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942版本和1957和1975哪个版本接近原著或者好 ...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21:44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2 23:20
电影与小说相比,电影只是个腰斩版,*胜利后的都没拍。拍摄《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正值卫国战争,影片有鲜明的保卫国家抵抗外辱的色彩,因此在影片中*的敌人只限于德奥联军和盖特曼伪政权,其余的,白军、民族主义者等全忽略了(有一部分原来的反**者,当时已经成了反法西斯的同盟者,这时候就不好再说他们坏了),而电影中的红军骑兵按照1918-1919相应的时间点,仍然是科托夫的军队,不是另对方闻风丧胆的第一骑兵军。舍佩托夫卡的共青团组织也比小说中提前建立了一年,团员们被德军杀害,而不是原著的波兰人。
至于人物设定,对阿尔焦姆和谢廖沙的塑造与原著接近,朱赫来比较亲和,但领导者气场不是太够。保尔的扮演者面容清癯,目光明亮且单纯,形象上很适合演青少年时期的保尔,如果演中后期的保尔就很有挑战。电影与原著设定最大的不同,就是保尔和冬妮娅在影片结束时幸福结合了。冬妮娅在电影中直接读《牛虻》(《钢铁》第一部,《牛虻》是保尔在战争时期才从营政委手中借到的。在他给侦察队员读《牛虻》片段时,还被上级误以为是侦察队的指导员。),还借给保尔看,而不是原著中提到的《萨什卡 日古廖夫》,不过也差不多,都是描写民粹派倾向的*献身者,能算姊妹篇,两个人的感情也自此开始。影片中表现冬妮娅和保尔在思想倾向上的契合做得还可以,但没有表现原著中冲突的一面(见如何评价《钢铁是怎样练成的》里保尔和冬妮娅的爱情?)。
1942年版电影版《钢铁》对冬妮娅进行了“左转”化改动,并非出自电影编剧的某种情怀,而是奥斯特洛夫斯基本人的生前意愿,这里面还有“事”。我详细说说来龙去脉。
在《钢铁》出话剧版时,奥氏认为保尔和冬妮娅分手的情节设定过于突兀,原因是小说中的一些暗示在舞台上表达效果差,于是加了一段,在不愉快的团员聚会后,冬妮娅声明了自己的人生理念中与保尔冲突的一面:“我绝不会去附和众声”,还为挽回爱情所做的最后一次努力:向保尔提出一个折中方案——一起离开基辅,去父亲所在的小城市生活,那里离*中心有一定距离,两人的思想冲突受外界影响减少,还有可能慢慢解决。保尔拒绝,而且回答还是很伤人的,“已经成了生活的主人,却要退下去再受操控。”最终两人不得不选择分手,这段情节极有可能时奥氏取自亲身经历。我国人艺版《钢铁》话剧的母本(高莽译)就保留这段情节。
奥斯特洛夫斯基在1935年底,意外收到因理想冲突分手,已经联系中断十一年的女友别莲富斯寄来的和解信,别莲富斯赞扬了奥斯特洛夫斯基的成就,并承认虽然自己没完全接收奥氏的思想,但仍受到他的极大影响。奥斯特洛夫斯基当即回了信,认为他们是能够更深程度互相理解的。这个经历对奥斯特洛夫斯基1936年曾与敖德萨电影厂的编剧合作改编的《钢铁》电影剧本产生较大的影响。剧本的情节除了“托派”用间接方法带过外,大致依据原著,但女主角变动极大,可谓是化三为一的“魔改”,她与保尔早年相识,在内战中因同情和支持苏维埃方面,甚至被波兰人*和逮捕,后来参加工作,与保尔聚少离多,这间双方因一些理念磨得也很厉害,保尔车祸伤残后两人结婚,之后保尔病重、出书,她都陪在保尔身边。这个剧本最终未获通过(换成我,我也不支持),现在在奥斯特洛夫斯基纪念馆里,还保存有几个预拍时的片段。后来影视、舞台作品大多有冬妮娅读《牛虻》的情节,而最早的来源就是这个电影本子。
与《钢铁》的早期改编作品对冬妮娅还算较友善的描写不同,1956年电影《保尔•柯察金》中冬妮娅的形象庸俗生硬、令人生厌,反映了当时官方对冬妮娅的定位,影片中冬妮娅和保尔甚至都没谈恋爱就吹了。后来在筑路时相见时,冬妮娅对保尔冷嘲热讽,吵急了最后还大力摔门,完全成为反面角色。有意思的是,1956年12月,奥斯特洛夫斯基文学研究机构在共青团员报上刊登了早期发行版中删除的关于冬妮娅的约5000字段落,展示了女主人公相当复杂的思想倾向,与电影形成强烈对比。《保尔•柯察金》偏重于小说第二部,与奥斯特洛夫斯基在1936年的电影剧本也有一定渊源,筑路和战胜轻生念头拿两段拍得很出色,但删除了农村工作和党内斗争的戏份。
至于孰优孰劣,以我个人评价,目前我所知《钢铁》改编的作品,其内容和思想都远远赶不上原著。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3 00:38
个人觉得1975的那个好看一点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3 02:12
1975版本更好。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3 04:04
1975版本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3 06:12
电影钢铁是怎样炼成的?1942年版本和1957哪个版本接近原著?我觉得是1942年的版本比接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