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7:34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22 14:13
20世纪末,奶牛养殖被国家列为调整和鼓励扶持发展的一个产业。因此,全国从*到地方都把奶牛养殖列入了重点、优先扶持发展的一个农业项目,并从*、财政等方面广开绿灯,包括*给奶农补贴购买奶牛,允许从国外购买引进奶牛,对奶农实行不征税等*。这些优惠*使我国奶牛养殖经历了一段时间的超常速增长。
目前,我国共有1470万头奶牛及改良种奶牛,包括中国荷斯坦牛及其改良牛、三河牛、新疆褐牛、草原红牛、西门塔尔高代改良牛。中国荷斯坦牛平均年产奶量为5500千克,现已分布全国。三河牛、新疆褐牛、草原红牛、西门塔尔高代改良牛均属乳肉兼用品种,主要分布在内蒙古、新疆、黑龙江、河北等地,在良好的饲养条件下,这些品种的年产奶量为2500~3500千克。中国奶牛养殖主要分布在内蒙古、华北、华东和新疆四大区域,我国牛奶优势产区主要包括内蒙古、河北、山东、黑龙江、河南、陕西、江苏、辽宁、四川、安徽10个省(自治区)。
经过近20年的快速发展,我国奶业呈现出“4个并存”的新特征。一是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推进和散户退出并存。2012年,100头以上奶牛规模化养殖比重达到37.2%。而受养殖成本快速增加的影响,一些饲养条件差、设施简陋、管理落后的散户开始逐步退出奶牛养殖。二是国内奶业生产稳定发展和进口奶粉大幅增加并存。2008年以来,乳品企业纷纷自建牧场,这些牧场的硬件条件、管理水平已达到发达国家水平,成为我国奶业持续增长的主力军。与此同时,由于居民对国产奶粉消费信心不足,进口奶粉数量持续增加,来源地更加多元化,品牌日益纷繁复杂。三是国内奶业转型升级加快与世界知名企业加速进军我国奶业并存。我国规模以上奶牛养殖场,着力进行现代牧场建设,奶牛良种化程度不断提高,对优质牧草的需求快速增加,奶业生产机械化水平大幅提高。与此同时,国外乳品企业纷纷看好我国市场,不但以产品形式进入我国,而且在国内建设自有奶源基地。四是乳品质量安全事件频发与乳品质量大幅度上升并存。我国仍然处于乳品质量安全多发期,媒体对乳品质量安全问题越来越关注,报道频率越来越高。同时,奶业监管力度不断加大,制度不断完善,农业部连续4年实施生鲜乳质量安全监测计划,累计抽检生鲜乳样品7.7万批次,三聚氰胺检测值全部符合国家管理限量值规定,生鲜乳质量安全水平比2008年以前大幅提升。
同时,我国的奶牛养殖服务体系和技术推广已具备一定的基础。省、县、乡、村四级养殖服务网络已初步形成,为发展奶牛养殖提供产前、产中和产后服务,同时进行技术培训和新技术推广。
尽管如此,我国奶牛养殖业仍存在一些问题。
(1)奶牛整体遗传素质不高,单产水平低
在我国现有奶牛中,纯种的荷斯坦牛仅占三分之一,其余多为与我国各地方奶牛杂交的低代次改良牛。我国的良种奶牛大都集中在大城市的国有奶牛场、大型乳制品企业的奶牛场和农村规模养殖场,而作为我国奶牛养殖主体的农户家庭饲养所占的良种比例则不足20%,造成我国奶牛年均产奶量仅为3500千克,低于世界平均水平。并且在我国,大多数奶牛场和个体散养户对建立奶牛谱系档案的重要性缺乏认识,造成奶牛档案不健全,血缘关系不清楚。使得奶牛的遗传素质提高并没有较大的改观,有些甚至已造成牛群的近亲繁殖。
(2)饲养管理粗放,饲料结构不合理
目前我国奶牛分布在农户家庭饲养的比例较大。由于我国农户养殖奶牛时间短,对奶牛的生理和营养需求缺乏了解,饲养技术水平较低,很多养殖场特别是小型的及个体养殖户饲料结构不合理,青贮饲料使用不足,粗饲料结构简单,且原料质量不能保证。使得奶牛日粮配合不平衡,粗、精粮比例不当,造成产奶量低。
(3)奶牛生产条件差,存在环境污染问题
近年来,随着养殖小区的建设和奶牛养殖规模化的发展,养殖环境在逐步改善,机械化挤奶比例在逐步提高,但仍有相当一大部分奶牛在分散的个体饲养条件下,奶牛养殖环境条件差,生产设备简陋,不符合奶牛生产的卫生条件。同时,因养殖奶牛而产生的饲料残渣、粪便等废物,因季节等原因不能及时进行无害化处理,造成了农户生活环境和地下水资源的污染,同时也为一些传染病的发生和流行埋下了隐患。
(4)奶牛“两病”防治净化艰难,常见病多发影响效益
奶牛“两病”是指奶牛的布鲁氏菌病和结核病,属于人畜共患的传染性和扩散性很强的传染病,对人体健康和奶牛业危害严重。近年来,奶牛“两病”在全球奶牛养殖中呈上升态势,已严重威胁到奶牛养殖业的发展,造成养殖户利益受损。我国奶牛“两病”的防治与净化也不容乐观,有些奶牛场,年年开展“两病”防治,但就是不能根除,离净化的要求甚远。除此之外,隐性乳房炎、不育等奶牛常见病发病率长期居高不下,养殖户养殖效益受损。
(5)奶牛业社会化服务体系不够完善,技术推广和技术服务力度不够
奶牛生产的社会化程度很高,技术性很强,需要饲料生产、选种配种、人工授精、饲养管理、疫病防治、鲜奶收购等不同专业的相互配合,组成社会化的服务体系,才能保证奶牛生产的正常运行,对于当前我国奶牛生产以农户养殖为主的情况更是如此,但当前的社会化服务远远满足不了对其日益增长的需求,一些地方出现“买料难”“配种难”“买奶难”等情况,对奶牛疾病的及时治疗和提供奶牛保险等方面也存在缺陷,一定程度上挫伤了农户的生产积极性。另外,农户小规模的养殖形式更是急需一种新型的综合服务体系,为他们提供引进新品种、指导生产管理、卫生防疫、鲜奶销售等各种服务。
为提高奶牛标准化规模饲养水平,转变奶牛饲养方式,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根据《*关于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的意见》(国发[2007]31号)有关开展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补贴项目的要求和《奶业整顿与振兴规划纲要》(国办发[2008]122号)有关推进奶牛规模化、标准化养殖的要求,从2008年开始,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会同农业部开始实施奶牛标准化规模养殖小区(场)改扩建项目。2008年补贴资金为2亿元,2009—2012年均为5亿元,补助地区单位(省、区、市、兵团、农垦)数量分别是8个、26个、28个、25个和22个。2012年补助527个养殖场(小区),2008—2012年累计补助3002个奶牛养殖场(小区)。
*财政主要对存栏300头以上的奶牛养殖场(小区)投资补助。年存栏300~499头的养殖场(小区),*补助投资80万元;500~999头的养殖场(小区),*补助投资130万元;1000头以上的养殖场(小区),*补助投资170万元。项目实施后,奶牛养殖规模化比重迅速提高。2012年100头以上规模比例为37.2%,较2008年的19.5%增长17.7个百分点。
为加快我国奶牛品种改良步伐,提升奶业生产水平,促进奶业持续健康发展,我国从2004年开始进行奶牛良种补贴项目。对于在项目区内使用优质种公牛冷冻*进行品种改良的奶牛养殖者,包括散养户和规模养殖户,按使用冻精数量给予一定的补贴。奶牛良种补贴项目由农业部和财政部共同组织实施,并指导地方各级农业(畜牧)部门和财政部门组织落实。
国家从2012年开始启动实施振兴奶业苜蓿发展行动,*财政每年安排3亿元,在奶牛主产省和苜蓿主产省建设50万亩(1亩=667米2。)高产优质苜蓿生产基地,“十二五”期间共建设200万亩。项目重点支持苜蓿良种、标准化生产、收获和加工等方面。项目旨在促进草畜配套,为奶牛提供优质苜蓿草产品,让奶牛吃好草、产好奶,从根本上提高我国奶牛生产水平和牛奶质量安全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