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传语言特点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8-08 15:25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1-21 00:12
《左传》的语言特色 《左传》的语言,是历代文人学者推崇的典范。从唐宋至明清,如刘知几、陈骙、苏轼、刘熙载、冯李骅等有过许多精当的评论。《左传》叙述语言的特点是准确和精练,生动而富于色彩,同时因简洁凝炼而蕴藉含蓄。苏轼说:“意尽而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不尽,尤为极致,如《礼记》、《左传》可见。”(《苏文忠公全集》)刘知几的评论是:“言近而旨远,辞浅而意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使读者望表而知里,扪毛而辨骨,睹一事于句中,反三隅于句外。”(《史通·叙事》)《左传》叙述语言的这些特点,说明它在语言方面已获得了超越于当时许多经典著作的成就,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左传》人物语言同样富有文学特色。《左传》所记之“言”,主要为人物对话、外交辞令和谏说、议论之辞。人物的对话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作者常常通过记录一两句性格化的语言,以突现人物的形象。例如郑庄公在制胜公叔段的过程中,说了三句有典型特征的话:“多行不义必自毙,子姑待之”;“毋庸,将自及”;“可矣”。在作者笔下,郑庄公老谋深算、虚伪阴险的个性特点跃然纸上,在整个事件中他复杂的心理活动亦昭然可辨。僖公二十三年所记重耳避难至楚,与楚成王的一段对话,将楚成王施恩望报、乘机敲诈的心理和重耳自重自信、不亢不卑的态度,都表现得淋漓尽致。《左传》中的外交辞令和议论、谏说之辞,是历来为人们称道的。记写行人辞令,尤为《左传》独擅之处。例如书中有许多脍炙人口的篇章:僖公四年屈完对齐侯,僖公二十六年展喜犒秦师,僖公三十年烛之武退秦师,宣公三年王孙满论鼎至轻重,成公二年国佐对郤克,成公三年吕相绝秦,襄公二十二年子产对晋人征朝,襄公三十一年子产毁馆垣答士文伯等等。它们有的委曲婉转,陈述利害,有的辞气激切、语挟风霜。能够紧紧抓住矛盾的焦点,从分析利害入手,说理透辟、用辞雅正,是这些辞令的共同特点。特别是一些小国使者应对大国的言辞,更是充满机警和智慧。如子产献捷于晋,晋人三问,子产三答,“士庄伯不能诘”;子产坏晋馆垣,但他理直气壮的回答使士文伯无言以对,只好“谢不敏焉”;烛之武对秦穆公晓以利害的一番话,终于解除了郑国的危难,这些文字已是千载传诵。刘知几说:“寻左氏载诸大夫词令,行人应答,其文典而美,其语博而奥。述远古则委曲如存,征近代则循环可覆。必料其功用厚薄,指意深浅。谅非经营草创,出自一时,琢磨润色,独成一手。”(《史通·申左》)《左传》中富有文采的行人辞令,显然是经过加工和润色的,与《国语》中所记大段辞令相比,论理的逻辑更为严密,已经有剪裁和选择性,用词洗练,更有说服力和感染力。《左传》的行人辞令开启了战国时代纵横驰骤、酣畅淋漓的文风,是历代文人讽诵和学习的楷模。在《左传》一书中,无论是叙述语言还是人物语言,于修辞方面都大量地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并采用生动的俗语、谚语和民谣。其中有许多语言具有警句的性质,后世演化为成语。现代语言中的“唇亡齿寒”、“贪天之功”、“数典忘祖”、“退避三舍”、“政出多门”、“余勇可贾”、“一鼓作气”、“上下其手”、“食肉寝皮”、“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皮之不存,毛将焉附”、“风马牛不相及”等皆源于《左传》。
左传语言特点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左传》叙述语言的特点是准确和精练,生动而富于色彩,同时因简洁凝炼而蕴藉含蓄。苏轼说:“意尽而言止者,天下之至言也。然而言止而意不尽,尤为极致,如《礼记》、《左传》可见。”(《苏文忠公全集》)刘知几的评论是:“言近而旨远,辞浅而意深,虽发语已殚,而含意未尽,使读者望表而知...
...叙事.人物形象塑造和语言的异同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而《左传》作者则不然, 他不仅在书中写了数以百计的女性形象, 用简洁概括的语言反映了春秋时代的女性在政治、家庭、爱情等方面的实际情况, 而且从作者客观的叙写态度中显示出他对女性的尊重与同情, 具有进步的女性观。到了《战国策》中, 女性形象塑造在艺术手法和作者态度就有了很大的变化, 下面本...
知错能改,下一句成语是什么?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知错能改 善莫大焉 出自《左传·宣公二年》。大意是谁能不犯错误呢?犯了错误而能改正,没有比这更好的事情了。《左传》这句话源自一个历史故事。春秋时,晋灵公无道,滥杀无辜,臣下士季对他进谏。灵公当即表示:“我知过了,一定要改”士季很高兴地对他说:“人谁无过?过而能改,善莫大...
相敬如缤是啥意思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相敬如宾: 出处: 《左传·僖位公三十三年》臼季(编者注,即晋臣)使,过冀,见冀缺耨,其妻之,敬,相待如宾。 读音: xiāng jìng rú bīn 释义: 形容夫妻相互尊敬,如同对待客人一样。 同义词: 举案齐眉 琴瑟之好 反义词: 琴瑟不调 分钗破镜 典故: 相敬如宾说的是...
俗语常说“一问三不知”到底是指哪“三不知”? [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它本来是出自《左传》,据记载,晋国的荀瑶率领军队攻打郑国时,荀文子认为,不可轻举妄动,他说道:“君子之谋也,始衷(即‘中’字,三代‘衷’字有“中心”一解)终皆举之,而后入焉。今我三不知,而入之,不亦难乎?” 这段记载在古书中首先提出了“三不知”的说法。荀文子说话的大意是...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的意思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解释】欲:要;患:忧愁,担心;辞:言辞,指借口。要想加罪于人,不愁找不到罪名。指随心所欲地诬陷人。 【出处】《左传·僖公十年》:“不有废也,君何以兴?欲加之罪,其无辞乎?” 【示例】“可是,老徐,李自成没有什么罪名,咱们收拾了他,对别人怎么说呀?”“~!” ◎姚雪垠《李自成...
匹夫无罪。怀壁其罪是什么意思啊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后亦比喻有才能、有理想而受害 此语出自《春秋左传·桓公十年》,原文是:“初,虞叔有玉,虞公求旃。弗献。既而悔之,曰:‘周谚有之:“匹夫无罪,怀璧其罪。”吾焉用此,其以贾害也?’乃献之。又求其宝剑。叔曰:‘是无厌也。无厌,将及我。’遂伐虞公。故虞公出奔共池。”意思是说...
《国语》是谁写的?希望认真回答我的问我,谢谢!大神们帮帮忙
两书的作者,旧题均为左丘明。如果说《左传》确系左氏之作,那么《国语》的作者是否也是左丘明呢?对此,历来疑莫能明。持左丘明为作者这种说法的人认为,《国语》始见于司马迁《史记·太史公自序》:“左丘失明,厥有《国语》。”最早提出《国语》不是左丘明之作的,是唐代柳宗元。他撰写《非〈国语...
人们常说的‘一问三不知’是指哪三不知啊?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在汉语中,人们常常形容一些不负责任或不了解情况的人是“一问三不知”,那么“三不知”究竟指的是什么? 明代姚福在《青溪暇笔》这部书里说:“俗谓忙遽曰三不知,即始中终三者,皆不能知也。其言概本《左传》。” 再查《左传》,在鲁哀公21年的记载中,有这样一段故事:晋国的荀瑶领兵...
儒家的经典主要有哪些?谢谢了,大神帮忙啊
就传统观念而言,《易》、《诗》、《书》、《礼》、《春秋》谓之"经",《左传》、《公羊传》、《谷梁传》属于《春秋经》之"传",《礼记》、《孝经》、《论语》、《孟子》均为"记",《尔雅》则是汉代经师的训诂之作。后来的《四书》指是指《大学》(《礼记》中一篇)、《中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