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晋风华(轻松读懂《世说新语》)2019.07.13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9-22 01:3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01 08:41
“月旦评”是在每月初一,许绍,许靖兄弟对各地的名士、在朝在野人物以及学说、著作进行点评。
东汉,士文化,察举制度(举孝廉,举茂才)
顾炎武“三代从风俗之美,无尚于东京(东汉)者”
陈蕃“以遁世为非义,故屡退而不去;以仁心为己任,虽道远而弥厉。”
李膺和郭泰一起品评人物,将东汉中期流行的品人之风又推进一步,使名士间社交网络化。世家大族依托其上,以及家学(即对儒家经典解释权的掌握和世代传承)崛起,汝南袁氏和弘农杨氏预示着中古门阀世族时代到来。
凭着浓厚家学家风,士的分量越来越重,开辟了东汉末年但唐朝末年的七百年士族*之路。
东汉末年到西晋时四大世家,颍川陈、荀,琅琊王,闻喜裴。
李膺因耿直惩治宦官,被污党人下狱,第一次党锢之祸。
李膺影响力太大,又被污钩党,皇帝诏书禁止门生兄弟出仕,第二次党锢之祸。
从此宣告清流失败,儒学崩溃,“盖魏晋人之一切风气,无不自后汉开之。”
汉末三隐,黄宪、郭泰、徐穉
“颖川四长”钟皓、荀淑、韩韶、陈寔
“江东三俊”顾荣、陆机、陆云
曹丕,九品正中制,将人才分为九等,由中正评议举荐,却造成了士族垄断仕途的制度保证和法律依据。
乐器阮来源于阮咸改造琵琶。
魏晋三丑男,庾敳 刘伶 左思
儒家要求人生在世,立言立功立德,即三不朽
莼鲈之思,思念家乡
东晋戴逵将佛像中国化
恒温幕僚郗超爱好听说有人隐逸,便花上百万钱为其建造寓所。
恒伊创作笛曲《梅花引》,后人改编为古琴曲,即《梅花三弄》
《孝经》云: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
孔融居然还有这样的想法:父之于子,当有何亲?论其本意,实为情欲发耳。子之于母,亦复奚为?譬如寄物缶中,出则离矣。
魏晋时期,南方人北方人概念逐渐清晰,尤其晋灭吴后,大批旧臣北上,遭到亡国及地域的歧视。这是最早地域之争的滥觞?
殷浩:我与我周旋久,宁作我。
殷浩问:大自然没有刻意赋予人以品性,为何在这个世界上好人少而恶人多?
刘惔答:好比把水倒在地上,它只能纵横流淌,而不会成一个有规则的形状。
褚裒之女褚蒜子,为晋康帝皇后,辅佐包括丈夫在内的东晋六个皇帝,在中国历史上绝无仅有。
郭象提出“独化说”,认为形即全部,甚至就是性,就是道,就是事物之美,而形之美,即事物内容之美。这个玄学理论直接导致了东晋名士对山水之美的大发现。
许珣在幽穴中隐居,以石岩为居所,以花木为藩篱,“萧然自致”,据说是浙江萧山地名的由来。
琅琊王家兴旺始于卧冰求鲤的王祥。谢家兴盛于谢鲲。
顾恺之的《雪霁望五老峰图》被认为中国山水画的*作。
谢灵运是中国山水诗的开创者,也是魏晋风度的彻底终结者。
喵:我不明白为什么这些人看不起做官,却又都有一段做官经历,又不好好做,这不是毫无责任感,祸害百姓么?
前几天看了一本消遣网络小说《爱谁谁》,也提到士族为祸,只知宗法而不知国法。我觉得东晋时更明显,明明国家残破,偏居南方,这些士族子弟却仍然还要争权夺利,庾亮、王敦王导、恒温恒玄,虽然都是一时名士,胸有韬略,却都是做出了这样的选择。为什么呢?就是因为国家的利益并不比自己宗族的利益更重要吗?
外部还有时局的原因,司马家天下来的不正,不敢宣传忠君,只能孝治天下,宗族利益与国家利益没有完全绑定,即时东晋逃到南方,留在北方的士族仍然会得到那里的政权重用。且开国时士族就坐大了。
当时的人说话也挺有意思,每句话都有典故,都有机锋,没读几本书真看不懂。
反而还是这样的小故事更能从侧面读懂一个人,这本书让我看到了很多人的另一面,很是有趣。
这本书很不错,并没有落入俗套去简单的翻译世说新语,而是自己立了几个类目归纳总结。每个世说新语的小故事里,还会引经据典的讲述这个故事的前后背景,相关故事,人物生平,更有助于对原故事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