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曲旅游发展存在问题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3-08-15 10:39
我来回答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30 20:07
1 戏曲传承与发展中的问题
1.1 优秀人才缺失
人才是推动戏曲传承与发展的第一要素,在专业人才缺失的情况下,戏曲的传承与发展根本无从谈起。从古代开始,戏曲一直是国人最为喜爱的艺术形式与休闲娱乐方式之一,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每逢过年过节都会看上几场戏、听上几首曲儿来为自己白水般平淡的日子增资添彩,或是给自己已经幸福美满的生活来一次锦上添花。戏曲,一直在国人心中占有重要地位。但随着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的变化,人们的审美取向改变,流行曲、一些快餐性质的艺术表演成为人们心头的白月光,但戏曲却逐渐受到人们的冷落。当前,喜欢听戏曲、懂得欣赏戏曲、愿意学习戏曲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戏曲逐步陷入后继无人的境地。
如当前专门从事戏曲创作、剧本编写的人员,其自身能力素质稍有欠缺,无法做到深入把握戏曲文化的内涵、要义,或是对相关地区的戏曲文化特点不甚熟悉,导致创作出的剧本在搬上舞台后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另外,一些地方的剧团受资金等多方因素*,剧团中并无灯光、舞美、编剧、导演等专业人才,导致搬上舞台的戏曲节目质量不高,戏曲得不到很好的传承与延续[1]。
1.2 戏曲教育缺失
当前,中国戏曲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职业教育缺失的问题。如部分地区缺少相应的戏曲专业,缺乏教育环境与条件,新人即使想学习也是到外省以及国家级院校进行进修,这一问题直接造成了相关有意向进行学习的后辈人才流失。除这一问题外,在当前的戏曲教学中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如大部分学校戏曲表演班的学生在进校后大多是在整班制下进行学习与排练,在长久的学习与训练过程中,学生之间可能培养出或多或少的默契,有了“表演团体”精神,但在“毕业”这一教师的训导下,学生们各奔东西,于此间培养起的默契、合作意识、团体精神也大都随时光散去,戏曲的“传承群体”这一说将无从谈起。因而这一教学育人模式并不利于戏曲的传承与发展。此外,在当前的戏曲专业教学中,教师们还不是十分注重对学生创新创意能力的培养,这间接导致我国戏曲创新性不足,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2]。
1.3 宣传推广力度不足
对当前现象分析发现,导致戏曲社会影响力逐渐减小的另一重要原因在于,有关戏曲的宣传、推广不足。当前,社会环境依然改变,00后、90后甚至80后们已不是生长在那个逢年过节就要听一场大戏的年代,青年一代的人们对于戏曲的印象较为浅淡,在此情况下,若仍不大力宣传推广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30 20:07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开始进入大规模的城市化时代,传统文化受到了前
所未有的冲击。据了解,现在每一天都有一种地方戏曲在消亡,这种残酷的现实的
确令人感到担忧。
对于大多数的城市观众来说,流行文化自然大行其道,西方歌舞或者话剧等或
许还可能看到,传统的地方戏曲就已经是非常遥远的东西了。我们很多人其实并不
清楚,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当中,至今还有许多地方戏曲的存在,只是被我们不经意
间忽略了而已。这一次,我们选取有着几百年历史、至今仍活跃于农村的潮剧为个
案,通过我们的实地采访与思考,试图一窥中国传统戏曲的生存状况。
*1、传统风俗中的大市场*
据了解,整个潮汕地区现在有近百个潮剧团,运作方式和韩江潮剧团大同小
异,都是到各处农村演戏为生。农村各地游神赛会的日子就是潮剧团最忙活的时
候。可以说,这么多的潮剧团正是靠着农村的游神民俗才能生存下去。
靠民俗吃饭,是潮剧发展历史上一脉相传的特点。潮州市文化局原副*陈俊
是潮剧方面的专家,他向记者介绍,潮剧从明朝初年便在潮汕地区出现,明代中
后期形成,与当时唱官话的“正字戏”并存而称为“潮调”。清代两百多年潮剧不断普
及、发展,达到鼎盛局面。在清朝不同时期的《潮州府志》中,都记载了潮州乡间迎
神赛会活动鼎盛、祭神演戏“无日无之”的繁盛场面。潮剧在它的产生、发展过程
中,都与民俗祭祀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直至解放前,由于战乱和时局的影响,
潮剧活动才大受打击。
1949年后,*对众多旧戏班进行公有制改革,建立国营剧团,演出的地点也
由乡间田头转到城市的戏院中。1958年至“*”前是解放后潮剧的全盛时期,各个
剧团、文工团活动非常活跃,整理、演出了不少优秀传统剧目,如《活捉孙富》、
《老少配》、《金花牧羊》、《斩韩信》等。“*”后,阔别已久的潮剧曾受到观众短暂
的热烈追捧,但很快由于电影电视、音乐歌舞等多种娱乐形式迅速发展而面临严重
的生存危机。从1983年开始,各潮剧团为了适应形势而“送戏下乡”,重新开始到农
村各地巡回演出,但是在城市剧院里,潮剧的演出却基本上绝迹了。
陈树铿的父亲在当时的形势下创办了韩江潮剧团,原名叫滨海潮剧团,属于改
革开放后第一批私营潮剧团。陈树铿1984年从潮州市潮剧学员培训班毕业后,即被
分配到潮州市潮剧团当演员。1997年,他办理停薪留职手续离开市潮剧团,接管父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30 20:07
1 戏曲传承与发展中的问题
1.1 优秀人才缺失
人才是推动戏曲传承与发展的第一要素,在专业人才缺失的情况下,戏曲的传承与发展根本无从谈起。从古代开始,戏曲一直是国人最为喜爱的艺术形式与休闲娱乐方式之一,无论是达官贵人还是平民百姓,每逢过年过节都会看上几场戏、听上几首曲儿来为自己白水般平淡的日子增资添彩,或是给自己已经幸福美满的生活来一次锦上添花。戏曲,一直在国人心中占有重要地位。但随着社会环境、文化环境的变化,人们的审美取向改变,流行曲、一些快餐性质的艺术表演成为人们心头的白月光,但戏曲却逐渐受到人们的冷落。当前,喜欢听戏曲、懂得欣赏戏曲、愿意学习戏曲的年轻人越来越少,戏曲逐步陷入后继无人的境地。
如当前专门从事戏曲创作、剧本编写的人员,其自身能力素质稍有欠缺,无法做到深入把握戏曲文化的内涵、要义,或是对相关地区的戏曲文化特点不甚熟悉,导致创作出的剧本在搬上舞台后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另外,一些地方的剧团受资金等多方因素*,剧团中并无灯光、舞美、编剧、导演等专业人才,导致搬上舞台的戏曲节目质量不高,戏曲得不到很好的传承与延续[1]。
1.2 戏曲教育缺失
当前,中国戏曲在传承与发展过程中还存在职业教育缺失的问题。如部分地区缺少相应的戏曲专业,缺乏教育环境与条件,新人即使想学习也是到外省以及国家级院校进行进修,这一问题直接造成了相关有意向进行学习的后辈人才流失。除这一问题外,在当前的戏曲教学中也存在诸多不足之处,如大部分学校戏曲表演班的学生在进校后大多是在整班制下进行学习与排练,在长久的学习与训练过程中,学生之间可能培养出或多或少的默契,有了“表演团体”精神,但在“毕业”这一教师的训导下,学生们各奔东西,于此间培养起的默契、合作意识、团体精神也大都随时光散去,戏曲的“传承群体”这一说将无从谈起。因而这一教学育人模式并不利于戏曲的传承与发展。此外,在当前的戏曲专业教学中,教师们还不是十分注重对学生创新创意能力的培养,这间接导致我国戏曲创新性不足,缺乏可持续发展的动力[2]。
1.3 宣传推广力度不足
对当前现象分析发现,导致戏曲社会影响力逐渐减小的另一重要原因在于,有关戏曲的宣传、推广不足。当前,社会环境依然改变,00后、90后甚至80后们已不是生长在那个逢年过节就要听一场大戏的年代,青年一代的人们对于戏曲的印象较为浅淡,在此情况下,若仍不大力宣传推广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9-30 20:07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中国开始进入大规模的城市化时代,传统文化受到了前
所未有的冲击。据了解,现在每一天都有一种地方戏曲在消亡,这种残酷的现实的
确令人感到担忧。
对于大多数的城市观众来说,流行文化自然大行其道,西方歌舞或者话剧等或
许还可能看到,传统的地方戏曲就已经是非常遥远的东西了。我们很多人其实并不
清楚,在中国广大的农村当中,至今还有许多地方戏曲的存在,只是被我们不经意
间忽略了而已。这一次,我们选取有着几百年历史、至今仍活跃于农村的潮剧为个
案,通过我们的实地采访与思考,试图一窥中国传统戏曲的生存状况。
*1、传统风俗中的大市场*
据了解,整个潮汕地区现在有近百个潮剧团,运作方式和韩江潮剧团大同小
异,都是到各处农村演戏为生。农村各地游神赛会的日子就是潮剧团最忙活的时
候。可以说,这么多的潮剧团正是靠着农村的游神民俗才能生存下去。
靠民俗吃饭,是潮剧发展历史上一脉相传的特点。潮州市文化局原副*陈俊
是潮剧方面的专家,他向记者介绍,潮剧从明朝初年便在潮汕地区出现,明代中
后期形成,与当时唱官话的“正字戏”并存而称为“潮调”。清代两百多年潮剧不断普
及、发展,达到鼎盛局面。在清朝不同时期的《潮州府志》中,都记载了潮州乡间迎
神赛会活动鼎盛、祭神演戏“无日无之”的繁盛场面。潮剧在它的产生、发展过程
中,都与民俗祭祀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直至解放前,由于战乱和时局的影响,
潮剧活动才大受打击。
1949年后,*对众多旧戏班进行公有制改革,建立国营剧团,演出的地点也
由乡间田头转到城市的戏院中。1958年至“*”前是解放后潮剧的全盛时期,各个
剧团、文工团活动非常活跃,整理、演出了不少优秀传统剧目,如《活捉孙富》、
《老少配》、《金花牧羊》、《斩韩信》等。“*”后,阔别已久的潮剧曾受到观众短暂
的热烈追捧,但很快由于电影电视、音乐歌舞等多种娱乐形式迅速发展而面临严重
的生存危机。从1983年开始,各潮剧团为了适应形势而“送戏下乡”,重新开始到农
村各地巡回演出,但是在城市剧院里,潮剧的演出却基本上绝迹了。
陈树铿的父亲在当时的形势下创办了韩江潮剧团,原名叫滨海潮剧团,属于改
革开放后第一批私营潮剧团。陈树铿1984年从潮州市潮剧学员培训班毕业后,即被
分配到潮州市潮剧团当演员。1997年,他办理停薪留职手续离开市潮剧团,接管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