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出自己:体会自己的情感,理解自己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8-28 18:0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14 07:22
不知不觉到了第三轮的复盘,下一阶段就是高阶了。
这次我决定放弃用理性框架去分析,想写更多关于感受的东西。
因为最近我发现,感受是比理性更重要的东西。
生活不是一部逻辑推理片,理性只是在需要思维的时候用到。但生活是真真切切的感受和体会,影响生活质量的是你的感受和情绪,而不是理性。
检测这三轮是否有真正的改变的方法是,当你你扔掉刻意练习理论后,剩下来的感觉。
让理性去做它该做的事,例如需要分析的时候,然后退回它的位置。其余时候跟随你的内心,过走心的生活。
(一)小时候
首先,我想先说一下自己的个人的一些成长经历吧。从小作为第二个女儿出生,听说被期待作为男孩子出生的。小时候特别渴望得到关注、重视,也因此非常乖巧懂事,希望得到夸奖,常常觉得父母很辛苦,自己要努力帮助做家务做事情,好分担父母的辛苦。
不知道是先天体质差,还是做家务劳累过度,因为我确实很勤奋做家务,一到周末搞卫生整理家居到菜田帮忙干活,从小身体就比较弱,容易头晕不舒服,曾经一度怀疑自己活不过19岁。初中时候,朋友说我像林黛玉,体质弱还多愁善感,当然她没有贬义,只是当时个人气场确实弱。
在个人的感受上,可能无意中有点忽略自己的感受和需求,觉得有需求是不应该的。例如,我不怎么敢提出要钱去参加学校的旅游,觉得这是增加父母负担。
然后不断的要求自己要有责任啊,有担当啊,变得优秀啊,要支撑起更多的事啊,早点到社会赚钱,好分担父母的重担。我的生活的目的似乎就是为了减轻父母的负担,也没有感觉的。我也把这种想法投射到姐姐和弟弟身上,觉得他们也应该要这样。这种想法一直持续到我大学大四的上学期。
(二)大学期间
我大学期间很想做兼职,锻炼自己是一方面,关键是能赚钱。为什么要赚钱,因为这样能够给足了自己生活费,不需要依赖家里,不用拖累家人,整个大学期间的心思都是怎么减轻父母的负担。
这种想法倒也不是认为自己是个累赘,是真的很替父母着想。期间发生过一件比较心疼自己的事,就是发现了我姐问家里拿了好几百元的生活费,这让我觉得为什么她可以问家人拿,而我只能自己努力赚钱。
在情绪上面,比较少关注自己的情绪,出现负面情绪就觉得那是不好的,自责自己有这些情绪,要求自己乐观,不乐观又要批评自己。
思维里面充斥着,“我应该怎么做”。
脑海里面努力去记住大道理,跟别人谈话讲的也是讲所谓正确的观点,科学的理论。也很少谈感受,很少谈情绪,甚至大学以前很少谈喜欢的东西。
我是毕业了之后才比较注重自己喜欢的东西,喜欢的食物,喜欢的颜色,慢慢开始享受喜欢的情绪带来的愉悦感,也对这种个人的选择上的东西越来越敏感。
(三)转变点
我的第一个转变关键点是在我的大四下学期。我的一个大学同学是一个非常懂得爱自己的人,和她相处久了,我慢慢3觉察到一些东西。某一天我和她说:“突然觉得过去我不够重视自己,从今天开始我要开始重视自己。”。
她说,你才发现呀。那一天我哭了一个晚上,很伤心。从此之后我就开始重视自己,学习怎么去爱自己。这条路我已经走了好几年了,起起伏伏,到今天我已经比五年前的自己好了很多。
这五年期间,我不但看很多文章,也买了很多心理学的书、课程来看看学习,这些书、这些课程对我的观念会有一点转变,但在没有做到书上面的要求或者课程的要求也会自责。
我发现我一直处于内耗的状态中,这种状态让我消耗了很多能量,在跟自己内心拉扯斗争,指责自己,打击自己。每次都是消耗得累了,到最后才和自己和解,和解之后才开始真正的做事情。
(四)模式告诉我,自己缺乏什么
其实我的成长经历还是算是比较顺的,并没有什么伤害太深刻。
上面只是我关于成长路上对于情绪的忽略,回忆过去还是有很多美好的东西。
复盘出来只是为了,更好看清楚自己的惯性模式,让以后的路更好走。
经过了最近模式的觉察,我发现我有内耗的模式,拖延模式,这些模式都让我痛苦不已。除了觉得这不是期待的自己,感到非常失落这个原因之外,期间还非常自责,责怪自己为什么会有这么差劲的行为模式。因为对自己失望,因为责怪自己,同时潜意识觉得自己不完美就没有价值。这三重打击,让我全身失去力量,什么都不想做。
后来我是这么做的:刻意保持和模式静静地呆在一起,大概一周左右,然后情绪就接受了自己的有这种模式。
但接受了拖延模式、内耗模式、不活在当下的模式之后,我的做法竟然是马上用理性逻辑分析这些模式,怎么去改变,还写了篇文章。感谢辰夕老师告诉我,不要着急理性分析,要试着去理解自己,理解为什么会有这个模式,去探求阻碍模式下自己缺乏了什么,而不是用理性去责怪自己。
当我试图理解自己,我发现这几个模式其实是想告诉我:我太不关心自己内心的感受,我不敢直面当下的自己的真实想法,我不敢接纳当下真实的自己,之所以拖延,是因为怕马上做出来自己的幻想破灭了。这个模式还告诉我,我不喜欢我自己,只要发生事情,我就会觉得是自己不够好才发生的,责怪自己,否定自己,每次否定自己造成内耗,然后恶性循环。
明白了这些之后,我不着急改变模式,也不打算采用自律去强迫自己改变。而是和这个模式继续相处,但关心自己的感受,勇敢 面对真实的自己,每次责怪自己的时候,都要站出来抱抱自己。我相信当模式背后的需求满足了,模式才可能破除,我不应该关注模式,应该关心模式背后的自己。
每觉察一个模式,都是一次认识自己的机会,我认识到每次我指责自己有这样的模式的时候,其实就是我和自己相处得不好。
(五)关于单纯
同学们都说我很单纯,我内心是抵触的,不喜欢被这样说。
现在回顾起来,为什么别人说我很单纯呢,大概是因为我的做法和想法,都会忽略人内心产生的情绪和想法(人性?),然后要求自己要按教科书式的正面观点去做去想,要大方,要热情,要奉献,要传递正面能量。所以我的脑海都是“我应该......."。
你想象一下,一个安装了教科书式的道理的机器,即使产生了负面情绪,也会被用道理来马上表现出大方的样子。也用教科书式的道理代替实际的生活,觉得目前的生活只是暂时的,总有一天会达到理想的生活的。这就是不活在当下了。
所以别人都觉得我想法很美好,思想很单纯(因为只有教科书式的答案很符合道德)。
(六)抛开教科书式的道理,谈感受
不能识别自己情绪,忽略自己情绪,更加不能识别别人情绪,也惯性忽略别人情绪,所以总是get不到别人的点。
共情的能力,细腻的个人情感,个人人性的东西,这些东西都被我用道理代替了。
这也就是为什么我在两年前被一个人的一句话吸引住了,那句话仅仅是“我不开心”。
当时我觉得这句话有力量,即使表达的是负面情绪,但也让我想靠近。今天我也终于明白了,我是被他,可以如此坦率表达自己的情绪,吸引的。坦率表达自己情绪是我没有的能力,所以我被自己的缺乏吸引了。
也是至此以后,我也开始慢慢表达自己的情绪,虽然也只是简单的词语,开心,郁闷,难受,难过等。但内心的力量感明显是多了的。期间觉得,别人表达郁闷,崩溃的那些句子都特别带有力量。原来就是因为表达情绪是有力量的,抗拒情绪只会反弹。
后来,来了辰夕老师的社群,竟然可以每天写出自己的情绪,这让我对自己的情绪有了更多的觉察和认识,慢慢地开始了觉察自己的内心了。
在社群,我最大的感受和收获是,可以表达自己的情绪和想法,过往一直被我压抑的情绪的想法,可以被表达,被看见,内心的力量似乎就回来了。
(七)关于完美的模板
忽略自己感受,抵触自己情绪,觉得自己的情感无关重要。然后让自己变成一台机器,一台努力工作,努力生活的机器。
要求自己按模版活了,达不到模板我就要痛苦。
期望的自己,完美的自己是一个模板!
现实的自己如果没有达到期望,就是没有按模版走,就自责。
(七)关于力量的来源
我在第三轮还是理性分析的东西多,真实感受的描述少。还在寻求理性的东西,还在寻求逻辑的东西,我没有好好的和自己的真实感受,真实直觉在一起。
但自己真的去理解了自己,内心才会有力量去做出更符合自己目标的选择。
为什么过去偏向用理性来思考而不用感性呢?因为理性,可以给我安全感吧,可能其实我也很需要安全感。
对于感受,其实一直都不相信自己的感觉的吧。即使有了感觉也不相信自己的感觉,忽略感受或者用道理来代替感受,觉得道理绝对正确。
1.和宿友的妈妈相处的更好了
2.改善了和父母相处的状况
3.改善和朋友相处的状况
4.觉察了和自己相处的状态不太好
其中复盘改善和父母的相处的状况里面几乎包含了我在第三轮的践行点。这里我就不重复了。这里的复盘,主要是感受。
复盘里面曾经说过,我想要成为一棵大树,能够为自己撑起一片天。
其实我想,这一个成为大树的方法应该就是:
活在当下,只活出当下的自己,而不是按照完美的模板去活在每一刻吧,这才是真正的强大,生命的意义就是活出自我。
活出真实的自己,而不是活出框架里面的自己。
其实自己的潜能比自己脑海里面的完美框架要精彩得多。就像我同事说的,别用今天的智力水平*明天的状况,明天的精彩会超出你的想象。
你也只能活在当下,用当下的有限智慧去活出最真实的自己,过去不可变,未来不可期,当下是你能体会自己感受的唯一时刻。
我的人生愿望不在未来,我也不等待完美时刻了,我的愿望就是当下的自己能好好体会自己的感受,表达自己感受想法,然后用大脑本身的智慧去处理事情吧,至于结果是未来的事了。我的幸福是每个当下,不在过去,不在未来。
经过了三轮的训练。我自己现在的感觉是:
教育有一句话:把所有知识忘掉之后,留下来的东西,就是教育。
情绪力训练也是一样:把刻意训练忘掉,剩下的内核稳定,能够快速觉察情绪,转化情绪的能力才是情绪力。
但这不是说不重视每一个过程的训练,反而是要更加注重每天的训练,每一次的刻意练习,就是因为每一次每一天的刻意练习,我们才会有最后稳定的神经回路。
最后借用仁冬的话来结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