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中的“明道如昧 进道如退 夷道如类 .......上德如谷夫唯道 善始且善成 ”作何解释~~~~~
发布网友
发布时间:2022-04-25 15:58
我来回答
共4个回答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08:43
参考一下..........
《道德经》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类,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始且善成。
译文:最有智慧的人听到了“道”,就努力勤勉地照它去行事;智慧一般的人听到了“道”,反应迟钝,半信半疑;愚笨的人听到了“道”,就认为它迂腐空洞而加以嘲笑。若是不被蠢人嘲讽,那“道”也就不成其为“道”了。所以《建言》中说:“明白易懂的道理反而像难以理解,促人上进的道理反而像劝人后退,容易倡导的道理反而像难以实施,至高无上的品德反而像空无所有,最洁白的颜色反而像是沾染了杂色,广博的品德像有什么缺少,能够有所建树的品德反而像惰气十足,品质纯真反而像变化无常,最大的方形反而像没有棱角,最大的器物总是很晚才能完成,最高级的音乐只有微细的声音,最宏大的形象反倒无形。”规律虽然无形无声,不可言说,然而它却最能够辅助万物且成就万物。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08:43
原文: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 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lèi);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yú);大方无隅(yú);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夫唯道,善贷且成。
译文:上等人士听到了道的理念,会努力的亲身实践;中等人士听了道的理念,时而会亲身实践,时而也就忘记了;下等人士听到了道的理念,会大声嘲笑。如果他不嘲笑,也就不足以成为道了。所以,古代建立修道理论的时候就讲:明白道的人却让人感到似乎很愚昧;修道了,却让人感到似乎退步了;平坦的人生道路似乎出现了坎坷;上等的合于道的行为似乎就象没有尽头的山谷;洁白的似乎出现了污垢;宽广的合于道的方法似乎出现了不足;建立修道的方法使人似乎很懒惰;纯真、朴素的本质似乎变得混浊;方的东西,很大很大,大得摸不到边际;越是大的器皿,做成的越晚;很大很大的声响之中,是体现不到小的嘈杂之音的;很大很大的形象,看不到边际,也就看不到它的具体样子;道是隐含在万事万物之中的,不能以具体的事物冠以道的名称。但是也只有道,才会给予你,并且可以使你成功。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08:44
我也看过道德经 5千字 我觉得这段话大致意思是 和 最聪明的看起来有点傻 最强的看起来有点弱 诸如此类的 太多了 就不说了 处下守弱 谦虚 好像是道德经所倡导的 道德经 那本书上有翻译的 好像是一套 我买了好几本 现在 只留易经 在身边了 那本道德经 还是被一个风尘女子要去看了 哈哈
热心网友
时间:2023-10-15 08:44
四十一章
上士闻道,勤而行之;中士闻道。若存若亡;下士闻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进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广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质真若渝;大方无隅;大器晚成;大音希声;大象无形;道隐无名。
夫唯道,善贷且成。
译文:
有志之人听到“道”后,必定立即勤奋地去实行;普通之人听到“道”后,则将信将疑犹豫不定;粗俗之人听到“道”后,哈哈大笑以为这是奇谈怪论。殊知如果他们不笑,那才算不上是真正的“道”。
所以,《建信》上有这些话:真正明白了‘道’的人,反而显不出精明的样。真正有所进展时,反而会觉得是在后退。看似平坦的大道,说不定崎岖难行。真正有德行的人,却谦虚得有如空谷。太洁白的东西,反而最易染上污点。最完善的“德”反而似乎有不足之处。刚健的“德”行反而了似怠慢的样子。纯真的“德”质朴得有如假的。大得没有边的东西反而找不到棱角,最大的物器总在最后制成。最大的天籁之音反而就象没有声音,最大的形象反而成为“无形”。“道”秘寄于万物之中,所以无法为它取名。
正因为它是“道”,它才善于帮助万物而无所不成。
大意:
本章阐述道这一完美之物有着特殊的表现形式,即含藏幽隐而不外露。只有“上士”才能体悟道的效用,绝非凡夫俗子所能理解。