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描述中国城乡消费环境的差异,并分析由此产生的对消费需求有哪些影响...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5:40
我来回答
共1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2-07-16 14:29
新中国成立后采取“以农补工、以乡保城”的发展模式,为我国奠定工业基础的同时,也严重*了农村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进而削弱了农村居民的消费基础。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高速增长,但是,居民消费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大幅减小。最终消费率从1978年的62.1%下降到2012年的36.8%,消费率的持续下降使我国经济增长更加依赖投资和出口。在当前国际经济整体不景气和国内通货膨胀高居不下的背景下,这对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很大影响。同时,城乡消费的断层给我国产业结构升级和缩小*差距带来很大挑战。1998年,我国*首次提出“扩大内需”的发展战略,但近十多年来扩大内需*的实施更倾向于增加*投资,刺激消费需求*的低效促使国内学者开始关注如何构建扩大居民消费需求的长效机制,而在影响国内居民消费需求的因素中,更多的学者意识到,只有缩小城乡居民消费差距,才能快速提升国内居民的消费需求,完成消费结构的升级,最终实现中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国内对城乡消费差异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城乡消费水平、消费结构、消费差异原因和对策建议四个方面。臧旭恒(1994)在构建分期的、分城乡的中国消费函数理论模型的基础上,对中国城乡居民的消费行为进行实证研究后发现,城镇居民消费比较敏感,受国家宏观*影响很大,而农村居民消费则体现为短视、单调和预算约束大等特征;杨小凯(1994)的研究表明,城乡消费差距根源于城市和农村产业的劳动分工不同,而这种劳动分工的差别则受制于不同的交易效率;严先傅(2003)的研究发现,城市居民消费具有持币购买、观望消费和随用随买等理性消费行为特征,而农村居民消费则具有明显的后顾意识和求同的从众行为以及盲目的攀比心理等,他提出应细分不同消费群体,分层次引导居民消费的*建议;高觉民(2005)将城乡居民消费的二元结构归因于传统宗法体系对农民消费观念的惰性形成和中国“以农补工、以乡保城”的制度化模式,因此必须构建包括协调土地制度、户籍制度、就业制度、分配制度、财政*及*运行*在内的一组“制度安排”;赵志坚、胡小娟(2007)主要关注城乡消费结构差异这一研究领域,他们从缩小城乡收入差距、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和关注农民工群体消费这三个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综上所述,当前城乡居民消费差异研究具有极大的趋同性,即数据来源趋同、解释因素趋同、分析方式趋同、策略建议趋同。如消费数据来源比较单一,主要来源于统计年鉴数据;从农民收入的变动分析农民消费行为的变化是大部分文献的研究范式;对于城乡消费差异的原因很多归结为收入因素,而对*的*因素、城乡人口的历史变迁以及农民工消费群体的快速扩大研究甚少。鉴于以上研究不足,本文在对城乡消费差异存在的客观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试图从*的*引导、城乡人口规模的历史变迁、*消费对居民消费的挤出效应和农民工消费等视角探索城乡消费差距扩大的原因,并提出对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