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5:38
共3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16:31
东汉许慎在《说文解字》里给六书下的定义是:
1、一曰指事,指事者,视而可识,察而可见,上下是也;
第一叫指事,指事的含义是:字形、结构看起来认得,但须经过考察才能知道它所体现的字义,上下二字即属此例。
2、二曰象形,象形者,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
第二叫象形,象形的含义是:用画画的办法画出那个物体,笔画的波势曲折同自然物的态势相一致,日月二字即属此例。
3、三曰形声,形声者,以事为名,取譬相成,江河是也;
第三叫形声,形声的含义是,按照事物的性质和叫法,挑选可相比譬的声符和义符组成文字,江河二字即属此例。4、四曰会意,会意者,比类合谊,以见指撝,武信是也;
第四叫会意,会意的含义是:比联起事理有关的字素,构成文字;掺合字素的意义,可以得知新字的字义或旨趋,武信二字即属此例。
5、五曰转注,转注者,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
第五叫转注,转注的含义是:立一字为头、为根,创制类属字,类属字对根字的形音义有所承袭,与根字意义相通,考老二字即属此例。
6、六曰假借,假借者,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
第六叫假借,假借的含义是:没有为某事某物造字,而按照某事某物的叫法,找一个同音字代表它,令长二字即属此例。
扩展资料
六书的运用
实际上,古人并不是先有六书才造汉字。因为汉字在商朝时,已经发展得相当有系统,那时还未有关于六书的记载。六书是后来的人把汉字分析而归纳出来的系统。
然而,当有了“六书”这系统以后,人们再造新字时,都以这系统为依据。好像“軚”(dài)、“锿”(āi)是形声字,“凹”、“凸”、“氹”(dàng)是指事字,“畑”、“奀”(ēn)是会意字。
在甲骨文、金文中,象形字占大多数。这是因为画出事物是一种最直接的造字方法。然而,当文字发展下去,要仔细分工的东西愈来愈多,好像“鲤”、“鲮”、“鲩”、“鳅”等事物,都是鱼类,难以用象形的造字方法,仔细把它们的特征和区别画出来。
于是,形声字就成了最方便的方法,只要用形旁“鱼”就可以交代它们的类属,再用相近发音的声旁来区分这些字。也由于形声字在创造新文字方面十分有效率,甲骨文时代约仅有一半不到的字是形声,但到了近代,有80%的汉字是形声字。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16:32
《说文解字》以六书理论为框架来分析汉字结构,进而揭示其本意。但严格说,许慎只用了前四书。在释形时没有明确指出“此假借”、“此转注”,假借、转注应属用字法。
一、象形
象形字,常用“象形”、“象某形”、“象某某之形”等说明。比如:
1、象形:“气,云气也。象形。”
2、象某形:“自,鼻也,象鼻形”
3、象某某之形:“牙,牡齿也。象上下相错之形。”
4、从某某,象某某:“果,木实也。从木,象果形在木之上”
二、指事
指事字,常用“指事”、“象某某之形”、“从某,从某”说明。比如:
1、指事:“丄,高也。此古文上,指事也。”
2、象某某之形:“刃,刀也。象刀有刃之形。”
3、从某,从某:“寸,十分也。从又,从一。”
4、象某某:“凶,恶也。象地穿交陷其中也。”
三、会意
会意字,常常用“从某,从某”、“从某某“、“从某,从某省”、“从某,从某,某声”、“从某某,某亦声”、“从”带主谓句等来说明。比如:
1、从某,从某:“伏,司也。从人,从犬。”;“望,月满与日相望以朝君也。从月从臣,从𡈼,𡈼,朝廷也。”
2、从某某:“位,列。中庭之左右为之位。从人、立。”
3、从某从某会意:“信,诚也。从人从言,会意。”
4、从某从某省:“孝,善事父母者,从老省,从子,子承老也。”
5、从某从某,某(亦)声:“泰,滑也,从廾,从水,大声。”;“像,象也。从人,从象,象亦声”。
四、形声
形声字常用“从某,某声”、“从某省,某声”,“从,某省声”等等来说明。“从某,某声”是说半取形,半取声。“从某省”,是说取某字为形旁,但不取它的全形,只取形体的一部分。“某省声”是说取某字为声旁,但不取它的全形,只取形体的一部分。
转注是特殊的形声字,它的构形与一般形声字相同。
假借没有产生新的形体,所以没有专用的析形述语。
例如:1、从某,某(省)声:“放,逐也。从攴,方声”;“兹,艸”(草)木多益。从艸,丝省声。”
2、从某从某,某亦声:“化,教行也。从七从人,七亦声。”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3 16:32
许慎“六书”的定义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