的得数之和告诉学生,这样同学们做完后,就知道做的对不对了。学生做完第一组后马上又去做第二组,做得快的同学要求老师出第三组。 三、作业的适量性: 教师布置作业要少而精,要在培养锻炼学生思维能力上下功夫,做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多做练习题,确有暂时提高成绩的效果,但凭“题海”取胜,负担过重,往往事倍功半。学好数学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掌握值是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这就决定了数学作业不能过滥,更不能简单的以熟生巧,以量求质。教师必须精心设计作业练习,练得恰到好处,这是提高学生能力,同时做到“减负”的重要手段。 四、作业的选择性: 学生在完成他认为比较多的作业时,或多或少会存在逆反心理,如果教师一意孤行,强迫学生必须如数完成所有作业,那么作业的质量就很难保证,作业的目的也就很能达到。在布置作业时,我大胆规定,学生对不会做的题可以不做,只要在把会做的题做完后,回答下列问题就算完成了作业。 1、写出此次作业中,你独立完成的题的序号何在别人帮助下弄懂并完成的题的序号。 2、写出此次作业中,不会做的题的序号,力求分析不会做的原因。 3、此次作业你用到了哪些知识?掌握了哪些技巧?你的做大收获是什么? 这样能使教师迅速、清晰的把握学生的作业情况和实际水平,为教师今后的教学指明方向,提供参考,同时可以使学生摒弃抄袭、自欺欺人的不良学风。 总之,布置数学作业,要精心设计作业题,要讲求艺术、讲究方法,要结合实际,讲求实效,使作业既起到巩固所学知识的作用,又不加重学生的课业负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