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4:37
共2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7 14:28
希特勒上台后不久,处心积虑地研究征服世界的策略。为了突破法国人构筑的马其诺防线,他下令研究超重型火炮。陆军兵工署提出,这种重炮的射程应在32千米以上,炮弹的威力要能穿透1米厚的钢板或2。5米厚的钢筋温凝土墙。克虏伯兵工厂在接受任务后,对当时所有的野战火炮、铁道炮、要塞炮进行研究后认为,现有武器无法达到要求,至少要用700毫米口径的巨型火炮才能摧毁马其诺防线。1936年3月,希特勒亲自视察了兵工厂,决定试制800毫米的火炮。 1942年初,终于制成了这门超重型巨炮,它被用克虏伯家族的“古斯塔夫”前缀名命名,希特勒本人和军需*斯佩尔出席的验收仪式,它被700万马可被军方购买,以工程师的妻子的名字命名匿称“多拉”。它的炮管长达32米,火炮在战斗状态的全长达53米,高12米,全重1488吨。这样的庞然大物在装配、运输和射击试验时遇到极大困难。在试验弹道性能时,装弹机还不太完善,只好用一台起重机把4吨重的炮弹吊送到炮身尾部,再用一辆轻型坦克把它猛地推撞到炮膛里。为了把火炮运送到试验场,特地设计了3辆构造特别的巨型运输列车。沿途的桥梁无法承受这样大的重量,列车只好绕过很长的弯路而行驶。到达阵地后,先用2台巨型起重视吊装底座,然后安装炮架、炮管和装弹机构,全部工作由1名少将指挥1400余人奋战3个星期才完成,高矗的巨炮十分雄伟壮观。为了预防苏军飞机轰炸,阵地四局部署了高炮部队和警戒飞机,大量步兵、巡警和警犬在周围10千米内日夜巡逻。一旦发现敌机轰炸,立即由化学兵施放烟幕掩护。参加指挥、操作、警卫的总人数达到4000人以上,它的炮弹也是骇人听闻,每一枚穿甲弹重7.1顿,一枚高爆弹重4.8顿,推进燃料在1.8吨到2吨。热心网友 时间:2023-08-17 14:28
德国是两次世界大战的策源地,而德国克虏伯兵工厂在研制火炮方面又居世界领先水平,所以德国的铁道炮型号多,使用多,还组建了多支铁道炮兵中队(连)。德国还给一些铁道炮起了名,如“凯撒·威廉”、“古斯塔夫”、“兹奥·安尼斯”、“布吕诺”和“西格弗里德”等。 在一战中,德国仿效法国,主要通过对舰炮改装来制造铁道炮。这期间,除巴黎大炮(原名“凯撒·威廉”)外,德国试制过170毫米“塞缪尔”铁道炮,制造了3种制式铁道炮210毫米“彼特·阿达尔伯特”、280毫米“布吕诺”和380毫米“玛斯”。其中“彼特·阿达尔伯特”用得最多。它是将210毫米舰炮的身管装在由箱形梁构成的架上,再装在2台6轮铁道车上构成。它虽设有液压反后坐装置,但发射若干发弹后,还需将炮向前推动几英尺以回到原来的发射位置。该炮不能改变射向,为了射击不同方向的目标,需用机车将火炮拉到弧形铁轨上。“布吕诺”是由“冯德坦”级战列舰舰炮备用身管制成的,1917~1918年部署在比利时海岸。“玛斯”是一战中口径最大的铁道炮,其炮管取自SMS“拜恩”舰炮,炮架是简单的箱形梁,发射时一般将它下降到预先备好的转台上,并卸掉轮子,有较大的方向射界。德国在夺取法国的敦克尔克和凡尔赛时使用过“玛斯”巨炮。 希特勒上台后,加紧扩军备战,发展铁道炮是其优先计划。为了简化部署,首要的要求是发展能运输的转台,这种转台要能迅速安装在火车能到达的铁道支线的终端,然后通过笨重的液压反后坐装置将炮架连接到转台上,以防止发射时炮架从转台上掉下来。 这个时期德国铁道炮有两类。一类是按长远规划制造的,基本上是超远程火炮;另一类是按1936年开始的应急规划制造的,旨在1939年夏天为陆军提供合适的火炮。 一战中的“巴黎大炮”是一种典型的超远程火炮,其射程超过120千米。二战前,德国发展超远程铁道炮也是为了进行极远距离的炮击。当时这类铁道炮的最小口径是150毫米,共制造了15门。它们虽然有一定威力,但对铁道炮而言,口径毕竟嫌小,故后来用170毫米口径取代。尽管如此,由于其身管采用1902年的“德意志帝国”级战舰上的老式舰炮炮管,难以对其改进,因而到1938年,陆军只同意造6门。 1938年3月德国装备了K12(E)式210毫米铁道炮。与“巴黎大炮”一样,它的身管很长,达33.53米,“挺胸”时颇为壮观。为了避免普通膛线和弹带承受不住发射时的巨大应力,去掉了炮管内的膛线,代之以8条深槽,弹上有8条筋,与身管内的深槽配合,赋予弹丸旋转。炮架是简单箱形梁,由两组铁道平板车运输,前面是两组10轮,后面是两组8轮。由于炮管自身很重,对其必须进行支持,而为了在炮身后坐时不致撞击铁轨,发射前需用千斤顶将炮架顶高1米。尽管该炮设计得很成功,但由于每次发射均需抬高炮架,因此以后又设计了巨大的液力平衡臂,使炮管的耳轴靠后,以免后坐时炮身撞击铁轨。210毫米超远程火炮只造了2门,1940年用于炮击英国的肯特,有1发弹从法国一个阵地发射,越过英吉利海峡,飞行了88.5千米,落到了查塔姆附近。 280毫米口径的铁道炮有K5(E)、“布吕诺”和K5 题图)三种。 K5(E)式是二战中德国设计最成功的铁道炮,深受德军炮兵的欢迎,被称为“苗条的的贝尔塔”。该炮身管长21.54米,全炮长41.23米,战斗重218吨。其炮管采用深膛线,炮管不需抬起,支撑在普通炮架上,用2台12轮铁道车运输。该炮于1937年装备,发射255.5千克普通弹时射程为61.2千米。1940~1942年发展了重为248千克的火箭增程弹,射程提高到86.9千米。这以后又将炮管的膛线去掉,改为滑膛,口径扩大到310毫米,发射尾翼稳定弹时射程可达151.3千米,已超过“巴黎大炮”的射程。但是由于“巴黎大炮”影响较大,这个纪录被很多人忽略。K5(E)共制造了25门,曾将同盟国部队封锁在意大利安齐奥滩头,使其吃尽苦头。同盟国部队突破古斯塔夫防线后方才解除德军对安齐奥的包围,并切断了K5(E)的退路,被缴获的2门后来被送到美国进行测试评估。 德军在二战中使用的“布吕诺”280毫米铁道炮最初是采用一战中的“布吕诺”的图纸制造的,有40倍与45倍口径两种身管,它们是按应急计划制造的铁道炮。1943年,随着空袭增多,铁道炮很难机动,于是德国制造了K5式,在炮架下增加一平台,若铁轨被炸,铁道炮可改由拖车牵引在公路上运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