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经典才是教育的根本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9-18 18:53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26 11:35
前段时间与友人探讨了诵读经典的问题,那么这个时代为什么要诵读经典呢?
一、经典之于新时代
在举国教育盛行、各种教育培训机构遍地开花的当下,为什么我们还要特别提倡经典教育呢?这个问题发人深思。我们每个人从小到大都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但是有没有认真思考过,我们受的哪些教育能够彻底令我们安心、令我们满意呢?
我们从小学读到初中、高中、大学,读到研究生、博士,一路读上去就好像完成了教育,其实不然。*教育只是知识的教育,还有一种教育是智慧的教育。知识的教育大体是经过思考、经过逻辑思辨所得到的,通过自身的思维对外部世界,对人生观、世界观乃至宇宙观的一种看法。而智慧的教育是关乎我们的生命、性情、品德、甚至境界的教育。
每个人都需要知识的教育,不掌握一定的知识将寸步难行、难以生存。我们多年来接受的教育都是围绕着知识的教育所展开,那接受教育究竟是为了知识还是为了智慧呢?知识和智慧又是什么样的关系?在这个教育理念层出不穷的时代,每个人都会接触到多种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很容易就迷失在这些教育模式里。其实,任何一种教育的存在都是有道理的,但也存在着弊端。比如知识的教育,我们要充分肯定其积极的意义,但光有知识教育是不够的。比如我们讨论的某种教育,要思考它有没有对我们的身心乃至生命产生了真正深层次的影响,这是每个人都值得去思考的问题。
北大的心理学教授徐凯文就在他的一次演讲中提到:“北大四成新生认为活着没有意义”、“三成学生厌学”。照常理来讲这些学霸、天之骄子,过五关斩六将考上了重点大学,应该是充满正能量,是家人和社会都很满意的,但为什么会觉得活着没意义,这或许是长期接受的教育中缺乏了某种重要的元素才会如此。
知识的教育是按部就班的,比方说我们数学里3+5=8永远不会变,知识体系都存在客观规律,随着人的认知能力的增长,对这些知识教育也会越来越容易把握,所以对知识的教育,不必太急于求成,而是可以随时去学,它永远不会消失,而且思想越成熟,大脑发育越成熟越容易学。小学数学学不好的人,可能到初中高中再去看那些小学数学便会觉得很简单。知识的教育,是随着人的认知能力不断提升而加深的,一个人的认知能力有一个规律,越小的时候认知能力越薄弱,越长大认知能力就越强。
先进的教育理念就是“生活即教育,教育因生活而定。”那些教育优秀的西方国家,他们在儿童、少年时期就不会教他们太多的课本知识,而是鼓励孩子去亲近自然、自我发现、劳动实践。他们的教材里也不会有那些晦涩难懂的知识,比如数理化,他们初中的教材里所学可能只相当于我国小学生的教材难度,他们在这样宽松的学习氛围下长大,而他们的高等教育却很严格,因为那个时候的学生,已经能够自己选择自己的人生了,他们会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科,一步步深入的学习和研究,从而取得成就。有人可能会说:他们很优秀吗?其实并不是优秀,而是他们做了他们那个年龄段应该做的事。但是我国的教育就不一样,太着急了,唯恐孩子不能学会和掌握,恨不得把知识塞到孩子的脑海,也就是所谓的“填鸭式教育”,从小让孩子学那些深奥的知识,也不管他是否感兴趣,生怕他不懂,拔苗助长反而影响了孩子的成长,所以正确的知识教育应该是按部就班,什么时候学都可以,随着他发展,这样最符合人性,最符合儿童的发展。这就是知识的教育。
现在在讨论智慧的教育。智慧的教育与知识教育是不同的,它属于“不勉而中,不思而得”这种,就是不用勉强就能做到,不用思考就能拥有。智慧的教育需要从源头开始,我们东方的智慧认为万事万物,整个生命历程都是贯通的,各种事物都有它的道,都有共通的地方,所谓一通百通,就是从根部,从源头通,寻找到它的根源,你就悟到这种道了,这就是老子所说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朱子家训中提到“读书志在圣贤”,不应该为追求物质生活而对舍弃精神世界的探索。教育的目的应该是让你认清自己,但很多人其实过的糊里糊涂,随波逐流,甚至醉生梦死,从来没有意识到生命的庄重,更别提人文情怀。而好的教育是可以让人体会到生命的庄重的,明白自己存在于这个世界的意义所在,明白自己未来要去何方,明白自己迫切需要完成什么事,古代圣贤他们是很清楚的,但是现在的人们却很迷惘,我们可以为孩子解决学习,生活的许多问题,却无法给予他未来的幸福,精神世界的充盈。
那教育怎么才能够达到这个目的呢?这就需要德才的教育,我们知道,知识的教育赋予“才”,那么德呢?我们就要通过智慧的教育,让孩子诵读经典。知识的教育通常是由浅入深,但是智慧的教育而不然,它需要从寻根溯源,从放之天下皆准的大道开始学。也许孩子无法理解这些经典里的大道,诵读起来也很难,但是通过诵读将这些大道放在心里,随着慢慢成长,理解能力的加强,会渐悟这些大道。
二、诵读经典的优势
第一、提高专注力。诸葛亮的名言,宁静致远。宁静就是专注力,做任何事业,任何学问,我们都必须要有专注力,但是现在的小孩普遍缺乏专注力,因为我们很少去训练他的专注力,即便去训练也没有找到最好的方式,很多人不知道,其实诵读经典是训练他的专注力最好的一种方式。如果一个孩子能够把一部经典从头到尾把它背下来,对他的专注力的提升是巨大的。古时候儿童普遍少年老成,就是因为自幼诵读圣贤书,让他有定力,显得沉稳。而我现在许多孩子活泼乱跳特别好动,其实就是缺乏专注力,专注力不但开发大脑,而且是做好任何事的必要条件。
第二、增强记忆力。人的智商大多数是由记忆力构成的,所以记忆力好的人往往是比较聪明的,看过《最强大脑》的人都知道。其实通过诵读经典其实便可以让记忆力得到很大的提高,有一些孩子可能半个月就能把几万字的经典从头到尾背下来,但很多成年人却没法做到,这就是因为没有从小训练记忆力。
第三、提升语文能力。前几年课程的改革,将语文比重增加了,课程中也增强不少经典。语文是一切学习的根本,语文学不好,理解能力一定很差,理解能力差其他科目的概念又如何去融会贯通?学好语文,诵读经典是必须的。现在的人普遍都不爱阅读纸质书,因为都被便捷的获取信息的渠道绑架了,碎片化的信息,心灵鸡汤式的文章,虽然能吸引眼球,但是作者的整体思想是无法通过断章取义来获取的。我们自小从低难度的语文开始学起,长大后很多人就不愿意再去花大量的时间阅读艰深晦涩的书籍了。但是对于一个孩子来说却是无所谓的,两三岁的孩子可能几个月就能把整部易经背下来,成年人反而做不到。所以提升语文能力要从娃娃抓起,一开始就要给他读可以供他一辈子参考的,永远有用的书,比如《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庄子》、《道德经》等这些有思想高度的书。高度的读了,以后低度的读起来就容易了,但凡从小读过这种经典的孩子,他就一辈子好学,一辈子都喜欢阅读。人是有一种容易接受庸俗的惰性的,从易到难让人难以接受,从难到易却很容易接受,所以在儿童不知难易的时候,将最难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经典,让他们一点点背下来,那今后就没有难读的书了,从而变得好学,从而将语文能力提高了。
第四、道德的养成。经典不单是道德养成,也是智慧的结晶,所以凡是关于智慧道德心灵的它是不能用讲解和用这种思维来达成,它需要潜移默化来熏陶,所以给孩子读经典的时候不需要给他讲解太多,让他默默去读,让经典慢慢感染他的心灵,净化他的心灵,提升他的智慧。
第五、智慧的开发。中国文化之所以有儒释道三家共存,而且留下众多的经卷典籍,就说明经典都是经过时间的考验,经过大浪淘沙沉淀下来的,这些典型就是一代代圣贤们智慧的结晶,它里面既有实践论也有方*,它会教你如何开启智慧,如何达成智慧。所以读经典就是潜移默化开发一个人的智慧最好的一种途径。
第六、民族认同感。我们中华民族历经无数战乱、改朝换代、外族入侵,都没能让中华民族绝迹,更没能让我们的华夏文化中断,这就是因为我们的骨子里有一种民族认同感,如果失去自己民族的东西,人就会迷失世界的潮流里面不知所踪,找不到自己的根。对于我们这个延续几千年的民族来说,民族认同感是十分重要的,而通过诵读经典,感受到我们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便能大大的提升我们自身的民族认同感。
第七、补时代之弊。在这个知识爆炸的时代,信息泛滥的时代,物欲横流的时代,一方面我们很幸福,但另一方面我们也是最痛苦的。物质的饱和,心灵的空虚,更让人迷茫,无所皈依。现在的孩子,从小没有经典的滋润,被周遭的许多事物污染,比如父母一天到晚抽烟喝酒打麻将玩手机。我们没法给孩子一个净土让他成长,但是家长可以从自身改变不良的生活习惯,并引导孩子去诵读经典,让孩子的心灵受到圣贤思想的熏陶,使他的内心变强大,使他对外界的免疫力增强,而不至于被这个时代*的洪流所淹没。
三、回归智慧的经典诵读
如何回归一种智慧的教育呢?要想把教育做好,就要讲经典教育。讲经典教育就要把握一个原则,即“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以包本背诵为中心,以严格教学和提升家长为基本点。
一个中心。包本背诵是将完整的一部经典熟读并背下来,为什么以这个为中心呢?因为以诵读经典为中心你就把握了教育的核心,提升了内在精神世界的生命力,掌握了道德精髓,接受知识的教育也会变得更容易。中医讲究“固本培元”,教育里的“固本培元”就应该是从经典开始诵读。
两个基本点。严格教学和提升家长,合二为一的话其实就是尊师重道。今年*期间教育部*陈宝生说“教育质量是尊敬出来的,不是谁抓出来的。”这个时代尊师重道这个词似乎已经被淡忘,教育变成了产业化。如果家长真是为了自己的孩子好,就一定要学会尊师重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