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5:22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08:57
近几年,河北省坚持不懈地开展矿产资源开发秩序整顿工作,全省各地积累了不少好的做法和经验,并及时总结和宣传推广这些经验,引导和推动了全省小矿的有序发展。
6.4.2.1 整顿与规范同步———邯郸的矿产资源开发管理模式
(1)坚持 “有效预防和严厉打击”相结合,实行小矿有证开采制度。
邯郸矿业开采历史悠久,矿山点多面广,管理难度大,特别是近年来,一些人受暴利的驱使铤而走险,致使无证采矿出现反弹。面对严峻形势,邯郸市把取缔和打击无证采矿列入重要议事日程,采取高压态势进行打击和取缔,使小矿开发利用走上合法之路。其具体做法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强化小矿许可证领导人的责任,使各级责任人从根本上认识到小矿安全、有序发展的重要性。进一步完善和落实矿产资源管理秩序及安全生产责任网络,市*与涉矿县(市、区)、市直有关部门,县*与县直有关部门及乡镇*层层签订责任状,明确各部门监管责任,做到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并严格责任追究,对造成矿业秩序混乱和发生矿山安全事故的责任人员严肃查处。
二是与监管部门联合,促进小矿合法有序发展。在市*的统一领导下,国土资源、*、煤监、安监、*、电力、劳动等各部门建立了协调联动机制,在清理整治中,各部门通力合作,大力提倡有证开采,对无证采矿实行齐抓共管,从电力、火工品、矿产品流通、劳动用工等方面,掐断违法采矿的源头,真正形成了*领导、部门协调、合力攻坚的良好局面。另外,各县 (市、区)国土资源部门按照行政区划、矿区分布情况,划分了巡查责任区,明确巡查责任人员和检查督导人员,严格坚持 “周查、旬检、月调度”制度,做到及时发现、及时上报和及时处理,以防患于未然。
三是建立群众举报制度,构建群防群治体系,形成群众监督的良好局面,以促进小矿有序发展。在 《邯郸日报》和市*网站上公开举报电话,充分发挥了群众的监督作用,对群众举报的案件做到了件件有落实,件件有回音。
四是划分重点整顿矿区,加强小矿合法发展的治理力度。根据邯郸市矿业秩序的现状,确定了三个重点区域:即相邻县交界区域、国有大矿及周边区域、埋藏浅易反弹区域。对重点区域内无证矿进行重点打击,实施专项整治。在国有重点大矿成立了联合执法队,形成联查攻防机制。如西石门大矿建立了80多人组成的护矿队,实行昼夜巡查,发现无证偷采,及时告知国土资源部门进行联合查处。
五是加大废弃矿井充填力度,消除隐患,使小矿在安全的环境下发展。针对一些人利用废弃井筒进行偷采现象,各县 (市)国土资源部门对辖区内遗留的废弃矿井及关闭矿井进行拉网式排查,对未充填或充填不实的矿井,进行了再充填,全市共充填废弃井筒1100多眼,防止了伺机偷采现象的发生,减少了安全隐患。
六是取缔无证小矿,加强小矿开采的许可证制度。对无证非法采矿活动,发现一个,取缔一个,实行严厉的 “三不留、一充填”措施,即 “不留一间房屋,不留一台设备,不留一个工作人员,充填其井口”。
在打击无证开采活动中,各县 (市、区)结合本地实际,创建了各具特色的整治办法。如武安市采取 “有证矿看管无证矿”的办法,即规定有证矿对其范围内的无证开采负有发现和制止的责任。如果范围内存在无证矿而未发现,视为擅自允许开采所属范围内资源,依据 《邯郸市矿产资源管理条例》有关规定,对持证矿山予以处罚。磁县研究制定了《磁县治理无证矿井 (山)实施意见》,创建了 “四位一体”监控体系,即包村镇干部、村支部*、国土资源所工作人员、煤炭公司工作人员共同对关闭矿井非法开采进行监管,实行一个矿井、四人监管、出现问题共同承担责任的管理体系。涉县针对持证矿周边违法开采难以根治的局面,大胆创新,建立*保安公司介入整顿机制,持证矿与保安公司签订协议,由持证矿山支付保安费用,设立防护区,防止违法行为发生。据统计,2005年全市就取缔各类无证反弹矿1200余矿次,推倒建筑物1000余间,没收采矿设备200余台 (件),水泥浇注井口40余眼,有力地打击了无证反弹的气焰。2006年上半年全市共取缔各类无证反弹矿300余矿次,较去年相比大幅下降, “刹风制乱”取得较好成效,矿业秩序明显好转。
(2)坚持 “事先防范与事后查处”相结合,维护矿业管理秩序。
随着矿业整顿工作不断深化,在打击无证矿反弹的同时,依法严厉查处越层越界违法开采行为,维护正常的矿产资源管理秩序,已成为当前矿政管理的重要内容。越层越界违法开采具有隐蔽性、难以发现、情况复杂的特点,比取缔无证矿更难监管。目前,由于技术手段、执法手段都相对落后,依然存在发现难、取证难、执法难的困难。越层越界存在着极大的安全隐患,往往带来极为严重的后果,邯郸市近年来发生的一些安全生产事故,大部分也与越层越界有关。因此,如何根治越层越界,从源头上解决发现难、查处难,已成为亟待解决的严峻现实问题。邯郸市国土资源管理部门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创建了“七个一”管理模式,即一套办法,就是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储量动态检测办法;一支队伍,就是建立一支储量动态核查检测队伍;一图,每月绘制一张储量计算图 (采掘工程平面图);一牌,就是设立了矿山开采公示监督牌;一墙,就是越界封堵墙;一保证,就是要求辖区内所有小矿,要向当地县级国土资源部门写出不发生越界开采保证书;一公告,就是将越界开采的小矿名单每季在 《邯郸日报》上予以公示、公告。实践证明,这一举措在遏制和查处越层越界开采行为上是行之有效的,成效也确实很明显。
(3)坚持 “矿业整顿与安全整治”相结合,减少小煤矿安全事故。
在严厉打击无证非法开采和越层越界开采行为的同时,邯郸市加大了对非法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小煤矿的关井力度。这减少了大量安全事故的发生,同时对现存的小煤矿及其他小矿也起到了警示作用,要求小矿在提出企业利益的同时,不能忽视生产的安全性。2004年8月,市*制定了 《邯郸市关闭非法和不具备安全生产条件小煤矿实施方案》,提出用3年时间实现全市关闭小煤矿2/3的目标,关闭总量为165个左右。在关井工作中明确要求 “数量上只能多不能少,质量上只能高不能低,时间上只能提前不能落后”。为确保完成关井任务,市*把关井任务分解到各有关县 (市、区)并采取分季度下达关井指标的办法,对完不成关井任务的予以通报批评,并将关井工作列入市*对有关县(市、区)整体工作考核的内容,实行一票否决。通过各有关部门的共同努力,邯郸市小煤矿关井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2004年8月实施关井工作以来,全市共关闭小煤矿175处,其中2004年关闭51处,2005年共关闭100处,2006年上半年已关闭24处。2006年初,市*决定将关井任务由原来关闭2/3调整为3/4,即将关闭小煤矿165个指标增加到220个以上,2006年关闭指标增加到77个,到2006年年底,全市保留小煤矿将不超过80个。
(4)坚持 “治散与治本”相结合,积极推进矿产资源整合。
针对邯郸市矿业点多、面广、规模小,存在布局不合理等的问题,按照*国发[2005]28号文件要求,在大力开展 “治乱”的同时,全力推进 “治散”工作。
一是确定了资源整合的指导思想。在对乡镇矿山和个体采矿布局进行资源整合中,突出围绕矿权设置这个中心,切实处理好 “大与小、高与低、疏与密、多与少”之间的关系。大与小,是指要维护大矿的主体地位,解决大矿范围内小矿山矿区范围交叉重叠的问题,鼓励大矿兼并小矿,小矿联合办矿,实现规模办矿,集约利用资源。高与低,是指设定矿山企业的准入条件和标准,限定矿山生产规模,使矿山企业资源占用量、生产能力与矿山服务年限匹配合理,生产装备水平、安全生产水平、科学办矿水平进一步提高。疏与密,是指解决矿点布置过密问题,原则上一个矿体只设一个矿权,避免一矿多开,大矿小开。通过对同一矿体多点开采的小矿山整合,既减少了矿井矿柱、边界矿柱等资源损失,提高了资源回收率,又有效地避免了矿界纠纷。多与少,是指资源整合后的矿山数量明显减少,因布局不合理导致的安全隐患显著降低。通过科学设置矿权、合理确定矿区范围、生产规模和开采方式,虽然大幅度降低了矿山数量,但通过技术改造、装备升级等途径,稳定了生产规模,达到了减矿提效的目的。
二是明确了资源整合的目标。通过资源整合,到2006年底,全市小煤矿由原来的285个减少到80个以内,小铁矿由328个下降为180个。矿山布局趋于合理,矿产资源开发利用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明显提高,减矿不减产,既可保障地方经济持续发展,又可建立规范的矿产资源开发秩序。
三是资源整合工作整体推进。按照市*统一安排,邯郸市国土资源局经过深入调研,制定了 《邯郸市整合煤炭资源调整矿山布局的实施意见》,明确了调整整合煤炭资源的目标、范围、原则、时间和具体措施,初步制定了小煤矿整合方案。武安、涉县小铁矿整合方案已编制完成,其中武安市小铁矿资源整合方案已通过邯郸市组织的专家审查,以市*名义上报省厅审查批准,涉县小铁矿整合方案正在完善中。
四是以煤炭整合为着力点,实施重点突破。邯郸*、市*把煤炭资源整合提高到煤炭资源可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安全发展的重要高度来认识,审时度势,抓住国有大矿自身做大做强的强烈愿望,以及国家产业*和导向不利于小煤矿生产经营的有利时机,强力推进国有大矿与小煤矿实施联合重组。如磁县、峰峰矿区*与峰峰集团就辖区内小煤矿实施联合重组,根据协议,峰峰集团将依照规范运作,依法保护投资人利益,互利互惠,长期合作,安全责任落实和属地交纳税费的原则,采取买断、控股、参股、托管等多种方式与峰峰、磁县小煤矿实施联合重组。
6.4.2.2 *与企业同力———兴隆铁矿采选一体化整合模式
兴隆县铁矿资源比较丰富,近年来小铁选厂遍地开花,最多时达到178家。这些小铁选厂工艺落后、污染破坏环境,而且互相争抢资源,直接导致矿业秩序的混乱。为有效解决小铁选厂乱建、乱堆、乱排问题,从2006年11月以来,兴隆县将治理小铁选厂作为整顿和规范矿产资源开发秩序的一项重要内容,提出年产1~3吨铁精粉的小铁选厂必须全部关闭,同时要求地处河床边、公路边、村庄边的铁选厂必须全部搬迁上山。新建和保留的选厂要达到年产5万吨以上铁精粉生产能力,要有标准的尾矿库、标准的厂房和设备。经过治理整顿,全县共关闭小铁选厂90多家。对需要搬迁的选厂,由国土、环保、林业等有关部门共同选址,尾矿库全部选择在两山夹一沟之间,委托有关专业单位进行地质灾害危险性评估,同时要求选矿企业对尾矿库进行梯级使用,逐层逐年进行绿化复垦。为有效解决采选分离引发的争抢资源问题,兴隆县在矿山企业组织开展了采矿企业与选矿企业结对子活动,从而实现了采选一体化。
历经半年多的治理整顿,河北省兴隆县原来众多的小铁选厂目前已被全部取缔,全县保留下来的选矿企业走上了规模化生产、规范化管理的轨道,稳定了矿产开发秩序。
6.4.2.3 禁新与恢复同步———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模式
为了严格*新的矿山环境问题出现,采取各种措施恢复治理遗留废弃矿山,加快矿山环境恢复治理步伐。邯郸市率先实施 “千矿万亩”综合治理工程。目前已投资2亿多元,对被1000多个小矿破坏的地表、植被进行了恢复,治理恢复土地2万亩,其中,耕地8000多亩,林地8000多亩,恢复建设、养殖用地4000多亩。同时,制定了全面治理规划,确定了全市52个重点治理矿区,涉及整治复垦土地面积5.6万亩,计划再用2年时间,使全市被关闭矿山的矿区自然生态环境全部得到治理。实践证明, “千矿万亩”综合治理工程不仅让万亩荒芜的土地再现生机,实现了资源的开发与保护、人与自然共存的和谐发展,而且为解决建设用地占补平衡提供了有效尝试。目前已经在全省范围进行推广。具体做法如下:
第一,制定了建设 “绿色矿山”的七条标准。换句话说,只有符合这七条标准,才算得上 “绿色矿山”。七条标准分别为:一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符合国家的法律法规、产业*、矿产资源规划和地质环境保护规划。矿山开采不在生态功能区、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森林公园、地质公园及其附近地区,矿山开采不对主要交通干线和旅游公路两侧直观可视范围内的地貌景观造成破坏。二是矿山建设项目须进行环境影响评价和矿山地质环境 (地质灾害)评估。制定矿山开发利用和地质环境保护方案,缴纳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三是矿产资源开发利用须采用先进的生产技术,要选择有利于生态保护的工期、区域和方式;矿区废弃水须得到综合利用;露天采场作业要按照有关技术规范自上而下、分水平台阶开采。四是矿山产生的废土、废石、废渣和尾矿的堆放要符合设计要求;废水、粉尘、有毒有害气体排放量及噪音污染程度等均达到国家和省的有关标准要求。五是闭坑矿山须实行生态环境恢复治理和土地复垦,并达到矿山地质环境保护方案的要求,不能给当地农业和附近居民造成新的危害,要确保纠纷得到妥善解决。对矿山采空塌陷区及废弃井,要按照因地制宜的原则,进行回填治理、土地复垦或其他用途改造;矿山废石堆和尾矿库及地质灾害治理率要达到100%并符合有关规范要求;闭坑矿区占用土地的70%复垦为耕地或林地,植被恢复效果必须明显,荒地面积要小于矿区占地总面积的30%。六是矿山采取边开采、边恢复的治理措施,每年用于矿山环境治理的资金投入要达到矿山销售收入的5%以上。七是矿山企业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健全、矿区整洁,绿化覆盖率不少于50%。河北省明确提出,新建矿山一律按七条标准审批和建设,力争用3~5年时间,让全省50%的已建矿山、闭坑或接近闭坑的矿区达到 “绿色矿山”建设标准;到2010年,全省矿山或矿区全部达到 “绿色矿山”建设标准。
第二,制定了 “千矿万亩”综合治理工程实施方案,积极引导,各方参与。坚持对矿山自然生态环境保护与矿产资源保护并重,加大对废弃矿山地质环境的恢复整治力度。坚持谁治理谁受益的方针,本着宜农则农、宜耕则耕、宜牧则牧综合治理,以填实矿区内的废矿井、清理矿渣、平整地面、复垦土地为治理标准,先易后难、分期分批由国土资源部门或所在地乡、村组织实施。治理工程的费用以治理受益单位自筹资金为主,并实行复垦治理资金补贴的激励机制,有效激励和调动包括地方*、村镇、集体、个体农民在内的多方投资治理积极性。为给建设 “绿色矿山”提供有力的*支持,河北省从2002年起,依法对新建矿山实施地质环境影响评估制度;2006年12月, 《河北省矿山生态环境恢复治理保证金管理暂行办法》正式出台,从而在治理恢复生态环境方面真正告别了 “企业采矿,*买单”的现象。
第三,多种渠道,形式多样的投资形式。综合治理矿山环境,资金是个大问题。按照谁治理谁受益的方针,邯郸市建立了以治理受益单位自筹资金为主,其他投资为补充的多渠道投资机制。①市国土资源局补贴投资形式。邯郸市*从1997年开始,实施了资源储量占用金制度。规定非金属矿、煤矿、铁矿,每吨缴纳0.1元、0.3元、0.5元,作为地表恢复的专用基金,至今已收取逾2000万元。按照 “取之于矿山,用之于治理”的原则,经市*同意,邯郸市国土资源局利用已收取的资源储量占用金,作为 “千矿万亩”工程的启动资金。规定每治理复垦1亩土地,可补贴1000元。以起到 “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调动各方参与 “千矿万亩”工程的积极性。②以村集体投资为主的形式。多年来矿业开发,使邯郸市的不少矿业村集体有了一定的资金积累。在这些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在综合治理过程中,主要以村集体投资为主,农民出义务工。如西石门村,近年来村集体累计投入治理资金已达6000多万元。③以个人投资为主的形式。在峰峰矿区河泉村,有一处利用矿山废弃地建起的九山生态园,这处占地180亩的生态园,由经济林、用材林和一个大型养猪场组成,这个总投资达2000多万元的矿山生态恢复工程,就是由3位当地农民合伙个人投资完成的。④以*投资为主的形式。峰峰矿区新坡镇东岗一带过去有6个小煤矿,还有70~80个小瓷土矿、小粘土矿,20世纪末这些小矿被依法关闭后,留下一片废墟。近年来,由峰峰矿区*直接投资5000多万元进行恢复治理,已在这里建起了一个美丽的凤凰山公园。⑤县级国土资源部门直接投资形式。对一些村集体经济实力较差的矿业村,由县级国土资源部门直接投资进行恢复治理,然后将耕地无偿交给当地农民耕种。如2006年由邯郸县国土资源局自筹资金200多万元,为东高河村恢复治理矿山废弃地500亩,目前这些耕地已交由当地农民种植。
第四,因矿制宜,多样式治理。主要有五种形式:①西石门铁矿区的 “植树封渣、尾砂造田”治理模式。该矿区多方投资10145万元,利用尾砂造田1050亩,并植树50.2万株,绿化荒山3800亩;筑坝改河4400米。现已呈现出良田千畴、麦浪翻滚、一派生机的景象。②小汪矿区的塌陷区治理模式。通过填埋废石、废渣,从塌陷矿区废弃地取土覆盖的方式,开发出新增土地,同时也使原塌陷废弃地得到整理,形成了 “一块面烙成两块饼”的模式,整个工程整理优质可耕地2000亩。③ 车王口矿区 “宜林则林”模式。矿区原有70多个小煤窑,这些小煤窑被关闭后,整个矿区内废弃井筒遍地,矿渣到处堆积,通过充填井筒,清渣平整,植树造林2000多亩,改善了生态环境。④峰峰矿区的 “地下转地上”治理模式。该区原来有400个小煤矿,经过关井压产现降为70余个,积极鼓励和引导民营资本向非矿山企业转移,利用原废弃的厂址和矿山废弃地,建成了一批焦化厂、种猪厂、炼铁厂等企业和果园、林地,将地下聚宝盆转化为地上摇钱树。目前全区7个乡镇329个已关闭小煤矿的4600亩废弃土地资源得到了有效利用,新建各类企业200家,年产值6亿元,已成为当地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⑤涉县采沙区的治理模式。涉县赤岸村是抗日战争时期晋冀鲁豫*根据地指挥中心。为治理因采矿造成的环境破坏先后筹集投入资金900多万元,筑坝修渠、填沟整地,开发整理耕地近千亩,使昔日的乱河滩,成为今日的米粮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