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20:0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7 00:33
1.地质背景
乐昌-连平钨锡多金属找矿远景区呈NW向展布,跨越湖南汝城、广东乐昌、仁化、曲江、南雄、始兴、翁源7县(市),面积约9000km2。在大地构造上上,处于武夷-诸广隆起与粤北坳陷的过渡地带,在区域上属于NW向资兴-柿竹园-凡口-锯板坑有色金属成矿带的一部分。
(1)地层
出露地层主要为寒武系、奥陶系、泥盆系、石炭系、侏罗系、白垩系及第三系。寒武系、奥陶系、泥盆系及石炭系是该区主要的赋矿层位。
寒武系—奥陶系:为成矿带基底地层,属浅海相类复理建造,由一套浅变质碎屑岩组成,是粤北—赣南钨锡的重要赋矿层位。
泥盆系:由碳酸盐岩和碎屑岩组成。中、晚泥盆世处于隆起边缘,形成一套以台地边缘相为主的碳酸盐岩。中泥盆统东岗岭组及上泥盆统天子岭组是加里东期沉积旋回第一次海侵出现的碳酸盐岩层,均具典型的潮坪环境沉积特征,是该区铅锌矿的主要赋矿层位。
(2)岩浆岩
该区分布两条大规模EW向构造岩浆岩带,一是九峰岩浆岩带,另一为大东山-贵东岩浆岩带,主体期为燕山第一期。据重力推断,两条岩浆岩带之间分布埋藏深浅不一的隐伏岩体,且岩体高侵位部分呈NW向展布(梅子窝、石人嶂、瑶岭)。燕山第三期、第四期岩浆活动与钨锡成矿关系密切。燕山第三期、第四期花岗岩多呈岩株或岩枝产出,岩体凸出部位是成矿的有利部位,成矿岩体岩性为细粒-微细粒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二云母花岗岩、白云母花岗岩,具高硅(SiO274%)、富碱(K2O+Na2O7%)、低铁镁等特征,钾长石一般为微斜纹长石,斜长石为钠-更长石。隐伏的燕山第三期、第四期花岗岩岩凸部位,可出现蚀变花岗岩型钨锡矿,该类型矿体具矿量大、品位低的特点,因W、Sn品位低,前人找矿工作中没有投入过多的工作寻找该类型矿床,所以是今后找矿工作值得重视的矿床类型。
(3)构造
区内构造复杂,存在NE向、NW向、EW向及SN向区域性构造。EW向构造九峰构造岩浆岩带及大东山-贵东构造岩浆岩带、NE向韶关-赣江断裂、新丰-九连断裂及NW向构造以大义山-大宝山构造岩浆岩带和SN向瑶山复式褶皱均是区域性构造。区域性构造岩浆岩带交汇区是矿集区,如白云仙、城口有色金属矿集区是NW向大义山-大宝山构造岩浆岩带与EW向九峰构造岩浆带及SN向瑶山断褶带交汇区,瑶-石-梅矿集区处于EW向大东山-贵东构造岩浆岩带与NW向大义山-大宝山构造岩浆岩带交汇区。
(4)重力特征
成矿带处于NW向常宁—诸广山—汕头一线区域局部重力异常变异带上。重力场值为-40×10-5m/s2至-80×10-5m/s2,布格重力异常等值线梯阶带以EW向、NE向和NW向为主。重力梯阶带基本反映了该区以NE向和EW向为主构造骨架,并存在NW向。局部重力异常多呈长条状或不规则状,轴向以近EW向和NW向为主,次为NE向和近SN向,规模大小不等。重力高大都对应于沉积盆地,小部分对应于基底隆起。重力低基本对应于花岗岩穹窿。钨锡矿田或具一定规模的钨锡矿床处于局部重力低异常区。
(5)化探异常特征
沿成矿带发育W、Bi、Cu、Mo、Sn、Fe、Pb、Zn、Ag高背景高富集异常或低背景高富集异常。高富集异常组成4个异常区,即白云仙地区、城口地区、司前地区和九连地区。
(6)矿产特征
该有色金属成矿带分布特大型矿床两处(凡口黄铁铅锌矿、锯板坑钨锡多金属矿)、中型矿床9处(汝城砖头坳钨矿、乐昌杨柳塘铅锌矿、乐昌龙颈钨矿、曲江瑶岭钨矿、始兴石人嶂钨矿、始兴梅子窝钨矿、始兴师姑山钨矿、连平大尖山铅锌矿、连平锡山锡矿)、矿(化)点数十处。矿床点组成4个有色金属矿集区,即白云仙矿集区、城口矿集区、司前矿集区和九连矿集区。
矿床类型复杂,主要有沉积改造型铅锌矿、石英脉(带)型钨锡矿、矽卡岩型钨矿、蚀变花岗岩型钨矿和构造带蚀变岩型锡多金属矿,其中前二者是区内已知的最具规模和工业价值的类型,随着选矿工艺的改进和对矿产资源的需求,矽卡岩型钨矿和蚀变岩体型钨矿是应引起重视的矿床类型。
2.找矿新成果
(1)汝城白云仙地区
1)汝城上山钨矿:位于汝城县西南33km处,区内地层主要有震旦系、泥盆系、侏罗系等。构造有NWW向构造、SN向构造及NNE向构造等3组,尤以NNE向构造最为发育,且与该区成岩、成矿作用的关系也最为密切。区内岩浆活动频繁,具有多期,多次侵入的特点,所出露的岩浆岩为中细粒黑云二长花岗岩,属九峰岩体的一部分。
矿体产于九峰岩体内外接触带,见有4种矿床类型:矽卡岩型白钨矿、石英脉型黑钨矿、岩体型黑钨矿、破碎带蚀变岩型锡矿和白钨矿。
矽卡岩型白钨矿:位于白云仙矿田东部石井背、银子坪等地,矿体呈似层状不规则分布于九峰岩体中接触带,矿体长280~460m,厚1.5~14.3m,含WO30.125%~1.345%。
破碎带蚀变岩型白钨矿:位于白云仙矿田以西,矿体产于九峰岩体及震旦系地层中,受NE向断裂破碎带控制,现已控制矿脉长度1450m,矿脉走向NE45°~55°,倾向NW,倾角65°~80°。地表破碎带宽度在2~5m,含WO30.211%~1.185%。
石英脉型黑钨矿:成群分布于九峰岩体中,共发现矿(化)脉十余条,脉体长度100~200m,脉幅0.1~0.4m,含WO30.146%~0.793%。
岩体型黑钨矿:位于白云仙矿田以西杨东山一带,矿体产于九峰岩体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
)中,在沿含钨石英脉两侧1~5m的范围内见有分布不均匀强弱不等的云英岩化,云英岩化多呈团块状分布,目前已控制矿化分布范围大约为长100~150m、宽50~100m。据采样分析,品位WO3为3.648%、Mo为0.113%、Bi为0.035%。
破碎带蚀变型锡矿:位于白云仙矿田以西下山一带,矿体产于九峰岩体中—细粒黑云母花岗岩(
)中,目前已发现3条含锡构造破碎蚀变型矿带,走向NWW NW,倾角63°~84°,现已控制长200m左右,宽2.0~6.5m。据采样分析,品位Sn为0.062%~0.571%。初步估算,WO3资源量在5×104t以上。
2)汝城大岭背钨矿:位于汝城县城南西方向25km小垣镇境内。区内地层呈残留顶盖零星分布,面积小于0.1km2,有震旦系下组(Z1)灰绿色厚层状变质砂岩、砂质板岩;泥盆系中统跳马涧组(D2t)紫红色石英粉砂岩、砂质页岩等,普遍具角岩化。区内构造简单,以白云仙“山”字型前弧的裂隙构造为主。区内花岗岩广泛出露,主要为燕山早期第二阶段第一次侵入的中粒含角闪石黑云母二长花岗岩﹙
﹚和第二次侵入的细粒少斑状二云母花岗岩﹙
﹚。后者呈大岩株产出,前者呈残留体分布于其中。岩体中微量元素含量普遍高于维氏值,特别是W、Sn、Mo、Bi、Be、Pb等成矿元素则高于维氏值数倍至数十倍,可见区内成矿作用与燕山早期第二阶段侵入的花岗岩关系密切。
目前区内已发现3条含矿构造蚀变带,均产于花岗岩中,其中Ⅰ、Ⅱ号含钨构造蚀变带具有一定规模。Ⅰ号含钨构造蚀变带长2800m,宽20~80m,中段较宽,东、西段较窄,构造蚀变带中充填有较多的石英脉,脉幅一般为10~20cm,最宽1.7m,脉间距一般为0.5m左右,钨矿体形态以脉状为主,次为透镜状,矿体厚度2~8m,据初步采样分析,矿体中含WO3为0.791%;Ⅱ号含钨构造蚀变带西段其走向近EW向,往东逐渐转为NEE,倾向S—SSE,倾角80°~87°,长2500m,宽10~40m,构造蚀变带中也充填有较多的石英脉,脉幅一般为10~30cm,脉间距一般为0.5~1.0m左右,矿体形态亦以脉状为主,次为透镜状,据采样分析,含WO3最高品位为7.116%,局部地段含锡也较高,Sn达0.640%~1.144%。初步估算,WO3资源量可达(5~8)×104t。
桂东五里坳钨矿:目前区内见有4条规模较大的含钨构造破碎带。Ⅰ矿脉现已控制长920m,宽2~4m,含钨品位为(WO3)0.05%~3.453%。Ⅱ矿脉控制长900余米,宽0.8~2m,钨品位为(WO3)0.10%~3.035%。Ⅲ矿脉长500余米,宽2.0~4.0m,钨品位为(WO3)0.249%~10.591%。Ⅳ矿脉长1920m,宽0.8~1.50m,钨品位(WO3)为0.05~1.341%。
桂东东水钨矿:区内钨矿化体主要有3条,矿化受NWW向构造蚀变带控制,蚀变带长900~1000m,宽0.8~1.5m,WO3含量为0.173%~10.08%。
砖头坳钨矿:矿区位于汝城县城西南方向直距32km处。区内地层简单,出露有震旦系中组、泥盆系中统跳马涧组、棋梓桥组等。其中棋梓桥组是本区的主要赋矿层位。区内褶皱构造为走马向斜,为一倾向NW的倒转向斜;断层从东至西共有5条,走向SnNE向,次级裂隙节理亦较为发育,多呈NW向展布,这些构造构成了区内导岩、导矿及容矿构造。区内岩浆岩为九峰岩体的一部分,是燕山早期的产物,另尚有燕山晚期的花岗斑岩(γπ)侵入。
该区现已发现3种不同类型的钨矿,即矽卡岩型钨矿、石英脉型钨矿和花岗岩脉型钨矿,以矽卡岩型钨矿最为重要。此外,尚有受破碎带控制的银铅锌矿体。矽卡岩型钨矿带地表露头形态似弦月,走向 NE,长1200m 以上,宽70~150m,最宽达400m。矿带中的钨矿体赋存于接触带附近的层间矽卡岩中,自棋梓桥组与岩体接触底界向上,可分为5层矿体,矿体间相距数米至30余米,一般10m左右,呈似层状、透镜状及豆荚状产出,倾向310°~350°,倾角21°~42°,各矿体走向长250~1100m,斜长250~490m,厚0.39~41.72m,平均厚1.31~13.05m。矿石品位WO3为0.432%~3.2%,矿区平均品位为0.615%;Sn品位为0.1%~0.18%,平均品位为0.111%。矿石矿物主要为白钨矿,脉石矿物主要为石榴子石与透辉石,次为石英、方解石、透闪石、白云石和绢云母。
(2)乐昌城口地区
1)龙颈-大方田矿带:矿带分布在寒武纪地层区,地层走向NW,燕山第四期花岗岩呈岩株产出,中性、酸性岩脉发育。
矿带东西长12km、南北宽6km的范围内,从西往东分布鹅颈坳、西坑、东坑、赤水、大方田等数处含钨(锡)石英脉带。含矿石英脉带走向NWW,长800~1500m、宽数十米至300m。
西坑、大方田曾作钻探揭露(但揭露深度小于300m),石英脉向深仍有延伸并存在钨铜矿化,其中西坑岩体(岩舌)外接触带存在宽达200m的蚀变带,蚀变有绿泥石化、钾长石化、云英岩化、电气石化。2003年曾对电气石云英岩采样分析,含Sn0.1%~0.4%。
鹅颈坳含钨石英脉云英岩脉带长1500m、宽300m,围岩为变质细砂岩夹板岩,地表为云母线、石英线,含脉密度2~20条/m,具硅化、云英岩化,矿物有黑钨矿、黄铁矿,未曾进行深部揭露。区内见花岗斑岩脉。
赤水地表分布含钨石英细脉及宽大于20m的云母线,前人工作程度低,深部远景不明。
2)彬木洞-锡坪嶂矿带:矿带分布在湘粤两省交界处,处于岩体分布区,大片出露燕山第一期中粒斑状黑云母二长花岗岩,燕山第四期细粒花岗岩呈岩株产出。NE向及近EW向断裂发育。
该矿带分布五指峰、杨东山、彬木洞3个小型钨矿床,前两者为石英脉型,后者为云英岩型。锡坪嶂为新发现的矿点,石英脉带宽大于50m,长大于500m,呈近E向展布,单脉宽10~50cm,含黑钨矿,曾民采盛行。
(3)始兴司前地区
前人总结出石英脉带型矿床垂直分带,即脉状矿床“五层楼”式变化规律。
自2003年以来,地质大调查在该区开展了1:5万水系沉积物测量400km2,圈定了一批化探异常,对鱼岔坑异常进行锡多金属异常查证和矿产预查,发现了鱼岔坑锡多金属矿,目前正在进行工作。经二次资料开发及野外踏勘,发现该区除石英脉带型钨矿外,蚀变岩体型钨矿是值得今后重视的矿床类型。
1)始兴鱼岔坑锡多金属矿:沟子坑锡矿处于瑶岭褶皱带NE向猴古窝向斜南西抑起端西翼。矿带长3km,北段铅锌银矿,南段为锡(多金属)矿。在南段长约2km、宽约800m范围内发现5个锡(多金属)矿体,其中V1、V2、V3和V4矿体分布在同一含矿层位,目前发现的V1和V3矿体规模较大。
V1锡(多金属)矿体:控制长2.5km,北段1.2km为铅锌银矿体,南段1.3km为锡矿体。锡矿体控制长1.3km,厚2~11.8m,控制斜深100m,由1条槽探、1个钻孔和2个地质观察点控制,矿体呈脉状,沿走向具膨缩现象,走向NE、倾向130°、倾角50°~70°,单样含Sn0.1%~0.74%,工程平均含Sn0.18%~0.37%。矿体沿上奥陶统龙头寨群变质细砂岩与中下奥陶统长坑水组硅质岩、板岩界面附近产出,并处于长坑水组一侧,受层间破碎带控制。含矿岩性为黄铁矿方铅矿硅化碎裂岩、黄铁矿化硅化构造角砾岩,黄铁矿呈细脉状、细脉浸染状、块状产出。主要蚀变有硅化、绢云母化、黄铁矿化和绿泥石化。在0号勘探线施工ZK002孔,孔深39.5~62.6m为含矿构造带,岩性为黄铁矿化硅化碎裂岩,黄铁矿化硅化构造角砾岩,其中45~46.8m为块状黄铁铅锌矿石,方铅矿呈脉状、浸染状产出,含矿构造带顶板为硅质岩、硅质板岩,底板为绢云母板岩。
该矿体处于1:1万土壤测量异常AP4-1中,往北东及南端尚无工程控制,据化探异常推测,矿体长可达1.5km。
V2锡矿体:见于0号勘探线上,矿体厚2.7m,Sn含量平均为0.26%,含矿岩性为褐铁矿化硅化碎裂岩,ZK001中揭露到该矿体。
V3锡矿体:与V1大致平行产出,控制长1km、厚3.6~20.8m,走向上由3条槽探及1个地质观察点控制,倾向上由1个钻孔控制,矿体呈脉状产出,走向NE、倾向110°、倾角50°~82°,单样含Sn0.10%~0.78%,工程平均含Sn0.17%~0.76%。赋矿地层为中下奥陶统长坑水组中-薄层硅质岩、硅质板岩、变质细-粉砂岩、绢云母板岩;沿矿体发育基性 酸性岩脉,但中、酸性岩脉居多,岩性有辉绿岩、闪长岩、闪长玢岩、石英斑岩、花岗斑岩;矿化受层间破碎带控制,大致顺层产出。矿体围岩为硅质岩、硅质板岩、绢云母板岩、闪长岩等。含矿岩性为黄铁矿化硅化碎裂岩、黄铁矿化碎裂石英闪长岩,黄铁矿呈细脉状、细脉浸染状产出,黄铁矿含量高则锡品位高。主要蚀变为硅化、绿泥石化,经ZK001孔揭露,往深部绿泥石化增强,形成绿泥石板岩。据1:1万土壤测量异常分析,矿体往北东仍有延伸。
V4锡矿化体:处于中下奥陶统长坑水组与下奥陶统下黄坑组界面附近,由1个剥土层控制,根据化探异常推测,矿化体长大于200m。剥土中所见裂隙带宽15m,裂隙带由一组劈理和往北东斜冲的断层面组成,倾向E、倾角50°,沿裂隙充填铁质,其中3.5m褐铁矿化较强,采样分析Sn含量为0.1%~0.13%,为锡矿化体。该矿化体处于土壤测量AP4-6号Sn、Cu、Pb、Zn、Ag异常中,该异常往南未封闭,往南西仍存在延伸的可能,值得进一步追索。
V5锡矿体:产于工作区西部,矿体长大于400m,厚2m,走向NE、倾向SE、倾角60°~70°,由1个民窿和1个地质观察点控制。赋矿地层为下奥陶统下黄坑组,矿体受控于层间破碎带,顶底板平直,含矿岩性为磁黄铁矿化硅化碎裂岩。其中D406 点见矿厚2m,含Sn0.42%、Cu 0.2%,含矿岩性为毒砂磁黄铁矿硅化碎裂岩,主要金属矿物有磁黄铁矿、毒砂、方铅矿和闪锌矿,主要蚀变为硅化和绿泥石化,顶板为闪长岩(岩脉),底板为细粒石英砂岩。
该矿体北东、南西两端延伸不清,北东端处于1:1万土壤测量AP4北西端未封闭的高浓集中心西侧,预计矿体往两端皆有延伸。
2)发现蚀变花岗岩型钨矿:在瑶岭钨矿区发现蚀变花岗岩型钨矿,这是该区新发现的一种矿化类型。瑶岭钨矿在2003年开拓运输坑道,在NW向主脉带根部揭露出蚀变花岗岩,具云英岩化及钠化,岩体为燕山第四期细粒白云母花岗岩。矿化宽度达40余米,含钨矿物为白钨矿,白钨矿呈细脉状、浸染状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