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和行,有什么关系?什么叫知行合一啊?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21:04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11:33
知和行的关系如下:
1、知中有行,行中有知。王守仁认为知行是一回事,不能分为“两截”。他说:“知行原是两个字,说一个工夫”。从道德教育上看,他极力反对道德教育上的知行脱节及“知而不行”突出地把一切道德归之于个体的自觉行动,这是有积极意义的。因为从道德教育上看,道德意识高不开道德行为,道德行为也高不开道德意识。二者互为表里,不可分离。知必然要表现为行,不行不能算真知。道德认识和道德意识必然表现为道德行为,如果不去行动,不能算是真知。王守仁认为:良知。无不行,而自觉的行,也就是知。这无疑是有其深刻之处的。
2、以知为行,知决定行。王守仁说:“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他的意思是说,封建道德是人行为的指导思想,按照封建道德的要求去行动是达到"良知"的工夫。在封建道德指导下产生的意念活动是行为的开始,符合封建道德规范要求的行为是 “良知”的完成。
知行合一,是指客体顺应主体,知是指科学知识,行是指人的实践,知与行的合一,既不是以知来吞并行,认为知便是行,也不是以行来吞并知,认为行便是知。是明朝思想家王阳明提出来的。谓认识事物的道理与在现实中运用此道理,是密不可分的一回事。是指中国古代哲学中认识论和实践论的命题,主要是关于道德修养、道德实践方面的。中国古代哲学家认为,不仅要认识(“知”),尤其应当实践(“行”),只有把“知”和“行”统一起来,才能称得上“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11:33
知行合一的概念是文成公王守仁提出的,是为了纠正宋代伊川紫阳一脉理学后学空谈性理而提出的概念传习录上说“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圣学只一个功夫不可分作两事”真知即所以为行,不行不足谓之知,此为学者吃紧立教,俾务躬行则可。”阳明此论意在纠正俗儒空谈强调道德践履知善为善不能分作两件事有一定的理论联系实际的含义在其中。与认识论上有深刻的进步意义也是为了实现儒家内圣外王的精髓。然而可惜的是阳明之学立论太高后人不知所宗所以阳明本人虽有宸濠之乱谈笑而清的功业惜乎后学过于注重内圣功夫失了阳明立论之本:“殊不知私欲一生如地上尘一日不扫便又有一层着实用功,便见道无终穷,愈探愈深,必使精白天一毫不彻方可。” 过于强调破心中贼遂有:“那一念动处便是行了”的以知为行的遗憾。从而使知行合一的立论有其矛盾的一面。使阳明后学于空谈心性的道路上愈走愈远遂有后人明之灭亡不亡于朋党不亡于寇盗而亡于学术的感慨不能不说是对阳明一生功业纠空谈弊病的讽刺啊。 总之阳明知行合一的立论不能被视为现代哲学意义上的理论联系实际。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11:34
简单一句话,思想跟行动匹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