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9-10 21:0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1-25 09:30
中国有五十六个名字,民族分类及其繁杂,在中国的广西和贵州地区,有一群朴实可爱的少数名字居民,他们有着同一的名族名字——毛南族。下面就跟随我的文章去一起了解他们吧。
一、民族简介
毛南族是岭西的土著民族,一般认为毛南族是由秦汉以前的“骆越人”,隋唐时期的“僚人”发展而来。民族语言为毛南语和佯僙语,属汉藏语系壮侗语族侗水语支,通用汉文。毛南族由两个不同的群体组成,分别是广西的毛难人和贵州的佯僙人。明末之前,毛南族以信奉原始宗教为主。清初,正一派道教传入毛南族聚居区。后来道教在同毛南族文化的合流中,占据了主要地位,形成以敬神跳神(还愿)为主的所谓“武教”,以打斋送终为主的所谓“文教”,以及由两班人马合作的水陆道场。在从事宗教活动的神职人员中,有鬼师、道士、巫师、鬼谷先生、法童等,他们统属不同,分工明确,专门从事法事并收取一定报酬。掌管敬神法事者,毛南人称为“博套”,也即“武教”,又叫“师公”或“鬼师”。
毛南族服饰与附近的壮族、仫佬族相似,男女都喜欢穿着蓝色和青色的大襟和对襟衫,男装称为五扣衣,不镶花边。它的特点是有五颗晶亮的铜扣。妇女多穿青色或蓝色右襟上衣,女装最大的特点是镶有三道黑色花边的左开襟上衣和裤子,衣服大多数是青色或蓝色的布料,配上银饰和顶卡花。“毛南民歌”是毛南族民族文学的组成部分,它内容丰富,形式多样,原是毛南人在户外唱的山歌,更是青年男女表达感情的交际工具。每逢节假日或农闲之时,男女老少摆擂对唱,图为毛南姑娘在青青竹排上与对岸的小伙子对歌,别有一番情趣。
二、广西毛南族
广西的毛难人自称“阿难”或“哀南”(单称)、“窘南”(众称),意思是“本地人”,壮族称他们为“布南”、“稳毛南”。毛南族大部分聚居在广西河池.环江县的上南、中南、下南山区,附近的都安县、南丹县、宜州区也有少数散居。毛南山乡盛产竹子,毛南人普遍擅长用竹子编织各种竹帽、凉席。最著名的编织品就是用当地产的金竹和墨竹编制的"花竹帽",俗称“顶盖花”,意思是“帽子下面的花”,这种帽子精致美观又非常实用,是毛南族独特的手工艺品,毛南人民编织“顶卡花”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小伙子送一顶花竹帽给姑娘当*情的信物,早已成为毛南族的传统习惯。
“肥套”是毛南族还愿等活动的总称,盛行于明清之际,初为毛南族借助傩祭祀天地自然万物的仪式,在传承过程中融合毛南族口头文学、山歌、戏剧、舞蹈、音乐、打击乐等艺术元素成为内容丰富的民俗活动。毛南族肥套种类繁多,内容丰富,其主要表现形式有傩歌、傩舞(毛南族木面舞)、傩戏、傩乐、傩故事(口头传说)、傩面具雕刻几大类。毛南族傩面具作为毛南族文化的代表,傩面具全套共36个,按诸神性格雕刻出来,或金刚怒目,或温文尔雅,或慈眉善目,极其传神。显出精湛的傩面雕刻技艺。它是在民间祭祀乐舞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以祭祀、娱神、娱人为目的。
毛南族和邻近的壮、汉族有共同的春节、清明节、端午节(药节)、中元节(杀鸭祭祖)、重阳节(南瓜节),还有自己独特的庙节—分龙节。分龙节是毛南族最古老、最盛大、最重要的节日,于农历夏至后的第一个辰日(龙日)前后举行。过节前一天,全村男女聚集公庙,在法师的主持下“椎牛祭神”,祭时有法师喃经、跳神。节日这天,家家户户都要蒸五色糯米饭和粉蒸肉,有的还要烤香猪。折回柳枝插在中堂,把五色糯米饭捏成小团团,密密麻麻地粘在柳枝上,以表示果实累累,祈望五谷丰登。
“同填”,就是两人对抗的意思。进行这种比赛时,在地上画出一个直径3米左右的圆圈。圆圈大小,可根据场地大小随意而定。圆圈中间画一条笔直的中线。比赛时,运动员前臂屈在胸前,双手握左右上臂下端肘关节,双脚叉开50公分左右,身体下蹲,运动员用全身力量冲拱对方。被拱出圈外者为输。“同顶”和“同填”比赛规则差不多,它是用一根二米长、直经约八公分的木杠,木杠中间系一条红布(绳子也可以)。比赛每队3人或4人(也有一对一的),运动员腰扎一条腰带,没有腰带的可用几层布垫腹部,比赛开始,甲乙运动员面对面各站中线一米,木杠中间系的红布(或绳子)对准中线,裁判员提起木杠,运动员各双手握紧木杠的一端,置于自己的腰带或堑布上,打开左脚或前弓后箭。哨声一响,双方用力对顶,谁被顶倒或被顶出线外,就算输了。如果是多人,在上面的一人则踏在下面的人交叉手掌的掌心上,成骑马状,手和肩顶住木杆,全队人同心合力,把木杆的中心悬垂线顶过对方规定线的一方,便是胜方。
、三、贵州毛南族
贵州毛南族,学名为“佯僙人”,他们自称“哎绕”、“印吞”、“哎吞”,意思也是“本地人”,其他民族则称他们为“偒僙”或“佯僙”。佯僙人主要集中于贵州黔南州平塘县(卡蒲乡)、独山县、惠水县交界的卡蒲河、六硐河附近。
佯僙人的打猴鼓舞是佯僙人的一种民间舞蹈,流传在贵州省平塘县的佯僙人聚居区。原是一种丧事舞蹈,该舞蹈分为“猴王出世”、“猴子敲桩”和“猴子引路”三部分。一人击铜鼓,一人击皮鼓,多人表演,动作滑稽、诙谐,全模仿猴子,被誉为舞蹈中的“活化石”。主要节日有火把节(除夕夜)、迎春节(立春)、清明节、四月八、七月半、重阳节、小年(冬年)和春节(大年)。
火把节,每年旧历的除夕之夜,由一村寨各自举行。举行时,一般由几位长者主持,于晚饭后敲锣打鼓,牛角号响,各户即自持火把,集于寨中,然后以锣鼓为奏,高举火把,成群结队挨户上门祝福,户主均以燃爆竹相迎。“地牯牛”比赛是在一个平地上,划出中线和边线,然后两人在中线用头顶着头,或肩抵着肩,形如“斗牛”。宣布比赛开始,两人用力顶抵,谁被顶到边线外,谁就为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