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8:21
共10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3 23:01
汉绣是武汉的传统刺绣工艺,以楚绣为基础,融汇诸家绣法之长,颜色鲜艳,图案富丽,具有鲜明湖北地方特色。 清末民初的时候,汉绣发展进入鼎盛时期,武汉曾经有一条有名的绣花街,绣工约有2000多人。目前,武汉专职从事汉绣的人员不多,市场化经营效果不太好。汉绣大师任本荣出生于1935年,是汉绣*的唯一传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他精通汉绣全套制作技艺,他女儿目前是汉绣第五代传人。2008年,被称为荆楚文化“活化石”的汉绣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4 00:19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老北京兔儿爷。可爱的兔儿爷穿着大红袍,戴着将军铠甲,背插靠旗好威风,到每年八月十五中秋节的时候,家家户户都会供兔儿爷,也就是传说中的“玉兔”了。原来很多北京人家里都能见到,现在好像只有南锣鼓巷这类旅游景点的地方才有卖。其实老北京的泥塑还有很多,泥娃娃、泥果果、泥公鸡......这些可都是小商贩们走街串巷的畅销品,不过现在会这门传统手艺的人越来越少了。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4 01:53
皮影。精致巧妙的人物剪影, 耳熟能详的故事戏剧, 亲切特色的吴语唱词, 皮影艺人躲在白色幕布后面为我们创造了一个皮影的世界。 光是皮影的制作,就是一门艺术了。 通常要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 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道工序、 手工雕刻3000余刀,真是一个复杂而又奇妙的过程。 现在在七宝老街,还能觅得这些艺人的影子。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4 03:45
七十年代的太原,基本上家家都要打煤糕,所以,打煤糕也算一门源远流长的手艺,打得好的,六面光亮洁净,摞成的工字型整整齐齐,煤和黄土配比合理,所以好着耐烧烟还少。小的时候看人家会打煤糕的,和泥,拉坯,脱模,做起来动作挥洒自如,抑扬顿挫就像舞蹈,不由感慨,劳动就是美啊,一问,是老太太太太原,祖祖祖祖宗就是这么做的。现在,这门几千年流传下来的记忆,毫不珍惜的彻彻底底丢失了。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4 05:53
捏糖人。还记得小时候, 最期待的就是挑着担子卖糖人的老爷爷了。 担子一头是加热用的炉具,另一头放着糖料和工具。 儿时的我们惊奇地看着在制糖人手下诞生的12生肖、葫芦...... 边看边拍手叫好。 有时会花一毛钱转一次圆盘 (一个圆盘上面有12生肖的图案,转到哪个就会得到相应的糖人。) 转到老鼠的小朋友唉声叹气, 转到了龙的则兴奋不已。如今,这个传统工艺都要失传了。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4 08:17
布店。老底子的布店里顾客选好布,营业员开好票,再用木架子将小票和钞票夹好,通过铅丝“哗啦”一声传到收款员面前。忙的时候店堂里头顶上只看到一根根铁丝上飞来飞去的铁夹子。 帐台一般在最里面很高的地方,几乎贴着天花板,要有台阶才能上去,那收账人坐在里面,一抬头取下铁架子上的小票和钞票,在*上很响的盖章,震得门口都能听见,然后把零钱和*夹回铁夹子上,一用力哗的一声又甩回去。现在回想起来还是蛮好玩的!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4 10:59
糖画是一种传统民间手工艺,以糖为材料来进行造型的。所用的工具仅一勺一铲,糖料一般是红、白糖加上少许饴糖放在炉子上用温火熬制,熬到可以牵丝时即可以用来浇铸造型了。 在绘制造型时,由艺人用小汤勺舀起溶化了的糖汁,在石板上飞快地来回浇铸,画出造型,民间艺人的手上功夫便是造型的关键。当造型完成后,随即用小铲刀将糖画铲起,粘上竹签。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4 13:57
上海尚存的老行当、老手艺之一:老虎灶。 提起“老虎灶”,每个老上海人都会觉得亲切,虽然老虎灶的周遭从没有名流出入,更没有过高档奢华场所,日子平淡如开水地流过了百年,但当年老虎灶“巷口街头炉遍设,卖茶卖水闹声盈……沪火炎炎暮复朝,锅储百沸待分销”的闹猛场景至今仍是许多老上海人的记忆。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4 17:11
大漆是中国最古老的工艺了,一般来说,三千棵漆树,也只能采集到一公斤的生漆。可谓是“百里千刀一斤漆”。但是后来的话,估计就没有人继承了。毕竟这也是令人称赞的技术。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04 20:43
在内蒙古锡林郭勒盟的原始草原上,蒙古族牧民,仍然还延用古老的方式驯服野性十足的蒙古马。蒙古马是世界上一种古老的原生马,个头匀称,耐严寒,擅奔跑,性情刚烈。在原始的草原上随着马群自然出生长大,充满原始的野性。勇敢的蒙古人需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把野马调教成可以役使的交通工具和战争机器,现在多用于交通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