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6:28
共4个回答
懂视网 时间:2022-09-20 10:28
1、题西林壁的诗句意思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2、原文
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3、赏析
这首诗寓意十分深刻,但所用的语言却异常浅显。深入浅出,这正是苏轼的一种语言特色。苏轼写诗,全无雕琢习气。诗人所追求的是用一种质朴无华、条畅流利的语言表现一种清新的、前人未曾道的意境;而这意境又是不时闪烁着荧荧的哲理之光。从这首诗来看,语言的表述是简明的,而其内涵却是丰富的。也就是说,诗语的本身是形象性和逻辑性的高度统一。诗人在四句诗中,概括地描绘了庐山的形象的特征,同时又准确地指出看山不得要领的道理。鲜明的感性与明晰的理性交织一起,互为因果,诗的形象因此升华为理性王国里的典型,这就是人们为什么千百次的把后两句当作哲理的警句的原因。
懂视网 时间:2022-09-25 06:34
1、古诗题西林壁的意思: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2、原文:
《题西林壁》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懂视网 时间:2022-09-25 09:07
1、《题西林壁》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诗作。这是一首诗中有画的写景诗,又是一首哲理诗,哲理蕴含在对庐山景色的描绘之中。
2、前两句描述了庐山不同的形态变化。庐山横看绵延逶迤;侧看则峰峦起伏。从远处和近处看庐山,所看到的山色和气势又不相同。后两句写出了作者的感悟:之所以从不同的方位看庐山,会有不同的印象,原来是因为“身在此山中”。
3、人们观察事物的立足点、立场不同,就会得到不同的结论。人们只有摆脱了主客观的局限,置身庐山之外,高瞻远瞩,才能真正看清庐山的真面目。要认清事物的本质,就必须从各个角度去观察,既要客观,又要全面。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4-18 15:12
题西林壁的诗意是,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084年,黄州贬他为副官。当他去汝州时,他经过九江和他的朋友去庐山。壮丽的山水激发了易行庄的思想,他写了一些庐山诗。TitxiLinBi是游览庐山后的总结。根据南宋新宿所著《东坡先生志》可知,这首诗写于元七年五月。
苏东坡很聪明。他避开了李白的锋利边缘,没有直接触及庐山瀑布,也没有集中描写庐山的美丽风光。相反,他从风景中推断。要了解事情的*和全貌,就必须超越狭隘的范围,摆脱主观的成见。
此外,事实上,这首诗”的样子,好运的身体在山”,很容易想到古人地心说困扰,人们每天看到天空中的月亮和星星的起伏,自然会觉得所有天体围绕着地球,所以人们可能会面临地球,因为小,人在世界上。
苏东坡和李白一样,是一个伟大的天才。特别是这首诗的最后两行“我不知道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我在山中”,就像李白在历史上首创用银河来比较瀑布。苏东坡用平实易懂的语言,说出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意境,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简单地说,“在游戏中的人输了,旁观的人看得一清二楚”。因此,后人把这两句话当作黄金哲学句,用了成千上万次。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4-18 15:13
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原文:
题西林壁(宋代文学家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白话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扩展资料:
题西林壁文学赏析:
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4-18 15:12
题西林壁的诗意是,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人身处在庐山之中。
题西林壁
宋代: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1084年,黄州贬他为副官。当他去汝州时,他经过九江和他的朋友去庐山。壮丽的山水激发了易行庄的思想,他写了一些庐山诗。TitxiLinBi是游览庐山后的总结。根据南宋新宿所著《东坡先生志》可知,这首诗写于元七年五月。
苏东坡很聪明。他避开了李白的锋利边缘,没有直接触及庐山瀑布,也没有集中描写庐山的美丽风光。相反,他从风景中推断。要了解事情的*和全貌,就必须超越狭隘的范围,摆脱主观的成见。
此外,事实上,这首诗”的样子,好运的身体在山”,很容易想到古人地心说困扰,人们每天看到天空中的月亮和星星的起伏,自然会觉得所有天体围绕着地球,所以人们可能会面临地球,因为小,人在世界上。
苏东坡和李白一样,是一个伟大的天才。特别是这首诗的最后两行“我不知道庐山的真面目,只因为我在山中”,就像李白在历史上首创用银河来比较瀑布。苏东坡用平实易懂的语言,说出了一种从未有过的意境,其中蕴含着深刻的哲理。
简单地说,“在游戏中的人输了,旁观的人看得一清二楚”。因此,后人把这两句话当作黄金哲学句,用了成千上万次。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4-18 15:12
全诗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原文:
题西林壁(宋代文学家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白话译文:
从正面、侧面看庐山山岭连绵起伏、山峰耸立,从远处、近处、高处、低处看庐山,庐山呈现各种不同的样子。我之所以认不清庐山真正的面目,是因为我自身处在庐山之中。
扩展资料:
题西林壁文学赏析:
此诗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结尾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之所以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是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这两句奇思妙发,整个意境浑然托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回味经验、驰骋想象的空间。
这不仅仅是游历山水才有这种理性认识。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人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热心网友 时间:2024-04-18 15:13
题西林壁的诗意是什么:热心网友 时间:2024-04-18 15:13
题西林壁的诗意是什么:热心网友 时间:2024-04-18 15:13
《题西林壁》的诗意是: 横看庐山是雄奇的大岭,侧看则是陡峭的高峰,随着视线的转移,从高处、低处、远处、近处各不同角度去看,景象各不相同。令人迷惑不能认识庐山的真正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处庐山之中。热心网友 时间:2024-04-18 15:14
《题西林壁》的诗意是: 横看庐山是雄奇的大岭,侧看则是陡峭的高峰,随着视线的转移,从高处、低处、远处、近处各不同角度去看,景象各不相同。令人迷惑不能认识庐山的真正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处庐山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