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5:24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13:26
著名的‘稷下学宫’,是一所官办的高等学府和我国最早的社会科学院、*智库。它始建于齐桓公田午,位于齐国国都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稷门附近。
田齐废公十年,其弟午发动了一场宫廷政变,杀死了田齐废公及其孺子喜,自立为齐君,也就是田齐桓公。
田齐桓公的这场政变,使得田齐国内的政局一度陷入了混乱之中。邻近的如燕、魏、鲁、赵等国,趁此机会,纷纷出兵攻掠田齐国。幸亏田齐桓公素有韬略,手下又有一干能臣良将辅佐,再加上其他诸侯国之间也互有攻伐,田齐才得以安然度过了这次危机。
那时候,齐桓公受到了魏文侯尊礼子夏建立西河之学的影响,加上想要广开言路,于是就设立了稷下学宫。
先来看看稷下学宫这个名字是怎么来的吧。
稷下学宫的“稷”,是齐国国都临淄城一处城门的名称,而“稷下”指的就是齐国国都临淄城的城门附近的意思,“学宫”就是学习的地方。齐国的君主在齐国的国都临淄稷门附近设立了一座学宫,就有了稷下学宫这个名字。稷下学宫也被叫做稷下之学。
在稷下学宫中,推行的官学乃是黄老之学,因为其方举办、私家主持的特殊形式,当时的稷下学宫几乎容纳了“诸子百家”的所有门派,为之后的“百家争鸣”创造了条件。稷下学宫的开设,大大的增强了人们的学习热情,大量学术著作相继问世,大大地促进了先秦时期学术文化的繁荣。
稷下学宫在其兴盛时期,曾容纳了当时"诸子百家"中的几乎各个学派,其中主要的如道、儒、法、名、兵、农、阴阳、轻重诸家。稷下学宫在其兴盛时期,汇集了天下贤士多达千人左右,其中著名的学者如孟子(孟轲)、淳于髡、邹子(邹衍)、田骈、慎子(慎到)、申子(申不害)、接子、季真、涓子(环渊)、彭蒙、尹文子(尹文)、田巴、儿说、鲁连子(鲁仲连)、驺子(驺奭)、荀子(荀况)等。
尤其是荀子,曾经三次担任过学宫的"祭酒"(学宫之长)。当时,凡到稷下学宫的文人学者,无论其学术派别、思想观点、*倾向,以及国别、年龄、资历等如何,都可以自由发表自己的学术见解,从而使稷下学宫成为当时各学派荟萃的中心。
这些学者们互相争辩、诘难、吸收,成为真正体现战国"百家争鸣"的典型。更为可贵的是,当时齐国统治者采取了十分优礼的态度,封了不少著名学者为"上大夫",并"受上大夫之禄",即拥有相应的爵位和俸养,允许他们"不治而议论"(《史记·田敬仲完列传》),"不任职而论国事"(《盐铁论·论儒》)。因此,稷下学宫是具有学术和*的双重性质,它既是一个官办的学术机构,又是一个官办的*顾问团体。
在此期间,学术著作相继问世。有《宋子》、《田子》、《蜗子》、《捷子》等,今已亡佚。另《管子》、《晏子春秋》、《司马法》、《周官》等书之编撰,亦有稷下之士的参与
齐国稷下学宫的不少人是善于把学术和*结合起来游说当权者的能手,故在宣王时受上大夫称号之稷下士多达七十六人。
但是稷下学宫在齐国灭亡之后,随着齐国的灭亡也消失了。
有人对稷下学宫灭亡的根本原因产生了疑问:虽然从表面上看是秦灭了齐才导致的稷下学宫灭亡,但是并不能说这就是齐国稷下学宫灭亡的根本原因。
齐宣王即位后,采取了比齐桓公、齐威王更加开明的*,“趋士”、“贵士”、“好士”,除了官学黄老道家外,儒、名、法、墨、阴阳等各家学派林立,学者们聚集一堂,围绕着礼法等话题,展开辩论,各家之间相互吸收,共同发展,使得稷下学宫的规模和成就达到了顶峰。
但是,也因为齐宣王开明的*,有了个别滥竽充数之人,使得稷下学宫学者的质量下降。
稷下学宫是齐国君主咨询问政场所。但是在齐闵王不听谏言,使得邹衍等学着离开了齐国,齐国也几乎被燕国攻灭。
齐襄王重建齐国后,努力发展稷下学宫,但是稷下学宫仍恢复不到当年的鼎盛面貌。
之后,齐王建即位,稷下学宫得不到进一步的发展,在齐国被灭之后,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
齐国稷下学宫灭亡的原因不能说只有秦灭齐这一方面,同时也有齐国内部的问题。如果要说齐国稷下学宫灭亡的根本原因的话,那么便是齐国本身的原因。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13:26
齐国的稷下学宫,让当时产生了很多思想,出现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最后之所以消失是因为齐国受到了战乱的缘故。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13:26
齐国的稷下学宫可以说就是六国的人才市场,李斯就是稷下学宫出来的,最后消失是因为齐国灭亡。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2 13:27
齐国的稷下学宫为各国培养了许多优秀的人才,大大推进了大一统进城,当时的李斯跟韩非都是出自稷下学宫;齐国被秦国灭亡之后,就消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