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号,庙号,谥号都有什么不同?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5:15
我来回答
共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9:51
年号是帝王用以纪念的名号,而庙号和谥号都是当一个人死后,对他做出的一生的评价。
庙号和谥号的区别,在于庙号只用于帝王,而谥号可以用作帝王、后妃、大臣。
以下是年号、庙号、谥号各自的简介:
1、年号,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往往也是时运变化的标志。按惯例,新君即位大多会颁行新年号,称为改元。年号蕴涵着帝王君临天下、宣示正统的特殊意义,君臣朝野为之瞩目,司其事者索遍枯肠,绞尽脑汁。
2、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凖,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継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周朝确立谥号制度,对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为给予盖棺定论的评价。庙号制度被废止。秦朝连谥号制度也废止了。
3、谥号,为东亚古代君主、诸侯(包括中国、朝鲜、越南、日本)、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根据对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的研究表明,迟至周穆王前后,给地位较高或较有身份的死者加以谥号的做法已比较多。古代除对帝王可以称呼其“谥号”外,称呼大臣、学者名流的“谥号”也是一种尊重的称呼;有些人的谥号由于经常被后人称呼,几乎成为他们的别名,如曾文正(曾国藩)、*穆(岳飞)、陶靖节(陶渊明)等。
扩展资料:
本来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庙号,但是都有谥号,所以唐以前的皇帝大多称谥号。从唐开始就谁都有庙号了,所以人们习惯称庙号。明清两代的皇帝一般一个年号用一辈子(一世一元),所以人们习惯称他的年号。
这里面只有明英宗用过两个年号(正统,天顺),因为他被瓦剌俘虏去,代宗即位,他被放回来后成了太上皇,在代宗病重时他发动政变(夺门之变)重新做了皇帝,所以有两个年号。另外同治原来的年号叫祺祥,是肃顺他们拟的,不久慈禧发动政变,杀了肃顺,年号改作同治,原来的年号没叫开,人们都习惯地称同治帝。
有时候,不做皇帝的,死后追尊为皇帝,如曹操、司马懿父子等,还有一个是多尔衮,他死后被福临尊为成宗义皇帝,但那只是权宜之计,不出一个月,福临囚禁了多尔衮的兄弟阿济格等人,然后宣布多尔衮有篡逆之心抄了他的家,成宗义皇帝的称呼自然也没了。
参考资料:
谥号 百度百科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9:51
年号、庙号、谥号三者之间的区别是;
一、年号是用来代表年份
二、庙号是帝王在供奉时所用的名号
三、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
年号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一般由皇帝发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此后形成制度。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如唐高宗有14个;明清皇帝大多一人一个年号,故后世即以年号作为皇帝的称呼,如永乐皇帝、康熙皇帝等。
庙号
庙号是东亚地区皇帝于庙中被供奉时所称呼的名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隋以前,并不是所有君王都有庙号,一般君王死后会建筑专属的家庙祭祀,但在几代之后就必须毁去原庙,而于太庙合并祭祀。合于太庙祭祀称之为"祧","祧"这件事情有实际上的作用。如果每个君王的庙都留下,数代之后为数众多的家庙会有祭祀上的困难。而对国家有大功、值得子孙永世祭祀的先王,就会特别追上庙号,以示永远立庙祭祀之意。
谥号
古代在受中华文化影响的国家和地区,评价一个人物的是非功过,往往不是只言片语就能叙述清楚,古人为了方便对历史人物盖棺定论,选择用谥号来进行概括。总的来说,古代历史上的皇帝、皇后以及诸侯大臣等社会地位相对较高人物,在其去世之后朝廷会依据其生前所作所为,从而给出一个具有评价意义的称号,这就是通常意义的谥号,用来高度概括一个历史人物的生平。
扩展资料;
古语云: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庙号、谥号、尊号及年号,皆中国古代国粹,并已伴随*时代之结束而寿终正寝,飘然而去。今朝予以审视回味,其感受如何,评价怎样,必定是因人而异,见仁见智矣。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年号 百度百科-庙号 百度百科-溢号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9:51
中国古代的帝王除有姓名之外,往往还有庙号、谥号、尊号和年号。这些称号多见于史书。
1. 庙号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努尔哈赤称太祖,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皇帝都有庙号,因为按照典制,只有文治武功和德行卓著者方可入庙奉祀。唐以后,每个皇帝才都有了庙号。
2. 谥号 谥号是后人根据死者生前事迹评定的一种称号,有褒贬之意。所谓“谥者,行之迹”,“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谥号有帝王之谥,由礼官议上;有臣属之谥,由朝廷赐与。还有称谥,是门徒弟子或是乡里、亲朋为其师友上的谥号。帝王将相之谥在西周时即已出现。秦时曾一度废除,汉代恢复,直至清末。私谥可能始于东汉,或谓春秋时期已有。*以后,称谥在一段时间内仍存在。谥法有固定用字,如慈惠爱民曰文,克定祸乱曰武,主义行德曰元等,这是美谥;杀戮无辜曰厉,去礼远众曰炀,好祭鬼怪曰灵等,这是恶谥;还有表示同情的哀、愍、怀等。一般人的谥号多用两字,如岳飞谥曰武穆,海瑞谥曰忠介。
3. 尊号 尊号是为皇帝加的全由尊崇褒美之词组成的特殊称号。或生前所上,或死后追加。追加者亦可视为谥号。尊号一般认为产生于唐代。实际早在秦统一中国之初,李斯等人就曾为当时的秦王政上尊号曰“秦皇”。不过这时的尊号一词的含义与唐代以后的不甚相同。尊号开始时,字数尚少,如唐高祖李渊的尊号为“神光大圣大光孝皇帝”。越到后来,尊号越长,如清乾隆皇帝全部称号为“高宗法天隆运、至诚先觉、体元立极、敷文奋武、钦明孝慈、神圣纯皇帝”,除了庙号“高宗”二字外,其尊号竟有二十余字之多。
4. 年号 年号是中国皇帝纪年的名号,由西汉武帝首创,他的第一个年号为“建元”。以后每个朝代的每一个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叫做改元。明朝以前,封建皇帝每遇军国大事或重大祥瑞灾异,常常改元。如汉帝在位五十四年,先后用了建元、元光、元朔、元狩、元鼎、元封、太初、天汉、太始、征和、后元十一个年号。唐高宗在位三十三年,先后用了永徽、显庆、龙朔、麟德、乾封、总章。咸亨、上元、仪凤、调露、永隆、开耀、永淳、弘道十四个年号。明朝自第一代皇帝朱元璋开始,包括明、清两代,每一个皇帝不论在位时间长短,只用一个年号,如明太祖只用洪武,清高宗只用乾隆。
在我国古代文献中,对前代帝王多不称姓名或尊号,都称庙号、谥号或年号。具体参见《中国古代帝王称号的演变》。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9:52
1、庙号
一般认为,庙号起源于商朝,如太甲为太宗、太戊为中宗、武丁为高宗(成汤有可能是太祖)。庙号最初非常严格,按照“祖有功而宗有德”的标凖,开国君主一般是祖、継嗣君主有治国才能者为宗。周朝确立谥号制度,对君主和大臣的一生作为给予盖棺定论的评价。庙号制度被废止。秦朝连谥号制度也废止了。
2、谥号
为东亚古代君主、诸侯(包括中国、朝鲜、越南、日本)、大臣、后妃等具有一定地位的人死去之后,根据他们的生平事迹与品德修养,评定褒贬,而给予一个寓含善意评价、带有评判性质的称号。根据对西周时期青铜器铭文的研究表明,迟至周穆王前后,给地位较高或较有身份的死者加以谥号的做法已比较多。
3、年号
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往往也是时运变化的标志。按惯例,新君即位大多会颁行新年号,称为改元。年号蕴涵着帝王君临天下、宣示正统的特殊意义,君臣朝野为之瞩目,司其事者索遍枯肠,绞尽脑汁。
拓展资料: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亦可以作为表示年份)。一般由皇帝发起。先秦至汉初无年号,汉武帝即位后首创年号。始创年号为建元。此后形成制度。历代帝王遇到“天降祥瑞”或内讧外忧等大事、要事,一般都要更改年号。一个皇帝所用年号少则一个,多则十几个。
年号制度发端于中国,后来朝鲜新罗在6世纪、日本在7世纪后期、越南在10世纪都因为中国的影响,开始使用年号;古代越南、大韩帝国时期的朝鲜以及高丽、蒙古国建国初年受到中国影响,都曾使用过年号。目前仍使用年号的是仍保持君主制的日本。
中国*、香港、澳门、以及韩国、越南因为已经废除君主制已经全面废止年号。另外中华*所用的*纪年和朝鲜使用的主体纪年也常被误认为是年号。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1 19:53
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皇帝用以纪年的名号。年号是从汉武帝开始有的。汉武帝极为的那年(公元前140年),称为建元元年,第二年称建元二年,以此类推。新君即位必须改变年号,称为改元。文天祥《指南录后序》:“是年夏五,改元景炎”,是指南宋端宗极为,改年号为景炎。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女皇帝武则天在位十四年,前后改元达十二次。明清两代皇帝一般不改元,一个皇帝一个年号,故往往就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明成祖朱棣在位年号永乐,称永乐皇帝;清爱新觉罗•弘历在位年号乾隆,称乾隆皇帝。
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逸周书•谥法解》:“谥者,行之迹也;号者,表之功也;车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细行受细名。行出于己,名生于人。”上古谥号多用一个字的,如周平王(平)、秦穆公(穆);也有用两个字的,如魏安 王(安)、赵惠文王(惠文)等。后世帝王谥号多用一字,如汉武帝(武,威强睿德曰武)、隋炀帝(炀,好内远礼曰炀);其余人(指非帝王者)大多用两字,如文忠公(文忠,欧阳修)、忠烈公(忠烈,史可法)等。
庙号:封建帝王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特立名号,叫庙号。《宋史•礼志九》:“天资七庙,亲庙五,祧庙二……以今十六间为寝更立一祧庙,逐室各题庙号。”《后汉书•明帝纪》:“有司奏上尊庙为世祖。”自汉代起,每个朝代的第一个皇帝一般称太组、高祖或世祖,以后的嗣君则称太宗、世宗等。唐以前对殁世的皇帝一般简称谥号,如汉武帝、隋炀帝,而不称庙号,唐以后则改称庙号,如唐太宗、宋太祖等。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6664351.html
不懂就问庙号谥号年号的小区别
庙号、谥号和年号都是古代皇帝和贵族死后评价和纪念的一种荣誉称呼。以下是它们之间的区别:1. 起源时间和应用范围: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专为皇帝去世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谥号始于西周,是对死者生前事迹的一种评价和称号;年号则是皇帝纪年的名号,西汉武帝首创,可以用于皇帝生前或死后。2. 表达的意义:庙号...
年号,庙号,谥号都有什么不同?
2. 庙号:庙号是古代皇帝死后在庙中被供奉时所给予的名号。这种称号以“祖”或“宗”字结尾,表示对先帝的尊敬和纪念。庙号是死后对皇帝的一种评价和定位,一般基于其在位时的表现和行为。例如,唐太宗的庙号是“太宗”。3. 谥号:谥号是古代对死者的一种评价和称号...
年号、庙号、谥号都有什么区别?
2个回答 #热议# 生活中有哪些实用的心理学知识?莱煦明彭祖 2023-06-29 · TA获得超过1153个赞 关注 年号、庙号和谥号都是中国古代皇帝的独特谥号体系,它们在功能、形式和历史上存在一些区别:1. 功能:年号是皇帝纪年的名号,主要用于记载皇帝在位的时间,同时也能表示初登帝位、祈求福寿、记事等。庙号是封建皇帝...
年号、庙号、谥号都有什么区别?
2. 形式:年号通常由两个汉字组成,如“康熙”、“乾隆”等,用以区分不同的皇帝时期。庙号则由一个或两个汉字构成,如“太宗”、“高宗”等,反映了皇帝的宗庙地位。谥号可以是单字或双字,如“文”、“武”、“景”、“宣”等,是对皇帝或大臣一生事迹的高度概括。3. 历史:年号制度始于西汉武...
庙号、年号、谥号有啥区别
庙号、年号、谥号的区别 庙号 庙号起始于商朝,是皇帝死后,在太庙祭祀时所用的名号。在汉代,只有少数有大功绩的皇帝才会有庙号,但从隋唐时期起,每个皇帝都有了庙号。庙号通常为太祖、太宗、高宗、仁宗等,是皇帝死后,后人根据其一生的功过给予的评价。例如,宋太祖是开国皇帝,唐太宗则是在其基础上...
什么是谥号、庙号、年号、徽号?
谥号、庙号、年号、徽号皆为皇帝所用,现分别详细介绍如下:谥号:是古代帝王、诸侯、高官大臣等人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给予的褒贬善恶的一种称号。谥号是死者生前事迹和品德的概括。按性质分三类:第一,表扬性的。经天纬地曰文,威强睿德曰武,圣闻周达曰昭,行义悦民曰元,温柔好乐日康,布...
什么是年号,庙号,谥号?三者有何不同?
① 庙号 :庙号始于西汉,止于清朝,是封建皇帝死后,在太庙立室奉祀时的名号。一般开国的皇帝称祖,后继者称宗,如宋朝赵匡胤称太祖,其后的赵光义称太宗。也有个别朝代前几个皇帝皆称祖,如明朝朱元璋称太祖,其子朱棣称成祖。清朝福临(顺治)称世祖,玄烨(康熙)称圣祖。但是在隋以前,并不是每一个...
一个皇帝有年号,庙号和谥号,这三者有什么不同呢?
同一皇帝在位时也可以改元,如女皇帝武则天在位十四年,前后改元达十二次。明清两代皇帝一般不改元,一个皇帝一个年号,故往往就用年号来称呼皇帝,如明成祖朱棣在位年号永乐,称永乐皇帝;清爱新觉罗•弘历在位年号乾隆,称乾隆皇帝。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
庙号、尊号、 年号、 谥号的区别是什么?
1、对象不同 年号是中国封建王朝用来纪年的一种名号。庙号是帝王在供奉时所用的名号。谥号是对死去的帝妃、诸侯、大臣以及其它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迹进行评定后,给予或褒或贬或同情的称号。尊号是指古代尊崇皇帝、皇后的称号。2、本质不同 庙号:庙号起源于重视祭祀与敬拜的商朝。对国家有大功、...
年号,庙号,谥号都有什么不同?
年号是帝王用以纪念的名号,而庙号和谥号都是当一个人死后,对他做出的一生的评价。庙号和谥号的区别,在于庙号只用于帝王,而谥号可以用作帝王、后妃、大臣。以下是年号、庙号、谥号各自的简介:1、年号,是中国历代帝王用以纪年的名号,往往也是时运变化的标志。按惯例,新君即位大多会颁行新年号,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