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述川端康成作品与日本传统文学之间的继承关系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3:59
我来回答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6 02:08
川端康成的作品将日本文学与新心理主义以及意识流小说结合起来,就是将日本文学传统与包括表现主义,达达主义,新心理主义以及意识流小说在内的西方现代派手法结合起来.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禽兽>>,<<花的圆舞曲>>和<<雪国>>.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受过西方近代文学的洗礼,也曾试图模仿,但我在根底上是东方人,从15年前起就不曾迷失过自己的方向.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6 02:08
日本作家川端康成(1899—1972)是东方文学史上一位杰出的作家。1968年 “由于他的高超的叙事文学以非凡的锐敏表现了日本人的精神实质”而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是继印度作家泰戈尔之后第二个获此殊荣的东方作家。他获得诺贝尔奖的三部作品《雪国》(1935—1947)、《古都》(1962)和《千只鹤》(1951)从而成为东方文学史上具有重要意义的作品。下面就这三部作品对川端康成的艺术风格进行探讨。
1.《雪国》 :虚无的哀歌
小说以平静和缓的语调记叙了主人公岛村——一个已有妻室的纨绔子弟与一个山村艺妓驹子复杂微妙的情感故事。岛村第一次来到山村“雪国”,与尚未成为艺妓的驹子——一个“洁净的出奇的山村姑娘”——相爱;第二次来到雪国,在火车上岛村认识了年轻美丽的叶子,她正护送生命垂危的情人行男回雪国,岛村被她悲戚的美所吸引,而此时驹子为了救治未婚夫行男已沦为艺妓;翌年秋天,岛村三到雪国,行男已病故,岛村更加恋慕陷入无限悲哀的叶子,同时和驹子都看到了两人关系的摇摇欲坠。然而此时叶子突然在一场大火中坠楼身亡,岛村陷入无限的空虚中。
《雪国》的艺术世界,是通过虚实交织的手法加以展现的。在此过程中,川端康成在技巧上成功的吸收了“西方现代文学的主要特点,运用意识流、象征和暗示、自由联想等手法” 剖析人物深层次的心理活动,同时又与日本传统文学的严谨格调相结合,增加了人物情绪的感觉色彩和抒情特点。在小说开头对岛村在火车上所见所感的描述,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窗玻璃的衬底,是流动着的暮色。就是说,镜面的映像和境底的背景,恰似电影中的迭影,不断变换。出场人物与背景之间毫无关联。人物是透明的阴影,背景则是飞驰而过的日幕野景,两者融合在一起,构成一幅不似人间的象征世界。尤其是姑娘的脸上,叠现出寒山灯火的那一瞬间,真是美的无法形容,岛村的心都为之震颤。
然而贯穿《雪国》全文的仍然是川端康成对于日本传统的“悲哀与冷艳结合的余情美” 的阐释。女主人公驹子的情绪、精神和心灵世界始终贯穿着哀与艳,驹子的爱情没有*化,而是精神化和人情化的。表面上看,作者将驹子装饰的十分妖艳放荡,但是没有过多的展现她的肉感世界,而是反映了她内在的悲伤,带有深沉的哀叹。而全文所表达的那种深沉忧郁的情感基调,更是日本文学的传统特点的体现。
这种对传统文化依恋和追求,在《古都》中得到了更加彻底的诠释。
2.《古都》:文化意识的展现
小说描写了一对孪生姐妹悲欢离合的际遇。姐姐千重子出生后,由于家境贫寒,无力抚养,即遭遗弃,幸而为一家绸缎批发商所收养,成了一个养尊处优的小姐。而妹妹苗子,虽未见弃于父母,却在襁褓中便成了孤儿,孑立伶仃,长大后自食其力,到山里种植北山杉。千重子优美文雅,善于感受,在京都优美的风光和古迹中品味到自然和人生的真谛。而苗子,在山村的清贫生活中养成了朴素善良的性格。孪生姐妹的命运仿佛是大枫树上的两株紫花地丁:咫尺天涯,虽相见有期,却终难聚合。姐妹二人几度相逢,却因境遇不同,最终难以相聚。千重子因为自己的身世而感伤不已,在得知两人的姐妹关系后,为了不影响姐姐的幸福,苗子毅然远遁深山僻壤,浓浓的姐妹之情在此升华。
作者以大枫树上的两株紫花地丁,来比喻孪生姐妹的命运:
上边和下边的紫花地丁彼此会不会相见,会不会相识呢?
咫尺天涯,虽相见有期,却终难聚合。姐妹二人几度相逢,却因境遇不同,无缘相聚厮守。苗子自感身世凄凉,千重子也有人生孤寂之感。由于姐妹俩无力抗拒的命运,加之少女们多愁善感的情怀,是小说不仅具有浓厚的抒情气息,还蒙有一层诗意的感伤。
小说的主题,虽说是写两姐妹的命运,但从全书的结构和作者的旨趣来看,作品刻意表现的,显然是京都的风物人情。京都历史悠久,千余年来,常为建都之地。优美的自然景色和四时风物,足可代表日本山河的妩媚秀丽。各种节令和风俗,体现日本人民自古以来与大自然搏斗的魄力与传统。一处处的名胜古迹与佛舍浮屠,更反映了民族的智慧与情趣。所以,京都堪称是日本传统文化的荟萃之地,是日本人民“精神上的故乡”。作者让读者跟着千重子去寻访京都的名胜古迹,欣赏平安神宫的樱花,嵯峨的竹林,北山的园杉,青莲院的楠木,领略一年一度盛大的只园会,时代祭,伐竹祭,鞍马山的大字篝火……小说好似京都的风俗画卷,使人能体味到日本民族的情趣,日本民族的美。所以,从这部作品,很能看出川端康成的创作特色,即:以现代人的感受,用叹惋的笔调,描写日本民族的传统美。
川端康成曾以继承日本的美学传统自诩。正像我国在艺术上历来讲究意境一样,日本自古以来便注重“幽玄”之美,含蓄之趣,读完觉得余情绵绵,韵味深长。川端康成作品里,简约含蓄的语言,意在言外的象征,自由飞动的联想,的确继承了日本古典文学中这一美学传统。
川端康成写《古都》抒发的情怀,实际上是感时伤世,嗟叹日本传统面临的厄运,以唤起国人发扬民族文化精神的热忱。但是这一目的不留痕迹的编织在了古都的自然美与人情美中,用川端自己的话说,就是“追求残照在战败而荒芜了的故国山河的日本美”。
3.《千只鹤》:超常之爱
栗本夫人和孀居的太田夫人过去都是菊治的父亲的情人。栗本想让菊治娶稻村家的小姐为妻,可菊治却对太田夫人母女抱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后来,太田夫人在菊治身上发现了他父亲的影子,加上受情欲所驱,糊里糊涂地和菊治发生了肉体关系。事后,太田夫人深感内疚,自认为罪孽深重而自杀。菊治对太田夫人没有爱情,当太田夫人自杀后才发现她的美和魅力。于是,他不知不觉他对太田夫人的思恋之情转移到她女儿文子身上。而文子却认为母亲是不可饶恕的罪人,悄悄地离开了菊治。最后,菊治甩开栗本夫人的纠缠,为寻找文子而出门远走了。
小说中主人公菊治与几位女子近乎*的关系,使《千只鹤》成为倍受争议的一部小说。菊治与太田夫人及其女儿文子的关系,在道德与非道德的冲突中,企图超越世俗道德的规范,于是又融入了日本式的“悲哀”。作者成功地创造出一种幻想中的美,以传统的“千只鹤”包袱和茶道作为展开情节、联结人物的媒介。这些传统器物的美与小说主人公之间畸形的爱恋是不相符的,关于小说的动机,作者自己说:“我的小说《千只鹤》,如果人们以为是描写日本茶道‘心灵’与‘形式’的美,那就错了,毋宁说这部作品是对当今社会低级趣味的茶道发出的怀疑和警惕,并予以否定。” 这一思想,与川端在战后对日本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的喟叹,以及对日本传统的执著追求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实际上,这一思想在他较晚的作品《古都》中体现的更加深邃清晰。
对于川端康成文学特点及其成就的总结,在这里先引一段三岛由纪夫的话:
生于日本的艺术家,*对日本文化不断地进行批判,从东西方文化的混淆中清理出真正属于自己风土和本能的东西,只有在这方面取得切实成果的人是成功的。当然,由于我们是日本人,我们所创造的艺术形象,越是贴近日本,成功的可能性越大。这不能单纯地用回归日本、回归东洋来说明,因为这与每个作家的本能和禀赋有关。凡是想贴近西洋的,大多不能取得成功。
川端康成早年崇尚西洋文学的手法和技巧,成为新感觉派的代表人物,后来又回到了弘扬传统文学精神的阵营中。他的文学技巧特点,可以归纳为三点:
一. 传统的风景和器物的纤细的美
这一特点在《古都》和《千只鹤》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古都》对京都风物的描绘,《千只鹤》对传统茶道的摹写,都体现了极富渊源的文学传统。从更深的层次说,川端笔下的自然是与人物的心理变化、感情波澜相呼应的。以“雪、月、花”来表现四季时令变化的美和人的感情的美,这是日本的传统风格,不难看出,川端已把自然的美与人的感情上升到一个清幽淡雅的美学范畴。这一点显然受日本古典文学著作《源氏物语》及《枕草子》的熏陶和影响。川端发扬了日本传统的美学,以典雅、幽情的低徊情趣,大自然的美和哀婉来喻人,使作品的审美趣味余情袅袅。
二. 细腻的手法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
川端在作品中常把“美”与“悲”用纤细、感伤的感情描写得淋漓尽致,而这些又大多由悲欢离合的男女内心世界来体现的。对人物外表、语言和心理的描述着墨不多,但是在寥寥数语之间能把感情深处的波澜刻画得惟妙惟肖。这种美的意境,诚挚的深沉的爱的倾诉,震撼着读者的心肺。
三. 虚无、悲观、孤独、哀愁的情感基调
川端的作品中贯穿着虚无主义与颓废主义。这是由于他受到佛教虚无思想的影响所致,作品常常流露出悲哀、人生幻化、世事无常的感叹。川端认为这是一种美学思想,是“日本的悲哀”,“传统的美”。他说:“世界上再没有比轮回转生的教义更富于幻想的故事,这是人类创造的最美丽的爱的抒情歌。” 他认为爱是无常的,死也是无常的,爱与死都是一种美。小说《千只鹤》中的菊治与亡父的*太田夫人及其女儿有着肉体关系,同时他又对稻村小姐抱有恋情,这种父子同享一女,母女共事一男的*逸事以及太田夫人迫于爱情报怨自杀之死,都变成川端笔下的“美”。《雪国》中的主人公岛村,扔下娇妻弱子,三去千里之外的雪国与倾慕于他的艺妓驹子幽会,但他把驹子的真挚的爱看做是一种徒劳。岛村游戏人生,玩世不恭的虚无态度及驹子的那种“徒劳”的爱也成了川端的美学趣味。岛村倾心的叶子被一场大火夺去了生命,这也被川端视为一种美加以描写,并用银河的美景加以衬托。川端曾经说过:“佛典是最大的文学,我不把经典当作宗教教义,而把它当作文学的幻想来敬重。”这种无常观就导致了川端赞美生与死。岛村形象是代表了三十年代日本知识分子形象的典型代表。《雪国》是川端的瑰丽之作,集其创作思想、手法、风格之大成,但却蒙上了一层虚无的色彩。
川端作品中的这些特征,与日本文化的传统是吻合的。日本传统的美学理想是温婉纤细、具体真实、雅淡清丽、含蓄有致。传统文学中更多的是人物对大自然的细腻感受,浓郁的抒*彩和悲哀的情调。日本古典文论中的“物哀精神”和“幽玄风格”主导着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中,平淡无奇的表层后面,渗透的一种柔情余韵和内心深处的贪婉哀伤。日本文学从最早的著作《古事记》起,从《万叶集》到《源氏物语》,沿袭了一种悲哀的情调,尽管优美的风光和器物是这些作品中赞叹的对象。这就形成了日本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
川端康成对日本古典文学的追求,首先表现在他注重日本古典文学中那种淡淡的哀愁和朦胧的意识的格调,将人物统一在悲与美中加以塑造。其次是他重视运用传统艺术表现手法,抒发人物心灵深处的感情,表现人物感情的纤细和柔美。另外,传统文学的结构特征,例如物语文学的平面并列结构等等,都在作品中得到了传承和体现。
川端康成积极学习西方文学的创作方法,又有意识地把它融合到日本古典文学的传统之中,保持和谐统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他说:“我们的文学虽然是随西方文*流而动,但日本文学传统确实潜藏的看不见的河床。”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6 02:09
1.《雪国》 :虚无的哀歌
小说以平静和缓的语调记叙了主人公岛村——一个已有妻室的纨绔子弟与一个山村艺妓驹子复杂微妙的情感故事。岛村第一次来到山村“雪国”,与尚未成为艺妓的驹子——一个“洁净的出奇的山村姑娘”——相爱;第二次来到雪国,在火车上岛村认识了年轻美丽的叶子,她正护送生命垂危的情人行男回雪国,岛村被她悲戚的美所吸引,而此时驹子为了救治未婚夫行男已沦为艺妓;翌年秋天,岛村三到雪国,行男已病故,岛村更加恋慕陷入无限悲哀的叶子,同时和驹子都看到了两人关系的摇摇欲坠。然而此时叶子突然在一场大火中坠楼身亡,岛村陷入无限的空虚中。
《雪国》的艺术世界,是通过虚实交织的手法加以展现的。在此过程中,川端康成在技巧上成功的吸收了“西方现代文学的主要特点,运用意识流、象征和暗示、自由联想等手法” 剖析人物深层次的心理活动,同时又与日本传统文学的严谨格调相结合,增加了人物情绪的感觉色彩和抒情特点。在小说开头对岛村在火车上所见所感的描述,充分体现了这一点:
窗玻璃的衬底,是流动着的暮色。就是说,镜面的映像和境底的背景,恰似电影中的迭影,不断变换。出场人物与背景之间毫无关联。人物是透明的阴影,背景则是飞驰而过的日幕野景,两者融合在一起,构成一幅不似人间的象征世界。尤其是姑娘的脸上,叠现出寒山灯火的那一瞬间,真是美的无法形容,岛村的心都为之震颤。
然而贯穿《雪国》全文的仍然是川端康成对于日本传统的“悲哀与冷艳结合的余情美” 的阐释。女主人公驹子的情绪、精神和心灵世界始终贯穿着哀与艳,驹子的爱情没有*化,而是精神化和人情化的。表面上看,作者将驹子装饰的十分妖艳放荡,但是没有过多的展现她的肉感世界,而是反映了她内在的悲伤,带有深沉的哀叹。而全文所表达的那种深沉忧郁的情感基调,更是日本文学的传统特点的体现。
这种对传统文化依恋和追求,在《古都》中得到了更加彻底的诠释。
2.《古都》:文化意识的展现
小说描写了一对孪生姐妹悲欢离合的际遇。姐姐千重子出生后,由于家境贫寒,无力抚养,即遭遗弃,幸而为一家绸缎批发商所收养,成了一个养尊处优的小姐。而妹妹苗子,虽未见弃于父母,却在襁褓中便成了孤儿,孑立伶仃,长大后自食其力,到山里种植北山杉。千重子优美文雅,善于感受,在京都优美的风光和古迹中品味到自然和人生的真谛。而苗子,在山村的清贫生活中养成了朴素善良的性格。孪生姐妹的命运仿佛是大枫树上的两株紫花地丁:咫尺天涯,虽相见有期,却终难聚合。姐妹二人几度相逢,却因境遇不同,最终难以相聚。千重子因为自己的身世而感伤不已,在得知两人的姐妹关系后,为了不影响姐姐的幸福,苗子毅然远遁深山僻壤,浓浓的姐妹之情在此升华。
作者以大枫树上的两株紫花地丁,来比喻孪生姐妹的命运:
上边和下边的紫花地丁彼此会不会相见,会不会相识呢?
咫尺天涯,虽相见有期,却终难聚合。姐妹二人几度相逢,却因境遇不同,无缘相聚厮守。苗子自感身世凄凉,千重子也有人生孤寂之感。由于姐妹俩无力抗拒的命运,加之少女们多愁善感的情怀,是小说不仅具有浓厚的抒情气息,还蒙有一层诗意的感伤。
小说的主题,虽说是写两姐妹的命运,但从全书的结构和作者的旨趣来看,作品刻意表现的,显然是京都的风物人情。京都历史悠久,千余年来,常为建都之地。优美的自然景色和四时风物,足可代表日本山河的妩媚秀丽。各种节令和风俗,体现日本人民自古以来与大自然搏斗的魄力与传统。一处处的名胜古迹与佛舍浮屠,更反映了民族的智慧与情趣。所以,京都堪称是日本传统文化的荟萃之地,是日本人民“精神上的故乡”。作者让读者跟着千重子去寻访京都的名胜古迹,欣赏平安神宫的樱花,嵯峨的竹林,北山的园杉,青莲院的楠木,领略一年一度盛大的只园会,时代祭,伐竹祭,鞍马山的大字篝火……小说好似京都的风俗画卷,使人能体味到日本民族的情趣,日本民族的美。所以,从这部作品,很能看出川端康成的创作特色,即:以现代人的感受,用叹惋的笔调,描写日本民族的传统美。
川端康成曾以继承日本的美学传统自诩。正像我国在艺术上历来讲究意境一样,日本自古以来便注重“幽玄”之美,含蓄之趣,读完觉得余情绵绵,韵味深长。川端康成作品里,简约含蓄的语言,意在言外的象征,自由飞动的联想,的确继承了日本古典文学中这一美学传统。
川端康成写《古都》抒发的情怀,实际上是感时伤世,嗟叹日本传统面临的厄运,以唤起国人发扬民族文化精神的热忱。但是这一目的不留痕迹的编织在了古都的自然美与人情美中,用川端自己的话说,就是“追求残照在战败而荒芜了的故国山河的日本美”。
3.《千只鹤》:超常之爱
栗本夫人和孀居的太田夫人过去都是菊治的父亲的情人。栗本想让菊治娶稻村家的小姐为妻,可菊治却对太田夫人母女抱有一种特殊的感情。后来,太田夫人在菊治身上发现了他父亲的影子,加上受情欲所驱,糊里糊涂地和菊治发生了肉体关系。事后,太田夫人深感内疚,自认为罪孽深重而自杀。菊治对太田夫人没有爱情,当太田夫人自杀后才发现她的美和魅力。于是,他不知不觉他对太田夫人的思恋之情转移到她女儿文子身上。而文子却认为母亲是不可饶恕的罪人,悄悄地离开了菊治。最后,菊治甩开栗本夫人的纠缠,为寻找文子而出门远走了。
小说中主人公菊治与几位女子近乎*的关系,使《千只鹤》成为倍受争议的一部小说。菊治与太田夫人及其女儿文子的关系,在道德与非道德的冲突中,企图超越世俗道德的规范,于是又融入了日本式的“悲哀”。作者成功地创造出一种幻想中的美,以传统的“千只鹤”包袱和茶道作为展开情节、联结人物的媒介。这些传统器物的美与小说主人公之间畸形的爱恋是不相符的,关于小说的动机,作者自己说:“我的小说《千只鹤》,如果人们以为是描写日本茶道‘心灵’与‘形式’的美,那就错了,毋宁说这部作品是对当今社会低级趣味的茶道发出的怀疑和警惕,并予以否定。” 这一思想,与川端在战后对日本文化受到外来文化的冲击的喟叹,以及对日本传统的执著追求的思想是一脉相承的。实际上,这一思想在他较晚的作品《古都》中体现的更加深邃清晰。
对于川端康成文学特点及其成就的总结,在这里先引一段三岛由纪夫的话:
生于日本的艺术家,*对日本文化不断地进行批判,从东西方文化的混淆中清理出真正属于自己风土和本能的东西,只有在这方面取得切实成果的人是成功的。当然,由于我们是日本人,我们所创造的艺术形象,越是贴近日本,成功的可能性越大。这不能单纯地用回归日本、回归东洋来说明,因为这与每个作家的本能和禀赋有关。凡是想贴近西洋的,大多不能取得成功。
川端康成早年崇尚西洋文学的手法和技巧,成为新感觉派的代表人物,后来又回到了弘扬传统文学精神的阵营中。他的文学技巧特点,可以归纳为三点:
一. 传统的风景和器物的纤细的美
这一特点在《古都》和《千只鹤》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古都》对京都风物的描绘,《千只鹤》对传统茶道的摹写,都体现了极富渊源的文学传统。从更深的层次说,川端笔下的自然是与人物的心理变化、感情波澜相呼应的。以“雪、月、花”来表现四季时令变化的美和人的感情的美,这是日本的传统风格,不难看出,川端已把自然的美与人的感情上升到一个清幽淡雅的美学范畴。这一点显然受日本古典文学著作《源氏物语》及《枕草子》的熏陶和影响。川端发扬了日本传统的美学,以典雅、幽情的低徊情趣,大自然的美和哀婉来喻人,使作品的审美趣味余情袅袅。
二. 细腻的手法刻画人物的内心世界
川端在作品中常把“美”与“悲”用纤细、感伤的感情描写得淋漓尽致,而这些又大多由悲欢离合的男女内心世界来体现的。对人物外表、语言和心理的描述着墨不多,但是在寥寥数语之间能把感情深处的波澜刻画得惟妙惟肖。这种美的意境,诚挚的深沉的爱的倾诉,震撼着读者的心肺。
三. 虚无、悲观、孤独、哀愁的情感基调
川端的作品中贯穿着虚无主义与颓废主义。这是由于他受到佛教虚无思想的影响所致,作品常常流露出悲哀、人生幻化、世事无常的感叹。川端认为这是一种美学思想,是“日本的悲哀”,“传统的美”。他说:“世界上再没有比轮回转生的教义更富于幻想的故事,这是人类创造的最美丽的爱的抒情歌。” 他认为爱是无常的,死也是无常的,爱与死都是一种美。小说《千只鹤》中的菊治与亡父的*太田夫人及其女儿有着肉体关系,同时他又对稻村小姐抱有恋情,这种父子同享一女,母女共事一男的*逸事以及太田夫人迫于爱情报怨自杀之死,都变成川端笔下的“美”。《雪国》中的主人公岛村,扔下娇妻弱子,三去千里之外的雪国与倾慕于他的艺妓驹子幽会,但他把驹子的真挚的爱看做是一种徒劳。岛村游戏人生,玩世不恭的虚无态度及驹子的那种“徒劳”的爱也成了川端的美学趣味。岛村倾心的叶子被一场大火夺去了生命,这也被川端视为一种美加以描写,并用银河的美景加以衬托。川端曾经说过:“佛典是最大的文学,我不把经典当作宗教教义,而把它当作文学的幻想来敬重。”这种无常观就导致了川端赞美生与死。岛村形象是代表了三十年代日本知识分子形象的典型代表。《雪国》是川端的瑰丽之作,集其创作思想、手法、风格之大成,但却蒙上了一层虚无的色彩。
川端作品中的这些特征,与日本文化的传统是吻合的。日本传统的美学理想是温婉纤细、具体真实、雅淡清丽、含蓄有致。传统文学中更多的是人物对大自然的细腻感受,浓郁的抒*彩和悲哀的情调。日本古典文论中的“物哀精神”和“幽玄风格”主导着日本古典文学作品中,平淡无奇的表层后面,渗透的一种柔情余韵和内心深处的贪婉哀伤。日本文学从最早的著作《古事记》起,从《万叶集》到《源氏物语》,沿袭了一种悲哀的情调,尽管优美的风光和器物是这些作品中赞叹的对象。这就形成了日本文学的基本美学特征。
川端康成的作品将日本文学与新心理主义以及意识流小说结合起来,就是将日本文学传统与包括表现主义,达达主义,新心理主义以及意识流小说在内的西方现代派手法结合起来.这一时期的代表作有<<禽兽>>,<<花的圆舞曲>>和<<雪国>>.用他自己的话说就是:我受过西方近代文学的洗礼,也曾试图模仿,但我在根底上是东方人,从15年前起就不曾迷失过自己的方向.
川端康成对日本古典文学的追求,首先表现在他注重日本古典文学中那种淡淡的哀愁和朦胧的意识的格调,将人物统一在悲与美中加以塑造。其次是他重视运用传统艺术表现手法,抒发人物心灵深处的感情,表现人物感情的纤细和柔美。另外,传统文学的结构特征,例如物语文学的平面并列结构等等,都在作品中得到了传承和体现。
川端康成积极学习西方文学的创作方法,又有意识地把它融合到日本古典文学的传统之中,保持和谐统一,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文学风格,他说:“我们的文学虽然是随西方文*流而动,但日本文学传统确实潜藏的看不见的河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