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4:50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0 00:05
“九僧”既然各自东西南北,是怎样联系在一起并成为一个诗歌流派的?或者说,“九僧”其名从何而得?这问题既复杂,也很简单。简单地说,那就是因为有《九僧诗集》。
《九僧诗集》乃纂辑前述九位诗僧的诗歌总集。欧阳修《六一诗话》曰:“国朝浮图以诗鸣于世者九人,故时有集号《九僧诗》,今不复传矣。……其集已亡,今人多不知有所谓‘九僧’者矣。”欧阳修所谓“其集已亡”并不确,稍后司马光曰:“欧阳公云:《九僧诗集》已亡。元丰元年秋,余游万安山玉泉寺,于进士闵交如舍得之。……直昭文馆陈充集而序之。”(《温公续诗话》)南宋间,《九僧诗集》流传稍广,目录学家晁公武、陈振孙皆尝著录。《郡斋读书志》卷二○记载道:《九僧诗集》一卷。右皇朝僧希昼、保暹、文兆、行肇、简长、惟凤、惠崇、宇昭、怀古也。陈充为序。凡一百十篇。……此本出李夷中家,其诗可称者甚多。《直斋书录解题》卷一五曰:
《九僧诗》一卷,……凡一百七首。景德元年直昭文馆陈充序,目之曰“琢玉工”,以对姚合“射雕手”。九人惟惠崇有别集。欧公《诗话》乃云其集已亡,惟记惠崇一人,今不复知有“九僧”者,未知何也。此外《宋史》卷二○九《艺文志八》也著录“陈充《九僧诗集》一卷”。
景德元年为公元1004年,据前所考,其时惠崇尚在世,其他八僧,盖亦无恙。按陈充(944-1013),字若虚,自号中庸子,益州成都(今四川成都)人。雍熙间进士甲科,累官至刑部郎中。大中祥符六年,以足疾出权西京留守御史台,旋以本官分司,卒,年七十。充词学典赡,性旷达,有集二十卷。《宋史》卷四四一有传。陈充盖与“九僧”有密切交往,今只存其乡人惟凤《寄昭文馆陈学士》诗,所谓“陈学士”即陈充。诗曰:“秋深荒外客,独上望京台。远信未封去,新鸿又见来。地寒边树短,天静瘴云开。无限心相向,南宫卧锦才。”他的另一乡人希昼有《寄寿春使君陈学士》,“陈学士”疑亦是陈充。
晁、陈二氏所录之本,都有陈充序,说明编者相同,但后本比前者少诗三首,不知何故。而南宋间周huī@②所见,似别是一本。《清波杂志》卷一一曰:
huī@③昔传《九僧诗》,剑南希昼、金华保暹、南越文兆、天台行肇、沃州简长、青城惟凤、江东宇昭、峨眉怀古,并淮南惠崇其名也。《九僧诗》极不多有,景德五年直史馆张亢所著序引,如崇“人游曲江少,草入未央深”之句皆不载,以是疑为节本。按《宋史·真宗纪二》,景德五年(1008)正月戊辰改元为大中祥符元年。所谓有“景德五年”张亢所作序引,盖作于开年之初。张亢(994-1056),字公寿,临濮(今山东鄄城西南)人。天禧三年进士,累迁徐州总管,韩琦《安阳集》卷四七有墓志铭,《宋史》卷三二四有传。陈充编集五年之后,张亢何以另作序引,所序之集与陈充本有何
上述《九僧诗集》已有两本,而都只能是“九僧”诗的选本,因编集时“九僧”犹健在。“九僧”身后,盖多有个人诗集传世,并不如陈振孙《书录解题》所说只惠崇一人有别集。前引《敬乡录》,保暹有《处囊诀》一卷,其书内容不详,而《宋史》卷二○八《艺文志七》著录有《僧保暹集》二卷。保暹犹有《天目集》盛行,释智圆《赠诗僧保暹师》道:“……卓尔保暹师,生于宋天下。内明卜商道,外减*人价。凿彼淳粹源,清辞竞流泻。放意尚幽远,立言忌妖虫。旨哉《天目集》,四海争传写。”(《闲居编》卷三九)至于惠崇集,南宋初人朱弁在其所著《风月堂诗话》中写道:“宋子京(祁)以书托梵才大师编集其诗,则当有可传者,而人或未之见,恐虽编集而未大行于世耳。”梵才编集,当在宋祁知寿州期间或稍后,时惠崇示寂已二十余年。陈氏《解题》卷二○著录“《惠崇诗》十卷”,然《宋志》又著录“《僧惠崇诗》三卷”,不详何本为梵才所编。其他人虽不见于著录,恐也未必无集,《宋诗纪事》引简长诗张景序、惟凤诗王随序,或有单行本。《通志》卷七○《艺文略八》著录“《九僧选句图》一卷”,当是摘录“九僧”诗佳句,久佚,大约是从各集摘编。
南宋末年,杭州著名书商陈起编行《增广圣宋高僧诗选》,其中“前集”即《九僧诗集》。清初,毛氏《汲古阁珍藏秘本书目》著录“《九僧集》一本,影宋板精抄”。毛yǐ@④《九僧诗跋》称该本“较之晁、陈二氏,皆多得诗二十余首”(所得一百三十四首)。毛氏本今藏北京图书馆。毛氏影宋本收诗之所以比晁、陈所录二本为多,盖出于《增广圣宋高僧诗选》,而并非由宋代单刻本摹写。王士祯《带经堂诗话》卷二○《禅林类》曰:
《宋高僧诗》前后二集,钱唐陈起宗之编,多近体五言。予按:前集即《六一诗话》所谓《九僧诗》也。所称“春生桂岭外,人在海门西”,希昼句也;“马放降来地,雕盘战后云”,宇昭句也,今具载集中。清以降藏书家如黄丕烈、丁丙、缪荃孙、李盛铎、傅增湘等人所藏《九僧诗集》,皆从毛氏本辗转传录。
以上所考,是《九僧诗》的编集及流传。我们可以回到最初的话题,即将籍贯差异很大的九位僧人联系在一起而称“九僧”,是因为陈充所编的《九僧诗集》。上已言及,宋代犹有所谓《九僧选句图》,不详何人所编。在文学史上,以诗歌总集相号召而成为流派的,例子很多。又据唐、宋人习惯,作“句图”以为法门,也是为了标榜宗派。九人都是和尚,不仅同时,而且关系密切,相互酬唱——但这些也许并不很重要,更重要的是他们的诗歌创作有着共同的风格,确乎是当时一个有影响的流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