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8-31 14:11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12-14 20:36
1、明末清初兵部尚书张鹤鸣
张鹤鸣,字元平,号凤臬,也有史*载为号达野。生于明嘉靖三十年(公元1551年),二十六岁中举人,万历二十年(公元1592年),科考武进士,授南京兵部主事,继任山东省历城县知县,贵州巡抚,兵部右待郎总督陕西省三边军务,天启元年(公元1621年),晋升兵部尚书。天启六年(公元1626年),他出任南京工部尚书,加封太子太师(正一品)。总督贵州、四川、云南、湖广、广西五省军务、赐上方宝剑。
张鹤鸣曾两次受皇上指派到贵州平乱,战功卓著,对造反者教育为主守恶必办。对为首者杀头示众,杀一儆百,对改恶从善者回乡务农,从不追纠。
张鹤鸣阅历最广,从七品、六品、五品、四品、三品、二品,直到太子太师的一品大员,阶梯式的升迁,开创了阜南历史上做官职务最高的一员。
张鹤鸣无论是做京官还是地方官,都是恪尽职守,勤政为民,每到一地都能受到当地人民的拥护。崇祯元年(公元1628年),告老返家。晚年吟诗作赋,写有《微芦花湄集》、《飘然吟》等书。崇祯八年(公元1635年)正月,李自成起义军攻颍州,他和二弟张鹤腾、三弟张鹤松、长子张大同募兵守城,城破均被杀,全家在城内的270多名老少人全被杀戮,无一幸免。张鹤鸣时年八十四岁,葬于阜阳城西七鱼河附近。安葬时他家几口棺同时出殡。于是便流下“张鹤鸣因头颅被农民起义军割走,又有黄金做个假人头入殓,怕人盗墓,以真假五口棺从阜阳城四门一齐出棺”的传说。崇祯皇帝念其为朝廷忠节,赐祭表,这就是所谓的“御葬”。
2、二品清官张鹤腾
张鹤腾,子元汉,号凤达,生于1554年。二十五岁中举人,万历二十三年(公元1595年)进士。曾任潞城县令、榆次县令、户部郎中和云南副使等,张鹤腾自幼聪颖过人,一生经史子集、天文、地理、文学、医学、武举等,可说是无所不精。
张鹤腾在万历二十三年至二十五年间先后任潞城、榆次县令(山西南部高原地区)。明朝年末,特别是万历年间,国穷民贫,统治阶级加大对农民的残酷剥削,土地大量兼并,这里的人民除了饱受官府的压迫。剥削外,还有巨盗土匪横行。潞城和榆次两县都是最贫困的地区,张鹤腾到任就是救灾除匪盗。在潞城张鹤腾带书童张猛和县衙所有人员到大街为民煮粥散粥。张鹤腾深通医道,发现有病的及时投药,为饥、病者救治。城乡饥民抛弃的幼童全部派人抱到衙内,令老夫人们养于县衙,自己与儿童们一块吃大锅粥饭。后来有数百名儿童长大后都说自己是张大人收养的儿童,都姓张,以示永远不忘张大人的恩德。张鹤腾在两县先后收养的儿童有700余人。
张鹤腾把当地为首的三个飞贼砸上脚镣手铐,关在牢内,亲自看押,亲自监押游街示众后,亲自监斩了三个恶贼,还平定了附近几个匪穴山洞,匪患既除,榆次全县群众人心大快,全城欢呼,皆呼张知县张鹤腾为“张青天”,全县人民把张鹤腾当作神明敬奉。两年后,张鹤腾离开榆次县时,全县人民跪伏道旁,横幅写上“张青天”三字的并设“清官轿”、“万民安伞”相送。
张鹤腾在榆次县任职两年半,由于政绩卓著,晋升刑部主事(六品),以后又迁户部典试西粤号称“得士”。在户部分管外勤,为五品官,主要清查广西等地钱粮库银等。他清正廉洁,一尘不染,被皇帝提拔为四部郎中。后又升为云南福部政使三品。
张鹤腾在任期间,铁面无私,勤政爱民深入人间查民情,扶贫济困,不仅政务清正廉洁,他还给百姓治病,为患者解除疾病之痛苦,由于药物对症达到起死回生之疗效,时人称张鹤腾是华佗再现,当时轰动朝野,万历皇帝传旨嘉奖晋升二品官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