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私奉献的名人事例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3:11
我来回答
共15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3 13:18
奉献的事例(一):
诺贝尔的永恒奉献
诺贝尔是安全炸药和无烟火药的发明人。他把毕生的精力都用在研制炸药上。研制成功后,赢得了超多专利权,积累了许多财富。1896年,诺贝尔逝世前决定把3300万克朗作为基金,用每年的利息,他奖给世界上杰出人物,促进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服在遗嘱中说:“这奖金不论国籍、人种和语言,只发给确实对人类有不可磨灭的贡献的人。”诺贝尔为科学奉献了一生,诺贝尔奖则永远地促进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奉献的事例(二):
学雷锋演讲稿-像雷锋那样……
你们明白吗?有这样一位叔叔,他来到这个世界普普通通;离开这个世界平平静静。他身高只有1米54,却成了几百万人民*的排头兵;他的体重不足50公斤,却像一块巨石,激起我们心灵深处浪花层层。叔叔永远年轻,因为叔叔有一张年轻的面容,他的微笑永远留在千万人的心中,22岁是他永远的年龄。他的日记,人们越读越起劲;他的故事,人们越听越动情![由www.anmeiwen.com整理]
同学们,在这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哪一个不明白叔叔的英名!他的名字就叫――雷锋。
雷锋叔叔他助人为乐,毫不利已。
有一次,雷锋因肚子疼到团部卫生连开了点药回来,见本溪路小学的大楼正在施工,便推起一辆小车帮着运砖,一连干了好几个小时。这就是雷锋。
在一次出差换车时,雷锋发现一个背着小孩的中年妇女的火车票和钱丢了,他就用自我的津贴费给大嫂买了一张去吉林的火车票。人们因此留传着这样一句话:"雷锋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车。"这就是雷锋。
他"偷"着为战友的亲人寄钱,为灾区人民寄上几年来的全部存款。有人说他是"傻子",雷锋却说他甘愿做*的"傻子"。这就是雷锋。
雷锋大公无私,乐于奉献的事还真是太多了。
如今,雷锋精神在感化着人们,在我们中间就有不少*的"傻子"。雷锋已经离开我们有40多年了,但是他的精神却与时俱进,永放光芒。
交警,他们日夜站在马路上,经受风雨的考验,经受冰霜的折磨,不管是寒冷的严冬,还是炎热的盛夏,他们总是那样站在那里;不管是亲朋好友还是普通老百姓,他们总是铁面无私,秉公处理。他们为了这个事业付出了太多太多,牺牲的也太多太多了,不管前路有多艰辛,他们毅然决定这么做。我们伟大的交警不正是雷锋的传人吗?
三、老师,他们夜以继日地工作,不知批改过多少作业,不知少休息了多少个夜晚。在他们的教导下,我们懂得了怎样做一个有抱负的人,一个高尚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在他们的悉心教导下,不明白有多少人走上了成功的道路。他们热爱自我的工作,付出了全部,回报的也总是别人的快乐。他们正如一支蜡烛,燃烧了自我,照亮了别人,我们辛勤的圆丁不正是雷锋的传人吗?
四、*战士,他们守卫着祖国的大好河山,用生命砌起共和国的长城。冲锋陷阵,是排头兵;抗洪抢险,是排头兵;舍己救人,还是排头兵……几天几夜都未曾合眼,他们无怨言;与亲人聚少离多,他们无怨言;无私为人民,为祖国奉献,他们无怨言……他们真正做到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些*战士不正是雷锋的传人吗?
期望工程第一个捐款人,是天津市塘沽区实验小学的学生周桐,1989年1月1日他向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捐款27元救助失学儿童。山东省西郊学校初三(2)班学生郑伟、郑宗新对于伟的关心照顾从未间断过。我班开展了"一帮一"的活动,经过一段时间,被帮的同学成绩有了显著提高……大家用真情挚爱,奏响了一曲动人的歌;这些助人为乐的人不正像雷锋叔叔那样"傻"的可爱吗?我们不正是雷锋的传人吗?
雷锋已成为人们完善人格净化灵魂的楷模。
正是因为有人交警、老师、*战士和青少年这些人,我们的社会才更安定、繁荣,民族才更团结友爱,朝着礼貌迈进的脚步才更稳健,我们的国家也才更强大,未来也才更加充满期望与活力。
不管是交警也好,老师也好,*战士也好,青少年也好,他们都具有雷锋这种"毫不利已,专门利人"的伟大精神,这说明了雷锋并非高不可攀,人人能够学雷锋,人人也能够成为雷锋,雷锋精神是无时不在的:"对待同志,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工作,像夏天一样火热;对待个人主义,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对待敌人,像严冬一样残酷无情。"雷锋精神也是无处不在的,雷锋精神在那里得到了彰显,雷锋精神在那里闪耀着光芒。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但是人为什么活着?生命的好处在哪里?雷锋以自我的行动为我们做了世界上最精彩的回答。同学们,请允许我以雷锋的这句话作为这次演讲的结束语吧:
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但是为人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中去!同学们,让我们像雷锋那样,在平凡的生活中,干出一翻不平凡的事吧!
奉献的事例(三):
居里夫人——蝉
“镭的母亲”居里夫人献身科学,是世界上唯一两次获诺贝尔奖金的科学家。她很赞赏蚕的精神:“那些蚕细心地工作着,不懈不怠,令我大受感动;我看着它们,觉得我跟它们是异物同类……”
奉献的事例(四):
法拉第——烛
物理学家万克尔?法拉第一生勤奋,对实用电学的三大分支都作了贡献,并在晚年写成《电学的实验研究》,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科学遗产。他期望自我:“像蜡烛为人照明那样,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忠诚而踏实地为人类伟大的事业贡献自我的力量。”
奉献的事例(五):
鲁讯——牛
鲁讯先生曾说过:“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血。”他又在一首诗中写道:“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奉献的事例(六):
安纳提的奉献最多
相传古时在欧洲某城要铸一个大钟,不只外观要很美丽,声音也要清脆,好叫民众一闻钟声就被吸引前来礼拜堂敬拜神。所需款项由市民自由奉献。
居民之中有一极贫小姑娘名叫安纳提,父已去世。母作佣人,生活相当窘迫。但是安提纳诚心爱主,巴不得在铸钟的事上有份。有一天,因为帮忙他人搬运杂物,人家送给她一个铜元。她起初推辞说:“请你收回,我并不是因为要钱才来帮忙你。”之后因为推辞不掉,她就征得母亲同意,持往献金处,献上作铸钟之用。她见别人都在献上大笔款项。当收款人看见她光着脚,穿的又破,并且仅持一个铜元,羞羞答答的在那里递上之时,收款人说:“什么,一个铜元,我们那里不要铜元,快拿回家去吧!”她回去一见母亲,就哭着说:“母亲,他们不肯收我的铜元。”母亲安慰她说:“不要紧,天父明白你的心,你不必忧伤。”安纳提只得又把铜元收藏起来。
钟铸好后,经过多次的修整,所发声音总是不和谐。铸钟的技工,虽然都是名匠,也灰心了。有的人说,铸匠的手艺不佳,有的人说,是因天气不合,最后有一人问说:“请问铸钟的款全用上了吗?”收款人说:“所有奉献的款都已用在这事上了;但是有个贫穷的女孩子拿来一个铜元,我没有收她的。”那人说:“啊,我们若是不收那个奉献,我敢相信,这钟声永远不能和谐。”那收款人说:“这真是不近情理。”但是群众都说:“我们该把那女孩子找来。”于是有人立刻找到安纳提,对她说:“你快快拿着你的铜元去献上吧。”安纳提不懂是什么意思,但是她按照所说的献上了她的铜元。当人再敲那钟时,钟声真的和谐了,极其好听。民众十分欢喜,同声说道:“安纳提的奉献最多。
奉献的事例(七):
黑蚂蚁的奉献
巴西的甘蔗田里,生存着两种蚂蚁,一种是体型比较小的黑蚂蚁,另一种则是体形剽悍,生性凶残的行军蚁。
黑蚂蚁生性温和,以植物和腐食为生,而行军蚁则是任何能够吃的东西都不放过,在饿极了没有食物时,它们甚至会吃掉身边的同伴。行军蚁最喜欢的美餐是黑蚂蚁,所以,一旦它们与黑蚂蚁相遇,就意味着黑蚂蚁在劫难逃。按照这个弱肉强食的逻辑,与强敌生活在一片土地上的黑蚂蚁,其结局必然是被不断吃掉,数量会越来越少。但事实却恰恰相反,近几年来,甘蔗田里的黑蚂蚁依然生活得很好,倒是那些行军蚁,数量在逐年下降。
为什么会这样,带着这个问题,生物学家对两种蚂蚁进行了长时间观察,结果他们有了惊讶的发现。在每一天傍晚的时候,浩浩荡荡的黑蚁大军都会准时回到到巢穴里,而每次,都有二十多只蚂蚁没能进入洞穴。生物学家开始认为它们是掉队的蚂蚁。但是接下来的一个场景却令他们动容。一天傍晚,像往常一样,黑蚁大军急匆匆地钻进巢穴,排在队伍最后面的黑蚁却没有进去。其实,它们本来是有机会进去的,但它们却守在洞口,看着已经进入巢穴的同伴从里面忙碌地封闭着洞口,然后,它们开始到附近搬来沙粒,刻意地隐蔽着洞口外部,它们大约忙碌了十多分钟的时间,直到洞口和周围的环境完全融为一体,才停下来。就在这时,上千只游猎的行军蚁突然出现了。它们朝眼前的二十几只黑蚁猛扑过去,一会儿的功夫,黑蚁便被全部吃光了。意犹未尽的行军蚁又四处寻找猎物,但却始终没有发现黑蚁的巢穴入口,最后,它们开始上演同类相残的惨剧,大约有三分之一的行军蚁被吃掉了。
黑蚂蚁是十分脆弱的,失去巢穴的保护,即使没有外敌来攻击,它们也会在外部恶劣的环境中消耗尽体内的糖和水份而死去。让生物学家震惊不已的是,这种小小的蚂蚁竟然有为了群众而不惜牺牲自我的奉献精神。
正是黑蚂蚁这种舍己为人的举动,让庇护同胞的巢穴永远不会被天敌发现,这也使黑蚂蚁们能在行军蚁出没的地带一向生存繁衍下来,并且数量越来越多。而那些行军蚁虽然强大,但相残同类的习性使它们越来越少,趋于灭绝的边缘。
如果人人都能勇于去为群众的利益而牺牲,换来的就会是这个群众的繁荣与强大;如果人人都为了个人利益而相互争斗,那么这个群众灭亡之期就不会遥远了,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群众垮掉了,其中的个体也不会存在了。
拓展资料
奉献,汉语词汇。
拼音:fèng xiàn
释义:“奉”,即“捧”,意思是“给、献给”;“献”,原意为“献祭”,指“把实物或意见等恭敬庄严地送给集体或尊敬的人”。两个字和起来,奉献,就是“恭敬的交付,呈献”。
1. 进献。
①《史记·刺客列传》:“诚得樊将军首与燕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秦王必说见臣,臣乃得有以报。”
②唐 薛用弱《集异记·王四郎》:“叔今赴选,费用固多,少物奉献,以助其费。”
③明 冯梦龙 《喻世明言》第一卷:“婆子笑道:‘小户人家,备不出甚么好东西,只当一茶奉献。’”
④《东周列国志》第一百七回:“荆轲曰:‘臣思之熟矣!此行倘无以取信于秦王,未可得近也。夫樊将军得罪于秦,秦王购其首,黄金千斤,封邑万家。而督亢膏腴之地,秦人所欲。诚得樊将军之首,与督亢之地图,奉献秦王,彼必喜而见臣,臣乃得有以报太子。’”
⑤明·罗贯中《三国演义》第三十一回:《曹操仓亭破本初 玄德荆州依刘表》:玄德权且安营。土人知是玄德,奉献羊酒。
⑥郭沫若《南冠草》第一幕:“多尔衮接茶一盏奉献于洪承畴,置于炕几之右侧。”
2. 指进献的物品。
《南史·刘悛传》:“郁林新立,悛奉献减少。”
3. 进贡。
①《汉书·西域传上·罽宾国》:“乌头劳死,子代立,遣使奉献。”
②《后汉书·光武帝纪下》:“﹝二十五年﹞ 夫馀王 遣使奉献。”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3 14:36
1、詹天佑为国不计名与利
近代科学先驱、著名工程师詹天佑,在国内一无资本、二无技术、三无人才的艰难局面面前,满怀爱国热情,受命修建京张铁路。
他以忘我的吃苦精神,走遍了北京至张家口之间的山山岭岭,只用了500万元、4年时间就修成了外国人计划需资900万元、需时7年才能修完的京张铁路。前来参观的外国专家无不震惊和赞叹。
当时,美国有所大学为表彰詹天佑的成就,决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学位,并请他参加仪式。可是,詹天佑正担负着另一条铁路的设计任务,因而毅然谢绝了邀请。他这种为国家不为个人功名的精神,赢得了国内外的称赞。
2、华罗庚回国
1950年,数学家华罗庚放弃在美国的终身教授职务,奔向祖国。归途中,他写了一封致留美学生的公开信,其中说:“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应当回去。
就是为了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回去,建立我们工作的基础,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回国后,华罗庚进行应用数学的研究,足迹遍布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用数学解决了大量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被称为“人民的数学家”。
3、诺贝尔的永恒奉献
诺贝尔是安全炸药和无烟火药的发明人。他把毕生的精力都用在研制炸药上。研制成功后,赢得了大量专利权,积累了许多财富。
1896年,诺贝尔逝世前决定把3300万克朗作为基金,用每年的利息,他奖给世界上杰出人物,促进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服在遗嘱中说:“这奖金不论国籍、人种和语言,只发给确实对人类有不可磨灭的贡献的人。”诺贝尔为科学奉献了一生,诺贝尔奖则永远地促进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4、两弹元勋:邓稼先
1850年,26岁的邓稼先在美国获得物理学博士学位后回国,祖国张开温暖的双臂迎接这位“娃娃博士”,邓稼先沉浸在青春的欢乐和家族的幸福之中。但是,历史风云变幻,祖国面临核大国的威胁。邓稼先毅然接受开拓祖国核事业重任,离别妻儿,隐姓埋名,走向大戈壁。
从此,他从物理学界的讲台上消失了。20多个春秋过后,头发里夹着大戈壁沙粒的邓稼先回来了,“两弹元勋”的美名才开始传扬,邓稼先的名字才重新出现在普通人的中间。
此时,他的妻子已年过花甲,而癌魔却早注入他的肌体,他光辉的生命已燃烧到了尽头。他临终前对妻子说的最后一句话是:“我死而无憾!”
5、达尔文心系造福事人类
达尔文的后半生体弱多病,仍然坚持实验和著书。他曾说:“对于科学的热心使我忘却,或者赶走了我日常的不适。”1882年4月19日,达尔文病逝。
他在自传中写过这样一段话:“我曾不断地追随科学,并且把我的一生,献给了科学,我相信我这样倚靠是正确的,所以不会感到悔恨,但使我感到遗憾的是:我没有使人类得到直接的好处。”这些话充分表现了达尔文造福人类的伟大抱负。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查尔斯·罗伯特·达尔文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邓稼先
参考资料用:百度百科-阿尔弗雷德·贝恩哈德·诺贝尔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华罗庚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詹天佑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3 16:10
詹天佑为国不计名与利
近代科学先驱、著名工程师詹天佑,在国内一无资本、二无技术、三无人才的艰难局面面前,满怀爱国热情,受命修建京张铁路。
他以忘我的吃苦精神,走遍了北京至张家口之间的山山岭岭,只用了500万元、4年时间就修成了外国人计划需资900万元、需时7年才能修完的京张铁路。前来参观的外国专家无不震惊和赞叹。
当时,美国有所大学为表彰詹天佑的成就,决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学位,并请他参加仪式。可是,詹天佑正担负着另一条铁路的设计任务,因而毅然谢绝了邀请。他这种为国家不为个人功名的精神,赢得了国内外的称赞。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3 18:02
张海迪,1955年出生在山东半岛文登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5岁的时候,*以下完全失去了知觉,生活不能自理。医生们一致认为,象这种高位截瘫病人,一般很难活过27岁。在死神的威胁下,张海迪意识到自己的生命也许不会长久了,她为没有更多的时间工作而难过,更加珍惜自己的分分秒秒,用勤奋的学习和工作去延长生命。她在日记中写到:“我不能碌碌无为地活着,活着就要学习,就要多为群众做些事情。既然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把一切奉献给人民。”1970年,她随带领知识青年下乡的父母到莘县尚楼大队插队落户,看到当地群众缺医少药带来的痛苦,便萌生了学习医术解除群众病痛的念头。她用自己的零用钱买来了医学书籍、体温表、听诊器、人体模型和药物,努力研读了《针灸学》、《人体解剖学》、《内科学》、《实用儿科学》等书。为了认清内脏,她把小动物的心肺肝肾切开观察,为了熟悉针灸穴位,她在自己身上画上了红红蓝蓝的点儿,在自己的身上练针体会针感。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掌握了一定的医术,能够治疗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在十几年中,为群众治病达1万多人次。 后来,她随父母迁到县城居住,一度没有安排工作。她从保尔·柯察金和吴运铎的事迹中受到鼓舞,从高玉宝写书的经历中得到启示,决定走文学创作的路子,用自己的笔去塑造美好的形象,去启迪人们的心灵。她读了许多中外名著,写日记、读小说、背诗歌、抄录华章警句,还在读书写作之余练素描、学写生、临摹名画、学会了识简谱和五线谱,并能用手风琴、琵琶、吉他等乐器弹奏歌曲。现在她已是山东省文联的专业创作人员,她的作品《轮椅上的梦》问世,又一次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认准了目标,不管面前横隔着多少艰难险阻,都要跨越过去,到达成功的彼岸,这便是张海迪的性格。有一次,一位老同志拿来一瓶进口药,请她帮助翻译文字说明,看着这位同志失望地走了,张海迪便决心学习英语,掌握更多的知识。从此,她的墙上、桌上、灯上、镜子上、乃至手上、胳膊上都写上了英语单词,还给自己规定每天晚上不记10个单词就不睡觉。家里来了客人,只要会点英语的,都成了她的老师。经过7、8个年头的努力,她不仅能够阅读英文版的报刊和文学作品,还翻译了英国长篇小说《海边诊所》,当她把这部书的译稿交给某出版社的总编时,这位年过半百的老同志感动得流下了热泪,并热情地为该书写了序言:《路,在一个瘫痪姑娘的脚下延伸》。
以后,张海迪又不断进取,学习了日语、德语和世界语。海迪还尽力帮助周围的青年,鼓励他们热爱生活、珍惜青春,努力学习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为祖国的兴旺发达献出自己的光和热。不少青少年在她的辅导下考取了中学、中专和大学,不少迷惘者在与她的接触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变得充实和高尚起来。张海迪在轮椅上唱出了高昂激越的生命之歌,这支歌的主旋律是:一个人生命的价值在于为祖国富强、人民幸福而勇敢开拓、无私奉献!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3 20:10
1、白芳礼,从1987年开始,白方礼连续十多年靠自己蹬三轮的收入帮助贫困的孩子实现上学的梦想,直到他将近90岁。
2、袁隆平,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杨善洲他好*杨善洲退休后义务植树22年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3、高淑珍,14年间,她接收了近百名残疾孩子,却从未收过一分钱。慕名而来的孩子越来越多,但是高淑珍精力有限,家里地方有限,还债务累累,但是“不”字她始终说不出口。无论多么艰难,她总是尽最大努力,让孩子们的生活过得好一些。
4、诺贝尔是安全炸药和无烟火药的发明人。他把毕生的精力都用在研制炸药上。研制成功后,赢得了超多专利权,积累了许多财富。
1896年,诺贝尔逝世前决定把3300万克朗作为基金,用每年的利息,他奖给世界上杰出人物,促进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服在遗嘱中说:“这奖金不论国籍、人种和语言,只发给确实对人类有不可磨灭的贡献的人。”诺贝尔为科学奉献了一生,诺贝尔奖则永远地促进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5、华罗庚毅然回国:大数学家华罗庚,在“七·七”事变后,从生活待遇优厚的英国回到抗日烽火到处燃烧的祖国,不为金钱和学位,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50年,他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的第一流数学家,并被美国伊里诺大学聘为终身教授,但他毅然带领全家回到刚解放的祖国。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3 22:34
李国安是北京军区给水团团长他住在嘴边的两句话是“一个*党员要上木愧党,下不愧民,“一个干部要上不愧部队,下不愧士兵”他为部队打井为老百姓打井,将800里边防变成了有水的钢铁长城,为内蒙古的改革开放作出了重要贡献、他甘将生命化清泉,多少年来顾不上家顾不上老母、顾不上妻儿.但他是一个有情有义、有血有肉的好儿子好丈夫好父亲。李国安说:“我深深懂得没有国就没有家”尽管付出很多但他“无怨人悔”。
点拨] 李国安的事迹体现出一个军人的无私奉献精神,同时透出对祖国的强烈热爱之情。
2006年五月沈阳迎来了举世瞩目的2006中国沈阳世界园艺博览会。就在这举世瞩目的庄严盛会开幕的时刻,来自沈阳各大高校的莘莘学子对团*、市青年志愿者协会组织的“青春世园、志愿沈阳”青年志愿者宣传服务世园会活动投入了极大的热情并倾注了全部的心力,他们用真挚的服务和温和的言语成为了世园会一道靓丽的风景线。
[点拨]有了这些充满热情与活力的莘莘学子,世园会更添靓丽,他们此举不计报酬,只为家乡无私奉献。
[适用话题]素材适用于“热爱”“奉献”等话题。
﹡历史人物﹡
留取丹心照汗青
德祐元年,蒙古铁骑如摧枯拉朽直*临安。时任赣州知州的文天祥起兵勤王,并将全部家产拿出来充作军费。其友人劝他说:“你以这万余乌合之众,去抵挡元朝三路大军,何异于驱群羊而搏猛虎。”文天祥说:“我最恨的就是国家一旦有急难,征召天下之兵,而无一人一骑入关。我之所以不自量力,准备以身相徇,就是为了使天下的忠臣义士因此能闻风而起。义胜者谋立,人众者功济,这样才可能保住江山社稷。”
可是,经过多年艰苦的抵抗奋战,文天祥最终还是兵败被俘。元朝大将张弘范*他写信招降在厓山继续抵抗的张士杰,他坚决拒绝。 元朝皇帝忽必烈“既壮其节,又爱其才”,希望说服文天祥叛宋降元。他召文天祥上殿,对文天祥说:“你若能像对宋朝一样对我,就立即以你为中书宰相。”文天祥说:“我文天祥为大宋状元宰相,宋亡,我惟可死,不可生。”忽必烈又说:“汝不为宰相,则为枢密。”文天祥昂然答曰:“一死之外,无可为者。”
文天祥从容就义,舍身成仁,时年仅四十七岁,浩气丹心,永存史册。
[点拨]文天祥在国家有难时,私毫不顾自身利益,将所有家产奉献出来充任军费;在他被捕后,他又不为敌人承诺的*厚禄所心动,毅然奉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谱写了一曲正义之歌。
[适用话题]素材适用于“热爱”“奉献”“国家”等话题。
﹡科学家风采﹡
勇于献身的科学家
鲍尔?海斯德是美国一位研究蛇毒的科学家。他小时候看到全世界每年有成千上万人被毒蛇咬死,就决心研究出一种抗蛇毒药。他从15岁起,就在自己身上注射微量的毒蛇腺体,并逐渐加大剂量与毒性。
这种试验是极其危险和痛苦的。每注射一次,他都要大病一场。各种蛇的蛇毒成分不同,作用方式也不同,每注射一种新的蛇毒,原来的抗毒物质不能胜任,又要经受一种新的抗毒物质折磨。他身上先后注射过28种蛇毒。经过危险与痛苦的试验,终于有了收获。他一共被毒蛇咬过130次,每次都安然无恙。海斯德对自己血液中的抗毒物质进行分析,试制了一些抗蛇毒的药物,已救治了很多被毒蛇咬伤的人。
[点拨] 鲍尔?海斯德忍住痛苦,向自己体内注射毒素时,他已经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想到的却是救治被毒蛇咬伤人的生命。这种奉献的精神,又岂止是“无私”一词可概括的?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4 01:16
季羡林(1911-2009)男,汉族,山东省临清县人,*党员、民盟盟员。1946年回国参加工作,生前曾任北京大学副校长、资深教授,国际著名东方学家、印度学家、梵语语言学家、文学翻译家、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
季羡林长期在北京大学任教,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卓有建树。他精于语言,其著作已汇编成24卷的《季羡林文集》,被称为“学界泰斗”。
巴金(1904-2005) 男,汉族,四川成都人,无党派人士。生前曾任中国作协*,全国政协副*。著名文学家。
巴金1927年赴法国留学,开始文学创作,1929年发表第一部小说《灭亡》。1957年,他与靳以共同创办《收获》杂志,并担任主编。1978年至1986年创作五卷《随想录》。其著作结集为《巴金全集》26卷,翻译作品结集为《巴金译文全集》10卷。广大读者称他为“二十世纪中国文学的良心”。他被*授予“人民作家”荣誉称号。
周恩来从小志高,12岁就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
1911年年底,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上学。这一天,魏校长亲自为学生上修身课,题目是“立命”当时正是中国社会发出剧烈变动的时期。孙中山领导的辛亥*刚刚推翻了清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很多人,特别是年表人思想困惑,没有明确的理想追求,没有人生奋斗的目标。校长讲“立命”,就是给学生讲怎样立志。
魏校长讲到精彩年突然停顿下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请问为什么读书?”
教室里静静的,没有一个学生回答。
“如果没有人回答,我就一个个问了!”
魏校长走下讲台,指着前排一同学说:“你为什么而读书?”这个学生站起来挺着胸脯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就是为了光宗耀祖。”魏校长又向第二个学生,回答是:为了明礼而读书。第三个被问的学生是一个靴铺掌柜的儿子,他很认真地回答说:“我是为我爸而读书的。”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
为了这些回答都不满意,摇了摇头又起到周恩来面前,问道:“你是为什么而读书?”
周恩来在学生中威信挺高,在以前不久,辛亥*刚刚成功,他在同学们中第一个剪掉了长长的辫子,这是很不简单的一件事,因为满清*规定,所有汉人男子都必须像满族人一样留长辫子,以表示忠于清朝朝廷,不留辫子就要杀头。周恩来是第一个剪掉辫子的学生,所以,大家都很佩服他。
周恩来站起身来,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等待他的回答。周恩来非常郑重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回答的多好啊!一句话,表达了周恩来从小立志振兴中华的伟大志向。
魏校长没有想到,竟然有这样出众的学生,非常高兴。他示意让周恩来坐下,然后对大家说:“有志者,当效周生啊!”意思是说,有志气的青年,都要向周恩来学习啊!
同学们,你们现在是学生,你们有什么样的志向啊!我想,我们应该向敬爱的周总理学习,从小立志。立志就是树立一个崇高的人生目标,然后,为实现这个目标坚持不懈,奋斗不止,为人民,为国家做出贡献,这样一生才有意义。
周恩来小小的年龄,为什么能有这样伟大的志向呢?俗话说,从小看大。周恩来小的时候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在后来的学习和他又善于思考,加上他的家庭渐败落,尝到了生活的艰辛和社会淡泊,也看到了那时社会的黑暗。他不断的学习,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思考,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人生志向,渴望中华腾飞,下面,我讲几个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出生于江苏省北部的淮安县。这里位于淮河和宋杭大运河交汇的地方,是一片水草丰盛的草原。
周恩来的祖父叫周殿魁,原是浙江绍兴人,后来在淮安县当师爷,到晚年才捞到一个知县的职位,但前任知县有后台,迟迟不离位,拒不交印。周殿魁正式走马上任不久就去世了,家业就逐渐衰落。
周殿魁有4个儿子,周贻庚、周贻能、周贻奎、周贻(),周恩来的父亲周贻能排行老二,老大周贻庚一直在沈阳做小职员,他的父亲也在外面做事,挣钱都不多。老三周贻奎长期有病,老四周贻(),是周恩来的养父,二十几岁去世。
周恩来有3位母亲:生母万氏,万冬儿;养母陈氏,乳母蒋*。3位母亲对他都很好,对他都有重要的影响。生母万氏教给他处事,养母给了他启蒙教育,乳母主要教他做事。
生母万氏,万冬儿,是淮阴县一家大户的女儿。周恩来的外祖父万青选是淮阴县知县,但在周恩来出生后不久就病逝了。周恩来的生母万氏从小跟着外祖父经常出入于官府大户,见过大声面,在周家也是她支撑门户,善理家财。周家逆运败落,但终究是有名望之家,婚丧嫁娶,逢年过节,迎来送行,求人办事,万氏都办得井井有条,体体面面。生母万氏处理这些应酬时,总把周恩来带在身边,使他增长了许多见识。后来,周恩来身为总理,日理万机,是深受全国人民爱戴的大管家。这里面有生母万氏的熏陶。养母陈氏知书达理,是周恩来的启蒙老师,对周恩来性格的形成影响很大。从小陈氏家教他念书识字,5岁就学儿歌和唐宋诗词,万氏还给讲“窦娥冤”、“西厢记”太平天国和义和团。周恩来对养母的感情甚至超过生母,他称养母为娘,称生母为干妈。养母陈氏去世后,周恩来写过一篇《念娘父》,满怀深情地说道:“直到今天,我还得感谢母亲的启发,没她的爱护,我不会走上好学的道路。”“慈母终日守在房中不出门,我的好静的性格是从她身上继承过来的。”周恩来从乳母那里学习了家事,让她了解了农民的生活。蒋妈妈是个“粗人”,但是她讲的话周恩来很爱听。她给周恩来讲了许多家事,告诉周恩来从播种稻种到舂大米要经过多少道工序;瓜是怎么用瓜籽种出来的;为什么有的人不走路,总是让人用黄包车拉着走。有一年冬天,周恩来还按蒋妈妈说的把一把瓜籽种在花坛里,天天浇水,就是长不出苗来。周恩来去问蒋妈妈是怎么回事,原来,要到春天种才行,冬天怎么能种呢?第二年春天,周恩来又将瓜籽种下,果然出苗了,还结出了几个大南瓜,周恩来高兴得很。后来,周恩来回忆说?quot;我的妈妈把我带到大运河她自己的家里,我从那里了解到劳动人民是如何生活的。"周恩来在天津读书时,蒋妈妈不顾行路艰难,还去看望她。周恩来高兴极了,陪蒋妈妈在天津到处去看看,临走时送她一个搪瓷碗,请她努力加强、保重身体!
1907年,周恩来的生母万氏得了胃癌,不幸去世。1908年,养母陈氏也患肺结核病逝。那时,周恩来刚满10岁,父亲又远在他乡,不得不像成年人担起家庭的重担,他含着眼泪葬送了两位母亲,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周家本来经济状况就不好,加上给两位母亲治病、安葬,又花了不少钱,周恩来不得不经常出入于当铺,把家里值点钱的东西都当了出去换钱维持生活。东西当净了,又硬着头皮向亲戚借钱。可有的宗友在周家兴旺时常登门拜访,如今周家败落了,都没有一个人帮忙,世态之炎凉使周恩来很有感触,真是“贫居闹市奕讼颍?辉谏钌接性肚住薄?br> 周恩来靠自己的劳动来维持生活。他把自家花园改成了菜园,种上了玉米,南瓜和豆角。当时他还很小,没有锄头高,但是他不怕吃苦,辛勤耕耘,秋天,玉米和南瓜都长得好大好大,成了一家人的主要口粮。人民间的*之分,合周恩来认识到是社会黑暗造成的,从此,萌发了反封建的意识。
周恩来12岁那年,大伯周贻庚托堂伯周贻谦把他带到了沈阳。大伯父一直单身在沈阳,大伯母远在天津,周恩来来到沈阳,大伯父非常高兴。他喜欢喝绍兴黄酒,常常让侄儿陪他喝几盅。
周恩来来到沈阳里是夏天 ,可是这里与家乡的景色大不一样,看不到美丽的岸柳,看不到无垠的绿浪,只看到那稀疏的野花。本来,大伯父要让他在沈阳读书,但是学校在修道,先让他走读堂伯父那儿的银岗书院读了半年,然后进了沈阳的东关模范学校,一学3年。
东关模范学校是一所新学堂,开设的课程不少,有修身、国文、算术、历史、地理、格致(物理)、英文、图画、歌唱、体操等几门课,既学经书,又学西方的哲学,周恩来喜欢。学校里有钱人家子弟多,周恩来虽然家境不好,但学习非常刻苦努力,经常名列前茅,可以说是德才兼备,德智体全面发展,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喜欢他。
在东关模范的3年,周恩来勤奋刻苦博览群书,学到了很多知识,他上课专心听讲,遵守纪律,课后认真按时完成作业,进步很快,各门功课成绩都不错,特别是作文、书法和英文、每学期他都名列第一,他的作文经常受到老师表扬,让全班同学传阅,有的作文,比如他写的《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一文,立意新颖,论述精辟,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思想,因而轰动了全校,并在全省举办的教育成绩展览会上展示,还收入《学校国文成绩》一书。有一位历史教师高戈吾,发现周恩来聪明、勤奋、爱国、求上进,非常喜欢他,经常借给他一些反应历史上热心变革的*家,思想家的著作。周恩来先后阅读了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邹容的《*军》等著作。他还在课外读了《离*》、《史记》、《汉书》等历史文学者作,他特别赞赏《岳阳楼论》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周恩来得到许多教师的赞赏,如国文他的作文上批语:“教不如此,不足以言教,学不如此,不足以言学,学校不如此,不足以言学校,文章不如此不足以言文章。”还感慨地说:“我教了几十年书,从未见过这样好的学生,为这样的学生,就是呕心沥血也心甘情愿。”
在学校里,周恩来生活非常俭朴,每天,他就带两个“火烧”上学,穿着十分朴素,夏天总是穿一件白长衫,冬天,也只有一件单薄的青年袍,外面罩一件洗白了的兰大褂。但是,他对别人非常关心。有一次,周恩来去打开水,看到烧火的校工吴老头病在床上,他急忙走到床前,端水喂药,而且,还掏出自己仅有的8个铜元说:“您用它买点药吧!”吴老头知道周恩来非常节约,连买书饭的钱都是从嘴上省出来的。就说:“孩子,你来看我,我就很高兴了,你的生活也不宽裕,我怎么忍心收你的钱呢!”周恩来诚挚地说:“大爷,你别客气了。你快点治好病,让大家喝上您烧的开水是最要紧的啊!”吴老头紧紧握住周恩来的手,老泪纵横。
周恩来在东关模范学期间,还非常注意锻炼身体。一开始他从淮安到沈阳很不适应。冬天,那里是冰天雪地,北风呼啸。别的同学在外面玩得非常高兴,可是他都在火炉旁,他想,如果没有好的身体,振兴中华岂不是一句空话。于是,他下决心好好锻炼身体。
他每天早上从家跑到学校,下午放学再从学校跑回家,从不间断,当时,都是土路,无风三尺土,下雨一身泥,周恩来常常是冒着风沙,冬天凛冽的寒风吹到脸上像刀割一样,吹得喘不上气来,他还积极参加体育课,踢球,打拳,做体操,还用冷水擦身,他最喜欢的运动是踢“熊头”。这种运动和踢足球差不多,但当时条件差,边球门都没有,在球场上他勇敢得像小老虎,有一次,他们这个班输了一个球,有的同学垂头丧气,周恩来说:“没关系,咱踢球不是未了赢几个球啊!”那个同学不理解:“那是为什么啊?”周恩来说:“我们踢球,最主要的是练好身体报效中华啊!只要能煅练好身体,输几个球算得了什么!”
在东关模范学校学习期间,有一件事对周恩来影响很大。
周恩来一个叫何殿祯的同学家在沈阳郊区的魏家楼子,这个地方是1904年到1905年日俄战争的战场。 1911年暑假,何殿祯邀请周恩来到他家过暑假,周恩来本来想利用暑假多看些书,经过一番考虑,周恩来还是去了魏家楼子,而且连续3个暑假都是在那儿度过的。魏家楼子在沈阳郊区,它南面沙河的南岸是当年日俄战争的战场。魏家楼子村后的山上还有*人立下的石碑,村东头的烟龙山上有日本人建造的水泥塔,残垣断壁上还可以依稀看到当年激战的累累弹痕。
何殿祯的爷爷是一位富有正义感,忧国忧民的私熟先生,非常喜欢周恩来这个爱读书的孩子,这位老先生还带着孙子陪周恩来支了烟龙山,讲述了自己一生经历的风风雨雨。尤其是日俄战争带来的苦难,日俄战争的悲惨情景使周恩来震惊。那是1904年的一天晚上,宁静的村民突然传来了声声狗叫和阵阵*声。日本兵和*兵在这里打起来了。日军在烟龙山设了指挥部,村里的房子被*兵放火烧了,乡亲们有的*,有的被活埋。何老先生的父亲被*兵活埋了,何媳藏在萝卜窖里也没能幸免,被*杀了。何老先生做梦也盼着祖国强大,满怀热望地对周恩来说!“今天我老了,要说有什么愿望,就是希望你们将来使国家强大起来!”何老先生还和周恩来对对子,他说了上句:“不为列强之奴仆。”周恩来想了想对了下句:“誓做中华的主人。”何老先生听了高兴地说:“好!好!绝好!”何老先生从周恩来身上看到了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希望。周恩来也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更加激发了为“中华崛起而学习的热情。”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华腾飞而努力奋斗!”伟人周恩来从小就立下了这鸿鹄之志。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4 04:14
白芳礼 从1987年开始,白方礼连续十多年靠自己蹬三轮的收入帮助贫困的孩子实现上学的梦想,直到他将近90岁。
袁隆平 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当他还是一个乡村教师的时候,已经具有*世界权威的胆识;当他名满天下的时候,却仍然只是专注于田畴,淡泊名利,一介农夫,播撒智慧,收获富足。杨善洲 他好*杨善洲退休后义务植树22年毕生的梦想,就是让所有的人远离饥饿。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风流袁隆平
高淑珍 14年间,她接收了近百名残疾孩子,却从未收过一分钱。慕名而来的孩子越来越多,但是高淑珍精力有限,家里地方有限,还债务累累,但是“不”字她始终说不出口。无论多么艰难,她总是尽最大努力,让孩子们的生活过得好一些。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4 07:28
1、詹天佑为国不计名与利:近代科学先驱、著名工程师詹天佑,在国内一无资本、二无技术、三无人才的艰难局面面前,满怀爱国热情,受命修建京张铁路。他以忘我的吃苦精神,走遍了北京至张家口之间的山山岭岭,只用了500万元、4年时间就修成了外国人计划需资900万元、需时7年才能修完的京张铁路。前来参观的外国专家无不震惊和赞叹。当时,美国有所大学为表彰詹天佑的成就,决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学位,并请他参加仪式。可是,詹天佑正担负着另一条铁路的设计任务,因而毅然谢绝了邀请。他这种为国家不为个人功名的精神,赢得了国内外的称赞。
2、华罗庚毅然回国:大数学家华罗庚,在“七·七”事变后,从生活待遇优厚的英国回到抗日烽火到处燃烧的祖国,不为金钱和学位,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50年,他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的第一流数学家,并被美国伊里诺大学聘为终身教授,但他毅然带领全家回到刚解放的祖国。
3、郑成功收复台湾:早在1624年,荷兰殖民主义就派兵侵占了我国领土台湾,实行了极端野蛮残酷的统治,台湾人民英勇地同侵略者进行斗争。1661年,在东南沿海领导抗清斗争的郑成功,率领战船350多艘,将士25000多人,包围了台湾,经过9个月的激战,荷兰总督*签订投降书,带领残兵败将,灰溜溜地滚出台湾。台湾又回到祖国怀抱。
4、爱国英雄杨靖宇:杨靖宇21岁参加*,1940初,他被日军围困,身负重伤,啃不动树皮,只能将棉衣里的棉花和着冰雪吞下去充饥。日军劝降不成,便放乱*,年仅35岁的杨靖宇壮烈牺牲。残忍的日军剖开他的遗体,当看到他的胃里只有野草和棉絮时,这些被杨靖宇带领的抗日联军弄得焦头烂额的侵略者全呆住了。在冰天雪地的长白山密林中,支撑着杨靖宇与敌人战斗的力量是对祖国的一腔热爱之情。
5、华罗庚回国:1950年,数学家华罗庚放弃在美国的终身教授职务,奔向祖国。归途中,他写了一封致留美学生的公开信,其中说:“为了抉择真理,我们应当回去;为了国家民族,我们应当回去;为了为人民服务,我们应当回去;就是为了个人出路,也应当早日回去,建立我们工作的基础,为我们伟大祖国的建设和发展而奋斗。”回国后,华罗庚进行应用数学的研究,足迹遍布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用数学解决了大量生产中的实际问题,被称为“人民的数学家”。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4 11:00
1、诺贝尔是安全炸药和无烟火药的发明人。他把毕生的精力都用在研制炸药上。研制成功后,赢得了超多专利权,积累了许多财富。
1896年,诺贝尔逝世前决定把3300万克朗作为基金,用每年的利息,他奖给世界上杰出人物,促进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服在遗嘱中说:“这奖金不论国籍、人种和语言,只发给确实对人类有不可磨灭的贡献的人。”诺贝尔为科学奉献了一生,诺贝尔奖则永远地促进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2、詹天佑为国不计名与利,近代科学先驱、著名工程师,在国内一无资本、二无技术、三无人才的艰难局面面前,满怀爱国热情,受命修建京张铁路。他以忘我的吃苦精神,走遍了北京至张家口之间的山山岭岭,只用了500万元、4年时间就修成了外国人计划需资900万元、需时7年才能修完的京张铁路。
前来参观的外国专家无不震惊和赞叹。当时,美国有所大学为表彰詹天佑的成就,决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学位,并请他参加仪式。可是,詹天佑正担负着另一条铁路的设计任务,因而毅然谢绝了邀请。他这种为国家不为个人功名的精神,赢得了国内外的称赞。
3、“镭的母亲”居里夫人献身科学,是世界上唯一两次获诺贝尔奖金的科学家。她很赞赏蚕的精神:“那些蚕细心地工作着,不懈不怠,令我大受感动;我看着它们,觉得我跟它们是异物同类……”
4、华罗庚毅然回国:大数学家华罗庚,在“七·七”事变后,从生活待遇优厚的英国回到抗日烽火到处燃烧的祖国,不为金钱和学位,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50年,他已经成为国际知名的第一流数学家,并被美国伊里诺大学聘为终身教授,但他毅然带领全家回到刚解放的祖国。
5、董存瑞叔叔1929年10月15日出生于河北省怀来县南山堡村一个贫苦农民的家庭。1945年春天,在抗日战争大*的岁月里,董存瑞叔叔瞒着疼爱他的父母,参加了八路军,他在激烈的战斗中逐渐锻炼成为一个机智勇敢的战士。
在这期间,也加入了中国*党。1948年,在解放隆化的战役中,我军被敌人的暗堡所阻,董存瑞叔叔抱着炸药包匍匐前进到桥下,一时找不到炸药包支架,便想用*杆砸出一个洞,可还没来得及扳开石块,号角就响了起来,许多战士倒在敌人的*口下,伤亡惨重。
董存瑞叔叔为了整个战斗的胜利,为了战友们的安全他用左手托起炸药包,紧紧贴住桥底,从容镇定的用右手拉开导火索,导火索冒着白烟急速的绕向炸药包,炸毁了敌人的暗堡,英勇地献出自己宝贵的生命。董存瑞叔叔用鲜血和生命为部队开辟了胜利前进的道路。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4 14:48
张海迪
1955年出生在山东半岛文登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5岁的时候,*以下完全失去了知觉,生活不能自理。医生们一致认为,象这种高位截瘫病人,一般很难活过27岁。在死神的威胁下,张海迪意识到自己的生命也许不会长久了,她为没有更多的时间工作而难过,更加珍惜自己的分分秒秒,用勤奋的学习和工作去延长生命。她在日记中写到:“我不能碌碌无为地活着,活着就要学习,就要多为群众做些事情。既然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把一切奉献给人民。”1970年,她随带领知识青年下乡的父母到莘县尚楼大队插队落户,看到当地群众缺医少药带来的痛苦,便萌生了学习医术解除群众病痛的念头。她用自己的零用钱买来了医学书籍、体温表、听诊器、人体模型和药物,努力研读了《针灸学》、《人体解剖学》、《内科学》、《实用儿科学》等书。为了认清内脏,她把小动物的心肺肝肾切开观察,为了熟悉针灸穴位,她在自己身上画上了红红蓝蓝的点儿,在自己的身上练针体会针感。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掌握了一定的医术,能够治疗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在十几年中,为群众治病达1万多人次。 后来,她随父母迁到县城居住,一度没有安排工作。她从保尔·柯察金和吴运铎的事迹中受到鼓舞,从高玉宝写书的经历中得到启示,决定走文学创作的路子,用自己的笔去塑造美好的形象,去启迪人们的心灵。她读了许多中外名著,写日记、读小说、背诗歌、抄录华章警句,还在读书写作之余练素描、学写生、临摹名画、学会了识简谱和五线谱,并能用手风琴、琵琶、吉他等乐器弹奏歌曲。现在她已是山东省文联的专业创作人员,她的作品《轮椅上的梦》问世,又一次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认准了目标,不管面前横隔着多少艰难险阻,都要跨越过去,到达成功的彼岸,这便是张海迪的性格。有一次,一位老同志拿来一瓶进口药,请她帮助翻译文字说明,看着这位同志失望地走了,张海迪便决心学习英语,掌握更多的知识。从此,她的墙上、桌上、灯上、镜子上、乃至手上、胳膊上都写上了英语单词,还给自己规定每天晚上不记10个单词就不睡觉。家里来了客人,只要会点英语的,都成了她的老师。经过7、8个年头的努力,她不仅能够阅读英文版的报刊和文学作品,还翻译了英国长篇小说《海边诊所》,当她把这部书的译稿交给某出版社的总编时,这位年过半百的老同志感动得流下了热泪,并热情地为该书写了序言:《路,在一个瘫痪姑娘的脚下延伸》。
以后,张海迪又不断进取,学习了日语、德语和世界语。海迪还尽力帮助周围的青年,鼓励他们热爱生活、珍惜青春,努力学习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为祖国的兴旺发达献出自己的光和热。不少青少年在她的辅导下考取了中学、中专和大学,不少迷惘者在与她的接触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变得充实和高尚起来。张海迪在轮椅上唱出了高昂激越的生命之歌,这支歌的主旋律是:一个人生命的价值在于为祖国富强、人民幸福而勇敢开拓、无私奉献!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4 18:52
奉献的事例(一):
诺贝尔是安全炸药和无烟火药的发明人。他把毕生的精力都用在研制炸药上。研制成功后,赢得了超多专利权,积累了许多财富。1896年,诺贝尔逝世前决定把3300万克朗作为基金,用每年的利息,他奖给世界上杰出人物,促进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服在遗嘱中说:“这奖金不论国籍、人种和语言,只发给确实对人类有不可磨灭的贡献的人。”诺贝尔为科学奉献了一生,诺贝尔奖则永远地促进科学文化事业的发展。
奉献的事例(二):
“镭的母亲”居里夫人献身科学,是世界上唯一两次获诺贝尔奖金的科学家。她很赞赏蚕的精神:“那些蚕细心地工作着,不懈不怠,令我大受感动;我看着它们,觉得我跟它们是异物同类……”
奉献的事例(三):
物理学家万克尔?法拉第一生勤奋,对实用电学的三大分支都作了贡献,并在晚年写成《电学的实验研究》,为后人留下宝贵的科学遗产。他期望自我:“像蜡烛为人照明那样,有一分热,发一分光,忠诚而踏实地为人类伟大的事业贡献自我的力量。”
奉献的事例(四):
鲁讯先生曾说过:“我好像一只牛,吃的是草,挤出的是牛奶、血。”他又在一首诗中写道:“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奉献的事例(五):
达尔文心系造福事人类
达尔亠的后半生体弱多病,仍然坚持实验和著书。他曾说:“对于科学的热心使我忘却,或者赶走了我日常的不适。”1882年4月19日,达尔文病逝。他在自传中写过这样一段话:“我曾不断地追随科学,并且把我的一生,献给了科学,我相信我这样倚靠是正确的,所以不会感到悔恨,但使我感到遗憾的是:我没有使人类得到直接的好处。”这些话充分表现了达尔文造福人类的伟大抱负。
奉献的事例(六):
詹天佑为国不计名与利:近代科学先驱、著名工程师詹天佑,在国内一无资本、二无技术、三无人才的艰难局面面前,满怀爱国热情,受命修建京张铁路。他以忘我的吃苦精神,走遍了北京至张家口之间的山山岭岭,只用了500万元、4年时间就修成了外国人计划需资900万元、需时7年才能修完的京张铁路。前来参观的外国专家无不震惊和赞叹。当时,美国有所大学为表彰詹天佑的成就,决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学位,并请他参加仪式。可是,詹天佑正担负着另一条铁路的设计任务,因而毅然谢绝了邀请。他这种为国家不为个人功名的精神,赢得了国内外的称赞。
奉献的事例(七):
华罗庚毅然回国:大数学家华罗庚,在“七七”事变后,从生活待遇优厚的英国回到抗日烽火到处燃烧的祖国,不为金钱和学位,回国后积极参加抗日救国运动。1950年, 他E经成为国际知名的第一流数学家, 并被美国伊里诺大学聘为终身教授,但他毅然带领全家回到刚解放的祖国。
奉献的事例(八):
郑成功收复台湾:早在1624年, 荷兰殖民主义就派兵侵占了我国领土台湾,实行了极端野蛮残酷的统治,台湾人民英勇地同侵略者进行斗争。1661年, 在东南沿海领导抗清斗争的郑成功,率领战船350多艘,将士25000多人,包围了台湾,经过9个月的激战,荷兰总督*签订投降书,带领残兵败将,灰溜溜地滚出台湾。台湾又回到祖国怀抱。
奉献的事例(九):
爱国英雄杨靖宇:杨靖宇21岁参加*,1940初,他被日军围困,身负重伤,啃不动树皮,只能将棉衣里的棉花和着冰雪吞下去充饥。日军劝降不成,便放乱*,年仅35岁的杨靖宇壮烈牺牲。残忍的日军剖部开他的遗体,当看到他的胃里只有野草和棉絮时,这些被杨靖宇带领的抗日联军弄得焦头烂额的侵略者全呆住了。在冰天雪地的长白山密林中,支撑着杨靖宇与敌人战斗的力量是对祖国的 腔热爱之情。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4 23:14
周恩来从小志高,12岁就发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誓言。
1911年年底,周恩来在沈阳东关模范学校上学。这一天,魏校长亲自为学生上修身课,题目是“立命”当时正是中国社会发出剧烈变动的时期。孙中山领导的辛亥*刚刚推翻了清朝*,结束了中国两千年的封建统治。很多人,特别是年表人思想困惑,没有明确的理想追求,没有人生奋斗的目标。校长讲“立命”,就是给学生讲怎样立志。
魏校长讲到精彩年突然停顿下来,向学生提出一个问题:“请问为什么读书?”
教室里静静的,没有一个学生回答。
“如果没有人回答,我就一个个问了!”
魏校长走下讲台,指着前排一同学说:“你为什么而读书?”这个学生站起来挺着胸脯说:“为光耀门楣而读书!”“就是为了光宗耀祖。”魏校长又向第二个学生,回答是:为了明礼而读书。第三个被问的学生是一个靴铺掌柜的儿子,他很认真地回答说:“我是为我爸而读书的。”同学们听了哄堂大笑。
为了这些回答都不满意,摇了摇头又起到周恩来面前,问道:“你是为什么而读书?”
周恩来在学生中威信挺高,在以前不久,辛亥*刚刚成功,他在同学们中第一个剪掉了长长的辫子,这是很不简单的一件事,因为满清*规定,所有汉人男子都必须像满族人一样留长辫子,以表示忠于清朝朝廷,不留辫子就要杀头。周恩来是第一个剪掉辫子的学生,所以,大家都很佩服他。
周恩来站起身来,教室里静悄悄的,大家都在等待他的回答。周恩来非常郑重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回答的多好啊!一句话,表达了周恩来从小立志振兴中华的伟大志向。
魏校长没有想到,竟然有这样出众的学生,非常高兴。他示意让周恩来坐下,然后对大家说:“有志者,当效周生啊!”意思是说,有志气的青年,都要向周恩来学习啊!
同学们,你们现在是学生,你们有什么样的志向啊!我想,我们应该向敬爱的周总理学习,从小立志。立志就是树立一个崇高的人生目标,然后,为实现这个目标坚持不懈,奋斗不止,为人民,为国家做出贡献,这样一生才有意义。
周恩来小小的年龄,为什么能有这样伟大的志向呢?俗话说,从小看大。周恩来小的时候就受过很好的教育,在后来的学习和他又善于思考,加上他的家庭渐败落,尝到了生活的艰辛和社会淡泊,也看到了那时社会的黑暗。他不断的学习,不断地实践,不断地思考,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人生志向,渴望中华腾飞,下面,我讲几个周恩来小时候的故事。
周恩来1898年3月5日出生于江苏省北部的淮安县。这里位于淮河和宋杭大运河交汇的地方,是一片水草丰盛的草原。
周恩来的祖父叫周殿魁,原是浙江绍兴人,后来在淮安县当师爷,到晚年才捞到一个知县的职位,但前任知县有后台,迟迟不离位,拒不交印。周殿魁正式走马上任不久就去世了,家业就逐渐衰落。
周殿魁有4个儿子,周贻庚、周贻能、周贻奎、周贻(),周恩来的父亲周贻能排行老二,老大周贻庚一直在沈阳做小职员,他的父亲也在外面做事,挣钱都不多。老三周贻奎长期有病,老四周贻(),是周恩来的养父,二十几岁去世。
周恩来有3位母亲:生母万氏,万冬儿;养母陈氏,乳母蒋*。3位母亲对他都很好,对他都有重要的影响。生母万氏教给他处事,养母给了他启蒙教育,乳母主要教他做事。
生母万氏,万冬儿,是淮阴县一家大户的女儿。周恩来的外祖父万青选是淮阴县知县,但在周恩来出生后不久就病逝了。周恩来的生母万氏从小跟着外祖父经常出入于官府大户,见过大声面,在周家也是她支撑门户,善理家财。周家逆运败落,但终究是有名望之家,婚丧嫁娶,逢年过节,迎来送行,求人办事,万氏都办得井井有条,体体面面。生母万氏处理这些应酬时,总把周恩来带在身边,使他增长了许多见识。后来,周恩来身为总理,日理万机,是深受全国人民爱戴的大管家。这里面有生母万氏的熏陶。养母陈氏知书达理,是周恩来的启蒙老师,对周恩来性格的形成影响很大。从小陈氏家教他念书识字,5岁就学儿歌和唐宋诗词,万氏还给讲“窦娥冤”、“西厢记”太平天国和义和团。周恩来对养母的感情甚至超过生母,他称养母为娘,称生母为干妈。养母陈氏去世后,周恩来写过一篇《念娘父》,满怀深情地说道:“直到今天,我还得感谢母亲的启发,没她的爱护,我不会走上好学的道路。”“慈母终日守在房中不出门,我的好静的性格是从她身上继承过来的。”周恩来从乳母那里学习了家事,让她了解了农民的生活。蒋妈妈是个“粗人”,但是她讲的话周恩来很爱听。她给周恩来讲了许多家事,告诉周恩来从播种稻种到舂大米要经过多少道工序;瓜是怎么用瓜籽种出来的;为什么有的人不走路,总是让人用黄包车拉着走。有一年冬天,周恩来还按蒋妈妈说的把一把瓜籽种在花坛里,天天浇水,就是长不出苗来。周恩来去问蒋妈妈是怎么回事,原来,要到春天种才行,冬天怎么能种呢?第二年春天,周恩来又将瓜籽种下,果然出苗了,还结出了几个大南瓜,周恩来高兴得很。后来,周恩来回忆说?quot;我的妈妈把我带到大运河她自己的家里,我从那里了解到劳动人民是如何生活的。"周恩来在天津读书时,蒋妈妈不顾行路艰难,还去看望她。周恩来高兴极了,陪蒋妈妈在天津到处去看看,临走时送她一个搪瓷碗,请她努力加强、保重身体!
1907年,周恩来的生母万氏得了胃癌,不幸去世。1908年,养母陈氏也患肺结核病逝。那时,周恩来刚满10岁,父亲又远在他乡,不得不像成年人担起家庭的重担,他含着眼泪葬送了两位母亲,挑起了生活的重担。
周家本来经济状况就不好,加上给两位母亲治病、安葬,又花了不少钱,周恩来不得不经常出入于当铺,把家里值点钱的东西都当了出去换钱维持生活。东西当净了,又硬着头皮向亲戚借钱。可有的宗友在周家兴旺时常登门拜访,如今周家败落了,都没有一个人帮忙,世态之炎凉使周恩来很有感触,真是“贫居闹市奕讼颍?辉谏钌接性肚住薄?br> 周恩来靠自己的劳动来维持生活。他把自家花园改成了菜园,种上了玉米,南瓜和豆角。当时他还很小,没有锄头高,但是他不怕吃苦,辛勤耕耘,秋天,玉米和南瓜都长得好大好大,成了一家人的主要口粮。人民间的*之分,合周恩来认识到是社会黑暗造成的,从此,萌发了反封建的意识。
周恩来12岁那年,大伯周贻庚托堂伯周贻谦把他带到了沈阳。大伯父一直单身在沈阳,大伯母远在天津,周恩来来到沈阳,大伯父非常高兴。他喜欢喝绍兴黄酒,常常让侄儿陪他喝几盅。
周恩来来到沈阳里是夏天 ,可是这里与家乡的景色大不一样,看不到美丽的岸柳,看不到无垠的绿浪,只看到那稀疏的野花。本来,大伯父要让他在沈阳读书,但是学校在修道,先让他走读堂伯父那儿的银岗书院读了半年,然后进了沈阳的东关模范学校,一学3年。
东关模范学校是一所新学堂,开设的课程不少,有修身、国文、算术、历史、地理、格致(物理)、英文、图画、歌唱、体操等几门课,既学经书,又学西方的哲学,周恩来喜欢。学校里有钱人家子弟多,周恩来虽然家境不好,但学习非常刻苦努力,经常名列前茅,可以说是德才兼备,德智体全面发展,老师和同学们都很喜欢他。
在东关模范的3年,周恩来勤奋刻苦博览群书,学到了很多知识,他上课专心听讲,遵守纪律,课后认真按时完成作业,进步很快,各门功课成绩都不错,特别是作文、书法和英文、每学期他都名列第一,他的作文经常受到老师表扬,让全班同学传阅,有的作文,比如他写的《奉天东关模范学校第二周年纪念日感言》一文,立意新颖,论述精辟,表达了强烈的爱国思想,因而轰动了全校,并在全省举办的教育成绩展览会上展示,还收入《学校国文成绩》一书。有一位历史教师高戈吾,发现周恩来聪明、勤奋、爱国、求上进,非常喜欢他,经常借给他一些反应历史上热心变革的*家,思想家的著作。周恩来先后阅读了陈天华的《猛回头》、《警世钟》邹容的《*军》等著作。他还在课外读了《离*》、《史记》、《汉书》等历史文学者作,他特别赞赏《岳阳楼论》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周恩来得到许多教师的赞赏,如国文他的作文上批语:“教不如此,不足以言教,学不如此,不足以言学,学校不如此,不足以言学校,文章不如此不足以言文章。”还感慨地说:“我教了几十年书,从未见过这样好的学生,为这样的学生,就是呕心沥血也心甘情愿。”
在学校里,周恩来生活非常俭朴,每天,他就带两个“火烧”上学,穿着十分朴素,夏天总是穿一件白长衫,冬天,也只有一件单薄的青年袍,外面罩一件洗白了的兰大褂。但是,他对别人非常关心。有一次,周恩来去打开水,看到烧火的校工吴老头病在床上,他急忙走到床前,端水喂药,而且,还掏出自己仅有的8个铜元说:“您用它买点药吧!”吴老头知道周恩来非常节约,连买书饭的钱都是从嘴上省出来的。就说:“孩子,你来看我,我就很高兴了,你的生活也不宽裕,我怎么忍心收你的钱呢!”周恩来诚挚地说:“大爷,你别客气了。你快点治好病,让大家喝上您烧的开水是最要紧的啊!”吴老头紧紧握住周恩来的手,老泪纵横。
周恩来在东关模范学期间,还非常注意锻炼身体。一开始他从淮安到沈阳很不适应。冬天,那里是冰天雪地,北风呼啸。别的同学在外面玩得非常高兴,可是他都在火炉旁,他想,如果没有好的身体,振兴中华岂不是一句空话。于是,他下决心好好锻炼身体。
他每天早上从家跑到学校,下午放学再从学校跑回家,从不间断,当时,都是土路,无风三尺土,下雨一身泥,周恩来常常是冒着风沙,冬天凛冽的寒风吹到脸上像刀割一样,吹得喘不上气来,他还积极参加体育课,踢球,打拳,做体操,还用冷水擦身,他最喜欢的运动是踢“熊头”。这种运动和踢足球差不多,但当时条件差,边球门都没有,在球场上他勇敢得像小老虎,有一次,他们这个班输了一个球,有的同学垂头丧气,周恩来说:“没关系,咱踢球不是未了赢几个球啊!”那个同学不理解:“那是为什么啊?”周恩来说:“我们踢球,最主要的是练好身体报效中华啊!只要能煅练好身体,输几个球算得了什么!”
在东关模范学校学习期间,有一件事对周恩来影响很大。
周恩来一个叫何殿祯的同学家在沈阳郊区的魏家楼子,这个地方是1904年到1905年日俄战争的战场。 1911年暑假,何殿祯邀请周恩来到他家过暑假,周恩来本来想利用暑假多看些书,经过一番考虑,周恩来还是去了魏家楼子,而且连续3个暑假都是在那儿度过的。魏家楼子在沈阳郊区,它南面沙河的南岸是当年日俄战争的战场。魏家楼子村后的山上还有*人立下的石碑,村东头的烟龙山上有日本人建造的水泥塔,残垣断壁上还可以依稀看到当年激战的累累弹痕。
何殿祯的爷爷是一位富有正义感,忧国忧民的私熟先生,非常喜欢周恩来这个爱读书的孩子,这位老先生还带着孙子陪周恩来支了烟龙山,讲述了自己一生经历的风风雨雨。尤其是日俄战争带来的苦难,日俄战争的悲惨情景使周恩来震惊。那是1904年的一天晚上,宁静的村民突然传来了声声狗叫和阵阵*声。日本兵和*兵在这里打起来了。日军在烟龙山设了指挥部,村里的房子被*兵放火烧了,乡亲们有的*,有的被活埋。何老先生的父亲被*兵活埋了,何媳藏在萝卜窖里也没能幸免,被*杀了。何老先生做梦也盼着祖国强大,满怀热望地对周恩来说!“今天我老了,要说有什么愿望,就是希望你们将来使国家强大起来!”何老先生还和周恩来对对子,他说了上句:“不为列强之奴仆。”周恩来想了想对了下句:“誓做中华的主人。”何老先生听了高兴地说:“好!好!绝好!”何老先生从周恩来身上看到了祖国的前途和民族的希望。周恩来也受到了一次爱国主义教育,更加激发了为“中华崛起而学习的热情。”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为中华腾飞而努力奋斗!”伟人周恩来从小就立下了这鸿鹄之志。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5 03:52
李春燕:最后的赤脚医生
李春燕,27岁,是贵州从江县大塘村乡村医生。三年前李春燕卫校毕业后嫁给了大塘村一个苗族青年成为一名乡村卫生员并且在自己家里开设了一间卫生室。
大塘村是一个苗族村寨,只有她一个乡村卫生员,有2500多名苗族村民,生活极其贫穷。人们向来缺医少药,过去,村里没有医生,得病了,除了苦熬,就是请鬼师驱鬼辟邪,或是用‘土办法’自己治疗,死了,谁也不知道是啥原因。现在,大家已经逐渐习惯了生病去李春燕那儿打针吃药,有了初步的医疗保障。李春燕, 严格地讲不能称作医生,只能叫做‘卫生员’,因为她没有编制,不享受国家的工资和其它待遇。由于工作环境差、入不敷出,我国的大部分乡村卫生员已改行或外出打工去了。李春燕也遇到过相同的问题,乡亲们来看病,没有钱付药费,只能记账赊欠。2004年初,一直赔本经营卫生室的李春燕决定关掉卫生室,和丈夫一道去广东打工。当他们正准备出门的时候,闻讯而来的乡亲们正好赶到。村民们掏出皱巴巴的一元、两元钱递给李春燕:“李医生你走了,我们可怎么办?这是我们还你的账,不够的我们明天把家里的米卖了,给补上。”李春燕于是没有离开。这是李春燕留在这艰苦的地方做乡村医生以来唯一想放弃的一次。
正如解说词所说:
——她是一位医生,虽然她从来没有机会穿上白大褂,甚至被人在医生的前面还要加上赤脚这两个字;她是一名医生,但是不像很多医生那样,不愁自己的衣食,她一个月也许能收入600多块钱,但是买药以及买相关的一些东西却要花出900多块钱,亏空300多,欠债也就越来越多;她是一名医生,自然被患者所需要,但是跟其他的医生比她的患者似乎对她更加需要,这该是一名怎样的医生?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5-25 08:46
钱学森,谭千秋,雷锋,詹天佑,巴金,林肯。
张海迪,1955年出生在山东半岛文登县的一个知识分子家庭里。5岁的时候,*以下完全失去了知觉,生活不能自理。医生们一致认为,象这种高位截瘫病人,一般很难活过27岁。在死神的威胁下,张海迪意识到自己的生命也许不会长久了,她为没有更多的时间工作而难过,更加珍惜自己的分分秒秒,用勤奋的学习和工作去延长生命。她在日记中写到:“我不能碌碌无为地活着,活着就要学习,就要多为群众做些事情。既然是颗流星,就要把光留给人间,把一切奉献给人民。”1970年,她随带领知识青年下乡的父母到莘县尚楼大队插队落户,看到当地群众缺医少药带来的痛苦,便萌生了学习医术解除群众病痛的念头。她用自己的零用钱买来了医学书籍、体温表、听诊器、人体模型和药物,努力研读了《针灸学》、《人体解剖学》、《内科学》、《实用儿科学》等书。为了认清内脏,她把小动物的心肺肝肾切开观察,为了熟悉针灸穴位,她在自己身上画上了红红蓝蓝的点儿,在自己的身上练针体会针感。功夫不负有心人,她终于掌握了一定的医术,能够治疗一些常见病和多发病,在十几年中,为群众治病达1万多人次。 后来,她随父母迁到县城居住,一度没有安排工作。她从保尔·柯察金和吴运铎的事迹中受到鼓舞,从高玉宝写书的经历中得到启示,决定走文学创作的路子,用自己的笔去塑造美好的形象,去启迪人们的心灵。她读了许多中外名著,写日记、读小说、背诗歌、抄录华章警句,还在读书写作之余练素描、学写生、临摹名画、学会了识简谱和五线谱,并能用手风琴、琵琶、吉他等乐器弹奏歌曲。现在她已是山东省文联的专业创作人员,她的作品《轮椅上的梦》问世,又一次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 认准了目标,不管面前横隔着多少艰难险阻,都要跨越过去,到达成功的彼岸,这便是张海迪的性格。有一次,一位老同志拿来一瓶进口药,请她帮助翻译文字说明,看着这位同志失望地走了,张海迪便决心学习英语,掌握更多的知识。从此,她的墙上、桌上、灯上、镜子上、乃至手上、胳膊上都写上了英语单词,还给自己规定每天晚上不记10个单词就不睡觉。家里来了客人,只要会点英语的,都成了她的老师。经过7、8个年头的努力,她不仅能够阅读英文版的报刊和文学作品,还翻译了英国长篇小说《海边诊所》,当她把这部书的译稿交给某出版社的总编时,这位年过半百的老同志感动得流下了热泪,并热情地为该书写了序言:《路,在一个瘫痪姑娘的脚下延伸》。
以后,张海迪又不断进取,学习了日语、德语和世界语。海迪还尽力帮助周围的青年,鼓励他们热爱生活、珍惜青春,努力学习为人民服务的本领,为祖国的兴旺发达献出自己的光和热。不少青少年在她的辅导下考取了中学、中专和大学,不少迷惘者在与她的接触中受到启发和教育变得充实和高尚起来。张海迪在轮椅上唱出了高昂激越的生命之歌,这支歌的主旋律是:一个人生命的价值在于为祖国富强、人民幸福而勇敢开拓、无私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