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混凝土粗、细骨料含泥量超标的思考有哪些?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22:21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6-18 03:02
近年来随着技术进步和社会需要,对混凝土强度、抗渗性、抗腐蚀性、耐久性等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新了理念,修订了设计和施工规范,升级了国家和行业《混凝土工程质量验收标准》。其中在粗骨料的含泥量和泥块含量方面也提出了新的控制指标。
含泥量和泥块含量超标的粗骨料用于混凝土,会直接影响混凝土的品质,导致混凝土的强度明显降低,对混凝土的其他性能亦有一定的负面影响。若采取二次筛洗工艺或调整混凝土配合比消除负面影响,又会导致工程成本相应增大。通过对新规范、新标准的学习,结合以往工程实践的经验深入思考后,对粗骨料含泥量和泥块含量指标的定义和实际应用有了更新的认识。1对基本概念的理解
混凝土粗骨料(碎石、卵石)在含泥量方面共有两项控制指标,其一是含泥量,其二是泥块含量。1.1含泥量
含泥量指粗骨料中粒径小于0.075mm 颗粒的重量百分比含量。
其检测方法大致为:随机取样→烘干→称取试样→筛除0.075mm 以下细颗粒→称出筛余量→计算出含泥量。
结合现场实际可以理解为含泥量是一项粒径方面的指标,包括可筛除的石粉、黏土颗粒、灰尘等固
体颗粒,同时也包括部分石料表面的黏附性泥质。
1.2泥块含量
泥块含量指含泥量合格的粗骨料中,所含的遇水软化物质的重量百分比含量。
其监测方法大致为:随机抽取含泥量指标合格的粗骨料→烘干→称取试样→用水浸泡24h →反复搅拌冲洗干净→烘干→称出余量→计算泥块含量。
结合现场实际可以理解为泥块含量是一项材料软化物质方面的指标,包括较大粒径坚硬的黏土团、强度较低遇水后崩解软化的岩块、石料表面黏附性泥质等,通过浸泡、搅拌、水洗等手段可去除的软化部分,同时也包括了由于石料间互相摩擦导致的表面磨耗量。1.3
两种指标的区分
从理论角度可将两项指标严格地区分开来理解,但从监测的可操作性角度看仍存在重叠部分难以区分开来的问题。如泥块含量在提前去除含泥量过程中,已经被去除了一部分,却计入含泥量指标;再如碎石表面的黏附性泥质,又有部分未被计入含泥量指标,在测定泥块含量时,经长时间浸泡、反复搅拌、冲洗才被清除,但它并非属于石料本身的软化问题,却被计入了泥块含量指标。鉴于此,从施工角度应将两项指标叠加后理解和使用,并统称为泥质性杂质含量较为切合实际。2
粗骨料中泥质含量偏高的原因分析
导致粗骨料中泥质含量偏高的因素较多,大致
山西交通科技2010年第3期
可分为自然因素和人为因素两部分。
2.1自然因素分析
导致混凝土粗骨料泥质含量偏高的自然因素包括:山体岩石裂隙中沉积的泥质和风化岩,在破碎前无法彻底清除,一并进入破碎、筛分工序,导致产品泥质含量偏高;古河床砂卵层之间的淤泥夹层,采用破碎、筛分工艺无法彻底清除干净。自然因素导致的泥质含量偏高的问题,采取必要的工艺改进措施能够得到改善。
2.2人为因素分析
导致混凝土粗骨料泥质含量偏高的因素包括:山体风化层未彻底剥离、机械故障未能及时排除、筛分工艺停顿、碎石工序淋水降尘导致筛孔堵塞无法将石粉分离干净、淋水降尘使大量细颗粒石粉黏附在碎石表面、石料场内及周边扬尘二次污染、雨季装运过程机械将泥土带入造成二次污染、低价购买供应商简化加工工艺的材料、放松源头质量控制等。人为因素导致的泥质含量偏高的问题,可通过提高质量意识,加强源头控制管理收到一定效果。
3粗骨料泥质含量偏高的控制措施
解决粗骨料泥质含量偏高问题,应以源头控制为主,拌和站补救为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