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大班幼儿提出问题的能力小课题研究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21:32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17:02
一、幼儿教师要充当幼儿解决问题的引导者
比如,在幼儿园里,经常出现幼儿争抢玩具的现象,当问题出现的时候,幼儿教师要充分尊重幼儿,不要简单地做对与错的评价,而是有意识地将问题留给幼儿,让幼儿自己尝试想办法解决问题,如果这时其中的一个幼儿能提出来他们可以轮流玩玩具,这个问题就解决了,而且幼儿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也能体会到自己独立解决问题带来的成就感,以后再遇到问题时他首先想到的是自己解决,而不是求助老师,从而来提高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注意随机教育
培养幼儿的自主性在幼儿园的一日活动中,处处渗透着自主性教育的内容。教育家蒙台梭利说:"教育家首先要引导孩子沿着独立的道路前进。"其实幼儿有很大的发展潜力,我们要尊重幼儿、解放幼儿,把幼儿看成是学习的主动者,使幼儿的天性得到满足、潜能得以发挥,让幼儿的个性获得充分的发展,幼儿教师要不断丰富幼儿的生活经验,培养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并放手让他们实践自己的方法,在幼儿期,幼儿的自主性明显增强,喜欢探索,这个时候,老师应该积极加以引导。
比如,在幼儿园里上美术课,当幼儿正在认真画画的时候,如果一个幼儿不小心碰到了另一个幼儿,把幼儿的画碰坏了,这时由于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他首先想到的肯定是报告老师,让老师处理。这个时候,老师完全可以把问题留给幼儿,让他们自己解决,当幼儿提出解决办法后教师应及时给予肯定,并让他们用自己想出的办法解决问题,如果幼儿在自己的尝试中,能经常取得成功,就会产生自信心,从而激起他对解决问题的主动性。
三、教幼儿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
解决问题的能力是一种综合的智力技能,不仅需要思维能力,而且需要技能技巧,需要将思维能力表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和结果中。在幼儿园的日常生活中,冲突时有发生,如果所有的冲突都让老师解决,这不现实也不可能,而且还会增加幼儿的依赖性。但是由于幼儿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较弱,所以在自己解决问题时难免会出现偏差,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在平时的教育教学活动中要有意识地教幼儿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比如给幼儿讲故事,根据故事内容提问,又如在培养幼儿解决问题能力的初期,教师在幼儿出现困难时给予暗示或提示,帮助幼儿获得一些解决问题的成功经验。使他们今后在遇到类似问题时能够立即反映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并付诸行动,逐渐习惯于自己解决问题。
四、做好家园联系和交流工作
确保教师与家长教育思想、行为的一致心理主动性的培养不是一时一事就能见效的,必须循序渐进、因势利导地进行培养,而幼儿园和家庭的生活、教育对幼儿的影响可以说是并驾齐驱的,二者协调一致地对幼儿施加影响必然会对幼儿的发展起到促进作用。相反,如果二者不能一致,那么其影响有可能也会相互抵消。这就要求幼儿教师和家长要加强联系,可以通过家园联系卡,家访、开家长会等方式把幼儿在园的情况及时地反馈给家长,同时也要及时了解幼儿在家的情况,对出现问题的幼儿,家长和幼儿教师一定要积极配合,采取有效措施以保证家园教育的一致性,只有在家长和幼儿教师要求一致的前提下,幼儿才有一个明确的目标,以不断提高自己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17:02
1 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
心理学研究表明:学习环境与学生有着必然的联系,在民主、愉悦、轻松开放的课堂氛围下,学生敢想、敢说、敢问、敢答,思维活跃。因此,教师要营造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和谐的教学氛围是启发学生积极提问的重要前提,是传授知识的无声媒介,它能消除学生的紧张感,使学生有一种心理自由和心理安全感。以往在课堂中敢于质疑 、能够质疑的往往是那些优生,而有相当多的学生都是保持沉默,这里并不是这些学生没有发现问题 ,而是没有站起来质疑的勇气。因此 ,我经常在课堂中设置“当小老师”的环 节,让学生扮演老师的角色 ,把教师做的事让学生来做。这样学生在求知的过程中,有问题有困难随时可以问老师、同学。如教学《能被3整除的数的特征》时,让学生大胆去猜、去发现:“能被3整除的数有什么特征呢?”鼓励他们有什么问题就提出来,好几个学生都说:“个位上是3、6、9的数能被3整除时。”我首先表扬他们敢大胆质疑,再通过举例很快就否定了刚才的说法。“那到底有什么特征呢?”学生进入一种“心欲求而尚未得,口欲言而尚不能”的求知状态中。一石激起千层浪,心里想提的问题就多了。像这样宽松的氛围,不仅让同学们能够进行大胆的质疑,更激发了他们对探究的*。
2 培养学生善于提出数学问题的好习惯
好问是儿童的天性。对于刚进入校园的少年儿童来说,学校是个神秘的地方,在课堂上,在课外,都喜欢问这问那。对于这种情况,老师一定要肯定、鼓励儿童的质疑意识,培养他们敢想敢问的好习惯。“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进一步去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低年级的数学,图画较多,十分形象具体,有的可以借助身边的材料让他们动手操作,摆一摆,诱发他们在摆弄的过程中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同时教师要加以引导。这样,好问的儿童天性才能得到张扬,得到引导发展。到了中年级,高年级,教师再加以引导点拨,那么,他们的质疑意识将会是最棒的,也将能最好的发展自己的才能和创造自身潜能。
3 创设数学问题的情境
创设问题情境,利用好课本中的情境图,让学生通过观察图中的信息,为提出问题提供材料。例如我在人教版第四册《统计》时,首先创设情境:“小朋友晚上最喜欢看什么电视节目?(学生迫不及待地争相回答)”然后老师把二(1)班最喜欢看的电视节目制成了一个统计图(出示主题图)。问:从图中你知道了什么?你又发现了什么?(小组间说一说)根据图中提供的信息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这样在教师创设的问题情境中,一步步的引导学生主动地提出问题。除此以外,可以利用实物、模型、图标、语言等各种教学手段,创设一些身临其境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回顾已有的知识,面对实际的问题,使其引起高度的注意,从而积极探索,产生灵感。
4 教给学生提出数学问题方法
4.1 注重示范
小学生的模仿能力特别强,因此在一二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可以引导学生模仿老师、同学或课本里提出的数学问题。例如在教学《数一数与乘法》中的《儿童乐园》时,我让学生通过观察主题图后,想一想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这时,对于优等生来说提一个问题并不难,但对于部分中等生和学困生来说并非易事。于是我先让优等生来提出了一个问题:有多少人坐小飞机?在这样的启发下,再让部分中等生和学困生去模仿,他们就提出了以下的问题:小火车上坐了多少人?划船的有多少人?最后优等生还提出了一些有创新性和挑战性的数学问题。这样教学,充分体现了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让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同时还让学生学到了提问题的方法。
4.2 训练学生按一定的要求来提问题
待学生有了一定的提问题的习惯和能力后,教师就可以训练学生按一定的要求来提问题,这样有助于学生有序的分析、思考问题,发散思维能力。例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时,出示主题图,我先鼓励学生:看谁提的问题多?然后提出要求:除了上面大家说到的问题外,这幅图里是否还有与除法相关的问题?这样设计,学生提的问题可以“为所欲为”,但有时也要“有所为”。又如:在学习减法时,我首先出示了商店里一角的物品以及价钱,问学生,看到这些,你能提出用减法计算的问题吗?学生在思考后提出了如下问题:一本书比一本练习本多多少元?一本练习本比一本书少多少元?一个乒乓球比一个篮球便宜多少元?一个篮球比一个乒乓球贵多少元?等等。这样训练,学生的胆量越来越大,自信心自然而然就会树立起来。
4.3 学生自主学习,提出问题
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学生尽可能的参与到具体教学内容的学习活动中,在活动中挖掘自己内在的潜力,大胆想象、质疑、积极思维,主动了解、认识未知的事物,探索不同事物的关系。对于新内容,学生都有好奇心,希望从中获得快乐,获得知识,教师可以充分利用这一心理,发挥自主作用,给学生充裕的学习活动时间和空间,培养学生提出数学问题、自主探究、独立思考能力。比如教学“年、月、日”时,可以先让学生自学课本,然后说说自己知道的“年、月、日”知识,还有哪些不懂、不明白的问题。学生提出了许多的问题,如一年为什么有12个月?为什么有“大月”和“小月”之分?为什么平年有365天,闰年有366天?为什么公历年份是4的倍数的一般都是闰年?等等。教师要引领学生交流、讨论、向书本学习,共同解疑。这样,就直接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学生主动地提出数学问题,探究解决问题,学习效果就会更佳。
“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 在农村小学的数学课堂教学中,对学生提不出问题的现象,我们不能单纯的把责任全推给学生,农村的孩子一点不笨。作为教师应该积极探究问题的根源,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途径,积极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质疑一定会成为小学数学课堂上的闪光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