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9-10 13:12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2 20:06
三国时代的荆州,包括了今天湖北湖南两省大部分地区还有今河南部分地区,关云长失的荆州指零陵郡(今湖南永州)、武陵(今湖南常德)、南郡(今湖北荆州)三郡。
那时的荆州,襟江带湖,控蛮引越,是南北通衢,东西走道,是蜀、魏、吴三国必争的战略要地。
一、刘备是怎么得到荆州这块根据地的?
荆州原属于刘表属地,刘表病危时,长子刘琦被黜,深知孺子刘琮懦弱,故欲将州让给刘备,但刘备出自至诚,不忍夺同宗基业,及至刘表世,刘琮在母氏操纵下,竟将荆州投降曹操了。
当时的曹操,篡汉自立,东征西剿,延伸华北华中的辽阔土地,今统大兵南下,刘踪又拱让荆州,于是野心勃勃很有一统中华,臣服天下的奢望。震惊历史,浩劫当时的赤壁之战,就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发动的,名则问罪延伸,实欲并吞江南,军威之盛,兵力之强,是足以压倒一切的。
仓卒间,孙权毫无思想准备,深感强敌压境,抗拒艰难,乃急召文武商讨应付办法,结果文官主和,而武将却强调要战。弄得孙杈优柔寡断,拿不定主张。而谋士鲁肃又是一番见解,他积极建议:“联络刘备,共拒曹操”。但孙权却感到刘备兵微将寡,*为力。鲁肃又把诸葛亮提了出来:“此人道号卧龙,深通韬略,足智多谋,系天下奇才,不妨请来参与战略部署”。于是鲁肃过了江,展开了外交活动,并邀请诸葛来到江南。诸葛亮凭三寸不烂之舌,施展智慧,发挥才能,说服周瑜,激怒孙权,揭开了赤壁之战的序幕,确定了孙胜曹败的计划。
所谓“三国鼎立”,即蜀刘备、魏曹操、吴孙权的统称。那时候的魏、吴,均已势力强大,各占长江南北的半壁河山,进可以一统华夏,南面为君;退可以割据称雄,为王为霸。然而刘备还是兵不过数千,将只关、张、赵云,栖息于江夏弹丸小地,过着潦倒不堪的日子。由于诸葛能谋善算,协助周瑜在军事上制订了进攻方案,稳定了东吴惶惶不可终目的大局。而且正当曹操败北时,诸葛却潜回夏口调兵遣将,四处邀截曹操,使曹操如丧家之犬,漏网之鱼,剩下数十骑逃回许昌。而刘备就在这个混乱局面中独占了胜利果实——荆州,作为安身和三分天下的根据地。
二、关羽镇守荆州的背景
话分两头,在赤壁之战中,曾向曹操献“连环计”立下相当战功的庞统,道号夙雏的,因不满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奸雄手段,因而竭诚于孙权。企图重用,以展抱负,故赤壁之战结束后,曾投孙权,谁知孙权恶其貌丑,又讨厌他骄傲自大,不肯重用。庞统一气之下,转而投向刘备。刘备对他非常尊重,加礼优待,委以副军师职务,和诸葛共理军国大事。
庞统也是才具磅礴,韬略超人的人,在张松献图,提供进川建议后,既不甘寂寞,更想另创局面,所以,每对刘备或在某些军事会议中总是极力主张:“要与魏、吴并立,形成鼎足之势,就必须向西发展取得四川、汉中之地,方能有为,否则,坐视魏、吴扩大,那就很难策其善后了”。刘备信其言。诸葛亮则认为时机未至,但又不欲阻扰他们勇往直前的气势、收川大计的决策,便算确定了。在人员分配上:刘备、庞统、黄忠、魏延、关平、张庖、刘封等进川;诸葛亮、关云长、张飞、赵云、马良、廖化、周仓等留守荆州。
进川的部队浩浩荡荡出发了,沿途望风披靡,顺利的深入四川。在到达涪江时,刘备、刘璋还在那里亲密的会见,双方意洽情投谈得非常欢欣热烈。以后川中的文官武将逐渐警惕到:刘备此来是未怀好意的。迟早总会出现“反宾为主”的局面的。所以纷纷向刘璋诤谏,不要深信刘备的所谓“仁义”。后来在许多事实面前刘璋自己也醒悟了,也连续发觉证实大家的提法是正确的。于是由“杜渐防微”,到加强戒备,直至敌对战争。当刘备、庞统由涪陵向雒城撤退时,道经落凤坡,山路崎岖,峰峦层叠,副军师、入川的主谋策划人庞统竟然在这里被乱箭射死了。庞统死后,刘备缺乏主宰,进既困难,退又不行。于是亲笔修书,叫关平专送荆州,请诸葛军师入川,主持收川大计。至于诸葛走后,镇守荆州的继任人选。刘备在书中。则未指定,只叫“量才委用”。
三、诸葛亮为什么让关羽镇守荆州?
荆州当时的形势,东有孙权,虎视眈眈,北有曹操,时思囊括,是三国梦寐必争的战略要地。特别荆州还是刘备向东吴暂借的,东吴急欲收回,岂须臾忘怀啊!这就显得荆州更为重要了。
诸葛亮迫切需要进川,这个千斤重担移交谁人的问题也迫在眉睫了。诸葛是掌握全盘的军师,是极权的首脑人物,追随他在荆州留守的将领,都是他的老部属、老战友,谁的才能如何,谁的性格怎样,他是一清二楚、深切了解的。刘备叫他“量才委用”,这是非常放权,非常信赖他的。作为诸葛来说,他完全有眼力,会权衡,知人善任处理好这个移交工作的。但他并不从刘备的善良愿望着想,纯粹由自发的“神经过敏”出发,说什么:“主公信中虽未言明,今叫关平送信前来,意欲云长公当此重任,责任非轻,公其勉之”。就是根据这一主观臆断,便决定把镇守的重任交给关云长。
关云长是将才,是智勇兼备的军事家,我们并不否认。但他素性刚愎自用,傲慢自大,难于临机制变,缺乏灵活手腕;宁肯顽强至死,不欲机动全生。像这样的人,独当一面那是绰绰有余,加上当时的情况错综复杂,魏、吴相互垂涎,如果想完成镇守任务,使荆州安如泰山,其实也不是很难。
当诸葛正式移交印绶时,云长的表态便非常明显:“大丈夫既领重任,除死方休”。这难道不是英雄气概,不是忠义化身吗?但他就是没有考虑到荆州的重要性,荆州的存亡将关系到蜀汉的前途和命运。专凭热血沸腾,不计个人生死,对大局有什么用?最终导致吕蒙白衣渡江,袭取荆州,云长败走麦城遇害的惨痛结局。
在当移交时的诸葛,真也深有警惕,欲待不交,但意志却不坚定,拘泥于“其言已出”,没有勇气收回成命。只是作了某些部署,并强调了“南和孙权,北敌曹操”的战略方针及重大意义,还是勉强移交了。
四、荆州失守谁该负主要责任?
现在我们应该就事论事,对事不对人来发表一些个人的看法,以划清失守荆州,谁应负主要责任、或次要责任。
一、诸葛是掌握全盘充分有权力“量才委用”,而又深切了解每个人的才具的权威人士。关云长素性刚愎自用,傲慢自矜,诸葛应该是清清楚楚的,为什么不深思熟虑,还是徇了私情,竟然把镇守荆州的重任移交给他呢?
二、在诸葛亲自坐镇荆州时,有众多的参谋、武将,相与辅佐,但在他离开荆的时候,却把张飞、赵云等人带走了,把过半数的人马带走了。运筹决策的首脑人物走了,又把军事力量削弱了一大半,虽然临行时作了一些安排,强调了一下“南和孙权”的重要性,但这些都是抽象的东西,怎能视为稳操胜算的强硬保障呢?
三、赵云温文儒雅,素有福将称号,非但有大臣风度,更足以坐镇雍容,更加合适担当此重任,使之镇守荆州。故古有名言“若要天意存炎汉,镇守荆州属赵云。”诸葛并不是不了解赵云,但他就是不从这方面设想,只是徇私或专凭感情用事。
四、当诸葛离开荆州的伊始,把大将张飞、赵云都带走,意在加速收川进程,扩大进川声威和影响,这还是必要的,情有可原的。但既和刘备会师以后,军威已经大震,军力已够强大,为什么不分派大将,分调兵马作出关心荆州,支援云长的有效行动呢?
五、关云长在荆州违背了“南和孙权”的战略方针,他的某些重大动作,如:拒绝孙权联姻,单刀赴会,筑烽火台,水淹七军,进驻襄樊、吕蒙白衣渡江等等,难道在四川的诸葛便一无所闻,或是坐观成败吗?固然,当时的军情传递是比较缓慢,但荆州和四川的联系,起码还是够密切的。诸葛亮是历史上算无遗策的唯一军师,荆州既当重要,它的局势和动态应该是他时刻注意,了如指掌的职责,为什么不统筹兼顾,不采取未雨绸缪的措施,以挽救行将形成的危局?
六、在刘备三顾茅庐和诸葛会谈,他在流芳千古的《隆中对话》中,不是侃侃而谈的提到了“待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兵,以向宛、洛,将军则率益之众,以出秦川,诚如是大业可成,汉室可兴矣”。当关云长水淹七军,进驻襄樊、许昌岌岌可危,曹操正拟迁避的时候,此时正是夹击曹操的大好机会。为什么在四川,在汉中屡获全胜的诸葛亮,不趁机突出汉中,直捣中原,配合云长进行前后扫荡,使曹操首尾难不能兼顾呢?未必又可以以“天不灭曾”为借口,坐待云长败走麦城,坐待火烧连营七百里,坐待白帝城托孤吗?
七、根据《三国演义》的叙述,说来真也奇怪,诸葛自从离开荆州后,好像把荆州置之脑后了,一直没有与问过荆州的事情。可能这是《三国演义》的一个漏洞。如果诸葛关心荆州的话,在云长拒绝和孙权联姻,已暴露违背“南和孙权”的方针的苗头时,虽不说派兵遣将,协助防务,难道派出一、二有权威的使节去荆州,帮助纠正这一偏向,也有困难么?但诸葛先生并没有这样做。
依于上述的论据,荆州失守,关云长是责无旁贷,但我们认为更为主要的责任,必须由诸葛先生承担,这才公正,才是历史事实的真面目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2 20:06
是诸葛亮。关羽比较刚愎自用,在镇守荆州时出现了很大的失误,诸葛亮具有不可推卸的责任。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2 20:07
该负主要责任的是诸葛亮,他知道关羽自傲的性格特点,就不应该让糜芳等人去辅助他。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2 20:07
关云长大意失荆州,该负主要责任的人是他自己。诸葛亮派他守荆州的时候,特地嘱咐了他,要提防东吴的偷袭但他没听,结局令人叹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