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4 17:57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8 15:32
陇东皮影,陇东皮影又叫灯影子、牛皮娃娃,它是舞台演出的用具,同时也是一种民间工艺品。旧时,陇东皮影戏是以食用的清油(植物油)为燃料的灯光照射牛皮做成的人物剪影为傀儡的一种民间影子戏。白天有太阳的时候也可演出,称为热影子戏。皮影戏起源很早,按陇东的民间传说,秦始皇的儿子胡亥生下来的时候,整天啼哭不止,但有一天,他
看到窗子上照射的人影表演便不再哭了,但人影一离开窗子,他又啼哭起来。于是秦始皇命人雕刻出表演人的形状,不断地表演下去,胡亥不哭了,影戏也由此出现了。北宋时,影戏演出已较为普遍。 《都城纪胜》说:“凡影戏乃京师人初以素纸雕镞,后用彩色装皮为”。宋仁宗庆历年间,范仲淹镇守庆阳,当时艺人以演皮影戏犒劳将士。清末甘肃大将董福祥曾把环县皮影戏班带到京城为慈禧庆贺寿诞。
陇东皮影主要分布于平凉、庆阳地区各县,集中于陕、甘、宁三省接壤的三角地带。它的人物造型,归纳起来有生、旦、净、末、丑五个大类。根据人物不同的身份特点,夸张它的眉、眼、鼻、嘴和胡须五个部分。从工艺上讲,陇东皮影造型外轮廊以直线概括,俊俏有神,尤重图案装饰,着色对比强烈,头部造型约有千余种。由于在平面布幕上演出,只能左右动作,因此一般采用五分脸,即侧面表示法:一个眉、一只眼、一耳垂,半面嘴鼻一个脸。皮影的身段也用侧面表示法。陇东皮影音乐深受陕西西路皮影弦板腔、碗碗腔的影响,有的班子就用以上音乐演出也有用秦腔演出的,但大多数班子以演唱陇东道情为主。
陇东皮影的刻制原料十分讲究,要求以小口齿青槽期的黑毛公牛皮为佳,皮板薄厚适中,质坚而柔。在整个的制作工艺上,无论是选皮、刮皮、拓样、针稿簇刻、着色、出汗、砖熨等各道工序都毫不马虎。陇东皮影雕刻艺人世代相传,雕刻刀法也非常讲究,有走刀、推皮、打眼、“扣碗碗”等。以先繁后简、先内后外的顺序雕刻。早期陇东皮影只有20厘米左右高,纹样和色彩简单概括,往后发展,皮影高一尺左右,着色以黑、红、黄、绿为主。其整体造型是头大身小(5:1),身段上窄下宽,手臂过膝。全身头、胸、手、腿等部分用牛筋绞连,身上的若干关节,根据动作需要,用三、五根毛竹操纵,通过灯光投影,影人在影幕上便表演出各种动作。清末,陇东皮影出现了带有复杂图案构成的大片布景,如“花果山”、 “金銮殿”,称之为“大片”, 尺寸为220-50厘米,中片亦有100厘米。
陇东皮影在我国美术史上占有重要的一页 。
陇东窑洞,陇东窑洞源远流长。《诗经·大雅·绵》中记载:古公亶父,陶复陶穴,未有家室。亶父,周文王的祖父。陶,借为掏。复,借为覆。从旁掏的洞叫覆,即窑洞或山洞;向下掏的洞叫穴。周人不修房室(“未有家室”)的穴居习俗,与现在仍然存在的陇东窑洞是一脉相承的。周人的先祖曾生活于陇东一带。 《史记·周本纪》载:“后稷卒,子不 立,不末 年,夏后氏政衰,去稷不务,不 以失官而奔戎狄之间。”周先祖不 奔于戎狄之间,“戎狄之间”即今陇东一带。
陇东的穴居窑洞,是黄土高原人文景观的一大土著特色。据国际著名地理学家陈正祥考证,泾河流域的黄土层厚度可达百米以上。而且这一带的黄土中不含砂石,十分粘牢,故而构筑的窑洞相当坚固耐久。
陇东窑洞是在人工掘成的崖上,由靠地面部分纵向挖成的洞。和盖房相比较, “崖”就是屋架。崖的组合叫“庄”、“庄子”,主要有明庄、地坑庄等七八种,地坑庄则分平地下坑和“半明半暗”。这些形式,是典型的周祖掏洞穴居的遗风。地坑庄,是先掘地成坑,坑壁即是挖窑的崖面,这种类型一般集中于源面。地坑庄大小不等,一般为长方形,长10丈,宽3丈,深2丈,正面土窑3孔,侧面一孔, 通道又叫洞子,下洞上箍,安装大门。陇东人讲究地气、根气,地坑庄处在天地的层层环抱之中,所以陇东人住地坑庄,从心底里便有一种安然长久的瓷实感。
陇东窑洞的修筑,包含着无尽的文化,单是庄址的选择,就要考虑背风、向阳、利水、气畅,来去有路等多种因素。加之由穴居窑洞派生出来的窑洞影戏、火炕、转槽、石磨等生产生活娱乐文化,可供挖掘展示的独特的民俗很多,实在是旅游文化中一片未开垦的*地 。
陇*火,每逢过年闹元宵,陇东人的一件大事就是扶老携幼,
涌上街头看社火。社火中最精彩的是高芯子,最有阵容的是车杜火,最为得意的是马社火。无论是高芯子、车社火还是马社火,都是真人扮假人,或表演几个历史人物,或一段戏曲场面,人物不唱、不说、不动,由座下的人、座下的车或骡马代步,在街面上*展示。
随着时代的进步,高芯子越扎材料越高级,越扎造型越奇巧,原来由大人托着小孩的徒步被拖拉机、汽车代替了,而车社火,现代人则给它起了个新名词--彩车,更是异彩纷呈、各展风流。由于农村机械的普及,农民养的骡子和马越来越少,少了骡子和马,马社火自然就不像从前那么火爆了。
陇东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造就了独特的民间艺术。单就上面三种社火形式说,在我国戏曲的初始,就曾有过真人学假的阶段,如宋代出现的“肉傀儡”。所谓“肉傀儡”,就是由成年人扛着扮着似假人的男童或女童,在街上*表演,成年人在下面旋转和舞蹈。我们陇东的高芯子、车社火、马社火实际上 就是宋代“肉傀儡”的保留或延续,其表演形式古与今是一致的。他们往往由人扮成天神和古代名将,披甲戴盔,持名种兵器,如傀儡假人似的,乘车马*。研究“肉傀儡”和高芯子、车社火、马社火的传承关系,对我们保留和发扬这一独特的民间艺术不无裨益 。
崆峒武术,从有关崆峒武术的相关史料看,武术与崆峒山有关的就是宋·《续资治通鉴长编》。记仁宗庆历时,葛怀敏定川砦之败,西夏之兵南下抢劫,崆峒山的僧人法淳等师徒曾在崆峒山保护了附近的群众及御书院,朝廷赐法淳等人紫衣。这是惟一的根据。以后崆峒山数起数落,明初已很荒凉,初为西德王所有,以后转给韩王才有大规模的修建。清代*之乱以后,龙门派进入崆峒山,才由僧转道,而在各代换代之际,遗憾的是对崆峒武术再无传载。
崆峒武术作为中华武术的一个流派,曾颇为盛行过,然而其有关历史渊源、内容特点、拳缘关系与拳承所及,由于历史的变迁和崆峒山几遭劫难,这方面的专著遗文极少,只能从有关的历史资料中捡到片言碎语,很难反映出崆峒武术在历史上或某一个时代的全貌和详细情况。 真正的崆峒武术应源于崆峒山下,泾河两岸,陇东大地。流传自今的五大门派十二个拳种,三百多个武术套路,各有师承,名人辈出。 据宋代郑文宝《萧关议》载:“高岭崆峒,山川险阻,雄视三关,控制五原”。崆峒山一代兵家必争,自古以来在山下发生过多次战争。晋太元十九年,符登与姚兴战斗,引兵马入屯山;五代十六国时期赫连定居平凉,攻于可兰(今宁夏);唐刘昌和后唐段秀实守弹筝峡,拒吐蕃,都是为了在军事上取胜而借助这一天险的。李白“世传崆峒勇”,杜甫“崆峒足凯歌”就反映了崆峒山一带世为显武之地。 有碑文记载的当数崆峒区白水大潘和白庙贾家洼,在清乾隆年间出过武举。因同治年间西北**,史料毁于一旦,现无详细资料可考。但白水大潘武举传人朱文芳(因排行老五,后人称朱老五),1956年在北京参加全国武术观摩会获优秀传统项目奖,其徒潘生龙、刘长有在平凉授徒颇多。贾家洼武举传人贾万忠,解放后在平凉授徒众多。
近百年来,崆峒武术的内涵和外延都发生了质的变化,它不仅包括崆峒山道家留传下来的武术套路,而且还包括近百年来传入平凉的查、华、花、炮、洪、红、陈、杨、吴、孙太极拳,还有近30年传入平凉的通背、劈挂、翻子、八极、八卦掌、形意拳。 道光同治年间,在社会较稳定,经济逐步繁荣的情况下,一些武术家不拘于在本地传艺,而且到各地学习交流传艺,有些来到平凉授徒。陕西泾阳人王复盛,擅长拳脚,串子(擒拿),其孙王麟武10岁习武,1956年又拜崆峒山韩道士为师,学得猴拳、棍术、鞭杆各一套。 *初,从河南桑坡来平凉定居的回族拳师郭景华,丁鸿奎老拳师,精查拳、*术、刀术,技击、散打,武功精湛。陕西泾阳人杨振纲擅长棍术。陕西人王耀东精通红拳、炮拳、棍术,在平凉授徒颇多。 抗日战争前后来平凉定居的有河南桑坡回族拳师马恒福、马培文、白良青;甘肃临夏人居世安;陕西西安人童天祥(回族)。特别是马恒福、居世安、童天祥3位老先生武艺精湛,武德高尚,为发展崆峒武术做出了杰出贡献,已被列入中华武术名人录中。 马恒福擅长查拳、炮捶、技击,套路内容完整丰富,其中包括基本功十路弹腿,查拳十路,炮拳十五路,*、刀、剑、戟、斧、钺、钩、叉、鞭、锏、锤、耙等兵器及徒手,器械对练。集体演练套路各为十路,演练起来结构紧凑,刚劲有力,潇洒大方。 居世安擅长红拳、六合燕青拳、*术、棍术,尤其陈式太极拳小架,得河南温县陈家沟名师陈鸿烈真传,演练起来刚柔相济,美观大方。 童天祥擅长华拳、花拳、剑术、棍术,80余岁时表演一套八仙拳,惟妙惟肖,出神入化,其中高难动作朝天瞪,单双叉十分到位,令人折服。 3位老先生来平凉定居,一生授徒众多,为崆峒武术增添了新的活力。同时,在平凉授徒传武的,除前面提到的外,还有苏宝珊、魏琦、张学义。
抗日战争时期是平凉武术向前发展的一个转折点,它为崆峒武术的发展奠定了新的武学内容,1980年以来在平凉传授武术的有潘生龙、刘长有、童世英(回族),孙联英、马明星(回族)等,授徒众多。颇有建树的为童世英、孙联英、马明星(回族)。 经初步调查统计,今天的“崆峒武术”内容包括崆峒山道家流传下来的武术套路和北派武术的12个拳种(查、华、花、炮、洪、红、通臂、通背、八极、太极、形意、八卦掌),300多个武术套路,深受群众喜爱。较为流行的套路有60多个。徒手有弹腿、二、四、五、九路查拳、少林捶、八步转、八仙拳、三路花拳、落花拳、六合拳、通背拳、燕青拳、小洪拳、大洪拳、关东红拳、劈挂拳、翻子拳、八极拳、形意拳、八卦掌、陈式小架、大架太极拳、杨式太极拳等。棍术有二、三、四路查棍、神*棍、八虎棍、进山棍、四门棍、四明棍、西域条子棍、水箱条子棍、盘龙棍、铁牛棍、蒲昙棍、子棍等。刀术有二、三、四路查刀、青龙刀、六合刀、劈挂刀、滚躺刀、双刀等。剑术有二、四路查剑、青萍剑、龙行剑、串龙剑、青龙剑、双剑、陈式太极剑、太极十三剑等。鞭杆有白虎鞭、黑虎鞭、黑虎出洞鞭、紫金鞭、换手鞭、缠海鞭等。*术有锁口*、五虎断门*、高家*、赵家*、梨花*、金*、六合*等。软器械有二节棍、三节棍、九节鞭、流星锤、绳镖。在农村还流行有大连枷、小连枷、双连枷等。对练有四、五、九路查拳对解、单双刀进*、棍进*、双拐进*、朴刀进*、板凳进*、*进*、棍打醉汉、对刺剑等。
崆峒武术中,武林英杰辈出,代代有传人,除了上面提到的杨振纲、郭景华、马恒福、居世安、童天祥等老一辈外,当代有建树者也不乏其人,如童世英、甄庆平、马继良、拜少宝、孙联英、李恒达、马明星等,均参加过国家级武术运动会和观摩运动会,其中:童世英、拜少宝名誉武坛。童世英、马明星为平凉市国家级武术六段。张学义、李振虎、马明星1983年被国体委授予全国千名优秀武术辅导员。潘生龙、祁有仁、李俊发、朱广明、朱沛霖、李小芳、张存柱、张国良、马卫红、者红霞、于金龙、兰明哲等多次代表平凉市参加省级武术运动会,取得了好成绩,为平凉人民争得了荣誉。 崆峒武术是祖国古老的民族优秀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中国武术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和探讨崆峒武术已迫在眉睫,刻不容缓。要全面深入地挖掘整理这一历史悠久和内容丰富的文化遗产,不但需要市上有关部门大力协助和支持,更需要*组建成立“崆峒武术馆”,并尽快相应组建民间“崆峒武术研究会”和“崆峒武术协会”群众团体,旨在弘扬崆峒武术,把崆峒武术推向全国,推向世界,从而为平凉市经济文化事业的发展,发挥其应有的带动作用。崆峒武术创始于崆峒山,是道教文化的组成部分。与少林、武当、峨嵋、昆仑并称为我国著名三大武术流派。始祖于飞虹子,早年在少林寺学艺,后隐居崆峒山习道研艺,其第十代掌派燕飞霞,曾在1956年北京全国武术观摩赛时获冠军。97年随中国武术团出国缅甸表演,获剑、*、拳、掌和拂尘五项冠军。1959年离开崆峒先后在新疆、上海、南京、无锡、广州等传授弟子,名扬海内。崆峒武术传统源远流长,据《尔雅?释地》载:“空同之人武”。唐代李白诗:“世传崆峒勇”、杜甫诗:“崆峒足凯歌”。道教武术讲究关系密切。它以保护宗教和强身健体为宗旨,经代代相传发展至今。崆峒武术讲究实打、实拿、以技击、强身健体和增强功力为目的,其拳路有五龙门、追魂门、夺命门、醉门和神拳门五大门,每门又有十六套拳术和器械套路,还有留传下来的各种秘谱,为进一步弘扬和发展崆峒武术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崆峒派武术吸收了少林、峨嵋、武当武术的精华,在其手法,套路、技击功夫上成为一体,讲究实打、实拿、以技击强身健体和增加功力为目的。崆峒派武术特点是“奇兵”(兵器),它不属于十八般兵器。形式各种各样,小巧玲珑,携带方便,不易被对方发现,交手中往往能出奇制胜。崆峒派武术飞练分五大门,从初级到高级依次为飞龙门、追魂门、夺命门、醉门、神拳门。每门有十五六套拳术和器械套路,每套路又有几样“奇兵”。除此,还有一套先天十八罗汉手,此拳是达摩所创的少林母拳,作为崆峒派武术的基本功来练习。崆峒派武术的飞龙门是初级门,套路有飞龙拳、飞龙掌、飞龙刀、飞龙*、飞龙剑、飞龙铲、飞龙棍、飞龙双鞭等。追魂门和夺命门与飞龙门内容相似,只是一级比一级技高一筹。醉门是功夫较深的一门,有些功夫属于绝技,如醉双剑、“醉八仙”堪称拳中之王,有跃、翻、扑、腾等高难动作,变化莫测,复杂惊险,不易掌握。神门拳是最高武功,可拳打不实,用意而不用力,是崆峒派武术出神入化,登峰造极的功夫 。
崆峒文物,崆峒是甘肃省文物大市,历史悠久,
文物丰富,历史年代齐全。崆峒区博物馆珍藏文物2491件,其中国家一级文物11件,二级文物64件。在这些文物中既有新、旧石器时代的产物,也有商、周时代的铜器以及出土的历代陶器及瓷器、古字画等,商代的铜爵,西汉的铜灯,战国的铜簋,西周早期的铜鼎,新石器时代的白彩尖底瓶等都是馆藏文物中具有代表性的藏品。 豆腐脑,豆腐脑 是一种极嫩的豆腐,用一把扁平的勺子盛到碗里,然后加卤。卤是由黄花、木耳、口蘑、肉丝加团粉熬成。有回、汉之分。老豆腐和豆腐脑极相似,靠锅底部分呈面筋状。
孜然羊小腿,风味特色: 滋味浓鲜,原汁原味,外香里嫩,滑顺爽口 。
水饺,风味特色: 外软里嫩,皮簿见馅,味鲜可口 。
康健卤肉,风味特色: 以传统工艺与现代工艺相结合,色泽红润,油而不腻,甜美爽口。
羊肉泡馍,已有六十年经营历史,是独特的*风味食品。平凉羊肉泡漠选取料羊,也叫站羊,肉质肥嫩可口,采取“单走”,即羊肉和泡馍分别送上,肉汤清而不腻,鲜而不膻,辅以香油、油泼辣子、香菜、大蒜。吃过的人们赞美:“口越吃越小,筷子越吃越粗。”饭后一碗“三泡台”盖碗茶,令人心旷神怡,美食之乐,油然而生。羊肉性热,含高蛋白成份,老幼皆宜,经常食用,可健身壮体,实属冬令大补佳品 。
平凉烧鸡,风味特色: 具有鸡体肥大,造型美观,色泽金黄,焖烂脱骨、爽口不腻,鲜嫩浓香的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