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采用以学生自评为主多元评价系统有什么好处?有什么弊端?应该怎样克服这些弊端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4:22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08 23:19
找了几篇,您可以综合一下,如果不够用,再发消息给我吧~
一、评价目标多元化,
促进学生个性发展
多元智能理论强调每个人的智力各有特色,每个学生都是独特的个体。因此,教师应特别注意多用几把尺子去衡量学生,从备课、讲课到练习、作业的布置,教育教学活动的开展都可以为不同学生制定不同目标,提供不同选择,力求使每一位学生各取所需、各尽所能,在原有水平上不断得到发展和提高。
1.课堂教学分层设计。即根据学生的不同差异,设计教学环节和不同层次的问题。这种设计使能力稍差的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能力较强的学生产生兴趣,发展思维。结果可使不同层次的学生在心理上都得到满足,都能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2.作业自主选择。作业不宜整齐划一,应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分层设计,以满足不同学生的需要,实现所有学生的共同提高。可以分为基础性作业和难度不等的选做作业,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不同程度地落实新知,提高学习兴趣。
3.能力考核人尽其才。为了培养学生能力,让更多的学生有展示才能的机会,检查或考试的内容也可以分层设计,以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
4.特长各显神通。全校各班每月开展一次“我能行”展示活动,并利用本班“展才华天地”展示学生各方面的特长。在特长展示活动中,学生们各施所长,涌现出一批“阅读之星”“体育之星”“科技之星”“希望之星”等等。以前“仅以成绩论高低”而靠边站的学生现在高兴得乐开了花,自信的风帆也在多元评价体系中纷纷起航。
二、评价主体多元化,
促进学生自我发展
在新课程改革评价理论的指导下,我们改变了由教师为评价主体的单一模式,建立了教师、家长、学生等多主体共同参与、交互作用评价模式,加强了评价者与被评价者之间的互动,既提高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将评价变成了促进学生主动参与、自我反思、自我教育、自我发展的过程,形成了积极、平等、民主的评价关系。
如,有的班级建立的学生成长记录卡,从关心集体、热爱劳动、努力学习、坚持锻炼、团结互助、孝敬父母、自理自立等多个方面来记录每个学生的进步与收获。每月一评,以自评、同学互评、教师评、家长评相结合,实现了评价主体的多元化。学生通过自评和他评能够对自己有全面的认识,能准确地了解到自己的长处与不足,从而有针对性地加强某项品质或技能的学习和训练;家长、教师也能有效地对学生进行相应的指导,帮助学生不断改进、获得发展。
三、评价内容多元化,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通过深入学习和实践我们改变了评价内容过分倚重学科知识的现象,注重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精神、心理素质以及情绪、态度和习惯等综合素质的考查。
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改变了简单地以考试结果对学生进行分类的做法。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的考查,努力培养适合时代发展需要的身心健康的、有知识、有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在每周一评的学习评价表格中,我们设计的内容十分丰富,分为“课上参与”“作业情况”“动手实践”“习惯素养”四方面内容。其中“课上参与”又分为“认真听讲”“积极发言”“创新火花”三项;“作业情况”分为“能完成基础题”“能完成灵活题”“收集整理相关信息”三项;“动手实践”则分为“能根据老师要求完成既定任务”“能和其他同学合作完成既定任务”“运用所学知识有创意地实践”三项;“习惯素养”分为“带齐学习用品”“书写整洁美观”“团结协作互助”“正确评价自己”“吸取他人长处”“勇于改正错误”等六项内容。这样,既发挥了评价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又能全方位多角度地评价学生,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四、评价方式多元化,
促进学生健康发展
在评价中,我们结合学科特点及测评内容,选择了多样化的测评方式,将动口、动手与动脑结合起来,科学地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和综合素质,促使学生健康发展。如我们将语文能力测评分为“笔试”与“综合素养”两大部分,并采用分项考查、分级评定的办法。在“综合素养”中又设立了“朗读”“背诵”“书写”“积累”“口语交际”五大部分。让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内,以不同的方式接受检测,并分项记录成绩。如“口语交际”的考试在学期中就开始进行,通过自评、同学互评、家长评、教师评确定等级。在“笔试”中,每份试卷的每一种题型都有*梯度的题目供学生任意选做,基础题做对得满分,学有余力的学生可再做选做题,做对的加分。这样,使每个学生都能体验成功的喜悦,也为智力水平发展较快的学生提供了“挑战”与“冒尖”的机会。
在期末评价中,对于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给予二次评价的机会。目的是把进步的权利交给学生。学生重新测试的过程就是一种复习巩固、提高和发展的过程。经过二次测试,学生都在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超越,也能拥有自信。
一个学期结束,我们将综合学生多方面的表现进行质性的评价。以朴实、生动、饱含*的评语描述学生发展的状况,提出激励性的改进意见或建议,为学生的发展指明方向。
通过实践使我们感悟到。评价不再是千人一面的“套印模子”,而是引导和培养个性的“催化剂”;不再是分数等级的“筛子”,而是激励学生前进的“泵”。多元评价为每一个学生找回自信,使每一个学生享有成功,促进了每一个学生全面健康地发展。
我经常使用多元评价。近些年来,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是,如何真正实现中小学由传统的应试教育转向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轨道。学校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载体,观念更新、课程改革、考试评价改革等都只有通过学校,真正转化为学校的内在追求,才能得到贯彻落实。学校评价在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中,具有统领全局的重要作用。但是,受传统应试教育的影响,很长一个时期来,升学率高低成为社会评价学校的唯一标准,片面追求升学率成为中小学的唯一追求。在新科技*的时代潮流面前,“片追”已演变成一场深刻的民族素质危机。为什么素质教育的正确理念和要求在学校得不到切实的贯彻执行?为什么我们搞的学校评价在升学率面前总是显得苍白无力,不被社会和学校所认可?如果说这种状况在教育资源短缺的情况下,还情有可原、无可奈何的话,那么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普九和普高已逐步实现,高等教育也日益大众化的今天,就不能不从我们教育本身来深刻地反思。我们认为,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过去搞的大一统的学校评价模式已不能适应多样化发展的教育需求,没有建立一套既能完整体现素质教育要求,又能兼顾家庭和社会实际需要;既能体现国家统一规范,又能体现学校自主发展个性特色的科学的学校评价指标体系,以及一整套与之相适应的上下互动开放的评价方法体系和强有力的奖惩机制,来巩固改革成果,推动改革的深入发展。基于这样一些认识和思考,我们以多元开放作为学校评价改革的着力点,初步构建起了与新课改相适应的以促进学生和学校共同成长为目标的中小学评价体系。
(一)在评价的内容上具体分成逐级提升的四个板块
第一板块为基础性指标。所谓基础性指标,是对学校常规工作的标准要求,也是学校必须做到的规范性工作,这是评价的主体。如学校管理、师资队伍建设、教育教学工作等。这部分指标体现了办学的基础需要和基本要求,是实施素质教育的必要保障。通过规范性评价,来判定这所学校是否合格,是否按教育规律办事,是否依法办学。从而引导学校扎扎实实地从规范化抓起,为今后的长足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第二板块为发展性指标。根据学校教育发展不平衡的现实,在实行基本水平评价的基础上实行年度发展评价,形成基础与发展两条线的评价制度。如果用一把尺子来衡量所有学校,不仅使原先基础较好的学校失去前进动力,更严重的是挫伤了基础相对薄弱的学校主动发展的积极性。具体分为两个层面设置:一是必选指标,根据教育行政部门制定的年度工作要点,确定一两个统一要求必须发展的项目作为必选指标,以保证区域教育发展方向的协调一致性。例如,教育局把今年定为“信息技术教育发展年”,当年的评价就应将“信息技术的应用与研究”列入必选指标,保证发展目标的实现。二是自选指标,目的在于给学校自主发展的空间和自主权,主要体现在设施建设和学校管理方面,把这些内容分别列出菜单,提供给学校自主选择。尽管办学条件中的人、财、物多属*行为,不是单靠学校自主能办到的,但是对于学校自筹或能自主支配的资金,却要引导学校结合本单位的基础和发展的需要,本着量力而行的原则,有针对性、有计划地把握好资金投向和进行资源配置,自主选择,自主发展,不断办出特色。
第三板块是“学校个性化发展”指标。该指标的设置是为了促使学校在达到常规要求的基础上,立足自身发展实际,借助某一方面的传统和优势,以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坚持教育创新为宗旨,以个性特色为切入点和发展的增长点,积极探索,厚积薄发,逐步形成自己独特的、优化的、稳定的教育特征、风格和校园文化,引导和促进学校不断向更高境界发展攀升。
第四板块为“教育效益”指标。基本思路是把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引入教育,按照教育投入与教育产出之间的比值来评价学校。这部分指标既有体现面向全体、促进全面发展的质量评价(如普及程度及德、智、体、美质量指标),也有体现促进学生主动发展、衡量学生个性张扬的个性化评价(如学生个性特长发展),以此对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整体质量和效益状况进行全面衡量。以上评价内容的四个部分紧密联系,相辅相成,逐级提升。基础性指标是办好学校的基本要求,是教育发展的必备条件和制度保障,是衡量学校是否按教育规律办事,合格与否的重要标志;选择性发展指标是在学校规范性基础上的发展与提高,重在衡量外显的努力和变化;学校个性化发展指标是从校园精神文明和文化建设着眼,重在衡量学校内隐的精神追求和长期发展的厚重积淀;而教育效益指标则是对前三者实际效用的价值判断,是衡量一所学校质量效益水平的主要客观依据。
我们力图通过对中小学学校的基础性、发展性、个性化和效益性评价,构建起从规范看合格、从起点看变化、从传统看创新、从投入看产出的全面多元的学校评价新格局,形成所有学校参与创建规范化学校、特色学校和个性化学校,校校有目标,不断提升办学水平的激励机制,使学校评价真正成为社会和学校的共同追求。
(二)在评价方法上实现彼此互动,开放多元
1、自评和他评相结合。为了发挥学校评价的导向性,激励性,规范性和发展性功能,我们强调自评和他评的紧密结合以自评为主。因为从学校功能的发展来看,评价已不能只局限于筛选、选拔、衡量好坏的程度,更重要的是通过评价进行信息反馈,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决策,使学校管理功能得到更好的发挥,以取得最大的办学效益。在自查自评过程中,学校按照评价标准,积极组织教师、学生和家长参与到自评活动中来,形成学校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校与家长的良性互动。我们在组织复评时坚持评价的多元性,以学校自评为铺垫,以尊重学校的自主性为前提,以研究为切入点,运用多种手段采集信息,验证自评结果的可信度(通常称为验证法),对自评成绩予以认可或调整。同时还实施了“自评虚张加罚”制度,强化了“打假”措施,以遏制自评中评价标准吃不透、人为拔高评价分等不良现象,促使学校把自评过程变成一个学习思考的过程,一个立足实际,自我完善,主动发展的过程。
2、过程性评价和定期评价相结合。进行学校教育综合评价是一项复杂的工作,应当注意评价的频率,不能随意进行。我们主要是把定期综合评价与随机性专项评价结合起来。所谓定期评价就是以一定的教育周期(一般不少于一年)为时限进行评价。这些定期评价系统全面,结果可靠。所谓过程性评价就是紧紧围绕教育发展中的重点、难点问题及教学过程,开展一些过程性和随机性评价活动,促进学校提高过程性管理效能,其结果经累积纳入终结性评价中。这样,既减轻了综合评价的工作量,又增强了评价指导的实效性,很受被评学校的欢迎。
3、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相结合。定性评价是对素质教育某些指标质的确定,定量评价是对素质教育某些指标量的描述。学校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一种精神文明的发展,它的效用既有许多可测性,又有大量的难测性,同时具有晚效性。因此,我们对一所学校评价其结论既有定性评价部分(文字表述),又有定量评价部分(分数),将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形成科学的评价反馈意见。对成绩突出并被确定为个性化学校的,市里在该校举办个性化学校校长论坛和校长教育思想报告会,吸收更多校长参与研讨,形成开放式共同参与评价的局面。
(三)在评价结果作用上,体现权威性
一是认认真真地做好信息反馈,实行评价结果公示制度。每次专项评价和综合评价完毕,我们通过教育资讯网向全市公示,学校评价的成绩允许被评单位质疑,确定成绩无误后向被评学校逐一下达《评价反馈意见通知书》,每个通知书都包括“主要成绩与经验”、“存在的突出问题”、和“整改要求”三部分内容,并附上评价成绩表。这样使每个学校对自己的评价情况一目了然,有利于肯定成绩,找准问题,改进工作。
二是把评价结果作为衡量学校的主要依据。每次综合评价后,我们根据构成素质教育的诸因素设立若干个综合奖和单项奖,并在报纸、电台、电视台等新闻媒体公布受奖名单,大张旗鼓地宣传先进单位的事迹。
三是把评价结果作为评定校长职级的主要依据。自九八年以来,我市对校长实行了职级管理。对校长职级的评定,学校评价成绩占校长考核80%的比重,考核结果与校长的工资待遇、*利益、干部任免挂钩。
四是扎扎实实地搞好跟踪整改。根据对被评单位下达的《反馈意见通知书》,我们将要求整改的突出问题汇集成《学校整改问题备忘录》,依照对各单位提出的整改期限,如期组织复查,定期下达《整改情况通报》,对整改好的予以表扬,对行动迟缓的提出警告,对没有行动的视其情节给予必要的处分并限期改正。 (四)改革招生考试方式,让学生自主选择
实施素质教育并不是不要考试,但传统的高中招生考试以选拔为唯一的目的,使学生在相对比较中展开激烈的升学竞争,严重阻碍了学生的自主发展。不改革一张试卷定终身的招生考试制度,就无法将学校从“片追”中彻底解放出来。为此,我们在全面落实小学学业成绩等级评价改革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初中招生考试改革,变单一选拔功能的学生三年面对一次的中考,为学生有选择的自主参加的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变用学生升学考试科目的成绩简单相加作为唯一录取具体依据,为综合考虑学生成长发展的标志性成果和综合实践活动的表现作为高中录取的重要依据。具体做法是:
1、化整为零,增加机会,分散考试压力。把原先毕业和升学分别进行的考试改变为以目标为参照的学业水平考试,不再单独进行毕业考试和升学考试,引导学生关注自己对教学目标的达成度而逐渐从激烈的升学竞争中解脱出来。把以往初中毕业升学考试的科目分散在三年当中,把压力分散在不同的年级。每年1月和6月组织两次考试,所有学科都开考,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决定考试科目和时间。同样的,初中学校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对课程开设做出选择和安排。比如,学生在学有余力的情况下,提前结束某些学科,也允许学生在某些学科考试中取得比较满意的成绩后不再参与这些学科的课堂学习,而到学校专设的自修室去学习。给学生两次考试机会,即学生对某些学科的考试不满意时可以再考一次,以两次中的最高成绩作为毕业和升学的依据。
2、实行分批录取和多元录取,鼓励和支持学生张显个性,发展特长。人的智慧是多方面的,人的发展方面也是多样化的,对人的评价标准也应当是多元的。为此,新的高中招生采取多元录取和分批录取的程序和办法:一是综合录取。综合录取的指标大约占招生计划的60—70%,主要依据是学生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等级)和个性表现的等级。高中学校综合考查学生的学业水平考试成绩、个性表现等级和学生的成长记录卡、成长记录袋择优录取。二是推荐录取。实行推荐录取的指导思想是通过推荐让那些个性特长突出而考试成绩不很理想的学生直接进入高中学校学习,鼓励、支持学生在全面和谐发展的同时,张显个性,发展特长,从而促进学生更加生动、活泼主动地发展。推荐指标一般占招生计划的10%左右,由高中招生学校按照需要分配到有关初中学校,由初中学校帮助申请推荐的学生办理有关材料。具备个性发展的标志性成果或虽不具备标志性成果但确有个性特长的均可申请推荐。推荐录取的主要依据是两名资深教师给申请推荐学生出具的两封推荐信。三是加试录取。加试录取在以上各种录取之后进行不少于计划数10%的指标用加试的办法录取。实行加试录取的目的是进一步强化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表现。加试采取差额投(按1:1.2的比例投档)现场答辩方式。答辩必须在客观公正的前提下进行,要求从学生成长档案袋中随机抽取一个考生做过的研究性课题作为答辩的内容,答辩结果的表达方式由学校自定。
多元开放的学校评价机制和招生考试制度的建立与完善,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小学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有利地保障和促进了素质教育和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
二、学生以自评为主的存在利弊主要体现在:
1. 可以提高学生自我管理和自我约束的意识与能力;
2. 可以提高学生参与模块学习的积极性;
3. 可以提高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因为每获得“一点点儿”成绩,都会获得“加分”,而“加分”就是增加“成就感”,“成就感”的增加也就意味着信心的增加)
4. 有利于师生双方共同监控“学习过程”,以求达到及时调整的目的;
5. 有利于强化“过程决定结果、细节决定成败”的意识;
同时,也具有以下几点“弊端”:
1. 可能会导致分数的进一步“异化”,仿佛学习或是做任何跟学习有关的“好事”都是为了获得“加分”,而忽视了学习本身给学习者带来的快乐,而这种学习本身产生的快乐、喜悦、兴趣却是学习对于人的最最重要的意义和价值;
2. 可能会导致“自我约束”完全是迫于“不被扣分”的纯外在的压力,而不是源于对自身素养的提升和对人性的自我完善的追求。
怎样在“利”与“弊”之间找到恰当的“平衡点”,需要教师的教育智慧和教育艺术!
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养进行评价,应构建以学生自评为主,由学生自我评价、小组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和社区评价组成的开放的、多元化的评价系统。长期以来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的评价都是由学生以外的教育者或组织机构来进行,学生仅是被动的被评者,其主体地位未得到重视,以致学生的好多意见要求得不到很好解决,甚至使师生关系恶化。在褒扬“以人为本”思想的今天,学生的主体地位也得到凸显,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素养评价中,学生的自我评价成为评价的重要方式。外部评价是有条件*的,再完善的评价机制也不能保证对学生的全程监控;而学生自我评价则可以随时进行,学生对于自己的思想、行为或者学习结果进行自我评价,实际上就是帮助学生反思自已的思想和行为状况。学生自我评价,就是让学生依据自己对思想道德行为的理解来判断自己思想道德行为是否恰当,是学生进行自我认识、自我完善、自我教育、自我提高的过程。自我评价的自由度较大,有很强的针对性,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落实其主体地位,培养其主体精神。自评的过程又是学生全面审视自己的过程,既能发现自己的长处,又能找到自己的不足,从中获得信心或者警醒,产生改进的动力,而不至于产生逆反心理,怀疑评价的结果。
为了使自我评价客观有效,自我评价前,应向学生提出要求:一是要对自己负责。向学生阐明是要通过评价来查出自己的不足,以便及时纠正,如果讳疾忌医,或者投机取巧,最终受罪的是自己,别人无法也不可能替你分担,所以必须对自己负责;二是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对于具体项目、内容,要实事求是地评价自己,没必要谦虚,当然也不能刻意抬高自己。如果在自评过程中自己拿不准时,可以建议听听周围同学的意见。
自评过程中,由于学生的认识水平和判断能力的*,或者可能由于某种目的,也可能会出现隐瞒或夸大自己的优缺点,以致不能进行准确判断的问题,而自我以外的熟悉他的人对其进行评价,恰好可以弥补这一不足。老师、同学、家长、社区作为评价者,他们对评价对象有相当的了解,又不至于回避一些情况,能更好的体现评价的客观性和权威性,从旁观者的角度便于对当事人做出公正客观的评价,有利于被评者全面认识自己和他人,有利于相互学习和促进。
例如在自评基础上进行小组评议,小组评议实际是学生互评。学生互评除了具有与学生的自我评价相似的优点外,还能够使学生体验到自我评价与他人评价之间的差距,从而发展自我认识。学生通过相互评价,学会相互尊重和彼此欣赏。小组评议一般是由小组长把组员召集到一起,轮流对照评价项目实事求是地评价每一个成员。评价结论要得到大多数组员的同意并取得被评者的理解。
小组评议是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评价的相当重要的环节。小组成员在评议过程中,真诚、善意的批评或者意见、建议,被评议的同学都能乐意接受。做得好,这是一个充满感动的交流过程。小组成员在评价别人时,其实,也是在评价自己,因为“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有心的同学总是能在这个过程中认真听取他人的意见或者建议,他们也学会了从人家的成功或者失败中吸取经验教训。
自我评价和小组评价,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教育,其教育效果胜过教师的说教。在自评和小组评价过程中,学生的道德认识能得到进一步深化,增强学生明辨是非的能力,促进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的形成。
在自我评价和小组评议的基础上,可以再在教师指导下,由考评小组对全体学生进行思想道德评价认定。为了保证这项工作的公平、公正、公开,成立由各层学生组成的考评小组,有干部,也有普通同学参加,考评小组成员要本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严肃认真、真诚地评价每一个同学。如果前两个步骤工作做得好,考评小组给出的学生思想道德素质评价成绩会是真实的、客观的。
总之,在未成年人思想道德评价中,要将多元主体有机结合,充分发挥自我评价和他人评价的作用,才能更好地实现思想道德教育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